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类型学的遗址博物馆建筑形式设计剖析论文_张丹, 江屏

基于类型学的遗址博物馆建筑形式设计剖析论文_张丹, 江屏

(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天津300074)

摘要:建筑作为人类文化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完善,其形式和结构都得到了逐步的创新。类型学相对于其他指导建筑形式设计的分析方法来说,强调对存在的规律进行探索发现,从历史环境中得到原型,在相应的转换下实现建筑形式的创新发展,进而使建筑文化可以得到延续。遗址博物馆作为对遗址保护及展示的一种重要手段,采用类型学的建筑分析方法来使其表现出更为多样化的深层次文化内涵。

关键词:类型学;遗址博物馆;建筑形式设计

前言

建筑类型学是一种严格的建筑形式分析方法,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观点,从其实际应用的效果来看,它具有阅读城市、评价建筑以及指导建筑创作的重要作用。阿尔多?罗西曾说:“类型学已成为广泛分析建筑运动的重要方式,在城市层次上可以更好的总结出它的自身特性”。从现代建筑类型学的发展来看,研究认为它是对建筑“意义”追求的重要内容之一,类型必须保持历史和城市文化建立特定的联系,这与人们的现有思维是相一致的,人们广泛认为历史和城市文脉建立联系后就可以得到一种特定的文化内涵,并提高建筑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而且建筑也与时代发展的特征相一致,可以进一步激发城市潜在的集体性记忆。

1遗址博物馆的建筑形式

人类在长期的文化发展中,形成了很多宝贵的物质财富,遗址就是其中一部分,它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它存在于特定的地域环境中,具有一定的空间形态和物质形式。

遗址博物馆不仅具有对遗址的保护作用,更具有联系历史和现代时空的文化媒介作用,类型学的融入可以给遗址博物馆形式的设计起到很好的参考作用。观众在对遗址博物馆进行参观时的第一视觉印象是它的外部建筑形式,因此建筑本身就作为一个特殊的展品,需要尽可能的传递出和遗址相关的信息;从建筑所具有的文化性角度来讲,遗址博物馆是一种特殊存在的文化建筑,它的自身就要具备合理的文化性、地域性以及时代性,这种建筑是基于遗址而建的,对于建筑师而言就不能随意主观的进行设计分析,而要在建筑和遗址历史的纽带关系、建筑和遗址存在环境的依托关系基础上进行,在社会文化、历史传统以及形式结构等多个层面上来表达出建筑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2类型学角度下的遗址博物馆建筑形式设计

2.1对于遗址本体历史特征的体现

首先,遗址的历史原貌本体特征。从现有的遗址原型信息中发现遗址本体或是体现出遗址存在形式的时空背景,尽可能的恢复和重现历史建筑原有的面貌,对遗址残缺不全的文化信息进行弥补,表达出遗址原貌和周边环境的格局关系,从而增进人们对遗址历史的直观性理解。例如对于丹凤门遗址博物馆建筑的形式分析,需要在充分研究历史文献、考古资料以及技术推断的基础上来发掘出其原型所在,从而确定出重建建筑的尺寸、开间的进深、门楼层数以及门窗形式等内容,并结合现代先进的技术在其城门形制上体现出唐代宫门的建筑形象。

其次,时空环境的特征。把遗址博物馆建筑放在遗址历史时期的文化大背景下来看,采用现代结构、材料、施工技术,对历史时期的典型建筑形式特征进行相应的仿制,这样也可以传递出遗址所具有的文化背景信息。

2.2遗址的主题传达

建筑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它所表达的主题思想一般会采用符号的象征、隐喻或者是意象等手法实现,进而创造出某一具体的建筑形象,起到对建筑内涵和意义的表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首先,典型的形式符号。对于遗址中典型的文化符号的选取和分析,采用建筑形式语言把相关文化信息尽可能全的表达出来,进而建立起和遗址文化的关联性。例如萧山跨湖桥遗址博物馆的建筑形式,就是依据于周围的环境,以“湖面、舟、木构”等要素为中心,采用符号化的抽象建筑语言来体现出新石器时代人类聚落遗址中“独木舟”的文化信息。

其次,遗址的事件意象。对于“事件”的含义分析,如果从历史遗址的角度来讲,它包含有独特的历史时刻和过程信息,是遗址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形式意象还原遗址历史事件,一方面可以增强建筑和遗址之间的文化联系;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观众在观赏过程中的趣味性。

2.3城市文化的延续性分析

建筑类型学认为,在城市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中获得营养,保持建筑和城市的时空连续性,保证建筑功能和意义有清晰明确的表达。

2.1轴线和肌理

对于一个完整性良好的城市来说,它的过去和现在都需要通过物质结构来体现。一般来说,轴线和肌理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协调性以及逻辑性,不仅是城市物质结构,更是人们了解城市信息的有效途径。对于建筑师而言,需要结合遗址本体所表现出的区位、方向以及秩序信息,对轴线进行科学组织并融入城市肌理,尽可能完整地表达出建筑、遗址和城市的历史延续性。例如希腊新卫城博物馆的建筑形式就是结合了原有卫城的遗址、肌理以及建筑脚下的城市遗址之间的关系,形成轴线对应的关系,进而分别和卫城遗址、雅典新城产生合理的呼应,使建筑的形体具备很好的逻辑性和方向感。

2.2建筑的表皮

建筑的表皮是建筑的外部装饰部分,存在于建筑的整个形体中,具有表现张力的作用,它一方面可以对技术和功能的信息特征起到传达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体现出城市所具有的文脉信息。那么对于遗址博物馆建筑形式的设计来说,就需要借助建筑的表皮来体现出遗址的历史信息、文化内涵以及城市的基本特征信息。例如我国西安市大唐新市博物馆的建筑形式设计,它的建筑表皮采用的是层叠参差的土黄色肌理砖,这与这一地区的地域环境特征是相一致的。

2.3场地信息

通常情况下,遗址的场地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是固定不变的,并且还具有持久性的特征,它和遗址的形成和发展演变具有共同的历史特征,那么基于此,对于遗址博物馆建筑形式的设计来说,就需要从其场地特征为切入点,科学合理的提出设计的构思,这在实质上也属于是对类型的一种解读和强化的形式。例如安阳殷墟博物馆的建筑形式设计就是以甲骨文“洹”字为设计理念的,这与其所处的地域特征和文化信息有很大关系,安阳殷墟博物馆所处的位置一是与洹河相邻,而洹河又是与遗址博物馆历史时空联系最密切的场地;二是这也可以体现出博物馆的建筑设计是建筑殷墟依附洹河的含义,体现出了洹河在商文明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建筑和遗址在所处场地地域上具有所包含信息的“同根共源”特征,是对场地历史文化的一种发扬和集成。

3结语

对于建筑形式的设计分析采用类型学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遗址博物馆中的应用,一方面可以体现出对现有遗址的保护,确保建筑形式和遗址环境具有很好的协调性;另一方面还可以突出遗址的表达主题所在,完整的传递出遗址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同时还可以掌握建筑和遗址文化之间的存在关系,传承历史以及地域文化特征。对于不同地域不同环境的遗址,类型学分析方法都可以探索其中存在的规律,使其更具有丰富性和历史性。

参考文献:

[1]裴胜兴.浅谈基于类型学的遗址博物馆建筑形式设计[J].华中建筑,2014(10)

[2]黄佩.浅谈建筑类型学[J].科学之友,2011(36)

[3]刘晓宇.对建筑类型学及其方法论的浅识[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论文作者:张丹, 江屏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建材装饰》2015年12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9

标签:;  ;  ;  ;  ;  ;  ;  ;  

基于类型学的遗址博物馆建筑形式设计剖析论文_张丹, 江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