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的游戏:历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_创造性思维论文

创造的游戏:历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_创造性思维论文

创造的“游戏”——历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造性思维论文,历史教学论文,游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们曾用美国心理学家尤金·劳德塞的“创造力简易测试量表”随机抽取了150名高中学生进行测试,该量表总分为100,71分以上为创造力强,21~40分为创造力弱。测试结果,全体受试学生的平均值为31分,属于中弱水平。个体的最高数值为70分,仅有2人;达到41分(创造力一般)的受试学生仅有10%强;其他的受试学生所得的测试值均在创造力弱或无创造力的范围。历史学科的情况当然大体上与此相似。

一、学生缺乏明显动机

由于历史学科在中学的学科体系中约定俗成地作为“副科”,在教学中和学生学业评估中的权重都很低,总体上看,学生对于历史课的学习没有明显的动机和驱力,普遍显得兴趣低下。

据有关报道:在某重点学校的重点班,教师对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宣布取消依据背书的考试,采取一种开放的考试方式,全班学生齐声欢呼。教师继而说明开放的考试的要求:学生必须在阅读至少一本历史读物的基础上完成一篇2000字左右的文章,内容不限。然后,调查学生的态度。大约有60%左右的学生表示宁愿仍然延续以前教师划定教材上的“重点”、学生记忆、然后笔试的方式,对于改变评价测试方式普遍兴趣低下。

这说明学生在长期缺乏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环境下学习,不仅仅是没有培养出创造性思维的优秀品质,甚至出现了逃避自主思维的心态。

历史学科是认知关于人类社会已经过去的活动的学科,而创造则是现实的和面向未来的,在什么意义上,这二者可以统一起来?对此,首先需要定位历史学科教学中创造性思维教学的目标和主要内容。历史学科中的创造,并不是、也不可能是去创造过去的活动和事件。这种创造性的体现,首先,是对人类过去的活动进行独到的、并且具有启迪性的思考和认识;其次,是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和认知,培养成一种对社会现象的深刻的、开放性的、有益于现实活动的认识和思考的能力。

二、问题中培养思维能力

依据我们近年来历史教学的实践和研究,认识到学生在历史学习方面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方法有:

——从所接触到的历史文本,广义上包括教材、教师的授课、课外读物和文艺作品等其他文本中逻辑性地发现问题。

例如,曾有学生提出过这样的问题:“中国古代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中,土地所有制关系是由国有土地转变为私有土地;而日本明治维新是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化,同样也伴随着土地所有制关系向私有土地转化的过程,这里面是否有什么矛盾之处呢?”

从学术上说,这并不成其为问题,但是,从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能够从教材的叙述中看到这些问题,说明他们是在探索规律、思考理论。

——发现所接触到的历史文本中的问题和不足,或者对这些文本的叙述持不同的观点。

例如,曾有一些学生对于1999年以前使用的旧版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教材中关于垄断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表述认为不能赞同,因为这些表述与实际了解到的情况有难以调和的差距。

——从历史资料中发现理论观点和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

近年来的历史教学和测试开始重视引进教材以外的历史资料,学生接触到的历史文本在数量上、范围上以及观点和叙事的多样性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扩展,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例如,我们曾在高中的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引入以下材料,要求学生以所学的知识为依托,发现和解释材料中的新问题、新现象(对于学生来说):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利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论语·季氏》)

在高中《中国古代史》教材中,叙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也叙述了孔子的思想和活动,那么孔子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的关系如何呢?通过上述材料,学生们可以自己得到问题的答案。

三、自主建立新的逻辑结构

我们曾组织高中的学生进行以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教材的叙事为依据,构思关于世界近现代历史各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的活动,最后建立起这样一个新的知识结构。以19世纪前中期这一历史阶段为例:第三阶段工业化初期和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初步形成。

(一)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演变

1.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①工业革命和工业化进程

②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革命和改革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2.资本主义世界政治演变的主要特征

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②资产阶级的改革运动

3.主要的国际关系特征

①维也纳体系的兴衰

②列强争夺霸权和殖民地的斗争

4.主要的文化特征

(二)殖民地问题和民族解放运动

1.殖民活动的特征和主要的热点区域

①殖民活动的新特征及其影响

②殖民活动新的热点区域

2.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三)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①工业革命后阶级关系的变化

②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共产党宣言》

2.第一国际

3.巴黎公社

这样,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完成对个时期历史发展的新的认识和知识建构,锻炼了学生对知识进行迁移的能力,同时也深化对一个历史时期历史发展特点的认识。在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四、独立自主地评价

例如,我们曾以这样一个问题对高中学生进行过测试:一种观点认为“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中国的阴谋”。第二种观点认为“受封建顽固思想支配的反洋教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是与洋务运动、维新运动相悖的,尽管事出有因,并有广大群众参加,但不能认为是正确的”,“人们常说,义和团运动彻底粉碎了或有力阻止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这话是夸大了的”。你同意上述哪一种观点?结合史实论证你所同意的观点。

其中,第一种观点是学生在课堂上正面学习到的,但是,仍然有近半数的学生选择并努力论证与教材相反的第二种观点。学生不以教科书为金科玉律,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是一种创造性潜质的体现。

我们曾给学生布置过这样的思考题:“20世纪50至60年代,新加坡、韩国经济发展的水平与我国相差不远,到了70至80年代,这两个国家迅速进入了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行列,而在同一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却远远落后了。结合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后期新加坡、韩国的历史和我国的历史分析其原因。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经验教训?”当然,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觉的和自主的运用历史知识思考问题的能力。

五、借鉴专家研究成果

专家们的研究成果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的上述研究就受到了北京教育学院原历史系主任赵恒烈先生研究成果的启发(参见赵恒烈著《历史思维能力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中央教科所白月桥先生列举了历史学科创造性思维的如下表现,对于教学实践也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参见白月桥著《历史教学问题探讨》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一)思维具有独立性,能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二)提出与教科书某种论断不同的见解。

(三)“自此思彼”,由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联想到今天的社会现实。

(四)在寻常情境中发现问题。

(五)发现历史文献的新功能。

(六)用批判的观点看待历史上争论的问题。

(七)用个人的历史作用和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人物。

标签:;  

创造的游戏:历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_创造性思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