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政治教育观之比较--兼论我国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_政治论文

中西政治教育观之比较--兼论我国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_政治论文

政治教育概念的中西比较——兼论中国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教育论文,中国论文,中西论文,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公民进行政治教育(Politcal Education),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政治人”,是世界各个国家都十分重视的问题。对于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全面实现社会现代化态势下的中国来说,政治教育应该与这种态势相适应、相协调,发挥其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本文从中西政治教育概念的比较入手,通过分析西方学者对政治教育概念的阐释,拓展我们对政治教育问题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思考中国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问题。

一、政治教育概念在中国的形成与界定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中,“政治教育”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是列宁。1920年11月3日,列宁在全俄省、县国民教育厅政治教育委员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政治文化、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真正的共产主义者,使他们有本领战胜谎言和偏见,能够帮助劳动群众战胜旧秩序,建立一个没有资本家、没有剥削、没有地主的国家。”[1]在这篇讲话中,列宁还提出了“政治教育工作”的概念。这里,列宁把“政治教育”与“政治文化”并列提出,认为他们是培养新人、建设新国家的一个重要手段。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长期使用“政治工作”这个概念。周恩来曾把“政治教育”看作是政治工作的一部分,是提高党的理论水平的重要途径。以后,又多次使用“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等概念,并将其着眼点放到转变人们的思想方面,即着眼于人们思想政治觉悟的提高和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形成上。

多年来,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中,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工作”、“政治教育”、“政治工作”、“思想教育工作”、“政治思想工作”等概念并没有严格的区分,而常常是相互替代着使用。但大多数人的共识是“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中心是政治教育问题”[2]。当然,真正从学理上探讨“政治教育”概念的含义及其与其它概念之间的关系则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事情。综观学术界的探讨,主要有以下观点:

一种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中有一定影响的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和政治集团,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转变人们的思想和指导人们行动的社会行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受政治制约的思想教育,是侧重于思想理论方面的政治教育,是思想教育与政治教育互相交叉、互相渗透、互相结合并溶为一体的社会实践活动”[3]。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教育与政治教育的交叉与融合,而且是“侧重于思想理论方面的政治教育”。言外之意则是,还有某些方面的政治教育没有包含在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另一种是在德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中颇具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政治教育”同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一起构成学校德育(或称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政治教育是“有目的地形成人们一定的政治观点、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在社会主义中国,其主要内容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领导和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4]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首先是一种政治教育。所谓政治教育,“是指为一定阶级(政党、政府、组织)的政治目的服务,使受教育者经过教育确立一定的政治目标,坚持一定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树立某种政治信念,并为实现政治目标而献身的一种教育活动。”[5]

总之,从目前我国学术界对“政治教育”的界定来看,一是基本停留在经验层次,还没有能够在深入研究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政治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对其作出理性的把握;二是这些理解和界定基本是围绕“意识形态”的灌输而展开的,认为“政治教育”就是关于“政治思想”的教育;三是没有能够将“政治教育”与“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概念清晰地区分开来,这或许就是造成概念的混用和教育效果不如人意的原因之一。因为,这三种教育虽然具有密切的联系,但各自拥有特定的内容和特殊的功能,应遵循不同的规律,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二、西方学者对政治教育概念的阐释

西方学者对政治教育问题的研究十分活跃,他们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讲,具有最悠久政治教育传统的国家是美国,其次是联邦德国,再其次是法国、英国和其它国家。”[6]本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美国学者首倡的政治社会化(Political Socialization)研究如今已扩展到世界众多国家。70年代末,由美国、联邦德国的学者发起成立了国际政治学会政治教育研究委员会(Research Committee on Political Education of IPSA),十多年来,该委员会组织了许多学术研究活动,影响越来越大。[7]那么,西方学者是如何阐释“政治教育”这一概念的呢?

英国学者吉莱斯皮(J.Gillespie)把政治教育定义为“在政治舞台上思考和行为能力的发展”。她从四个方面作了进一步解释,第一,价值是政治问题的中心,它与对团体、国家或全球政治体系的承诺和忠诚有关,这些是政治教育讨论的重要部分,而且更广泛地还涉及到公平和道德教育。第二,有关政治机构、政治问题和政治人物的信息显然是至关重要的。第三,质询(Inquiry)被看作是政治教育的中心,运用这种方法,受教育者能够被鼓励去弄清楚思想观念和价值,并且变得更有效地参与政治过程。第四,参与被认为是学习政治的基本方法。[8]

荷兰学者兰格维尔德(W.Laneveld)对“政治教育”这一概念的界定很有代表性,他指出:“政治教育是有意识地传输参与政治过程所需要的知识、价值、态度和技能。而那些目的在于传输政治技能和态度的潜在的或间接的活动则被称为政治社会化。”[9]他认为,用历史辩证法的观点来看,所有的教育都具有政治功能。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无论在哪里都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参与政治生活。政治教育的内容各国不尽相同,但基本上包括:国家法律、政治制度、社会问题、世界问题和一些道德观念等。他还认为,灌输的最好定义是“对没有提供必要的论证和论据的结论的传输”。

在美国,政治教育主要指的是公民教育。美国学者哈里·博伊特(H.Boyte)认为,如果我们想鼓励青少年承担公民的全部责任,也就是在公共事务中的重要作用,那么,采取不同的方法教授政治是必不可少的。他指出:“青年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带着关于政治的特殊知识。象篮球、音乐一样,政治技能和艺术是习得的,公民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提供给青年人一手的公共生活经验,践行政治技能的机会,它应该既教导报答又训练政治技能。”[10]

法国学者拉扎尔(J.Lazar)指出,青年公民的教育问题自古代起便是政治理论的一个中心问题,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等可以说是这一领域最为著名的经典著作,它们都强调了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她认为,政治教育决不是中性的,它总包括宣传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观点,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学会在所处的政治制度中生活,要认识这一制度的规则与基本价值准则。[11]

《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在解释政治教育概念时指出,应该将政治教育与政治灌输相区别,“灌输的目的是在不顾及有关证据是否确凿的批判性辩论的情况下,增强对于某种学说或意识形态的信仰。”而政治教育则是提供“具有公民资格的成年人所需要具备的价值观、知识和技能”。[12]

三、中西政治教育概念的比较及其给我们的启示

中国的社会制度与西方国家的社会制度根本不同,社会发展的进程和文化背景不同,我们面临的政治教育问题在许多方面与西方不一样。但是在某些方面,也有相似之处。通过分析比较中外学者对“政治教育”概念的阐释,对我们颇有启发。

从中西学者对“政治教育”这一概念的阐释来看,第一,中西政治教育都具有强烈的阶级性,都是为统治阶级的政治目的服务。中国学者毫不掩饰政治教育的阶级性和政治性,强调政治教育是“为一定阶级(或政党、政府、组织)的政治目的服务”,是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合格的“政治人”,是保证国家政治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繁荣的重要手段。西方学者虽然没有直接指出政治教育的阶级性,但其字里行间仍流露出政治教育的阶级目的,其目的就是培养在国家“政治舞台”上发挥效能的“政治人”,为维护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服务。

第二,中西政治教育在内容、目标上存在着差异。中国学者认为,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灌输”一定阶级的思想体系或意识形态,使受教育者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政治觉悟,形成一定的政治观点、政治态度,确立某种政治信仰。最终使受教育者在思想认识上统一,在价值取向上相同。从实行多党制的民主政体出发,西方学者认为,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参与政治过程所需要的知识、价值、态度和技能”,是提供给具备公民资格的成年人在政治舞台上所需具备的价值观、知识和技能等。因此,西方国家政治教育的内容除了传输社会所认可的价值观念、态度等之外,还注重公民行为技能的传输与训练。据阿尔蒙德和维巴在英国、墨西哥和美国进行的调查发现,青少年的政治教育和政治技能之间有着比较明显的联系。此外,西方学者强调在政治教育过程中,运用“质询”、“参与”等方法,鼓励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提出质疑,吸引受教育者积极参与教育过程,以提高政治教育的效果。

通过以上对中西政治教育概念的比较与分析,我们不难得出以下启示:

其一,中西各国都十分重视政治教育问题,都要用各种方式塑造自己的公民,促使公民形成对自己的社会有利的稳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信念,形成具有连续性的政治文化。因此,那种认为资本主义国家仅有道德教育而不关心政治教育的观点是不对的,只是我们对西方国家的政治教育根本不了解或知之甚少罢了。应当说,资本主义国家对公民的政治教育,做得非常认真和细心,对政治教育问题的研究也很深入,这些都值得我们加以了解和重视。

其二,在中国,从理论研究人员到实际工作者大都认为,政治教育就是对政治思想或意识形态的“灌输”。这样的看法和做法,在革命战争年代和建国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发挥了统一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和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的历史作用,调动了各界人士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这其中的优秀传统无疑应该继续坚持和发扬。但是,仅仅如此,还不能适应和满足社会转型与现代化建设的现实要求。因此,有必要重新思考和完善“政治教育”这一概念,使其更为准确和完整,更为有效地指导我们的政治教育实践。

其三,西方学者在分析政治教育概念时,都要把它与政治灌输相区别,认为“灌输”是在没有提供必要的论证和论据的情况下,对结论的简单传输,以增强对某种意识形态的信仰。当然,西方国家的政治教育不可能完全排斥政治灌输,但他们不是简单地用灌输来实现其政治教育的目标。这就启示我们,现代政治教育不仅存在着对意识形态的“灌输”,而且必须讲究“灌输”的策略和方法,要允许教育对象提出疑问,在结合社会现实进行充分的分析和论证的基础上,使受教育者信服和接受某种意识形态。那种“不尊重教育对象”、“背离科学与民主”的强硬“灌输”,不仅不是现代政治教育所应采取的方法,而且也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必须对其进行认真的改革。

四、对中国政治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许多从事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感到困惑、失落。同样,随着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逐步推进,传统的政治教育也会出现许多的不适应。因此,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有紧迫感”,“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13]的政治教育问题。实际上,与我国改革的全面深化和整体推进相伴随的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现代化建设,恰恰是改革和发展传统政治教育并使其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的重要契机。与这场“跨世纪”的社会转型和政治发展相协调,改革和发展中国政治教育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改革和发展中国传统的政治教育要处理好“继承”与“借鉴”的关系。

改革和发展传统政治教育的社会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它意味着这种“改革与发展”要与当代中国社会的各项改革特别是政治改革相结合、相协调,要继承传统政治教育中的优势与特色,要借鉴国外政治教育中的长处和经验。也就是说,其一,改革和发展中国政治教育并不是意味着对传统政治教育全部彻底地摈弃,而是继承传统政治教育的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转换、嬗变与更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论证党的领导英明正确,论证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全社会形成整齐划一的政治态度和政治热情,但对于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必须具有的政治知识、政治行为规范的灌输甚少,对其政治心理的塑造和引导不够,政治教育没有能够从“应试教育”、“应急教育”走向“素质教育”,公民政治素质存在缺陷。在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需要深化对政治教育的认识,继承传统政治教育中的优势,改变不适应当今社会转型和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教育内容、工作方法、评价标准和人员素质等诸方面。其二,改革和发展中国政治教育也不是对西方政治教育模式的全盘因袭,而是对西方政治教育模式进行批判性的选择、借鉴与融合。在中国政治教育的几十年发展过程中,因为受“左”的思想影响,对世界其它国家的政治教育状况,除了前苏联等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有一些了解和借鉴外,其它西方国家的政治教育情况基本上是一无所知的。这种得中国的传统政治教育,在长期时间内处于封闭状态,无疑阻碍了中国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诚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14]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应该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和社会历史分析的方法,以中国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建设为基点,了解世界各国政治教育的现状、特点、发展趋势和研究动态,从中探讨政治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大胆地吸收和消化国外政治教育中合理的成分。甚至人家那里不成功或消极的东西,我们也要认真研究,从中获得教益。

第二,要转换视角,完善内容,重新思考和认识政治教育问题。

近年来,随着客观环境和形势的变化,有些人认为政治教育不再需要了,他们在强调道德教育时,以“长期以来存在着以政治教育代替道德教育的倾向”来否定“政治教育”。笔者认为,我国当今的道德教育中存在着这样那样需要改革的问题,但就政治教育本身而言,也必须改革和发展。这是两个虽有联系但又有区别的问题,不能厚此薄彼。

如前所述,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中国传统政治教育强调的是政治意识形态的传输和受教育者思想认识的统一。这只是注意了政治教育的政治性的一部分,是“讲政治”的重要方面。在改革开放的发展过程中,面对各种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这种传统优势必须继承和发扬。但另一方面,在我国民主化、法制化建设渐进发展的过程中,为了与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相协调,充分发挥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则需要我们从促进国家政治稳定和发展的角度来认识政治教育问题。

笔者认为,从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和公民素质的现状出发,当代中国的政治教育应包括政治思想的灌输、政治制度的认知和政治心理的熏陶等内容。首先,社会主导政治思想的灌输,可以使公民形成正确的政治价值取向。这正是中国传统政治教育所具有的优势,但需要在新的形势下,改进教育的方式方法,使这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灌输更具有针对性,更能取得实效。其次,提高公民对既存社会政治制度的认知程度是中国社会政治发展的迫切要求。了解与社会主导政治思想相对应的现实政治制度是公民认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形成正确的政治行为模式的前提,我们必须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同时,通过各种正常的政治教育途径让公民了解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和政治“国情”,熟悉各级国家机构的工作制度、办事规则和程序。使公民不仅深切懂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且能够在遇到各种困难时明白该如何通过正常的渠道得到有关部门的帮助和解决,使其从理性与感性的结合上认同于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主义制度,更重要的是,提高公民对政治制度的认知程度也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力、实现公民对各级国家机关进行有效监督的基础。再次,优化公民的政治心理是促使公民理性地思考政治现实和塑造政治角色的保证。政治教育应该帮助公民客观、全面、准确地了解中国的政治发展实际,引导公民从民主政治建设的角度去思考社会问题与个人的行为,以此达到公民政治角色的成熟和政治心理的健康。因此,从这些方面来看,政治教育不应仅仅是“政治思想教育”,而且应“是向政治共同体的成员传播政治文化”[15];政治教育不仅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同时也是中国社会政治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需要各级国家机关的高度重视。

第三,要通过多种渠道实施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各种社会机构的政治社会化功能,着力营造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氛围。

现代政治教育不应仅仅是专职政工人员的事情,学校、国家机关、社会政治团体、大众传播媒介、公民工作场所等都必须承担政治教育职能。西方学者认为:“无论在学校里讲授的政治制度观点是多么积极,一个公民如果被警察折磨,被福利机关忽视,或者被不公平地征税,是不会对政府当局有多大好感的。”[16]由此可见,各级领导干部都必须以自身的最佳工作形象对公民产生积极的政治影响。

大众传播媒介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影响日益广泛的深入,它在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承担着传播政治文化、促进公民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的功能。大众传播媒介对公民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特点,比起正规的学校政治教育,它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和认可。因此,在政治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大众传播媒介在传播社会主流政治文化中的作用,使其与家庭、学校等机构对公民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共同为中国的政治稳定和发展塑造具有现代素质的政治人。

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氛围的形成不应仅仅依靠学院式的学术研究和空洞的说教,政治教育必须与公民的现实政治生活紧密联系,让他们在与政治人物、政治体系、政治组织的交往中不断地吸收社会政治文化,了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运行规则,逐步形成自己的政治观念、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信仰。通过这些直接的交互作用,既可以锻炼和培养公民的政治行为能力,塑造适应社会要求的政治角色,又能够促进社会的政治发展,构成了政治教育与政治发展的良性互动过程。

注释:

[1]《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8页。

[2]车铭洲:《谈谈对青年的政治教育》,《求是》,1989年第15期,第26页。

[3]陆庆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

[4]《教育大辞典》第1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98页。

[5]刘绍龙:《关于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辩》,《江西师大学报》(哲社版),1990年第4期,第152页。

[6][9]Torsten Husen.The Internat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Research and Studies.Vol.7.London.1985.P.3974.

[7]参见宋迎法:《西方政治教育和政治社会化研究概述》,《国外社会科学》,1995年第7期。

[8]W.P.Gothard and B.Goodhew.Guidance and the Changing Curiculum.New York,1987.1987.P.110.

[10]Harry C.Boyte.Beyond Community Service:Turning on Youth to Politics.The Nation.May 13.1991.P.628.

[11][法]朱迪思·拉扎尔:《法国的青少年与政治》,《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86年第4期,第132页。

[12]《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55页。

[13]《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国青年报》1994年9月9日。

[1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15]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85页。

[16][美]阿尔蒙德等:《当代比较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49页。

标签:;  ;  ;  ;  ;  

中西政治教育观之比较--兼论我国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