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包虫病患者应用腹腔镜的治疗效果研究论文_黄运德1 秦伟2

肝包虫病患者应用腹腔镜的治疗效果研究论文_黄运德1 秦伟2

黄运德1 秦伟2(1. 青海大学医学院2013 级研究生 810000;2.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 810000)

【摘要】 目的:肝包虫病腹腔镜治疗的疗效观察。方法:对我院2012年3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肝包虫病患者行腹腔镜内囊摘除治疗的患者56例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56例肝包虫病患者腹腔镜下内囊摘除均取得一次性成功。手术时间为1~3小时,平均(1.8±0.3)小时,住院时间为5~10天,平均(6.2±0.6)天。术后随访6~24个月,无病情复发,也无明显残腔积液、积血、感染等并发症。结论:肝包虫病采取腹腔镜手术治疗应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术中应做好周围脏器保护以免发生腹腔种植、过敏反应并降低术后复发率。

【关键词】 肝包虫; 腹腔镜 ;内囊摘除 ;效果【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6-0203-01

肝包虫作为牧区比较常见的一种寄生虫,多发生于畜牧业发达的地区,人感染肝包虫的原因为和狗相接触,或者处理狗误食虫卵所致,虫卵于人的十二指肠内或者胃孵化,将六钩蚴放出,该幼虫自门静脉到肝,继而引起肝包虫[1]。经调查分析发现,该病临床表现潜伏期可达5年-30年,部分病例症状不显著,偶因右上腹触及肿块或者于尸检的时候被发现[2]。目前在肝包虫病的临床治疗中手术治疗为常用法,本次研究笔者就肝包虫病患者应用腹腔镜治疗的效果进行研究分析。

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将我院在2012年3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肝包虫病患者行腹腔镜内囊摘除治疗的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整理患者临床资料,经资料统计分析,男性患者有32例,女性患者有24例,年龄在20-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8±6.4岁,所有患者均通过手术病理证实是肝包虫病。其中有38例患者是单子囊型,剩余18例为多子囊型。本次研究所选择56例肝包虫病患者中有2例存在上腹部手术史,有5例伴胆囊结石。

1.2 方法指导患者取平卧位,予以气管插管,实施静脉复合麻醉,在患者脐下缘位置做穿刺切口,构建气腹。置入腹腔镜镜头探查腹部,观察并明确包虫位置、大小以及内囊数量,检查是否存在其他病变,可否实施手术等。按照包虫位置明确主操作孔。本次研究所选对象主操作孔均在置入孔和剑突中点位置实施穿刺,置入套管,将右腋前线肋下缘作为穿刺点且置入套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基于腹腔镜的引导下,借助于电切剥离钩对主操作孔实施电切分离,分离包虫囊肿和网膜,充分显露出囊壁。在囊壁最近点位置实施穿刺,在穿刺之前应将经氯化钠浸泡后的纱布纳入主操作孔,保护囊肿附近组织以及器官,防止囊内容物对患者腹腔产生污染,并以肌注的方式使用地塞米松,避免出现过敏反应。待接好吸引器以后实施囊肿穿刺吸引并吸净,若囊肿囊腔塌陷,则予以氯化钠实施冲洗。借助于电切钩切开外囊,并用吸引管把其吸除。利用氯化钠液和双氧水纱条反复擦抹囊壁,于残腔内注入氯化钠液并浸泡大约5分钟,而后吸除,待残留子囊、头节等彻底消灭以后,再反复进行冲洗。最后切除游离外囊壁,将残腔敞开且置入胶管进行充填。在腋前线肋下缘穿刺位置将引流管导出实施引流。

2 结果全部患者均一次性成功完成手术,未出现中转病例。手术时间为1-3小时,平均(1.8±0.3)小时,住院时间为5~10天,平均(6.2±0.6)天。术后随访6-24个月,无病情复发病例,同时患者也未出现明显残腔积液、积血、感染等并发症。

3 讨论目前在肝包虫病的临床治疗中,常用方法有两种,即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其中以手术治疗最为常用,比如肝叶部分切除手术与传统肝包虫内囊摘除手术等。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腹腔镜技术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并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的诊治中。经实践和文献报道研究发现,相对于以往传统手术而言,应用腹腔镜治疗肝包虫病,可获得显著且良好的效果[3]。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56例肝包虫病患者通过腹腔镜治疗,所获疗效较好,未出现病情复发病例,同时在术后随访期间,也未出现严重感染、残腔积液以及积血等并发症病例。

通过本次研究结果的分析可知,应用腹腔镜治疗肝包虫病患者时,需严格按照腹腔手术的适应证实施,应满足以下条件:1)患者囊腔直径不可超过10cm,究其原因为若囊腔直径>10cm,则可能和肝内胆管相通,完成手术后容易引发胆漏问题[4];2)肝包虫囊肿在肝叶下缘或者前方,所选位置应表浅,这样在手术过程中才可更好地暴漏,确保手术顺利且成功地完成;3)术前应明确患者腹腔内是否合并其他位置多发性包虫囊肿病、感染、腹腔粘连等。在操作期间,还需注意以下几点内容:1)充分灭活包虫子囊以及头节,以减少术后病情反复发作,可用双氧水或者氯化钠液实施灭活; 2)实施包虫残腔引流,通过文献报道和临床实践证实残腔引流能够帮助医师及早发现患者术后是否存在胆漏或者出血等相关并发症,基于此结合残腔引流实际情况实施彩超检查,以此进一步了解患者残腔愈合状况而后进行拔管[5];3)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囊肿附近组织或者器官予以保护,以免包虫囊液流出使附近组织受到影响和污染,甚者于腹腔内出现腹腔种植问题。本次研究在对囊肿附近组织进行保护的同时,在手术前以肌注的方式使用了地塞米松,以防囊液外流而引起过敏。

综上所述,应用腹腔镜治疗肝包虫病,安全有效,在实践中应了解和掌握该手术适应证,同时在手术中还要注意附近脏器的保护,防止腹腔种植或者出现过敏反应而导致疾病复发。

参考文献[1] 闫晓琨,雒润庆,石小平等.腹腔镜治疗肝包虫病18例报道[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2,19(3):318.[2] 王海峰,李孝荣,韩兴安等.腹腔镜肝囊(脓)肿开窗引流术30例[J].中国社区医师,2014,(11):52-53.[3] 马建忠,张有成,侯朝福等.腹腔镜与开腹肝包虫内囊摘除术的临床对照研究[J].医学与哲学,2014,(18):24-25.[4] 米尔夏提·阿不都热西提,吐尔洪江·吐逊,邰沁文等.腹腔镜肝包虫外囊摘除术治疗肝囊型包虫病的临床疗效[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4,13(6):484-485.[5] 彭飞,张玉涛,欧珠拉姆等.高原腹腔镜下肝包囊虫内囊摘除术的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22(10):3745-3745.

论文作者:黄运德1 秦伟2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8月第1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4

标签:;  ;  ;  ;  ;  ;  ;  ;  

肝包虫病患者应用腹腔镜的治疗效果研究论文_黄运德1 秦伟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