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18年我国听障儿童普通话语音发展研究综述论文

特殊儿童教育

1998— 2018年我国听障儿童普通话语音发展研究综述

梁晓丽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南宁,530022)

[摘 要] 本文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为数据来源,对1998—2018年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得到有效文献60篇。经梳理归纳,总结出1998—2018年以来听障儿童语音发展研究四类主题,即语音获得性质及理论、语音音质音位获得、语音超音质成分获得以及语音综合能力发展。分析归纳出这一时期研究的特点:听障儿童普通话语音发展研究仍处于起始阶段,研究成果甚少,理论成果匮乏;成果地域分布不均衡等。

[关键词] 听障儿童;普通话语音;语音发展

一、前言

听力障碍是指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双耳不同程度地永久性地听不到或者听不清周围环境声和言语声的现象,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1]0~6岁(学龄前)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听障儿童语言获得的重要阶段。下文提及的“听障儿童”是指生理年龄为0~6岁有听力障碍的儿童。听障儿童在年龄和生理上处于弱势地位,需要社会的关注和帮助。

最后将3个线段图合成一幅图,明确不管是一段计费、二段计费还是三段计费问题,都要明确每段的数量和对应的单价,然后将每段的总价加起来。这是解答这类问题的几何模型和方法。

我国听障儿童康复工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十五”“十一五”时期,听障儿童康复逐步实现了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生态模式的转变,提出了一系列语言康复标准,广泛开展“听力助残”工程。[2]这一系列的措施促进了听障儿童研究领域不断加深、拓宽。1998—2018年,听障儿童的语音发展研究取得哪些成果?这些成果有什么特点?为回答上述问题,本文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为数据来源,分别以“听障儿童”、“语言”(并)和“聋儿”、“语音”(并)为主题词,期刊年限指定“1998—2018”(截至6月)分别进行两次文献检索,手工剔除研究综述及单纯讨论听觉评估康复、言语矫治类文献,有效文献60篇(专著除外),其中博硕论文18篇,占30%。本文旨在梳理1998—2018年的相关研究成果,总结特点,为下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二、 1998— 2018年听障儿童语音发展研究概况

一般认为,听障儿童的康复包括听觉康复、言语矫治和语言康复三个方面。语音作为语言康复的重要内容,其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听障儿童语言能力的形成。1998—2018年,学者们对听障儿童普通话语音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音获得性质及理论、语音音质音位获得、语音超音质成分获得、语音综合能力发展四个方面。

(一)听障儿童语音获得性质及理论研究

国内外有关正常儿童语音发展的研究较深入,相关的理论成果颇多。但听障儿童与正常儿童不完全相同,听障儿童由于听觉障碍而不具备正常有声语言能力——天然的听觉感知过程,必须通过语言康复训练才能获得。从1998—2018年的研究成果上看,听障儿童语音发展研究的理论成果甚少。

声母(辅音)和韵母(元音)是汉语普通话语音音质的构成要素,是听障儿童语音获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言康复训练的重点。音质获得的研究的文献占比为43.1%,位列第一。可以看出这一领域是国内听障儿童语音发展研究的热点。但学者们对这两大语音音位要素的关注度分布不均衡,对声母(辅音)发展的关注度高于韵母(元音),研究成果较多。

学者们对听障儿童声母(辅音)获得的研究往往从构音特征、发音声学特征和听觉识别三个方面进行。1~3岁的儿童处于言语准备期和言语发生期[9],对于听障儿童而言,也是酝酿和产生音质音位——声母和韵母音位重要时期。但听障儿童由于听力损失,构音能力与正常儿童存在明显差异。不少学者从构音特征角度开展听障声母(辅音)的获得研究。张磊的硕士论文则采用声学实验方法全面考察了听障儿童21个声母的构音特征,总结各个声母音位错误走向,建立了一个系统有序的声母音位治疗框架。[10]易海燕等人认为,构音语音与口部运动能力之间存在显著关系,听力补偿越早,听障儿童获得声母和韵母与健听儿童之间的差异越小。[11]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者们开始采用语音软件对听障儿童声母(辅音)获得的声学特征进行试验研究,通过提取语图呈现的相关参数和与健听儿童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听障儿童语音特征及清晰度。如黄菊通过语音软件提取聋儿普通话三组塞擦音的参数,分析总结出听障儿童塞擦音获得的难易顺序——塞音易于擦音,擦音易于塞擦音,不送气音易于送气音。[12]史泱等人通过声学实验法对比分析正常儿童与听障儿童声母获得情况,认为听障儿童在听力补偿初期,清晰度最高的声母为/b、m、d、n、h、p、t、j、x、f、l、r/,而/zh、z、k、c、sh、s、ch/的清晰度较差[13],结论与夏静宇等人[14]的研究基本一致。研究成果有相互印证的部分,但也存在差异,这或许是考察对象年龄的细微差异造成的。在此之前的研究多是采用传统听辨法进行,考察母(辅音)获得的顺序、难易度、特点及规律等,如龙墨[15]等。听觉识别是指个体能够通过记忆识别目标音,实现对声音尤其是言语声的再认,属于感知范畴。[16]它是对言语过程信息“接收”质量的检验,对“解码”有着关键作用。目前这一主题的研究成果并不多。

2.语音发展理论

2.韵母(元音)的获得

普通话语音超音段(也叫非音质成分)主要指声调、语调、节奏韵律等成分。本次研究检索到的相关文献共15篇(声调类10篇,韵律类5篇),占比为25.9%,位列第二。根据研究侧重点的不同,可以分为声调的获得和语调、节奏的发展两类。声调的获得方面,有的学者考察的是影响听障儿童声调能力获得的因素或声调的识别能力,如张芳[19]、崔丽丽[20]等,有的则是考察声调发音的声学特征。杭丽滨[21]是较早从语言学的角度采用实验法对听障儿童语音获得进行声学特征研究的学者。之后,以吉林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为主要阵地,吕明臣和黄昭鸣为核心的研究团队,纷纷采用声学实验方法通过语图考察听障儿童声调获得的声学特征。声调获得声学特征研究以单字调的考察为主,如张磊[22]以及许昭慧[23]、邵杨[24]、赵鑫[25]、张晓丹[26]等人的硕士论文,或考察部分单字调或考察四类单字调,研究成果有相互印证的部分。普通话双字调有16种组合类型,类型多且情况复杂。学者们或考察听障儿童部分双字调的声学特征,或通过与健听儿童进行对比来了解听障儿童部分双字调获得特点,如朱群怡[27]、张磊等人[28]对听障儿童双字调“去+去”连续变调的声学研究等。全面考察听障儿童普通话单字调、双字调类型的文献,我们只检索到一篇——张芳、史泱等的《听障儿童单字调和双字调发音的关系研究》[29],他们认为单字调发音对双字调发音有促进作用。语调、节奏是汉语普通话交际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韵律要素。不正常的韵律对听障儿童言语的可懂度、流畅度及其自身的表情达意有较大的影响。近几年来,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主阵地,以黄昭鸣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开始关注这一领域,用声学实验法、对比分析法进行相关研究,如丁迎春[30]的硕士论文通过声学实验对比分析健听与听障儿童陈述、疑问、命令三种语调的特征。金星[31]的博士论文则探讨了听障儿童韵律词的声学特征和生成特征,构建了一个韵律词重音模式的三参数可调模型。张梓琴[32]的硕士论文则从语调和节奏的声学特征两个方面对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助听器配戴儿童、健听儿童进行对比分析,提出康复的干预策略。

(二)语音音质音位获得研究

1.语音获得性质

普通话韵母位于音节中心,发音、构音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言语的清晰度。对听障儿童韵母(元音)的获得研究,学者们多从发音的声学特征及听觉识别两个方面进行。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语音实验软件的开发,少部分学者运用声学实验语图参数研究听障儿童获得韵母(元音)的声学特征。如刘洁芬等基于声学实验法,认为韵母(元音)发展程度不一,助听感应器对高频响应较差或是在该频率段给予的听力补偿程度不够是造成语音高频(元音)发展缓慢的原因。[17]杭丽滨对听障儿童韵母的复合元音进行声学实验分析后,总结出其发音状况较差的四个原因:缺失韵头和韵尾;韵母内重复某部分音素导致时长延长;添加音素;扭曲或偏离,用听感上完全不相同的音;复合语音时长安排比例不恰当。[18]韵母(元音)的听觉识别研究近一两年才开始被国内学者关注,因此研究成果不多,深度和广度有待加强。

对于听障儿童有声语言获得的性质,学界持两种观点。一是认为手语是听障儿童的第一语言,有声语言的掌握过程则属于第二语言的学得,而非习得。2000年之前康复界学者普遍持此观点。二是认为听障儿童获得有声语言(语音)的过程既有第一语言习得又包含第二语言学得,代表学者有吕臣明、柯沫夫[3-5]等。

部分学者将正常儿童语音发展的相关理论成果引荐到特殊教育领域,用于研究听障儿童语音发展。梁巍指出,社会相互作用论的“社会交往论”对听障儿童语音的获得和语言康复教育有积极作用。[6]柯沫夫、吕臣明构建了听障儿童语言发展理论——阶段性理论,将早期干预听障儿童语言发展分为6个阶段,即前语言理解阶段(8个月前)、语言理解阶段(9—12个月)、口语萌芽阶段(13—16个月)、完整句掌握阶段(17—24个月)、主体语法掌握阶段(25—32个月)以及自我言语阶段(33—42个月)。[7]这是国内较早从语言学角度构建听障儿童语音发展的理论。2007年开始,基于教育部要求特殊学校设置康复课程的政策背景,部分学者深入研究,形成了特殊教育界独特的“医教结合”理论。这一理念的实践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主阵地,以杜晓新、黄昭鸣为核心的研究团队构建了“多重障碍,多重干预”的综合康复体系。关于听障儿童,他们提出了“HSL”理论和“1+X+Y”言语康复模式,“H”为听觉训练,“S”为言语矫治,“L”为语言训练,三部分构成了一个有序、完整的听障儿童康复系统。[8]

1.声母(辅音)的获得

(三)语音超音质成分获得研究

在自适应滤波中,递归最小二乘RLS(Recursive Least Square)算法在收敛速度和估计精度方面均优于最小均方LMS(Least Mean Square)算法。然而,基于1比特测量值的RLS参数估计算法很少有报道。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1比特测量值的自适应RLS参数估计算法。该算法结合了期望最大EM(Expectation Maximization)和递归最小二乘法,具有与经典RLS算法几乎相同的稳态性能。

(四)语音综合能力发展研究

语音综合能力是指交际过程中语音的运用能力。学者们往往从综合嗓音的声学特征、音节清晰度、连续语音切换及重复能力三个方面考察听障儿童语音综合能力发展状况。黄昭鸣、万萍认为基频微扰、振幅微扰以及标准化声门噪声能量是考察综合嗓音音质的三个重要参数,听觉感知判断与音质声学分析相结合是评估嗓音音质的最好方式。[33]但是,学者们的研究仍是以听觉感知判断方法为主,如万勤[34]、胡金秀[35]等。声学实验分析法未能得到推广和补充。关于音节清晰度研究,学者们的思路多是先考察音节的构成要素——声母、韵母、声调的获得情况,再通过听觉分辨考察音节的清晰度,如昝飞、汤盛钦[36]通过传统的听感分辨法考察听障儿童同一音节的声母、韵母、声调三个方面的获得顺序和错误类型。申敏、郑文芳等人[37]则通过对比分析,了解健听儿童与听障儿童获得开放式音节的特点。我们知道,音节“声韵调”内部协调性差、音节和音节之间连续语音切换不顺畅、重复能力低,直接影响到话语的清晰度和可懂度。对于听障儿童来说,连续语音切换及重复能力研究是2000年之后才零星出现的,如张芳[38]、范佳露[39]、高晓慧[40]等人的研究。张磊等人[41]则考察了听障儿童语流音变错误特征及影响因素,认为助听模式、康复开始年龄、听觉年龄因素直接影响听障儿童语流音变同化和异化的错误。

三、结语

目前,听障儿童普通话语音发展研究仍处于起始阶段,相比于听觉康复研究,听障儿童语言发展特别是语音发展的成果甚少,理论研究成果匮乏。同时,地域上研究者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于以上海、武汉为代表的华东地区。具体特点如下:

司法鉴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资金、技术和知识密集性的高科技工程,因此需要强大的物质基础作为后盾,保障其建设与发展。信息化建设的投入除了建设初期的硬件购置和软件系统的开发外,系统后期的维护、升级以及司法鉴定信息化技术人才培养均需要资金的支持。从目前大多数鉴定机构现状来看,资金投入的限制,是制约司法鉴定机构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因素。

(一)主要研究内容方面

音质音位获得是听障儿童语音系统研究主体,研究内容往往考察声母(辅音)和韵母(元音)习得的先后顺序、产生的错误类型以及对比健听儿童语音发展的差异三个方面。语音超音质成分研究中,声调发音研究是热点。语调等韵律节奏方面的研究有待深入。

对于C-C键形成的自由旋转链,a≈1.5l,所以其均方末端距为h2≈2nl2,与自由旋转链结果一致,此时le=2a-l≈2l.

(二)理论研究成果方面

正常儿童语音发展的相关理论逐渐被应用于听障儿童领域。在借鉴吸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听障儿童语音发展特有的理论,如“HSL”理论。总体上理论成果匮乏。

初钻时,以低挡慢速钻进,使护筒刃脚处形成坚固的泥皮护壁;钻至护筒刃脚下2~4 m,速度控制在每小时1.5 m左右,这样既能保护孔壁完好,又有利于保持循环泥浆钻渣含量基本稳定,使排渣顺畅、均匀。正常钻进时,合理调整钻进速度但不随意提动孔内钻具,并减小钻具的晃动。

(三)不同学科、专业合作方面

少数学者开始突破学科制约,进行跨领域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吕明臣、黄昭鸣等。但是,不同学科、不同专业背景的合作研究有待加强。听障儿童语音发展亟待语言学的参与。

由于电气设备在实际的运营当中,受到温度及湿度的影响较大。当外界环境温度升高时,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在运行当中,所产生的热量将难以散发出去,这对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使用的可靠性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在对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实际安装过程当中,相关技术人员需要加强对设备散热功能的考虑,做好相关的保障措施,促使电气自动化设备热量及时被散发出去,降低设备运行时温度,充分保证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正常运行。

(四)研究方法方面

借助于信息化手段和相关语音软件,听障儿童语音发展研究方法逐渐由单一的主观听辨法扩展到听辨法、声学实验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模式。声学实验法的应用促进了研究范围拓宽及深入。研究中学者们多采用横向比较方法,将正常儿童与听障儿童进行对比,查找差异提出康复策略。

参考文献:

[1] 孙喜斌.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听力残疾标准制定[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7(1):10-13.

[2] 程凯,徐晶凝,刘兵,等.聋儿语言康复亟待语言学介入[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7(3):21-24.

[3] 吕明臣,柯沫夫.语言功能与聋儿语言获得的性质及途径[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4(3):22-25.

[4] 吕明臣.言语过程与聋哑儿童自然语言获得的若干问题[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3):109-114.

[5] 吕明臣.语言环境和聋哑儿童的自然语言获得[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6(2):38-40.

[6] 梁巍.儿童语言习得的基本理论[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4(5):61.

[7] 柯沫夫,吕臣明. 聋儿早期干预中语言发展的阶段性理论研究[J].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4(5):34-36.

[8] 杜晓新,黄昭鸣.聋儿康复教育中的HSL理论及其操作模式[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6(1):39-42.

[9] 周念丽.0~3岁儿童观察与评估[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31.

[10] 张磊.听障儿童声母构音异常的分析及治疗策略[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56.

[11] 易海燕,李永勤,孙莉,等.1~3岁听障儿童构音特征研究[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17(15):269-273.

[12] 黄菊.聋儿汉语塞擦音发音清晰度的声学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06:64.

[13] 史泱,等.3—5岁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声母发音清晰度比较研究[J].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16(4):262-265.

[14] 夏静宇,管燕平,等.4.5-5.5 岁聋儿与正常儿童语音清晰度的比较[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8):707-709.

[15] 龙墨,梁巍,周丽君,等.聋儿语音获得分析[J].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6(5):313-316.

[16] 刘巧云,黄昭鸣,孙喜斌,等.汉语言分解式听觉技能训练模式的构建[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6(12):574-576.

[17] 刘洁芬,吴立平,宋晓华.聋童语音的声学参数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1999(2):14-17.

[18] 杭丽滨.听力障碍儿童复合元音发音实验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5(3):12-18.

[19] 张芳,黄露,等.听障儿童双字调发音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4,12(3):438-441.

[20] 崔丽丽.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声调识别及发声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59.

[21] 杭丽滨.听力障碍儿童声调发音实验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5(10):36-41.

[22] 张磊,黄昭鸣,胡靓,等.学前听障儿童声调发音的声学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2(2):22-25.

[23] 许昭慧.重度听觉障碍儿童单音节词声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85.

[24] 邵杨.听障儿童汉语阳平声调获得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7:47.

[25] 赵鑫.听障儿童汉语上声声调获得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7:49.

[26] 张晓丹.听障儿童单字调的声学分析及其治疗策略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58.

[27] 朱群怡.对比考察健听儿童与听障儿童三声双字调的声学特征[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87.

[28] 张磊,韩秀华,彭云晖.听障儿童普通话双字调“去+去”连读变调的声学研究[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7(15):77-82.

[29] 张芳,史泱,黄露,等.听障儿童单字调和双字调发音的关系研究[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4(4):412-414.

[30] 丁迎春.健听与听障儿童语调声学特征的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55.

[31] 金星.听障儿童韵律词重音的声学特征及生成特征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119.

[32] 张梓琴.听障儿童言语韵律特征及干预策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90.

[33] 黄昭鸣,万萍.嗓音声学参数与嗓音音质的相关研究[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8(6):251-254.

[34] 万勤,胡金秀,黄昭鸣,等.3~6岁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嗓音声学特征比较[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3(4):353-355.

[35] 胡金秀.听障儿童嗓音特点及其评估模式的探讨[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133.

[36] 昝飞,汤盛钦.声调和声母、韵母——听力残疾儿童的语音发展研究.中国特殊教育,1998(1):10-17.

[37] 申敏,郑文芳,卢晓月,等.3岁听障与健听儿童开放式单音节测试结果比较分析[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3(5):460-464.

[38] 张芳.听障与健听儿童连续语音切换能力的比较及应用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66.

[39] 范佳露.3~5岁听障与健听儿童连续语音重复能力的比较研究[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3(4):394-397.

[40] 高晓慧,万勤,惠芬芬,等.不同语言任务下4~7岁听障儿童的言语流畅性特征[J].中国特殊教育,2015(10):27-32.

[41] 张磊,韩秀华,汪梅梅,等.学龄前听障儿童语流音变错误的特征及影响因素[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8(4).

[中图分类号] G76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9)09-0137-04

[基金项目]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6年度教研科研项目“南宁市学前正常儿童与听障儿童普通话语音习得对比实验研究”(2016YZB14);2017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2017KY0954)。

[作者简介] 梁晓丽,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收稿日期] 2019-02-15

标签:;  ;  ;  ;  

1998—2018年我国听障儿童普通话语音发展研究综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