健力宝会去哪里?_健力宝论文

健力宝会去哪里?_健力宝论文

健力宝将向何处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健力宝论文,将向论文,何处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于中国饮料业来说,去年冬天特别冷!乐百氏创始人“四龙一凤”因经营理念与控股方达能发生严重分歧而集体辞职,曾高举民族品牌大旗的健力宝集团,也因经营不善而告急……

健力宝陷入并购迷局

在20世纪80年代被誉为“中国魔水”的健力宝,曾高举民族品牌大旗,抗衡“两乐”的侵入,是中国八大名牌饮料的唯一幸存者。在经历中国饮料业的调整及风云变幻的市场洗礼之后,健力宝已经面临组织结构、战略战术、产品、人才等全线告急。广东省三水市政府及健力宝集团曾尝试了多种自救措施,最终痛苦地抉择:借助外力,让外资打理健力宝。

广东省三水市政府秘书长周永基介绍,谈判小组在2001年8月份已通过特殊渠道寻找合适的收购对象,来谈的知名企业很多,最终选择新加坡及香港几家企业进入实质性谈判。

据称,健力宝市是一个中外合资企业,有四个股东。2001年6月份之前,三水市政府占有60%股份。6月19日,通过拍卖形式,三水市政府以4520万元人民币从广东国投手里回购15%股份后,三水市政府的总股份上升至75%。在此次拍卖会上,健力宝被核定2000年销售额为26.5亿人民币,净资产为8.5亿人民币。三水市政府拟转让45%股份作价3.8亿元人民币,正是以此为标准。收购方将成为控股股东,同时将承担健力宝现时债务20亿元人民币。

值得提及的,健力宝净资产折算已包括十几亿元盖起的健力宝大厦及号称60亿元人民币的品牌资产。如果按现在折算处理,健力宝品牌几乎一文不值。

有关人士分析,健力宝以前名气很大,但近几年大幅贬值,其品牌保守估计值20亿元人民币。但是,令收购方头痛的是,健力宝近年经营不善造成负债率居高不下,约有20亿元人民币,以及健力宝现有的非优质资产,如健力宝药业。这些负担令买家不会心甘情愿为健力宝及健力宝大厦掏出真金白银。最乐观的结果是品牌价值与债务相抵,十几亿元的健力宝大厦及健力宝非优质资产抵销,即健力宝45%股份买价4亿元人民币左右。

健力宝集团一位工作人员介绍,健力宝是一家国营企业,虽然在改革开放初期有着名义上的“合资”成份,但由于合资方澳门某公司是广东某政府部门控股,因此,健力宝是实际上的“全资国企”,收购事宜基本上由政府决定,很多决策都有政府的影子。这次大规模出让股权确实显示了政府部门想借助外力改造健力宝的决心。

健力宝神话缘何衰落

资金匮乏英雄气短 健力宝内部人士表示,寻求外力的主要原因是解决资金问题,因为银行贷不到款,多个项目因缺少资金而告吹。

健力宝在广东三水起家。在97、98年间,正值中国饮料业大举扩张之际,为摆脱地处小城的不利环境,健力宝斥资十几亿元在广州闹市建起一座38层的健力宝大厦,并将总部迁往广州。由于建大厦动用巨额资金,这对于仅有20多亿元年销售额的健力宝来说无疑影响重大。一位健力宝人感叹,如果把这十几亿元巨资投到生产经营中,健力宝业不会落到贷款无门、上项目缺少资金、争取上市募集资金的机会迟迟没有到来的地步。而以目前健力宝的现状,要想上市最早也是2-3年以后的事,健力宝等不起。这位人士分析说,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银根紧缩,与健力宝有类似处境的娃哈哈、乐百氏纷纷走上合资之路以筹集资金,健力宝却没有选择这个路径而错失良机。现在通过引入外资来拯救企业,其实是一个迟到的无奈之举。

产权不明晰显矛盾 作为健力宝大股东的政府与企业间存在矛盾。据称,健力宝每年缴税收占三水市财政收入45%左右,政府也希望健力宝高速成长带动地方经济,但近几年健力宝的业绩让政府失望。政府也对健力宝进行股权调整,其收效不佳令政府丧失信心。最终选择出让股权,让外力改造健力宝,同时又可以套现。

李经纬声称体制束缚健力宝的发展;三水市政府却认为,政府对健力宝只是产权意义上的控制,企业管理是相对独立的,“健力宝从来不把自己的经营状况向市政府汇报!”(周永基语)知情人士透露,政府与健力宝管理层之间矛盾早已存在,当年企业兴旺之时,一俊遮百丑;现在企业败落了,矛盾必由隐蔽转为公开。

营销不畅是硬伤 自1984年在洛杉矶奥运会一举成名以来,健力宝一直处于高速成长之中。据称,90年代仅山东某地一个中型批发市场每年销售健力宝高达3亿元。1996年健力宝总销售达70万吨,而同年百事可乐仅50万吨。进入1997年,健力宝开始调整,资金短缺,市场判断失误,广告减少,到1999年健力宝陷入泥潭。2000年销售有所反弹,仍仅50万吨,销售额为26亿元左右。而康师傅绿茶饮料仅华南地区销售额为10亿元,娃哈哈的非常可乐在国内2000年也高达200万吨。进入2001年,健力宝销售尚不及上年一半。

分析人士认为,健力宝始终实行代理制,凡事都靠总部与代理商直接联系,浪费了大量人力和财力,而且销售体系异常混乱,同一地区甚至发生低价竞争现象。而健力宝总部对此缺乏对策。他们认为把产品交给代理商,再由代理商分销给零售商,结果是只见健力宝广告而不见产品,与“两乐”产品铺天盖地的营销攻略相比,健力宝已经成了养在深闺里的大姑娘。

缺乏人才是症结 健力宝销售公司有关人士认为,其实从2000年开始,健力宝已经提出重点解决销售终端的建设问题,此后其销售网络并不比“两乐”逊色。这次股权转让,法国达能对健力宝的商标及销售网络感兴趣即为明证。因此,健力宝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

据了解,健力宝人才极其缺乏,但是却不能随便引入高素质人才,因为健力宝是国营企业,不能对员工自由选择。而相比之下,健力宝的竞争对手可口可乐,具有一套严格的培训、选择、用人机制,对人才求之若渴,许多优秀人才主动涌入该公司,这也是健力宝不敌可口可乐之处。

李经纬也认为,健力宝最大危机是缺乏人才,尤其是中层干部以上人才。过去的老人身居要职,新陈代谢不容易。李说:“我的队伍和我合作了10年,你不能把他一脚蹋开吧,还要讲感情呢!”“干部换不下来”是李经纬的最大遗憾。

盲目扩张酿苦果 1994年前后,处在高速发展中的健力宝决策头脑发热,进军美国市场,白白砸进去4000-8000万美元,最终无功而返。也是这一年,健力宝投入160多万元科研费用,与国家贸易部食品检测科学研究所合作研制开发中式快餐,由于缺乏资金,这一“有非常广阔市场前景”的计划流产。

在三水市健力宝样品陈列室里,有近几年健力宝开发的不下10几个品种,但大多数是供人参观,市场上难觅其踪影。1998年4月推出的乐臣可乐,其配方是世界上最大的香精香料公司美国IFF公司提供,在对“两乐”反复比较鉴别之后,针对中国人口味而设计的。这个新品种仅在国内少数地区露面,因后续资金短缺而停产。在健力宝新产品中不乏前瞻性。如较早开发的茶饮料及国外流行的果味饮料,均因时机把握不当及多次折腾而惨败,已伤及健力宝筋骨,从而无能力跟上风云变幻的饮料市场的步伐。其新产品因无后备资金支撑而达不到规模效益,最后反而成为企业的负担。

谁是健力宝新东家

与健力宝谈判的先后有法国达能和几家新加坡的公司。

法国达能是全球第五大食品公司,在中国大陆已控股、参股近10家大型食品饮料企业,有“资本大鳄”之称的达能按其计划5年内将中国市场的业务做到全球业务比重的10%,10年内达20%。碳酸饮料和茶饮料无疑是未来行业竞争的焦点。在碳酸饮料市场,达能通过参股娃哈哈及名下的非常可乐,已积累了几年碳酸饮料市场的运作经验。达能要想在新领域有所突破,对中国碳酸饮料第一家的健力宝的收购,无疑能达到一石二鸟的效果:加大碳酸饮料的市场份额,迅速切入健力宝未竞的事业一茶饮料。

然而,三水市政府秘书长周水基透露,达能只愿购买健力宝商标和销售网络,不要生产线和工人。为了健力宝的将来及发展,只好放弃与法国达能的合作。周永基说,像健力宝这样的大项目,政府不在乎少几千万,更看中的是企业发展,一些基金公司,虽然有经济实力,但管理上未必能帮助健力宝,因此我们没有选择。最终希望选择一家既有雄厚财力,有又饮料行业管理经验的收购者。

参与谈判的新加坡企业,有杨协成和第一食品公司。杨协成进入中国市场多年,其业务主要集中在豆奶上,基本没有在碳酸饮料行业的投资经历,更缺乏饮料生产的运作经验。相对而言,新加坡第一食品集团则更具有竞争力,其执行主席、以春卷皮生产著称的“薄饼大王”魏成辉,可谓深谙企业管理之道。在他看来,新加坡企业若要壮大,有必要“优势加优势”,强强结合,而不是以长补短的合作心态,否则将变成“不长不短”,其公司被公认为“国际化的新加坡公司”。1986年在中国投资建厂,1993年成为福州酿酒厂股东(60%股份),1999年该酒厂第一次赢利,2001年又成功地将福州酿酒厂一半股权卖给青岛啤酒。之后,又与国内乳制品巨头河北“三鹿”成立合资公司,令乳制品行业瞩目。

魏成辉承认,啤酒业务是第一食品公司主营业务的突破。不过进军饮料业,控股健力宝却出乎不少行业人士的预料。因为,此前有传闻健力宝不会出售给国内企业,而第一食品与青岛啤酒关系密切,青岛啤酒有意控股健力宝,由于不为人知晓的原因而不愿现身,现在只好与第一食品联合做局,以达到青岛啤酒进军茶饮料的野心。这里有两点可以佐证上述传闻,一方面,青岛啤酒与朝日啤酒共同投资的茶饮料项目已投产;另一方面,青岛啤酒在广东三水有一个项目—青岛啤酒(三水)有限公司,若控股健力宝,能为其开展华南地区茶饮料市场带来地域优势。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说,随着外资公司在国内主板上市的坚冰已经开启,外方入主健力宝将有可能加速其在国内上市的步伐;而另一个可能是健力宝的新东家,会考虑在海外上市,比如新加坡,在广东佛山地区有一成功案例,鹰牌陶瓷在新加坡上市,可能会给健力宝以借鉴作用。而且上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长期以来资金饥渴症。如果此次重组成功,也基本意味着长期困扰健力宝发展的体制问题将彻底解决。

健力宝内部人士表示,公司高层对重组原来有支持和反对两派,是把民族品牌的大旗继续扛下去,还是另寻发展新路,健力宝面临一个痛苦抉择。但是现在已经基本达成一致意见,即谈判成功,外方控股,这对目前健力宝状况而言无疑有益,也是一次不错的机会。

就在人们猜测之中,1月15日浙江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出资3.6亿元购买健力宝80%的股权,这许多人认为是双赢的合作,但随后又有消息传出:浙江国投并非真正买主,而是受人之托的委托交易。外资介入“民族品牌”。

一位健力宝工作人员说,对国人来说,健力宝重组是一个民族品牌的沉没;对于健力宝自身来说,民族品牌的光环似乎太沉重了!一个企业到底是生存发展重要,还是民族品牌重要?对此,世贸组织研究会会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薛荣久教授认为,民族产业、民族品牌的提法已经过时,这种提法在建国前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环境下是合适的,现在虽然内涵与过去相比有了变化,但相比较世贸组织的精神,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外经贸部国际经贸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乐教授认为,入世意味着中国将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在这一背景下,民族产业、民族品牌等概念应尽量淡化。企业所有者有权采用多种方式解决经营困境,转让股权是一种可以选择的办法。因为并购已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潮流,中国政府目前也在积极制订这方面政策,力图改变过去单一的外商投资方式,更多吸引跨国购并。

分析人士认为,入世给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与外资合作,抢先完成国际化布局已成为当务之急。事实上国内众多企业均在积极与外资洽谈合资合作项目,如家电业科龙易主、荣事达换帅。而饮料界的乐百氏“四龙一凤”集体辞职、健力宝借助外力摆脱困境、朝日啤酒介入青岛啤酒,是近一段时期具有共性的事例。

作为乐百氏创始人的“四龙一凤”的毅然决意离开“乐百氏”,原乐百氏总经理何伯权表示,作为经营者,我们与控股方达能对公司今后的发展战略的认识发生了严重分歧,而公司2001年业绩增长没有达到预期目标。5位经营者在发展战略、经营思想等方面都有一致认识,为尊重大股东的决定、尊重资本的权力,同时也与董事会权衡利弊,才作出集体辞职的选择。何伯权说:“我们离去是理性而有道德的!对当初选择合资并不后悔,因为合资是方向,同时选择达能也是合理的,而且达能在资金、技术及管理上的优势正是乐百氏所需要的。”

日本最大啤酒公司一朝日啤酒与青岛啤酒共同注资7000万元成立青啤朝日饮品有限公司,青啤占40%股份。在2001年12月7日青啤茶饮料开业仪式上,青岛啤酒集团董事长李桂荣说:“像青岛啤酒一样,青啤的茶饮料也要做出一流的市场份额,争做茶主”。显然,青岛啤酒要在饮料市场有所作为,据称,拟控股健力宝的新加坡第一食品集团,已将国内最大一笔投资—控股福州酿酒厂51%的股权转让给青岛啤酒,所以在饮料市场重组中已经显现青岛啤酒的影子。

业内人士分析,自2000年以来,非碳酸饮料的崛起已越来越明显,茶饮料因其天然、保健功能,成为增速最快的市场。在中国饮料业内部败局凸现及中国加入WTO并融入全球经济大环境之时,国际资本纷纷杀到,并全方位进军饮料业,这无疑会对中国饮料业产生强烈冲击。娃哈哈掌门人宗庆后断言:“未来中国的饮料市场将会经历一个企业和资产重组时期,最终形成几大品牌共同瓜分市场的格局。”

标签:;  ;  ;  ;  

健力宝会去哪里?_健力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