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护理论文_王验

王 验

宣城市第四人民医院 安徽宣城 242000

摘要:目的:探讨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护理。方法:选取我院精神病患者7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对策,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采用心理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满意率和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康复期精神病患者通过护理,其优于住院前的状况。结论:改善康复期精神病患者护理工作的应对方式所表现出的成效显著。

关键词:康复期;精神病患者;护理措施

一、康复护理的意义

精神病多在青壮年时期发病,有间歇发作,有持续进展,并逐渐趋于慢性化,复发率高、致率高,如不积极治疗,可出现精神衰退和人格改变,不能适应社会生活,难以完成对家庭和社会应担负的责任。精神病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在一次性的治疗结束后就对患者放任不管,不再对其进行必要的康护期护理,病情复发的可能性较大。

有关研究证实病情复发因素很多,与遗传、依从性、社会支持度等因素有关。整体来看,文化程度越高,对精神病的相关知识知晓越高,复发率就低;社会支持度高,人际关系和谐,可有效缓冲有害的应激作用;康复期精神患者存在对环境的再适应过程,心理负担较大,康复期精神病患者有烦恼、忧虑、紧张等焦虑情绪,且其认知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未完全恢复,因此这一时期对其进行护理干预,可协助其正确处理日常生活中各种矛盾和问题,最大限度减少有害应激对其冲击,有利于其维持心理平衡。

二、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精神病患者78例,纳入标准:全部患者均符合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其中男42例,女36例,年龄63~85(72.35±6.38)岁,其中痴呆43例,抑郁症25例,狂躁症1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0例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70.98±7.01)岁,其中痴呆21例,抑郁症14例,狂躁症5例;对照组38例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74.15±6.12)岁,其中痴呆22例,抑郁症11例,狂躁症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间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联合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心理康复护理干预,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心理护理

精神病患者容易受疾病影响日常生活、语言交流、情绪低落和烦躁不安等,护理人员每周均采用语言沟通方式充分了解患者疾病特征和心理压力来源,针对患者具体情况采取个性化护理对策,提高对疾病抵抗能力。每周实施一次励志演讲会,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有效的心理安慰,使患者积极配合临床治疗。同时,精神病患者由于躯体和心理异常导致焦虑紧张,护理人员应耐心开导,热情、体贴和尊敬患者,最大程度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紧密避免刺激患者。

(2)康复护理

护理人员每周均组织开展文化学习和问题处理能力,充分发挥智力,缓解衰退,提倡每天看电视、打麻将、外出散步做做运动及下棋等文体活动,每周一次,改善单调生活方式,改善情感淡漠、轻微衰退等被动状态,长期保持良好的主动情感状况;每周实施生活能力培训课程,提高生活自理能力,通过创造劳动价值改善自身价值观,提高患者自信心和自尊心。每周组织人参加康复训练活动(自我卫生、叠被、洗脸)和室外活动,争取家庭、居委和社会等医疗机构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提供温馨和睦的环境,加强医院-家庭-社会支持,为精神病的康复治疗提供良好的环境。

(3)安全护理

精神病患者缺乏对疾病的认识。当病情稍为稳定时即可想出院,护理人员应充分掌握患者一般情况,为了防止迷路,活动时应需要他人陪伴。严重精神病患者由于偏执抑郁情况导致自杀,产生自身矛盾,护理人员应采取和蔼态度,抓住时机,积极乐观面对生活和疾病,加强病房巡视,严密监测患者病情,降低自杀和自残风险。对于情绪难以控制的严重精神病患者必要时应采用镇静药物,细心观察,避免自残和自杀倾向。

(4)生活护理

精神病患者睡眠质量较差,严重者甚至出现彻夜难眠,对于失眠患者应营造舒适安静的睡眠环境,解除身体不适,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注意饮食,保证摄入足量水,提倡两低三高饮食(低糖、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控制摄入能量,对于生活自理患者应主动喂食,必要时鼻饲饮食,补充足够营养,促进消化,增强食欲,对于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者和合并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应加强照顾。

三、结果

1、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比较(n)

四、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护理相关措施

1、营造舒适宽松的环境,使温馨融入每一个细节

康复期随着精神病患者病情的缓解,自知力的恢复,病人对各方面的生活需求也在提高,为病人营造一种宽松、自由、舒适的家庭化的修养环境,对其康复及出院后回归社会非常重要。因此,在保持病房环境清洁、整齐的同时,可以在病房走廊配以壁画、宣传栏,室内摆放鲜花、垂挂平安结、千纸鹤;清晨、午餐和临睡前定时播放背景音乐和护患之声,营造温馨祥和的环境;病人生日时赠送生日贺卡、蛋糕,以示祝贺。定期举办“护患沟通联谊会”;根据患者的不同需要,配以不同的棋牌供其娱乐;提供一定的室外场地,让患者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等等,使患者每天都保持好的精神状态。

2、加强学习能力训练

精神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情感淡漠、行为退缩、依赖性强等不利于与社会交流的缺陷。这时,医护人员要帮助其弥补性格缺陷,改变行为方式,通过自身努力,得到社会认可;定期安排心理指导课程,可由医院相关专业人员或附近聘请相关专业人员进行教学,让患者更好地了解自我并了解社会;对于康复期的精神病患者来说,让患者每一时间都有事可做非常重要,可避免其乱想,医院可以提供一些书籍或组织患者到附近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培养其学习能力并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

3、促进患者的再就业

(1)医院给患者提供一些劳动条件

精神病患者出院后在就业上面临众多的困难,诸如社会歧视和自我歧视、缺乏服务支持、缺乏工作经验、精神残疾、害怕工作后失去一些己有利益和缺乏动机等。针对这一情况,医院主动地为他们提供工疗和就业条件。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可以进行相关的职业培训,或医院寻求社会帮助,跟附近相关公司联系,通过接纳部分工作任务到医院,让患者进行相关的劳动,并获取一定的报酬,帮助患者提高自信和独立生活能力,以便患者出院后能更好地走向社会,甚至有些患者出院后即可直接到该公司就业。

(2)社会各界的援助

患者康复之后最终是要回到社会的,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日益发展,患者回归社会将面临一序列问题,单靠患者及其家人来承担将会变得非常困难。应该联合整个社会的力量,才能解决患者的再就业问题,达到控制并减少精神病病发数量。医院可根据患者的需要为其提供直接就业的机会,再根据具体工作的情况,提供职业培训,增强患者的社会竞争能力,长期跟踪服务,具体步骤为:引荐患者,和患者建立关系,职业测评,个体求职计划,获得工作,持续跟踪支持。同时,要告诫周围人以平等尊重他人的态度多与其沟通,视其为正常人,彻底消除周围人群对其偏见,帮助恢复其兴趣与爱好,恢复其人际关系并发展新的人际关系,逐渐体现其自我价值。

结束语:

总之,有效心理康复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精神病患者护理质量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余智英,杨可.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01:343-344.

[2]金凤仙,赵建利.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焦虑抑郁反应的发生率及心理护理干预[J].广东医学,2013,18:2907-2908.

[3]韩凤珍,詹来英,孙秀娟,侯秀梅,许玲.康复期精神病患者自理行为能力训练需求的调查[J].护理学杂志,2011,09:69-70.

[4]孙红霞.精神病住院患者的安全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3,31:253-254.

[5]高春花.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康复期心理特点及护理干预[J].中国民康医学,2013,24:115+136.

[6]滕玲玲.精神病患者康复期的心理护理[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4,07:86-87.

论文作者:王验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14

标签:;  ;  ;  ;  ;  ;  ;  ;  

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护理论文_王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