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睦邻友好政策与中国-东盟关系的发展_东南亚国家联盟论文

邓小平的睦邻友好政策与中国-东盟关系的发展_东南亚国家联盟论文

邓小平的睦邻友好政策和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盟论文,睦邻友好论文,中国论文,关系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外交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睦邻友好。在这方面,邓小平生前不仅积极倡导,并且还亲自推动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下简称“东盟”)关系的发展,为创造和维护和平友好的周边环境,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强调,“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和平国际环境特别是良好的周边环境。”〔1〕在这样的时刻,研究邓小平同志的睦邻友好政策,对于促进中国 与东盟的友好关系持续发展,进一步维护和平安宁的周边环境,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期邓小平的睦邻友好政策

在“四人帮”被打倒、“文革”结束以后,中国拨乱反正,开始了新的长征。中国外交也在邓小平的直接领导下,开创了新的局面。

中国这时拟订了在本世纪内建成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宏伟蓝图。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国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而拥有一个和平的周边环境则更为重要。与此同时,在东南亚地区,成立于1967年的东盟经过10来年的发展,已崭露头角,成为该地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邓小平同志以敏锐的目光看到了东南亚地区出现的这一情况,他从长远的战略考虑出发,在继承建国初期中国发展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原则之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中国对该地区尤其是对东盟的睦邻友好政策。其主要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支持东盟和平、自由与中立的政策。

1971年,东盟根据国际形势特别是本地区形势的变化,在吉隆坡举行的外长会议上提议并通过了《和平、自由和中立区宣言》,决心把东南亚地区变成“一个不受外部强国任何形式或方式的干涉的和平、自由和中立的地区”〔4〕。

对于东盟国家这一希望和平与稳定的意愿,邓小平在1978年11月访问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时,代表中国政府给予了明确的支持。他还强调,东盟坚持和平、自由与中立的政策,坚持本身的团结,是亚洲、太平洋和平、安定的一个因素。〔5 〕虽然中国政府此前对东盟的中立化表示过理解〔6〕,但是象这样态度明朗地表明立场,还是第一次。 因此泰国的一位报纸撰稿人说道:“尽管在整个70年代,北京对亚细安(即东盟,下同——笔者注)采取了比较灵活的态度,中国是在曼谷第一次支持亚细安。”〔7〕

2.奉行党的关系与国家关系分离的原则。

在中国与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关系发展中,曾长期受到中国同当地共产党之间关系问题的困扰。为此,邓小平在东盟三国之行中,提出了严格区分党的关系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原则。他在曼谷的记者招待会上说:“在我们同东南亚国家的关系中,不仅是在和泰国的关系中,都存在一个同共产党的关系问题。这样的问题是历史形成的。”“就中国来说,这个问题不仅涉及中国同泰国的关系,也是一个国际的问题。我们历来认为,把党同党的关系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区别开来,使这样的问题不影响我们发展国家之间的关系。”〔8〕邓小平提出的这个原则, 得到了东盟国家的理解和信任。泰国总理江萨就说,邓小平的这一声明使他“比以前更有信心了”〔9〕。

3.重申不承认双重国籍的原则。

邓小平再次强调中国政府赞成和鼓励华侨自愿选择居住国国籍,并且尽国民的义务。对仍保留中国国籍的华侨,则希望他们遵守当地的法令和风俗习惯,同当地人民友好相处。

4.提出经济上互相援助、互相支持的构想。

在对东盟三国的访问中,邓小平提出了中国与同属第三世界的东盟加强经济上往来的构想。他说:“东盟国家,差不多比我们还发达一些。我们的水平不如东盟。中国和东盟应该建立互相援助、互相支持的关系。”〔10〕邓小平还进一步说明,中国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同东盟国家发展贸易和科技方面的交往。

5.倡导“搁置主权、共同开发”的和平解决争端方式。

随着形势的变化与发展,南沙群岛领土争端日益突出,除了台湾以外,在这一问题上与中国纷争的均系东盟成员国(越南已在1995年加入东盟)。

对于如何解决这一领土争端,邓小平最早提出了和平解决的新思路。1984年10月22日,他在中顾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谈到南沙群岛领土争端的解决办法时说:“一个办法是我们用武力统统把这些岛收回来;一个办法是把主权问题搁置起来,共同开发,这就可以消除多年积累下来的问题。”邓小平还说,“我们中国人是主张和平的,希望用和平方式解决争端。”这一讲话很清楚地表明,邓小平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南沙问题,“这样的问题是不是可以不涉及两国的主权争议,共同开发”〔11〕。这就给南沙问题的解决带来了新的机会。

二、邓小平为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如果说中国在建国初期确立的原则促进了同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发展,那么邓小平在新时期提出的睦邻友好政策,则为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具体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邓小平打开了中国与东盟组织往来的通道,把中国发展与东南亚国家的友好关系从双边提升到了整体的阶段。

此前,中国在东南亚地区只是同各国个别地发展双边关系,与东盟组织没有任何接触,并且由于后者对共产主义的态度,双方的关系更加疏远冷淡。1972年5月, 中国政府的一位领导人在一次讲话中说:“东南亚五国正在开展中立化运动,表示不参加国际集团,如果真能实现,我们是支持的。”〔12〕从这段讲话仅指“东南亚五国”而不提“东盟”可以看出,中国这时还没有把东盟作为一个整体组织来对待。中国正式承认东盟组织的存在是在1975年,但双方关系仍处于若即若离的状态。

1978年11月,邓小平出访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以促进中国与这三国的双边友好关系。但更重要的是,这是中国领导人对东盟国家的首次访问,因此通过这次访问,邓小平亲自推动了中国与东盟组织之间的关系发展。在访问期间,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中国政府和人民愿意加强和发展同东盟国家间的友好关系,表达了中国愿与东盟交往的诚意。同时,邓小平还明确表示支持东盟的和平、自由和中立的政策,体现了中国对东盟意愿的尊重和理解。因此这三国的舆论普遍认为,邓小平的这些讲话,“不仅表示中国重视促进睦邻外交,也是对东南亚国家区域合作机构的东盟的重视”〔14〕。而邓小平的此次访问,则被认为“揭开了中国承认东盟独立的新篇章”。

从那以后,中国与东盟的来往日益增加,双方关系的发展日趋密切。及至1991年7月,中国同东盟开始对话, 中国外长由此每年都出席东盟外长会议。1993年7月,中国加入东盟地区论坛。1996年7月,中国成为东盟的全面对话伙伴。在这同时,双方还同意成立五个对话机制:中国—东盟高级官员政治磋商、中国—东盟经贸联合委员会、中国—东盟科技联系委员会、中国—东盟联合合作委员会,以及东盟北京委员会。所有这些都“标志着双方的合作关系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双方在各个领域全面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15〕。

其次,邓小平为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发展确立了共同立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地区乃至世界和平。

“在访问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期间,邓小平表明,中国支持亚细安及其建立和平、自由与中立区的主张。”〔16〕这一举措意义深远,它使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建立在一个牢固的共同立场上。

东盟之所以提出把东南亚变成和平、自由和中立的地区,有其深刻的背景。当时,美国由于侵越战争的失败,被迫实行战略收缩,逐步退出印支半岛,前苏联趁机推出“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的计划,加紧向东南亚扩张,企图填补美国退出后的真空。为了避免使东南亚地区陷入两极纷争,成为大国争夺和战争的场所,东盟提出了中立化政策。正如东盟各国的舆论指出,这“意味着我们不希望外来干涉,特别是不希望超级大国干涉我们的内政和我们地区的事情”〔16〕。用马来西亚前总理侯赛因的话来说:“为了发展和进步,东南亚需要和平和稳定。这就是东盟建议把东南亚地区宣布为和平、自由和中立区的原因。”〔17〕

由此可见,反对霸权主义的干涉,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是东盟这项政策的实质。也正因为如此,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均不予以支持。尤其是前苏联更在东南亚地区采取咄咄逼人的攻势,并和越南签订了带有军事性质的“友好合作条约”。“苏越条约使一个超级大国得以钻进东南亚地区制造麻烦”,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政治科学系教授谦·提拉威的这句话,道出了东盟国家的强烈不安,因为它已严重地威胁到东南亚地区的和平与安全。

在这严峻的时刻,中国站出来支持东盟在东南亚实现和平、自由和中立的主张。支持东盟的这一政策,就是支持反对霸权主义的正义斗争,维护地区以至世界的和平,这同中国在新时期的外交政策相吻合。而中国在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一如邓小平所说:“有三句话,第一句话是反对霸权主义,第二句话是维护世界和平,第三句话是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和合作,或者叫联合和合作。”〔18〕此外,支持东盟这一政策也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因为与东盟一样,中国为了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也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但是由于“近年来霸权主义者加紧了在东南亚的扩张和渗透,严重地威胁了本地区的和平与安全,对此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19〕。

中国率先支持东盟的中立化政策,不啻雪中送炭,使东盟国家深受感动和鼓舞。当时的马来西亚总理侯赛因就感激地对邓小平说:“我们感谢你的国家对东盟的支持。”〔20〕

反对霸权主义的共同立场,使中国和东盟站到了一起。在此后反对形形色色的霸权主义斗争中,双方的关系经受住了各种各样的考验。基于这一共同立场,双方今后的关系定将与时俱进,历久弥坚。

最后,邓小平为中国与东盟发展关系确立了全面合作的途径。

邓小平在新时期提出的睦邻友好政策,主要内容环环相扣,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把中国和东盟的关系置于了全面发展的高起点上。奉行党的关系与国家关系分离的原则,重申不承认双重国籍的原则,以及倡导“搁置主权,共同开发”的和平解决争端方式,其实质就是在政治上强调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发展中国与东盟组织和各成员国之间友好关系的准则。“建立互相援助、互相支持的关系”则是中国与东盟加强经济合作的指导思想。而支持东盟的和平、自由和中立政策,使中国与东盟组织之间有了交往,进而发展起双方的关系。

现实证明,邓小平的睦邻友好政策极大地推进了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全面发展。在政治上,东盟的成员国已经全部与中国建立或恢复了外交关系。在经济上,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往来,在中国与第三世界的经贸往来中所占比重最大。尤其自80年代末以来,双边贸易年均递增20%。东盟目前已是中国的第五大贸易伙伴。在其他方面如前所述也是发展迅速。

注释:

〔1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9页。

〔2〕迈克尔·利弗:《东盟与东南亚的安全》,伦敦, 劳特莱杰出版社1989年版,第164页。

〔3〕〔6〕〔8〕〔17〕《邓小平在曼谷记者招待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78年11月9日。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外交史研究室(编):《周恩来外交活动大事记,1949—1975》,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第710页。

〔5〕〔13〕钟嘉滨:《邓小平扭转了对东南亚关系》, 新加坡《联合早报》1997年2月25日。

〔7〕泰国《曼谷邮报》1978年11月10日。

〔9〕《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87—88页。

〔10〕引自田曾佩(编):《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第33页。

〔11〕新加坡《星洲日报》1978年11月14日社论。

〔12〕《钱其琛在雅加达答记者问》,《人民日报》1996年7 月25日。

〔14〕泰国《曼谷邮报》1978年10月28日社论。

〔15〕《马来西亚总理侯赛因在欢迎邓小平同志来访的宴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78年11月11日。

〔16〕《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415页。

〔18〕《马来西亚总理侯赛因在邓小平同志举行的告别宴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78年11月12日。

标签:;  ;  ;  ;  ;  

邓小平的睦邻友好政策与中国-东盟关系的发展_东南亚国家联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