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肾结石的效果论文_姜晓明

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肾结石的效果论文_姜晓明

方正县人民医院 150800

摘要:目的 观察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治疗肾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泌尿外科收治的肾结石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给予观察组患者PCNL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开放性肾切开取石及肾盏成形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80.3±11.2)min、(13.8±2.3)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115.1±10.9)min、(19.7±7.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中出血量[(58.2±11.5)mL]明显少于对照组[(92.3±12.9)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0%(2/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0%(1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与开放性肾切开取石及肾盏成形术相比,PCNL治疗肾结石的临床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经皮肾镜取石术;肾结石;疗效

经皮肾镜取石术(pereutaneou nephro lithotomy,PCNL)是泌尿外科手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疗尿路结石,尤其是上尿路结石方面,与体外冲击波碎石及输尿管镜技术共同成为现代的主要治疗方法,彻底改变了传统开放手术的术式。通过体外冲击波碎石术、输尿管镜取石术及经皮肾镜取石术等综合处理方法,可以使近90%以上肾结石可以免除开放性手术[1]。本研究对我院泌尿外科收治的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观察了PCNL治疗肾结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肾结石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34~68岁,平均(42.3±7.5)岁;单侧结石35例,双侧结石15例;鹿角型结石29例,并发肾积水21例。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31~69岁,平均(40.8±7.4)岁;单侧结石33例,双侧结石17例;鹿角型结石30例,并发肾积水2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结石类型等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手术方法

1.2.1 观察组 给予观察组患者PCNL治疗。全麻或硬膜外麻醉后常规消毒,让患者取膀胱截石位,留置F5~7输尿管导管和尿管,B超引导下依据结石位置将穿刺目标肾盏选取出来,用18G穿刺针对准所选肾盏进行穿刺,进入集合系统,拔出穿刺针芯有尿液流出即为穿刺成功。X线透视监视下将0.889 mm斑马导丝置入,运用筋膜扩张器对通道进行逐级扩张至F20,将peel-away鞘留置下来作为工作通道,有效建立经皮肾通道后,使用瑞士产EMS超声/气压弹道碎石机进行超声或超声联合气压弹道碎石术,并用异物钳取出碎石或用灌注泵脉冲式水压冲洗,取石时,一般<0.5 cm的结石可直接使用输尿管镜钳夹取出,≥0.5 cm的结石可经气压弹道碎石后钳夹取出,碎石屑可用水冲出。超声医师全程多角度观察,尽量取出结石,保证超声下没有结石遗留。取石后将导管退出,同时将双“J”形管置入,将造瘘管留在穿刺通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术后2~3 d复查超声,如果没有结石残留,则将造瘘管拔除,术后4周将双“J”管拔除。如果复查发现有较多的结石残留,则在第1次术后1周左右给予患者第2次碎石手术[4]。根据手术时间及患者术中情况,术后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同时给予止血、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

1.2.2 对照组 给予对照组患者开放性肾切开取石及肾盏成形术治疗,首先对患者进行全麻或硬膜外麻醉,完成麻醉后常规消毒,让患者取健侧卧位,将切口作在患者疾病所在患侧的第12肋,然后逐层分离直至对肾脏进行游离,对肾盂直至肾大盏进行钝性分离,将肾窦内肾盂切开,将结石取出,然后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如果没有活动性出血,则逐层缝合;如果患者为双侧结石,则换对侧继续给予患者开放性肾切开取石及肾盏成形术[5]。根据手术时间及患者术中情况,术后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同时给予止血、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肾结石是泌尿外科的一种多发病,在临床极为常见。现阶段,在肾结石的治疗中,常用的方法有药物治疗、传统开放手术取石、体外超声波碎石等。这些传统治疗方法是指切开肾实质将结石取出来,又称肾盂术,该术式具有较多的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对肾器官也具有较大的损伤,同时具有较大的手术创伤、较慢的术后恢复速度、不适合重复施行,且极易引发各种并发症,如发热、继发性血尿等[6]。1976年,Femstram首次采用PCNL成功治疗肾结石患者。此后,PCNL开始广泛应用于治疗肾结石。随着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不断进步,PCNL将新的途径开辟给了肾结石的治疗,该术式是指在肾镜直视下将结石确定下来,然后给予其有针对性的治疗,能够直视下发现结石并碎石并在第一时间取出碎石屑,具有较高的碎石成功率、较小的创伤、较轻的术后疼痛、较快的恢复速度等优点,并且能够重复施行手术,对于不能一次取净的碎石,可分期进行,故不会受到结石大小的限制,因此在临床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7]。PCNL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主要的适应证:①输尿管上段结石直径>2.5 cm,尤其是铸型结石;②复杂肾结石、有症状的肾盏憩室结石、肾内型肾盂合并连接部狭窄的结石等;③胱氨酸结石、ESWL无效的一种草酸钙结石;④合并中重度肾积水,估计单纯输尿管镜下碎石困难,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效果欠佳者[8];⑤输尿管镜取石失败,拒绝手术切开取石者;⑥输尿管上段或连接部狭窄[9]。姚伟等[10]对40例经多次体外冲击波碎石失败病例进行PCNL治疗,结果发现,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34例患者1次碎石成功,成功率为85.0%,术后3个月复查结石清除率达90.0%,术后随访6个月经B超提示所有患者结石排净,无明显残留。可见PCN对多次体外冲击波碎石失败的患者具有确切疗效。

综上所述,与开放性肾切开取石及肾盏成形术相比,PCNL治疗肾结石的疗效较好,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梅骅,陈凌武,高新.泌尿外科手术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89-799.

[2]毕革文.经皮肾镜治疗肾及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研究进展[J].微创医学,2012,7(3):279-282.

[3]吴明贵.超声引导下仰斜卧位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186例报告[J].广西医学,2013,35(1):53-54,57.

论文作者:姜晓明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30

标签:;  ;  ;  ;  ;  ;  ;  ;  

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肾结石的效果论文_姜晓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