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与环境的整合:“填补空白”假说视角下的小学英语语境规划_英语论文

形式与环境的整合:“填补空白”假说视角下的小学英语语境规划_英语论文

形境融合:“补缺”假说视角下的小学英语语境策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假说论文,语境论文,视角论文,小学英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于受汉语语境知识的强势干扰和英语语境知识缺失的影响,学生往往会拿汉语套用英语。如:中国学生常常这样打招呼Good morning,Teacher Wang!而英语国家的人是不习惯这样的表达的,他们想到的是Mr Wang或是Miss Wang。在汉语环境中由于缺少与英语表达方式相匹配的真实语境,因而汉语语境知识会被激活,并发生不恰当的介入性补缺,导致学习者对英语的理解和运用带上汉语的思维,这就是二语习得“补缺”假说的观点。这种现象若得不到抑制和矫正,是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英语思维的,并会最终影响学生用英语交际的成效。

      笔者认为运用“形境融合”的方式能有效地改变这一现象,所谓“形境融合”,即语言形式和语境知识的融合,就是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进行学习,并让语言形式和语境知识在多种条件下得以融合。

      一、准确完整的语境知识:形境融合的应然

      语言形式与语境知识的联系是二者走向深度融合的前提。笔者立足小学英语教材,从文化习俗、思维观念、情感语气三个方面总结容易被忽视的语境知识,并提出教学建议。

      1.了解中西方文化与习俗的差异

      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了解语言背后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等背景知识,包括词汇的构成和由来,这将有助于学生的联想和记忆。如:hamburger由ham和burger构成。类似的还有:blackboard,chopsticks,afternoon,timetable等。英语中称呼一般用Mr,Miss或Mrs,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而Teacher Wang,Doctor Wang则是不地道的表达。

      2.适应思维与观念的不同

      英语与中文表达形式的不同,往往表现在语序和词形的变化上。这反映了中西方在认知、观念与习惯上的差异。如:a boat on the river.英语思维强调的中心词是boat,所以放置在前。I like apples very much.中的very much起修饰作用,所以置后。汉语里只有一个“有”,而英语have指拥有和所属。there be强调某处存在什么东西,后面往往跟地点状语。在电话用语Hello,this is...里的this不仅指代说话的人“我”,也有表示电话这头的意思,还表示有一定距离的意思。汉语“饮食”,英语叫“食饮”food and drink,类似还有fire and water(水火),old and new(新旧),sooner or later(迟早)等。over there与there相比,over强调空间的跨越。另外还要让学生逐渐体会go(went)/play(played)等词形的变化不是条文规则所致,而是说话人脑海中的语境时态观念所需。

      3.感知情感与语气的微妙

      在英语中,意思相近的两种表达形式,在语气、情感上往往会有微妙的差异。学生需通过亲身体验、体察,方能体会。在Would you like some juice?中some与any相比,语气显得更加真诚。Here is your coat.比Give you a coat.更能体现关心的语气和尊重对方的意思。I'd like...和I want...并非没有任何区别,前者往往是因喜好才去想得到,而want却不能体现这层意思。Ouch!指在无防备情况下,突然受到的疼痛。ten to eight比seven fifty更有催促、赶紧的语气。

      二、多层多样的语境活动:形境融合的必然

      Ellis和Schmidt认为:“神经网络由一些小的可并行处理运作的单元组成。这些连接,随着联系的反复多次链接,会变得更牢固。”为此,笔者结合教学实例,通过策划“圈式”语境、“叠式”语境和“链式”语境活动,让语言形式与语境知识从多个层次和多个维度进行饱和式的浸润和深度融合。

      1.构建“圈式”语境活动

      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大约六名学生,然后围绕一个中心主题,进行循环表达,直到任务完成。如此循环往复的听说过程,笔者称之为“圈式”语境活动。这一活动的优点是每个学生对话题的理解和表达有相对多的机会,要注意的是该活动要设计有学生喜爱的评价方式,避免没轮到的学生不愿意或不注意倾听。译林新版《英语》五上Unit 3 Our animal friends(Checkout time)一课中,为了准确地使用have(has)和there be句型,教师课前准备了一些带有动物和英文提示的图片,先让一名学生在小组内结合图片进行描述:The dog has a bone and there is a bone behind it.若表达正确,就请下一位学生不看图复述先前同学的描述。接下来第三名和第四名学生重复前两位学生的做法,不同的是描述新的图片,这样一直到第六名学生表达结束为一圈。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循环的圈数。期间教师要给予支持性的评价。

      受汉语语境知识的干扰,从汉字“有”的字面上,学生确实很难区分have/has和there be句型的差异。上述的“圈式”语境活动,从同一事物的归属和位置角度向学生表明二者的差异。多次循环轮流地描述练习,必然会促进学生语言表达和语境知识的深度关联。

      2.构建“叠式”语境活动

      “叠式”语境是指在人物、场景、心理期待等语境变量不同的情况下,因交际任务的驱动而进行的多次相似的思维和表达训练。其优点是同类表达形式可以进行较高频率的使用,具有语言交际的真实性。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避免活动成为机械的句型操练。译林新版《英语》三上Unit 7 Would you like a pie?一课,受母语语境的影响,当想询问对方是否想要什么东西时,学生往往最先想到的是Do you want...?其实,英美国家的人常常使用Would you like a/some...? What about...?进行表达。为此,教师可选三名学生,他们各自想要的食品是不同的。然后请一名学生做食品分发者,让台上的三名学生拿到自己想要得到的食品。这样,食品分发的学生至少要用Would you like...?或What about...?三次以上才能完成任务。期间,教师要提醒学生表达该句型时语气要礼貌、委婉。

      Would you like some...?和What about...?能否与礼貌、委婉、建议性的语气相互关联,是掌握好这两个句型的关键。上述学生多次的语言活动让语境知识得到了“叠加”式的匹配和反馈。此外,分发食品的学生并不知道台上三位学生的喜好,这样近似于真实语境的体验必然有利于学生逐渐适应不确定语境变量下的语言交际。

      3.构建“链式”语境活动

      “链式”语境是指按照一定的时间或逻辑顺序,创设有关联的几个话题或问题,并以此构建的语境。学生在与话题有关的交际中能逐渐理解和适应相应的语境知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创设的活动要尽量生活化,让学生在自然的语言交往中把语言形式和语境知识进行多次激活、融合和提取。教学译林新版《英语》六上Unit 2 What a day!一课时,针对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句子的自由转换表达,教师可以策划这样的“链式”语境活动:

      A:When did you get up this morning?

      B:I got up at seven this morning.

      A:Do you usually get up at seven?

      B:Yes./No.

      A:What did you do after that?

      B:I had breakfast.

      A:When did you have breakfast?

      B:I had breakfast at seven twenty.

      A:Do you usually have breakfast at seven twenty?

      B:Yes./No.

      该活动以学生的生活作息为主线,每组对话按照是过去发生还是习惯性发生设计两个问题。对话中语言形式与两种时态的语境知识可以进行频繁交替的融合。学习者可能最初对此活动不习惯或频繁出错,但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情况会得到明显改善,且会让学生体会到使动词形式发生变化的不是条文规则,而是说话人头脑里的语境时态观念。

      三、亲切互动的语境活动:形境融合的自然

      儿童外语习得的心理研究表明:学生更青睐有画面感和互动感的语境。他们在快乐的体验和愉悦的感受中更容易构建和夯实语境心理实体。

      1.创设有画面感的语境活动

      jump与hop两词经常出现在青少年外文读物中,仅从字面翻译很难弄清二词的内涵差异。倘若将hop融入富有画面感的诗歌里,教学的效果又会怎样呢?请看下面的课例。

      Winter Mystery

      Do you see the tiny tracks(足迹)in the snow?

      Don't you wonder what they are?

      Where they go?

      I think a white rabbit

      hopped across the snow

      last night.

      这首小诗向学生展现了一幅冬天的景象。背景snow、近景tiny tracks和特写white rabbit齐足跳跃(hop)的画面相互映衬。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用画笔描绘诗句中的景象,并附上对应的英文。这样的活动有助于将英文以画面的形式储存在学生的大脑中。每当学生再次见到hop时,一幅小动物齐足跳跃的画面就会在脑海中浮现。这样的语言学习会让语言形式与语境知识融合得十分亲切、自然。

      2.创设有情感互动的语境活动

      王初明教授指出:“无互动便无语境效应,无语境便无明确的意义,无意义便无法驱动外语学习。”而人类交往中最重要的互动莫过于情感的互动,有情感的语言交际会让语言交往显得更加情真意切。译林新版《英语》四下Unit 8 How are you?(Checkout time)一课中,教师可向学生提两个问题:If you were Yang Ling's classmate:would you come to see her? Why?以此来触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他们主动去看望生病的杨玲的情感,于是接下来的电话交际活动自然就会充满同学间的关爱之情。

      由于汉语语境知识的介入,学生此处会使用Can I go to see you after school?一般认为go和come的区别在于说话人是否在目的地。come强调的是到来的状态,也就是说在强调“到来”状态的时候,可以使用come,而不需要考虑说话的人是否在目的地。因而,在角色扮演中,教师要启发学生去理解和体会Can I come to see you after school?中的come要比go更能表明说话人是真心想来看望杨玲的心理。此处语言活动会让学生体会到语言形式会随着说话人的心理语境的变化而具有灵活性。

      二语习得“补缺”假说让广大英语教师从抑制母语语境知识干扰的角度去思考和探索英语教学的途径。本文语境活动创设的共同特征是向学生提供较多的机会来主动、反复、多次地使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这是英语语言形式和其语境知识深度融合的必由之路,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降低汉语语境的补缺发生,减少“走样”英语的出现。准确、自然的表达必然源于语言形式和其语境知识的深度融合。与其说这是外语学习的美好目标,倒不如说是“众里寻他千百度”后的不经意间的必然。

标签:;  ;  ;  

形式与环境的整合:“填补空白”假说视角下的小学英语语境规划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