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科学的实验探究教学——以“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为例论文_柯荣国

浅谈初中科学的实验探究教学——以“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为例论文_柯荣国

摘要:实验是科学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科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科学探究水平、建立独立设计实验能力和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价值,作为科学教师须重视实验教学。

关键词:科学实验;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声音振动

初中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科学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方法。新课标提出让学生有机会主动体验探究,在知识联系应用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态度,获得探究方法。初中科学实验的教学,一般可分为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和课外实验三种。本文以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为例探究科学的实验教学。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实验是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为激发兴趣,教师可以采取什么措施呢?

1.简易材料,巧设实验

教材的实验材料很多是学生比较陌生的,若能把学生不熟悉的变成日常生活中的材料,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科学实验。

探究实验一: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中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实验器材:缝衣针一根、玻璃片、蜡烛、音叉

实验步骤:(1)点燃蜡烛,使黑烟将玻璃片熏黑;(2)针固定在音叉末端;(3)敲击音叉后迅速将针与熏黑的玻璃片接触,在玻璃上会有一条线产生;

通过观察,玻璃片上记载了音叉振动轨迹,是一条波纹起伏的线。通过这种器材实验可获取证据证明声音的产生是因为物体的振动。

探究实验二:声音是否可以在液体中传播呢?

用多层保鲜膜把手机包裹严密,放入水中,然后再拨通电话,使水中的手机铃声响起。惊险的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在实验中获得新知。

2.提高实验趣味性

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到中学阶段实验,兴趣在于教师科学实验的现象和各种实验器材,如果部分学生课前做过预习,那么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就会让这些学生缺乏新意。如在鼓面上放一些乒乓球,在打鼓时,乒乓球便开始跳动,可以说明鼓面在振动;同样敲击音叉让音叉发出声音,然后放入水面,水便会溅起水花,同时我们也看到有涟漪产生。从上述两种实验情境中可以说明,当物体产生声音时,它就会振动。教师也可以在鼓面上放一些小猫、小白兔等塑料模型的动物,通过敲击鼓面,小动物就自觉地跳起舞来,实验一开始,视觉感官就立即激活了七年级学生热爱小动物、喜欢小动物的天性,随即表现出良好的心理情绪和浓厚的兴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亲身体验,感知新知

材料:纸杯2只、细线、大头钉;

制作方法:用大头钉分别在两个纸杯的底部打一个孔,分别用细线两头穿从两个纸杯底部穿进纸杯内部,打好结;

注意事项:结要打大一点,线要足够长(至少要有10米)才能达到较好的演示效果。

原理:声音能在介质中传播;

使用:两个人,分别拿着拉紧细线的两头的纸杯小声说话,可以发觉很小的声音都可以通过土电话传播。

实验操作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最好机会和途径。所以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都有足够的动手时间和机会,鼓励学生动手。对怕动手、不会动手的学生要个别加以指导,使他们从怕到不怕,从不会到会。

二、实验获取知识

实验具有探究性,它能使学生在提取生活事实的基础上,对照原有概念,对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并通过独立操作工具或仪器,进行探究性的验证,自主发现知识的生成过程。

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课中,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但物体发声时的振动并不是很明显。学生会认为声音产生是因为物体之间相互的敲击或摩擦产生的。面对这样的教学矛盾,教师可以通过科学实验来做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通过几个简单的振动实验就可以轻易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能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呢?由于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存在真空环境。学生对于这个问题,其实只是靠感觉或想象,并没有实际的事实证明。此时,可以将一只小电铃放在密封的玻璃罩内,接通电源使电铃发声,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听声音有什么变化?然后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又有什么变化?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就很容易体会声音在真空中是不能传播的事实。

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发展,科学教学应当体现这两者的结合。在探究固体能不能传播声音时,第一次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位学生轻敲桌面,另一位学生把耳紧贴在另一张桌面上倾听。第二次将两张桌子离开一个小缝,重复以上实验。通过两次的对照实验,可以证明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为了更好地说明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补充听诊器来听心跳声音的实验。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科学实验需要借助仪器和设备,分步骤地进行操作,将实验现象展示在学生面前,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学习。在做科学实验时,借助规范的操作、针对性很强的讲解、必要的文字和图示的说明、分步展示的实验现象,使学生在实验时,做到目的明确、客观实在。既有整体观察,又能选择观察重点;既能理解实验现象,又能保证精细观察。

学生在“做实验”中,通过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能锻炼和培养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在研究原因、分析结果、形成结论的过程中,需要归纳、分析和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能培养操作技能、观察记录、分析数据等实验基础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交流汇报中,能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精神。因此,实验不仅是建立科学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环节,还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探索精神和良好的学习方法。

作者简介:柯荣国(1984— ),男,汉,浙江平阳,中学一级,初中科学教师,本科,

泰顺县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秦国成.提高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初探[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8(6).

[2]王义遒.在21世纪人才培训中实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1998(3).

(作者单位:浙江省泰顺县实验中学 325500)

论文作者:柯荣国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年6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6

标签:;  ;  ;  ;  ;  ;  ;  ;  

浅谈初中科学的实验探究教学——以“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为例论文_柯荣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