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1世纪新加坡高等教育的适应性改革与发展_大学论文

面向21世纪新加坡高等教育的适应性改革与发展_大学论文

新加坡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的适应性改革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加坡论文,高等教育论文,适应性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1世纪将是一个世界各国在高技术和人才的综合素质方面一争高低、激烈较量的世纪。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德拉克(Delark)高瞻远瞩地断言:“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是当今社会的核心资源。一个国家在经济、军事乃至政治方面究竟拥有多大潜能,关键是看她拥有多少这样高素质的人才。这是一个非常可靠的衡量标准。”(注:冯增俊,卢晓中:《战后东盟教育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46页。)

随着新世纪的迫近,世界各国在广泛展开高新技术开发与研究的同时,加紧改革与发展高等教育以培养适应新时代挑战的、具有综合良好素质的高新技术人才。历来以人才立国,靠人才素质取胜的新加坡迅速投入了这一世界性高等教育的大改革和大发展的潮流之中,追求高等教育的优异与卓越。

1990年,吴作栋在施政演说中强调,新政府要使新加坡的教育水准更上一层楼。在为新加坡未来发展所制订的一项长期计划——《新的起点》中,吴作栋指出,面向未来的新加坡教育就是要使“每一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在教育的各个阶段或领域,取得卓越成就。”(注:曹云华:《新加坡的精神文明》,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99页。)

1986年,新加坡国家经济委员会发表了一个中长期经济发展规划的报告书,确定教育不但要最大限度地发展每一个人的潜能,而且还要为建立一个有创造力的、不断思考和不懈更新的新加坡社会,为经济的各个层面培养技能灵活的人才,并以“健全的人”的发展为教育目标,从而使越来越多的人能享受到这种教育。

以两个报告为基础,在新加坡全社会掀起了“优化教育”、“优化社会”的改革浪潮,从而也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与改革的主流方针与指南。

面向21世纪的适应性改革

世纪之交,新加坡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扩大高校规模,加快知识更新

1990年,新加坡增设淡马锡工艺学院,以适应经济发展对技术人才的增长需求。以后政府还将兴办几所工艺学院。原南洋理工学院在增设了商业和电脑两个新学系,并陆续增开了一些新课程之后,于1991年升格为南洋理工大学,专门造就高科技人才。1995年,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的招生人数从1990年的2万余人扩大至3万余人;同期,新加坡工艺学院、义安工艺学院和淡马锡工艺学院的招生人数也从2.7 万人增至3.5万人。政府计划再增设一所综合性大学, 以满足越来越多的新加坡青年的教育需求。(注:新加坡《联合早报》,1996年8月18 日。)

在新技术革命的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今日的领先水平就会面临明日的落伍与淘汰。新加坡政府提出对原有课程进行现代化改革,让学生获得现代最新的知识以应付高科技产业改组的需求,让学生得到世界新近流行的信息,增强毕业生对现代世界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当今与新近未来最有实用价值的技能。

课程的修订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课程的增删从科学发展的角度作取舍, 删除陈旧的学科内容,增添进步的内容和学科。

(2)未来性原则。开发那些有发展前途的、 有未来生命力的学科,舍弃无发展前途的学科。

(3)实用性原则。根据国际国内市场行情作取舍, 市场价值大的、对学生将来谋生有好处的学科加以发展,对于已贬值的学科予以舍弃。

(4)全局性原则。这也是对实用性原则的有益和必要的补充。 即对那些在社会上虽无多大直接市场价值,但对国家社会长远发展有好处的学科,如某些人文课程,应继续保留。

从近几年高校课程设置情况来看,新加坡重点发展的学科是工商管理学、电脑学、机械工程学、化学工程学、医药学和法学。

新加坡国立大学从1990年7月开始增设培养创造力的选修课, 目的是促进大学生们开拓视野和提高智力水平,从而成为常规必修课程的有益补充。同时,瞄准世界前沿课题的研究,使教学及科研与国际接轨,并奋力抢占制高点,如信息技术开发与利用、人工智能、自动控制技术、生物分子工程等。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奋斗目标是以高水平的教育质量和大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在2000年跻身于世界最优秀大学的行列。

南洋理工大学,1991年建立国家教育学院,1992年成立饭店管理学院。从1993年开始,奋力开拓通讯、工艺建筑设计及其他技术方面的研究课程。学科设置不断更新,现在可以为学生提供财会、商业、电脑技术、工程、材料技术、饭店管理和通讯技术的学位课程和艺术、科学的教育学位课程。南洋理工大学正在以不断超越现状与自我的强劲发展势头向美国常青藤联合会的大学发起挑战。

2、注重培养通才,强调应变能力

在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新加坡政府认为,作为社会精英的大学生们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宽厚的知识功底以及灵活应变的能力非常重要。未来的国家各级重要领袖人物都要从他们中间产生,客观上也要求他们具有纵观全局、统筹兼顾从而在特殊的环境中作出合适决策的能力,这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和民族的繁荣昌盛。

开国元勋李光耀明确指出,通才是“有教养的新加坡人”的一个基本素质,并大声疾呼通才教育时不我待,它直接关系到新加坡的未来,并建议采用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提出的“核心课程”(core courses)来培养学生的这种素质。(注:新加坡《联合早报》,1996年9月4日。)

近年来,新加坡高等院校进行通才教育的具体做法是:

(1)强化基础知识,拓宽学术视野, 让学生获得解决知识涉及较为广泛问题的能力和向多方面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创造性。

(2)强调系统的知识,即必要的历史知识和程序性的学问, 使学生具备能够比较全面地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本专业外的相关知识,使所学知识能融会贯通, 从而使学生具备能够适应多种复杂局面和解决多方面问题的能力。

例如,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在理工科和法律科的学生增修工商管理、财务会计、合同法、经济和社会学课程,同时让文科学生加修电脑等课程。新加坡国立大学最近又规定,所有学科的荣誉班学生都要选修管理学和生产力学。

3、创办开放型大学与课程,灵活培养各行各业人才

1994年1月, 政府委托新加坡管理学院开设开放课程面向全社会招生。这是新加坡历史上第一所开放型大学,是新加坡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块重要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世纪之交的新加坡高等教育正向着更为开放和多样化的方向培养跨世纪人才。

开放型大学采用学分制,修读四年课程,修满120 学分后可获得普通学士学位,并且大学不限制最长修读年限。所有就读者一年可修40个学分,如果三年内没有进展,院方将考虑其退学。就读者也可以把已修过的且受承认的课程转换成开放大学的学分(注:冯增俊,卢晓中:《战后东盟教育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42页。)。 开放大学的课程与英国国内大学接轨。学位最后由英国开放大学颁发。学位文凭资格由公共服务委员会承认。学位在英联邦国家内互相认可。开放大学现开设三种学位课程,分别是文学学士学位(英语及文学)、理学学士学位(数学)和理学学士学位(电脑科学)。

目前,申请就读开放大学者,年龄须满21岁,须有两年实际工作经验,还要有两科“A”级水准会考科目合格证书, 拥有其他受承认学府的证书者也可报名就读。学生报名时,不必一次缴清学费,可根据每次所报读的科目多少分科交费。开放大学原计划招生500名, 后因报读人数高达3152人,首届扩大招生至1000名(注:冯增俊,卢晓中:《战后东盟教育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43页。)。 这种灵活和富有弹性的高等教育办学形式在新加坡社会受到普遍欢迎和接受。

新加坡人力资源培训学院还与中国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开办工商管理学硕士学位课程班,面向新加坡全社会招生。学位课程历时两年,修满毕业合格者将获得上海交通大学颁发的、国际上普通承认的管理学硕士学位。该课程班主要是为了向新加坡工业界人士提供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学习当今国际上通行的高级管理理论和技术的知识与技巧,并且将西方现代管理技术和东方传统价值观有机地予以结合。所有课程有助于让学员有机会深入了解中国的商业环境和实务,为他们日后向中国市场发展培养适应力和竞争力。根据目前情况,合作顺利,获得学位的学员们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正发挥着领导和骨干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4、高校与企业联姻,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80年代初,新加坡政府决定在新加坡国立大学附近的肯特岗建立一个科学技术园区,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园区所涉及的领域包括电脑与资讯科技、生物工程与生物医学、石油化工、海事科技等世界前沿项目。

目前,新加坡的西南一带已经形成了以肯特岗科技园为中心的“科技走廊”,囊括了几乎所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从而使学术人员、科研人员与企业家们建立起了密切联系与广泛合作。正如新加坡科学理事会理事长叶福升博士指出,这个“科技走廊”的最大优点就是使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利用一体化;同时“科技走廊”里的各个科研机构可以充分利用附近大专院校完备的实验设施和素质良好的学术队伍。 仅1984—1985年度,新加坡国立大学就承担了价值达200多万新元的545个科研开发项目(注:《世界教育信息》,1991年2月。)。 高校通过和企业进行各种科研开发合作,充分发挥了其人才的优势;由于所合作的项目都是面向实际的课题,所以成果能很快地运用到实际生产部门。这种科研、开发、生产的一体化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目前,高校与企业的广泛合作正在全社会展开。这种合作包括:(1)高校与企业联合进行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学校出人才和技术, 企业出资金和劳力,共同经营;(2 )高校为生产部门提供各种咨询服务;(3)高校同生产部门合作办教育;(4)高校开设研究社会的课程,让学生向社会学习。例如,国立大学的学生现在既学做生意,又研究企业面临的问题。(5)高校教师深入企业生产部门了解产品行情。 例如,南洋理工大学的教师每学期都要到工厂实地学习实际经验,保持同企业的联系。同时,高校还设立研究基金,鼓励教师申请课题。形式有三种:校方或院方招标;校外企业招标;自选课题。

80年代末,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研究与发展经费、研究与发展人力分别占到了全国的26%和39%。(注:Peter S.T. chen. SingaporeDevelopment and Trend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P106.)

5、科技工艺教育与人文教育并举,全面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1)回顾新加坡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不难发现其总是遵循着实用主义的发展方向,着重培养工艺技术人才,以满足国家的工商业社会需求。早在1959年人民行动党的建国施政纲领中就明确予以规定,“为配合工业化对人才需求,注重发展实用学科”。从新加坡现已据此发展成为了一个极其成功的新兴工业国这一事实来看,这种功利主义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做法,确实发挥了巨大效用。

今天,在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上,科技工艺教育依然是并且将来也会是一个重要趋向。因为现在以及将来,人类社会还仍然将处于一个高新技术日益发展的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愈来愈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且以之为基础,而高等教育对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科技人才以及发展科学技术又是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因此,面向21世纪挑战的新加坡将进一步发展科技工艺教育,并使之更上一层楼。

(2)新加坡政府认为, 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全体新加坡人的努力,尤其是依靠出类拔萃的社会精英,因为后者更是社会的中坚力量,能比常人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长期以来,为了鼓励有能力的人脱颖而出,政府实施按“质”付酬的方针,向精英者提供比一般人多得多的物质待遇,充分利用经济这个杠杆来协调和促进教育的发展,鼓励人们接受更多的教育。

显而易见,对于个人收入和社会地位来说,在新加坡获取大学学位有着特殊的切身利益,因此,大多数新加坡人形成了讲求物质实惠的心态;在他们眼里,人生的奋斗目标就是考试,上大学,拿到跻身“上流社会”的“护照”——学位,从而拥有私人汽车、别墅和信用卡。因此在新加坡,“文凭主义”(credentialism)颇有市场,加之, 资本主义世界里盛行的“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对新加坡的影响, 许多的年轻大学生们社会责任感淡薄,功利主义思想严重,缺乏国家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据1993年一项综合调查资料表明,现在在美国留学深造的新加坡留学生中,有64%的人倾向于学成后留在美国发展。另外,1991年新加坡国立大学社会学的一位博士对社会学系三年级的大学生作了一个“读书目的”的调查,100名学生中竟有91 名学生毫不犹豫地直言“为了个人前途”。(注:王大龙、曹克理:《当今新加坡教育概览》,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87~88页。)

近年来,新加坡政府在总结高等教育过去几十年发展的教训时明确指出,在按照实用主义取向强调科技工艺教育的同时,忽视了对大学生们的人文教育和道德教育,没有用切实可行的办法来陶冶他们的情燥和关心他们品行的健康成长。有识之士们从新加坡的未来考虑而大声疾呼新加坡的人文教育势在必行。

最近,新加坡政府明确提出,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塑造既有专门知识、心智发达又具有健康人格的新加坡公民。这就给大学生们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继续促进经济发展和培养大量实用的科技工艺人才的同时,要逐步加强大学生们的人文教育,培养他们的“新加坡人”意识、社会责任感以及敬业与奉献精神。现在,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增设了一批有助于国民素养提高的课程,如东方文化史、东南亚民族发展史、人生哲学、青年生活向导等。(注:新加坡《联合早报》,1997年1月30日。)

综上所述,今日的新加坡高等教育已明确坚持科技工艺与人文并举的发展方向,以更为开放的格局和更为优异的教育质量,为新加坡培养跨世纪、综合素质良好的建设性人才,在政府提出的“新的起点”上,不断追求卓越人才的优势。

启示与借鉴

新加坡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的改革与发展,使人力资源得到了充分而合理的开发,为新加坡的进一步发展造就了一支实力雄厚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在1994年至1996年连续三年的全球竞争力排行榜中,新加坡在“全民素质”一项荣居榜首。全民素质的提高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飞速发展,1996年,国际组织将新加坡列入发达国家的行列。卓尔不群的新加坡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对我国的高等教育现代化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1.新加坡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始终保持在社会生产和经济需求所能容纳和充分利用的水平内,把人才浪费降低到最低限度,有效地杜绝了人才短缺和人才过剩现象。政府依据人力市场的调查和对经济未来发展的预测确定各学校各学科的招生数目,灵活增加实用学科的加修和选修,使各大学毕业生在社会上“适销对路”,很少有失业和转行的情况发生。因此,人力资源不但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同时也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小国寡民”的新加坡经受不起人才浪费与损失的冲击,因此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为治国法宝。试想,以“人口众多”著称的中国在人力资源的开发方面加大力度,特别是在人力资源的潜力挖掘和人力资源利用的充分和合理方面加以重视并予以政策支持,全国一盘棋,共走“内涵发展之路”,21世纪中国的发展势头定会更强劲。

2、新加坡的高等教育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学术性研究, 并与工业生产企业建立起合作机构,把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不断推动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新加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优势,鼓励和帮助企业大力开发科技研究和产品开发工作。现在90%的科研人员身处企业第一线,“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目前在我国,这种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机制还有待于完善,“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中时常有“脱节”现象,总的转化率不高。相当数量的科研成果因种种原因寻求不到合作的企业伙伴,而只能束之高阁;不少的科研人员未能真正走出自己的科研机构的围墙去面向现代社会的实际,最终误入了科研与生产不协调的、脱节的怪圈,使得科研成果应有的社会经济效益大打折扣,造成了不容低估的浪费。所以,“教学、科研、生产”的一体化机制是我国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亟待解决的问题。

3、新加坡的高等教育密切跟踪世界的发展潮流, 在推进经济现代化同时,高等教育自身也进行着现代化的过程与发展。即将过去的20世纪称之为“科学的世纪”,正在向我们走来的21世纪被预测为“技术的世纪”和“人文的世纪”。新加坡的高等教育对此积极作出反应,对原有传统课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与调整,加快知识更新,紧步跟上时代潮流,加紧对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提出的“核心课程”加以借鉴与创造,以培养出“心智发达”、“有思考力和创造力”、“人格高尚”的“新加坡人”。我国的高等教育同样面临着知识更新和加强人文教育面向未来世纪的全球课题。我国高等教育以往采取苏联的模式,除了相当多的高校开设课程单一外,也还存在着一个知识老化的问题,有待于知识更新;开设课程单一的一些专业性高校普遍存在着一个人文基础薄弱的现象,毕业生们往往缺乏对祖国国情的了解,缺乏对祖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理解,缺乏应有的文化艺术修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这已经引起了高教管理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今后要继续加强大学生们的人文教育,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使他们不仅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同时也具有更高的思想品格、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换言之,面向21世纪的高等教育要把大学生们培养成“21世纪世界中的中国人”。

标签:;  ;  ;  ;  ;  ;  ;  

面向21世纪新加坡高等教育的适应性改革与发展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