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4首诗”的押韵看其产生的时代与作者_二十四诗品论文

从《二十四诗品》用韵看它的产生时代与作者,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二十四论文,看它论文,作者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古典诗论《二十四诗品》,世传晚唐司空图撰,而最近有人提出新论,陈尚君、汪涌豪二先生依据明人黄省曾编次的《诗家一指》断言“《二十四诗品》的真正作者应为明代景泰间嘉禾(今浙江省嘉兴)人怀悦”(注:陈尚君、汪涌豪:《〈二十四诗品〉辨伪》,《中国古籍研究》创刊号第72页、35页。);张健先生考证,明人史潜校刊的《虞侍书诗法》中已见《二十四诗品》全文,据以认为“《二十四诗品》的作者有可能是元代的虞集”(注:张健:《〈诗家一指〉的产生时代与作者》,《北京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祖保泉教授等不苟同新说,以《诗家一指》与《虞侍书诗法》对照辨其真伪,又据宋人论述推本溯源,强调“在没有可靠证据之前,不能轻易否定司空图是《二十四诗品》的作者”(注:祖保泉、陶礼天:《〈诗家一指〉与〈二十四诗品〉作者问题》,《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二十四诗品》(以下简称《诗品》)究竟产生于何时?出自何人之手?在未觅得其原本之前,只能从多面深入考证。鉴于它是有韵之文,我们另辟蹊径,从其用韵来考求其产生时代与作者。因为古代诗文用韵与语音有密切联系;不同时期音系不同,韵部分合不一,它必然反映到诗文用韵上,显示出时代的特点。

一、《诗品》用韵分析

《诗品》是24则四言组诗,每则皆12句6韵(首句入韵除外)。 为了找出它的用韵特点,先对每则韵脚逐一归韵。因《诗品》传世文本较多,现据中华书局1960年版《全唐诗》(第19册)本将24则韵脚按《平水韵》、《切韵》韵目排列如下(韵目及其后韵字标“·”或“△”等,表明其隶属关系):

东韵(《切韵》东)《雄浑》充、雄、空、风、中、穷

《劲健》虹、风、中、雄、同、终

冬韵(《切韵》冬钟)《高古》蓉、踪、从、钟、封、宗

阳韵(《切韵》阳唐)《豪放》荒、狂、苍、旁、凰、桑

《委曲》肠、香、羌、藏、翔、方

庚韵(《切韵》庚清)《沉着》清、声、行、生、明、横

真韵(《切韵》真(注:《唐代韵书集存·切韵》, 中华书局1983年版,无谆韵)、戈韵(字归入歌韵)。)《纤秾》春、人、滨、邻、真、新

《洗炼》银、磷、神、真、人、身

《自然》邻、春、新、贫、缊、钧

《形容》真、春、神、峋、尘、人

侵韵(《切韵》侵)《绮丽》金、深、林、阴、琴、襟

《实境》深、心、阴、琴、寻、音

支韵(《切韵》支之)《疏野》羁、期、诗、时、为、之

微韵(《切韵》微)《冲淡》微、飞、衣、归、稀、违

《超诣》微、归、非、违、晖、稀

歌韵(《切韵》歌(注:《唐代韵书集存·切韵》, 中华书局1983年版,无谆韵(字归入真韵)、戈韵(字归入歌韵。))《旷达》何、多、萝、过、歌、峨

虞韵(《切韵》虞模)《流动》珠、愚、枢、符、无、乎

尤韵(《切韵》尤侯幽)《含蓄》流、忧、浮、秋、沤、收

《清奇》流、舟、幽、悠、收、秋

灰韵(《切韵》灰咍)《悲慨》摧、来、灰、才、哀、苔

《精神》来、胎、台、杯、灰、裁

屋韵(《切韵》屋)《典雅》屋、竹、逐、瀑、菊、读

真文(《切韵》文殷)《飘逸》群、云、缊、垠、闻、分

支微(《切韵》支脂之微)《缜密》知、奇、晞、迟、痴、时

从上面的韵谱看到,《诗品》24则用韵有三种情况:①一韵“独用”。如《雄浑》、《劲健》、《纤秾》、《冲淡》、《典雅》等12则,每则只用《切韵》一个韵中字,分别属于东、真、侵、微、歌、屋;②两韵“同用”。如:《高古》、《豪放》、《沉着》、《疏野》、《流动》、《含蓄》、《悲慨》等10则,每则同用《切韵》两个韵中字,分别属于《切韵》冬钟、阳唐、庚清、支之、虞模、尤侯、尤幽、灰咍);③数韵通押。如:《飘逸》、《缜密》2则韵脚皆超出官韵的押韵规定,分别属于《切韵》真殷、《平水韵》真文,《切韵》支脂之微、《平水韵》支微。

从上述分析可以窥见《诗品》用韵有两大特点:其一、用韵较宽。如上所述,《诗品》中22则用韵完全符合“独用”“同用”的押韵规定(王应麟《玉海》说“独用”“同用”是宋景德年间邱雍所定,唐《封演闻见记》说唐代初年许敬宗等“以其韵窄”乃“凑合而用之”),无特殊之处,王力认为“同用的两韵或三韵,实际上是同一韵部”(注:王力:《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赵诚指出“同用”的创立,“很可能和当时的实际语音有关系”(注:赵诚:《中国古代韵书》,中华书局1979年版。);然而另外两侧(即《飘逸》真文通押、《缜密》支脂之微通押)则有些特殊,既不符合唐人功令,也不合《平水韵》的分韵,古人谓之“用韵宽缓”,今人谓之“通押”;其二,韵脚分布范围广。《诗品》24则144韵字,分布《切韵》23韵,《广韵》25韵(比《切韵》多出戈韵,如《旷达》韵脚“过”,谆韵,如《形容》等韵脚“峋”“春”),《平水韵》14韵。一组诗里用了如此之多韵中的字,在古代是不多见的。这反映《诗品》的作者是个善于遣词用韵的高手。否则,是难能做到的。

这里得补充说明事关韵例分析的《飘逸》韵脚“垠”字归韵和“缊”字音读。“垠”:《切韵》属殷(《广韵》)作“欣”,因宋宣祖名宏殷避讳而改)韵,《广韵》兼属真韵(语巾切)、欣韵(语斤切),《平水韵》归真韵(按《切韵》,殷韵在《平水韵》分化为二,极少数人真韵,多数人文韵)。唐代及其后诗文里,“垠”多与真韵字相押,如:卢照邻《五悲文·悲穷道》“人”“邻”“垠”“新”,许景先《征君宅》“尘”“垠”“沦”“亲”“欣”“春”“蘋”“人”“人”“津”“因”“邻”“宸”“泯”,宋之问《嵩山天门歌》“峋”“垠”“鳞”“神”“人”,杜甫《别蔡十四著作》“人”“伦”“尘”“辛”“医”“新”“伸”“春”“陈”“亲”“勤”“民”“津”“身”“辰”“贫”“因”“垠”,明代王宠《入消夏湾》“峋”“民”“匀”“垠”“新”“津”“真”“人”,等等(以上加“·”字属《广韵》谆韵,打“×”字属殷韵),等等。王力认为《切韵》殷韵在唐代已转入真韵,他说:“为什么《切韵》把欣韵放在文韵后面,自成一韵呢?这是为了存古,因为文欣两韵古属文部,到了隋唐时代,就转入真韵了。”(注:王力:《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又“缊”字在古代有三种读音:①乌浑切,属魂韵,今读“wēn”,古义为“赤黄色”;②於问切,属问韵,今读“yūn”,古义为“乱麻或新旧混合的丝绵絮”;③於云切,属文韵,今读“yūn”,见于联绵词“絪缊”(亦作“氤氲”)。《诗品·飘逸》“令色絪缊”,当读此音。基于上述,《飘逸》韵脚为真文通押。有人对此有疑问,故作如上说明。

二、与唐诗、虞集诗、明诗的用韵比较

本文开头说过,当前对《诗品》的产生时代与作者有三种说法,那末《诗品》用韵宽(即其中的2则通押)这一特点是与明诗用韵相合, 还是与虞集诗用韵相同,抑或是与唐诗用韵一致呢?分别比较一下,即可一目了然。顺便说明,明怀悦诗作甚少,其中又无支微通押、真文通押。为全面起见,我们以《明诗别裁集》一千多首诗的用韵数据来代表;又,唐诗按鲍明炜先生分为初唐(618-712)、中唐(766-835,中隔盛唐)、晚唐(836-960)三个时期。 比较的数据或说明来自两个方面:初唐、中唐取自鲍明炜《唐代诗文韵部研究》,其他的是我们通检《明诗别裁集》1010多首诗、虞集《道园学古录》798首诗、 《全唐诗》第19册1983首诗(晚唐诗一部分)、司空图《一鸣集》中25篇有韵之文而作的统计。具体情况如下:

(一)支脂之微通押

初唐古体诗51例(含微分别与支或脂、之通押),近体诗3例;中唐古体诗支脂之微通押,近体诗支脂之微有通押(按数量极少);晚唐古体诗7例(含司空图《释怨》赋2例),近体诗5 例(另有首句入韵通押26例,交韵诗1例,如聂夷中《送别离》“欲别牵郎衣,问郎游何处?不恨归日迟,莫向临邛去”);元虞集仅有首句入韵通押(例《次韵张蔡国公淡庵青山寺诗》“期”“违”“非”“薇”“微”);明诗3例。

(二)真文通押

初唐古体诗25例,近体诗无;中唐古体诗真谆臻文殷魂痕同用,近体诗真谆殷同用,文独用(按:我们见有1例,详后);晚唐古体诗2例(顾云《池阳醉歌赠匡庐处士姚严杰》中“文”“垠”“云”,司空图《释怨》赋中“津”“云”“春”),近体诗2例〔罗隐《寄窦泽处士二首》(其一)“闻”“云”“身”,郑损《星精亭》“邻”(一作“群”)“云”“闻”“人”。另有首句入韵通押2 例:李山甫《送蕲州裴员外》“人”“群”“云”“分”“云”,罗邺《边将》“勋”“频”“人”“身”“新”〕;元虞集诗仅有首句通押1例(《题明皇按舞图》“云”“频”“新”);明诗无一例。

需要说明,传统的计算用韵原则是不计首句入韵的,王力先生《汉语诗律学·近体诗的用韵》说:“原来诗的首句本可不用韵,其首句入韵是多余的。所以古人称五七律诗为四韵诗,排律则有十韵二十韵等,即使首句入韵也不把它算在韵数之内。”(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据此,《诗品》中2则通押韵例与初唐、晚唐、虞集、 明代的诗韵比例是:支脂之微通押为1∶54 12∶0∶3;真文通押为1∶25∶4∶0∶0。 从上述比例的大体上看,《诗品》用韵宽的特点与初唐、晚唐相合,与虞集诗大相径庭,与明诗微殊(无真文通押);再深入考察,初唐、晚唐诗的用韵也大同小异,初唐近体诗无一例真文通押,而晚唐则有2 例(我们所检查的只是晚唐诗的一部分)。这一不同点客观地反映这两个时期实际韵系的不同。因为近体诗用韵是严守官韵而不敢越雷池半步的(晚唐近体诗里出现真文通押现象当是语音起了变化的反映)。基于此,《诗品》用韵宽这一特点与晚唐诗文用韵最为吻合。

当然,晚唐古体诗近体诗里这种支脂之微通押、真文通押不是突然而起的,而是由中唐诗文里个别韵例逐渐发展而来。据我们不全面的考察,在中唐诗里就见到这种最能反映语音实际的近体诗的一、二韵例;如贾岛(779-843)《题兴化寺园亭》“破却千家作一池, 不栽桃李种蔷薇。蔷薇花落秋风起,荆棘满亭君自知。”王维(701-761 )《椒园》“桂尊迎弟子,杜若赠佳人。椒桨奠瑶席,欲下云中君。”应当说,最初的这类个别韵例乃是晚唐时期较为多见的源头、端绪,是诗人的方音混入诗文的用韵,这正如张世禄先生所说的那样:“张说《和张监观赦》是一首严格的近体诗,但却用了臻、梗两摄的韵脚(按指谆韵“春”字,真韵“人”字,清韵“声”字)。这种超出规定,必有语言上的理由,致使作者竟不能辨别。”(注:张世禄:《序言》,载《唐代诗文韵部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三、《诗品》用韵宽语音探源

鲍明炜先生说:“《诗文》韵脚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韵母系统(按:疑是韵部系统)。”(注:鲍明炜:《唐代诗文韵部研究》。)那末《诗品》24则韵脚究竟是反映哪个时期的韵部系统呢?或者它是哪个时期韵部系统在用韵上的反映呢?前面说过,《诗品》中22则韵脚完全符合唐人功令,亦与宋金时期的《平水韵》分韵相合,而另外2 则通押韵例则与龃龉。因此,我们将《诗品》中2则韵例与唐、宋、 元时期这几部分的合作一比照,从汉语语音史来考察它出现的时代。

如前所述,初唐古体诗皆有真文通押,支脂之微通押,近体诗里只有支脂微通押,而无真文通押。那末这个时期韵部是否就是支脂之微合一,真文分立呢?王力《汉语语音史·隋——中唐的韵部》是脂(与支之合并,王力标目为“脂”。下同)、微、真(与臻谆欣合并,王力标目为“真”。下同)、文四部分立。我们考察陆德明《经典释文》反切,亦是本韵字相切(即代表韵调的反切下字与被切字同部)。脂部如:期,居宜反;弥,亡移反;怡,以之反。微部如:挥,许归反;沂,鱼依反;妃,芳非反。真部如:彬,彼贫反;珉,武巾反;膑,符人反。文部如:楚,扶云反;鼢,扶分反;缊,纡粉反。此外,初唐诗文里这四部独用多见,计有脂独用190例,微独用122例,真独用345例,文独用107例。由此可见,《诗品》用韵宽与初、中唐四部分立不合,不是这个时期的产物。

晚唐韵系与前略有不同,王力先生说:“隋——中唐时期的真文两部,到晚唐合并为一部。……隋——中唐脂微两部,到晚唐合并一部。”南唐徐锴《说文系传》所用同代人朱翱的反切亦是两两互切。真文互切如:靳,居郡反;,已郡反;闰,耳蕴反;輑,愚蕴反;脂微互切如:饥,居希反;,此韦反;祈,近离反,玑,几离反;等等。此外,还有晚唐人易姓“龟”(属脂韵)为“归”(属微部)特例,宋洪迈《容斋续笔》卷十一“唐人避讳”条云:“晚唐人避家讳甚严。……《语林》载崔殷梦知府,吏部尚书归仁晦托弟仁泽,殷梦唯唯而已。无何,仁晦复诣托之,至于三四。殷梦敛色端笏曰:“某见进表让此官矣?”仁晦始悟已姓,殷梦讳也。按宰相世系表,其父名龟从。……父名龟从,子不列姓归人于科籍。”按崔殷梦系晚唐人,曾在咸通年间(860-872)为官,易“龟”姓为“归”正反映其时二字同韵(声母皆见纽)。否则,岂不要阴错阳差,闹出笑话来!由此可见,晚唐古、近体诗里与《诗品》里的真文通押、脂微通押当是这个时期实际韵部在用韵上的反映。

再考察宋、元时期的韵系,《诗品》“用韵宽”这一时代特点更是昭然若揭。

王力先生分宋代韵部为32部,他在《(宋代)韵部分合和转移》中说:“从朱熹的反切中,我们发现许多韵部分合和转移的新情况。”(注:王力《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指出《切韵》“文韵分化为二:唇音字并入痕魂,合成闻魂部;喉牙(音)字并入真谆,合成真群部”(注:王力《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朱熹《诗集传》和《楚辞集注》的反切(叶音)有此分化例,如:芬,叶丰匀反,韵熏;焚,叶符匀反;闻,叶微匀反,皆韵熏。王力解释说:“芬”、“焚”、“闻”读叶音然后“熏”叶,反映宋代“熏”与“芬”“焚”“闻”不同韵部。“熏”属真群部,“芬”“焚”“闻”属闻魂部。宋词用韵亦如是,如苏轼《浣溪纱·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真韵“新”“尘”“人”与文韵喉音字“薰”相押,秦观《满庭芳》文韵唇音字“纷”“分”“闻”与痕韵“痕”,魂韵“门”“村”“昏”“存”“孙”等字相押。王力先生还说:“齐祭废并入脂微,合成支齐韵”(注:王力《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朱熹反切如:回,叶乎为反,韵喈(叶居奚);火,叶虎反,韵衣(上声);分别是以支叶齐,以支叶微,等。宋词用韵如晏几道《鹧鸪天》“归”“诗”“回”“衣”“西”相押。可见宋代韵部分部与《诗品》2则通押不合。

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分为19部,《诗品》中2 则通押的数韵在元代有分有合:真文合并为一部,与《诗品·飘逸》用韵相合;然而《诗品·缜密》用韵则与《中原音韵》分部龃龉。《切韵》支脂之三韵一分为二:支脂之的精照两系开口字,与日母开口字、知系二等字,合成支思部;支脂之的精照两系合口字,与日母合口字、知系三等字、喉牙唇音字,齐微灰祭废韵字、泰韵合口字,以及质职陌昔缉韵字,合成齐微部。《中原音韵》反切反映出这种分化。因此,《诗品·缜密》韵脚支脂之韵字在元曲里是分开押韵的,如其中韵脚“时”(之韵照系禅母开口三等)在张可久《仙吕·太常引》中与“脂”“诗”“施”“丝”“差”“词”相押;另韵脚“知”字(支韵知母开口三等)在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小梁州》中与“垂”“低”“衣”相押。

从上可见,《诗品》中2则通押与晚唐真文部、脂微部甚合, 而与宋、元时期的分韵则参差不齐。这里也许有人要提出,《诗品》用的是诗韵,应当与唐人功令或《平水韵》、宋、元诗文用韵作比较。是的,我们曾对此作过考察,《平水韵》是真、文、脂、微四部分立,宋、元时期的近体诗皆兢兢守之而不敢出,如宋代欧阳修用韵较宽,南宋胡柯《庐陵欧阳文忠公年谱》说他初次科举应试“坐赋逸官韵,黜”,然而他的全部近体诗(共201首,见《欧阳修全集》。 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版)无一例支脂之微通押;真文通押虽见1例〔《退居述怀寄北京韩侍中二首》(其一)“滨”“耘”“分”“群”〕,但独用则多见,计有真韵独用15例,文韵独用6例;元虞集诗798首里无一例脂微通押、真文通押,而独用则多见,脂韵独用45例,微韵独用35例,真韵独用45例,文韵独用29例;明诗里虽有脂微通押3例,但独用远远超过它,计有脂韵独用42例,微韵独用29例。可见《诗品》用韵宽这一特点与《平水韵》或宋、元、明一些诗文用韵皆不完全相合。究其原因,是它用韵的时代特点(晚唐时期)所决定的。

四、《诗品》与司空图诗文用韵如出一辙

如上所述,《诗品》用韵既与晚唐分韵相合,又与其时诗文用韵一致,那末世传司空图作《诗品》,其诗文用韵是否与之相同呢?我们通检《全唐诗》第19册中司空图383首诗、《一鸣集》里25篇有韵之文,见《诗品》的用韵特点、韵例韵目、文体格式尽在其中,且绝大多数韵字亦皆出现。现分别据实录下:

(一)用韵较宽。《诗品》中2则通押韵例, 司空图诗文里皆有所见。支脂之微通押共3例,如:《释怨》赋中有2例:“期”“追”“随”“姬”“飞”“悲”“遗”“违”“移”“亏”“眉”“悲”;《冯燕歌》中“飞”“追”“衣”;此外还有支脂之微的去声韵“置至志未”(分别同属一部)通押4例。如:《王公追述碑》“嗣”(志韵)“瑞”(置韵)“气”(未韵),“被”(纸韵)“魏”(未韵)“坠”(至韵);《春愁赋》“悴”“地”“醉”(皆至韵)“慰”(未韵);《共命鸟赋》“避”(置韵)“视”(置韵)“类”(志韵)“畏”(未韵)。真文通押1例,如《释怨》赋中“津”“云”“春”;另外诗中有可系联的韵脚1例, 如《狂题十八首》(其十一)有痕韵的“恩”字与魂韵“门”“村”相押,而《杨柳枝二首》(其一)中“村”与文韵“君”“闻”相押,《南北史感遇十首》(其四)“恩”与真韵“尘”“春”相通。除此之外,《诗品》里还有其他两韵或三韵通押的,如东冬钟1例(《三贤赞》“同风忠宗容雄”),东冬2例(《卢公神道碑》“风忠宗”等),东清1例(《释怨》“雄名倾”),庚青1例〔《退居漫题七首》(其七)惊形),耕侵1例(《虞乡北原》耕金〕,等等。

(二)韵脚分布广。《诗品》24则144个韵脚分布《切韵》23韵,司空图诗里10则以上的组诗共5首,其中3首韵脚分布广度的比例大于《诗品》。如《狂题十八首》18则36个韵脚分布《切韵》20个韵:其一歌韵(何磨),其二和十一痕魂(门痕/门思),其三侵韵(金心),其四和其九阳唐(狂光/墙皇),其五和十六灰咍(材回/猜咍),其六登韵(朋灯),其七和十七真韵(频人/身人),其八删山(关山),其十支之(时池),其十二、十三、十五先仙(篇钱/川笺/

23 20

天鞭),其十四庚清(声行),其十八虞模(枯无);二者相比-∶-

24 18

(即0.96∶1∶11)。又如《歌者十二首》12则24个韵脚分布《切韵》14个韵:其一先仙(筵天),其二齐韵(栖低凄),其三寒桓(难盘),其四和十一真韵(春人/身人),其五和其七侵韵(琴心/深琴),其

六微韵(挥机),其八东韵(风聋),其九麻韵(花家),其十山删(

23 14

攀山),其十二支之(时枝);二者相比-∶-(即0.96∶1∶16)。又

24 12

如《南北史感遇十首》10则20个韵脚分布《切韵》10个韵:其一和其九支脂之(碑眉/旗时),其二尤韵(流休),其三和其八庚清(兵城/情营),其四真韵(春尘),其五灰韵(推徊),其六和其八东韵(风

23 10

功/终风),其七歌韵(多歌);二者相比-∶-(即0.96∶1)。此外,

24 10

《力疾山下吴村看杏花十九首》19则38个韵脚分布《切韵》17个韵(除2则首句入韵的2个韵),《杨柳枝寿杯词十八首》18则36个韵脚分布《切韵》12个韵,其广度的比例小于《诗品》。不过应该看到《诗品》共有144个韵脚,而上面两首组诗只有38个、36个韵脚,若从实质上看问题,比例并不小。

(三)韵例韵目全同。《诗品》24则用韵,其中12则独用有6个韵,10则同用有15个韵,2则通押有6个韵,司空图诗里应有尽有。现按前面《诗品》韵谱的顺序一一列举如下:

东韵8例(如《寄郑仁规》“笼风公”, 等)冬钟(同用)例(如《率题》浓冬),阳唐11例(如《春中》“香塘”,等),庚清5 例(如《河上二首》(其二)“明声”,等),真韵24例(含《广韵》谆韵字。如《新岁对写真》“巡春人真”,等),侵韵19例(如《即事二首》(其一)“心林”,等),支之8例〔如《即事二首》(其二)“时危”,等〕,微韵17例,(如《独望》“稀飞”,等),歌韵7则(含《广韵》戈韵。如《白菊杂书四首》(其四)“过多”,等),虞模3例〔如《狂题十八首》(其十八)“枯无”,等〕,尤侯幽8例(如《寄永嘉崔道融》“游秋幽留”,《休休亭》“忧侯”,等),灰咍7 例(如《次韵和秀上人游南五台》“苔台来回”,等),屋韵1 例(《秋思》“哭覆屋独”);另外2则通押韵例如上所述。凡23韵, 与《诗品》韵例韵目悉合。

(四)体例相同。《诗品》是四言韵文,司空图《一鸣集》中亦有四言韵文16篇,如:《共命鸟赋》、《诗赋赞》、《三贤赞》、《王贞公赞》、《今相国地藏赞》、《李翰林写真赞》、《香严长老赞》、《相国老君赞》、《观音赞》、《卢公神道碑》(指其中铭文部分,下同)、《王公生祠碑》、《王公追述碑》、《复安南碑》、《华帅许国公碑》、《解县新城碑》、《文中子碑》等,其中《观音赞》尤侯幽三韵同用,《文中子碑》支脂之三韵同用,分别与《诗品》的《含蓄》《清奇》、《疏野》用韵相同。

(五)韵字多见。《诗品》144韵字,见于司空图诗文韵脚110字,见于诗文句中25字,仅有9字未见。现按《诗品》韵谱顺序一一录下:

《雄浑》、《劲健》用东韵12字,其中“风”“中”“雄”三字重出,实则9字,有7字见于司空图诗文韵脚,如:《南北史感遇十首》(其七)“终”“风”,《偶题三首》“雄”“空”,《春愁赋》“中”“同”“穷”;“虹”字见于《华下送文浦》“川明虹照雨”句中;“充”字未见。

《高古》用冬钟二韵6字,4字见于司空图诗文韵脚,如:《送道者二首》“蓉”(复音词“芙蓉”同《诗品》。与“逢”“峰”相押),《即事九首》(其七)“钟”(与“慵”字相押),《三贤赞》“宗”(与“容”“雄”相押),《成均讽》“踪”(与“润”字通押);其余2字见于句中,如《淅上》“从他烟棹更南去”,《感时上卢相》“封岳始鸣銮”。

《委曲》、《豪放》用阳唐二韵12字,6字见于司空图诗韵脚, 如:《漫题》“肠”(与“乡”相押),《牡丹》“香”(与“霜”相押),《华下》“方”(与“塘”“长”“阳”“乡”相押),《乐府》“旁”(与“光”“杨”相押),《重阳四首》(其一)“荒”(与“芳”“凉”相押),《狂题十八首》(其四)“狂”(与“唐”“光”相押);另有3字见于句中,如《山中》“踏得苍苔一径深”, 《寄王十四舍人》“今日凤凰池畔客”(“凤凰”复音词与《诗品》同),《力疾山下吴村看杏花十九首》(其三)“移取扶桑阶下种”(“扶桑”复音词与《诗品》同);“羌”“藏”“翔”3字未见。

《沉着》用庚清二韵6字,皆见于司空图诗韵脚, 如:《河上二首》(其二)“明”“声”,《偶书五首》(其四)“行”“生”,《偶诗五首》(其二)“横”(与“情”相押),《力疾山下吴村看杏花十九首》(其十五)“清”(与“嵘”相押)。

《纤秾》、《洗炼》、《自然》、《形容》四则共用真韵24字,其中“人”“真”“春”各重复2次, “神”“新”“邻”各重复1次,实则15字;有10字见司空图诗文韵脚, 如:《杨柳枝寿怀词十八首》(其九)“滨”“人”“春”,《冯燕歌》“身”“尘”,《修史亭二首》(其二)“新”“邻”,《下方》“真”“神”,《王公追述碑》“钧”(与“亲”“茵”相押);另有3字见于句中, 如《贺翰林侍郎二首》(其一)“今朝忽见银台事”,《九月八日》“解怜寂寞傍贫家”,《春愁赋》“历蘋州兮衣馥馥”;“磷”“峋”2字未见。

《绮丽》、《实境》用侵韵12字,其中“阴”“琴”“深”三字重出,实则9字;8字见司空图诗文韵脚,如:《送道者二首》(其一)“金”“心”“林”,《山下》“深”(与“林”“心”相押),《寄赠诗僧秀公》“寻”(与“深”“林”相押),《释怨》赋“音”“襟”〔《白菊杂书四首》(其一)亦有“襟”与“衾”“心”相押〕;仅“阴”字见于《杨柳枝寿杯词十八首》(其十六)“缘阴相间两三家”。

《疏野》用支之二韵6字,5字见司空图诗文韵脚,如:《山中》“时”“诗”,《赠圆昉公》“期”(与“施”“时”“私”相押);《王公生祠碑》“之”(与“移”相押),《香严长老赞》“为”(与“施”相押);仅“羁”字见《江行二首》(其一)“羁愁甚往年”句首。

《冲淡》、《超诣》用微韵12字,其中“微”“归”“稀”“违”四字重出,实则8字,皆见于司空图诗文的韵脚, 如:《月下留丹灶》“飞”“衣”“稀”,《涔阳渡》“晖”“微”“归”,《有感二首》(其一)“非”(与“机”“归”相押),《释怨》赋“违”(与“移”相押)。

《旷达》用歌韵(含《广韵》戈韵)6字,5字见司空图诗《陈疾》“歌”“何”“多”“过”“萝”,1 字见《复安南碑》铭文“迭懿峨山,连师禺裔”句中。

《流动》用虞模二韵6字,3字见司空图诗文韵脚,如:《释怨》赋“珠”“愚”,《淮西》“无”(与“都”相押);另3字见于句中, 如:《解县新城碑》“蒲乃国枢”,《王公追述碑》“式赞鸿钧,乃符玄威”,《香严长老赞》“谁之咎乎?”

《含蓄》、《清奇》用尤侯幽三韵12字,其中“流”“收”“秋”三字重出,实则9字;8字见司空图诗文韵脚,如:《戊午三月晦二首》(其二)“流”“舟”,《秋景》“秋”“收”,《休休亭》“忧”(与“侯”相押),《偶书五首》(其四)“幽”(与“休”相押),《携仙箓九首》“悠”(与“舟”相押),《释怨》赋“浮”(与“尤”“讴”相押);仅“沤”字未见。

《悲慨》、《精神》用灰咍二韵12字,其中“灰”“来”二字重出,实则10字;有7字见司空图诗韵脚, 如:《次韵和秀上人游南五台》“苔”“台”“来”,《故乡杏花》“杯”(与“来”相押),《南北史感遇十首》(其四)“摧”(与“徊”相押),《少仪》“才”(与“来”相押),《狂题十八首》(其十六)“胎”(与“猜”相押);另3字见于句中,如:《酬张芬赦后见寄》“已将心变塞灰后”, 《力疾山下吴村看杏花十九首》(其十二)“裁红剪翠为新春”,《观音赞》“临鼎镬以求哀”。

《典雅》用屋韵6字,3字见司空图诗文韵脚,如:《秋思》“屋”(与“哭”“覆”“独”相押),《春愁》赋“逐”(与“渌”“目”相押),《石氏墓志碑》“菊”(与“淑”“福”相押),其余3 字见于句中,如:《赠步寄李员外》“幽瀑下仙果”,《春中》“繁花隔竹香”,《华帅许国公德政碑》“臣(常)跪读《贞观政要》”。

《飘逸》用真文韵6字,2字见司空图诗《携仙箓九首》(其二)“云”“闻”;4字见于句中,如:《王公追述碑》“恒运絪缊之化”(“絪缊”联绵词与《诗品》同;另3处作“氤氲”),《复安南碑》“勒颂海垠,式昭天伐”,《漫题》“乐退安贫知是分”,《复安南碑》“守迷崇乱,更宣蚊蚋之群”。

《缜密》用支脂之微四韵6字,4字见司空图诗韵脚,如《争名》“奇”“知”“时”,《自河西归山》“迟”(与“危”“期”相押);“晞”“痴”二字未见。

《诗品》中韵字有9个未见司空图诗文,但在唐诗里常作韵脚, 如:李百药《赞道赋》“充”与“冲功风融终”相押,苏颋《长乐花赋》“翔”“藏”与“常章望煌尝强光方”相押,崔融《从军行》“羌”与“方堂杨荒羊桑郎”相押,宋之问《嵩山天门歌》“峋”与“垠鳞神人”相押,又《始安秋日》“磷”与“春人沦身”相押,许敬宗《奉和守岁应制》“晞”与“闱归微晖”相押,拾得《男女》“痴”与“仪施”相押,许敬宗《奉和咏雨应召》“沤”与“秋流旒”相押。此外,见于司空图诗文句中的《诗品》韵字,在唐诗里亦常见用作韵脚,如:苏颋《唐河南龙门天竺寺碑》“虹”与“东蒙空宫雄”相押,王绩《自撰墓志铭》“从”“封”与“痈公”相押,王勃《寒山怀友杂体二首》(其一)“苍”与“茫”相押,唐太宗《春日望海》“桑”与“芳潢荒光行长皇王”相押,杨炯《同詹事官寮祭郝少保文》“凰”与“昌光锵”相押,骆宾王《在江南送宋五之问》“蘋”与“亲津辛滨”相押,王梵志《我见》“贫”与“人尘津亲”相押,又《世有》“银”与“人辛因亲”相押,卢照邻《悲穷道》“垠”与“人邻新”相押,杜甫《登高》“哀”与“回来台杯”相押,王绩《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裁”与“来杯孩台栽梅苔”相押,寒山《昨日》“灰”与“岩开唉”相押,宋之问《桂州二月三日》“阴”与“深林今”相押,唐太宗《威风赋》“羁”与“枝奇仪”相押,许敬宗《掖庭山赋应诏》“峨”与“过和罗波河”相押,徐彦伯《中宗孝和皇帝哀册文》“符”“枢”与“诬”“厨”相押,王绩《游北山赋》“乎”与“夫娱”相押,杨炯《广溪峡》“瀑”与“陆腹谷”相押,寒山《我见》“读”与“秃狱福”相押,陈子昂《望荆门》“竹”与“目宿绿欲束曲续”相押,徐彦伯《南郊赋》“群”“缊”与“醺云”相押,张九龄《荆州作二首》(其一)“分”与“文君云勋闻纷群”等字相押。可见《诗品》144韵字,在晚唐以前的诗文里就常作韵脚, 而且绝大多数见于司空图诗文。

综上所述,《诗品》用韵特别是《飘逸》《缜密》2则的通押, 与晚唐古、近体诗用韵,韵系的分部,反切字音完全吻合,而与宋、元时期韵系分部、《平水韵》的分韵、宋、元时期的诗、词、曲用韵皆有出入;《诗品》的用韵特点、韵例、体例,与司空图诗文亦皆相同,而且绝大多数韵字皆出于其中。因此,世传晚唐诗人司空图作《诗品》在用韵上亦足以证实。如若有人认为是后人伪托,希望也能从用韵上加以证明。

标签:;  ;  ;  ;  ;  ;  ;  ;  ;  ;  

从“24首诗”的押韵看其产生的时代与作者_二十四诗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