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治疗急性期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论文_李海娟

葫芦岛市建昌县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125300

摘要:目的:研究静脉注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急性期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1日到2018年1月1日于我院就诊的120例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丙球组,两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丙球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大剂量丙球冲击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丙球组在急性期持续时间以及治疗后肌力改善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注射治疗急性期格林-巴利综合征对于患者的症状缓解以及预后有着显著效果。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格林-巴利综合征

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drome,GBS)是一种由自身免疫介导的多发性神经根炎,起因不明,但患者多伴有前驱感染史。该病主要危及周围神经系统,引起周围神经的脱髓鞘,临床上表现为进行性发展的运动障碍以及四肢麻痹[1-3]。目前临床上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方法主要是抗炎、营养神经,此外还有血浆置换、激素冲击以及注射丙种球蛋白等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纳入2012年1月1日到2018年1月1日于我院就诊的急性格林-巴利患者120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分为对照组和丙球组,两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丙球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大剂量丙球冲击治疗。研究患者纳入标准:患者均为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符合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诊断标准;患者病例资料完整;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120例患者的基本资料如下:男性患者64例,女性患者56例;年龄范围为20-60岁,年龄中位数为35;起病时间为1-7天,平均起病时间为(4.1±0.5)天;首发症状为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人75例,胃肠道感染起病的有45例。两组患者在男女比例、年龄构成、首发症状、病情严重程度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抗炎、神经营养、改善微循环治疗。丙球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注射治疗,具体剂量为0.4g/(kg.d),首次输液前15min注意观察有无不良反应,连续滴注5天作为一疗程。

1.3观察指标

1.3.1急性期持续时间

急性期持续时间统计记为患者用药后到症状加重达高峰的时间。

1.3.2临床疗效

根据患者出院时的肌力改善情况判断临床疗效,(1)痊愈:呼吸肌麻痹症状消失,四肢肌张力完全恢复;(2)有效:呼吸肌麻痹症状缓解,四肢肌张力有一定程度的恢复;(3)无效:呼吸肌麻痹,四肢肌张力无改善。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表示形式为“均值±标准差”;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形式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构成比使用卡方检验,P<0.05表明统计学上存在差异。

2结果

2.1急性期持续时间

对照组的急性期持续时间为9.12±3.51天,丙球组的急性期持续时间为5.72±2.45天,丙球组的急性期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的急性期持续时间,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临床疗效

丙球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3讨论

格林-巴利综合征是自身免疫介导的一种周围神经脱髓鞘病变,多见于我国北方地区,该病起病原因不明,常见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等[4]。患者常表现为周围神经功能障碍,肌肉麻痹,进行性运动障碍,最后多死于呼吸肌麻痹。格林-巴利综合征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脑脊液活检以及神经电生理检查,患者脑脊液中可以见到蛋白细胞分离现象,具体表现为单一的脑脊液蛋白含量升高,而细胞数量无异常。另外,由于周围神经鞘膜受到损伤,神经电生理检查时可见传导速度减慢、潜伏期增长的情况。

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主要目的在于改善患者的运动能力,延缓病情进展,缩短瘫痪时间。格林-巴利综合征治疗的原理主要是通过抑制机体对神经鞘膜的免疫反应,从而减少自身免疫对神经鞘膜的损伤,促进神经鞘膜再生。目前获得广泛认同的格林-巴利综合征治疗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血浆置换,另一种是注射丙种球蛋白。丙种球蛋白发挥作用的主要机制是通过封闭自身抗神经鞘膜抗体以及一些炎症因子如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抑制细胞及体液免疫发挥作用,从而减少机体神经鞘膜的损伤,促进鞘膜的再生,达到减缓病情进展,恢复周围神经正常功能的作用。

本研究发现,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治疗与临床常规治疗相比能够有效缩短格林-巴利综合征急性发作期时间,在改善患者四肢肌力,缓解呼吸肌麻痹等方面有着明显效果,这与以往的研究发现一致。综上可见,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的应用能够有效缓解急性格林-巴利患者的病情进展,恢复其正常生活功能。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具有临床推广价值,有望成为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一线疗法。

参考文献:

[1] 狄小兰. 格林巴利综合征[J]. 饮食保健,2015(8):718-718.

[2] 杜娟,惠国桢,赵红如. 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J]. 江苏医药,2014,40(2):188-190.

[3] 徐一方. 血浆置换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12):59-60.

[4] 曾庆银. 丙种球蛋白联合甲基强的松龙治疗急性格林巴利的临床疗效观察[J]. 医药与保健,2015(2):84-84.

论文作者:李海娟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30

标签:;  ;  ;  ;  ;  ;  ;  ;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治疗急性期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论文_李海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