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物流系统重构与优化研究--基于“中后期抱怨与抱怨”现象的分析_农产品论文

农产品物流体系重构与优化研究——基于“两头诉苦、中间喊冤”现象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头论文,农产品论文,重构论文,现象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诸多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呈现暴涨、暴跌的恶性怪圈,这种价格的大起大落对农民、消费者甚至整个宏观经济都会产生不利影响。水果、蔬菜等农产品的产销环节多、流通成本高且供应链脱节是造成产地价格贱、销地价格贵的重要原因,以至于出现农民、市民“两头诉苦”、流通商“中间喊冤”的怪现象。① 这些都凸现出我国农产品物流供需衔接不平衡,农产品供应链过度脆弱的缺陷,而“过山车”式的农产品物流也折射中国农业经营模式急需转型。构建合理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是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建立并维持一个从“田间”到“餐桌”的顺畅的良性循环机制的关键所在,从而使“小生产、贵流通、大市场”最终走向“大生产、畅流通、大市场”。

二、农产品供应链及其管理要素

农产品供应链是对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过程中各个环节所涉及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整合,将生产商、分销商、批发商、零售商等各方链接成一个具有整体功能的网络,也是农产品在供应链上增加价值的增值链。在农产品传统经营模式中,从农户到消费者的各个交易主体之间是一种基于价格与利润挤压的博弈关系,一方的获益往往是由于另一方的让利[1],而供应链管理则更关注渠道成员间的相互依赖与协调,促使各环节交易主体建立互信合作的双赢关系,以达到整合增值的目的。

农产品不同于一般工业产品,具有其自身的鲜明特点。农产品具有生物属性,这一特性限制了生鲜农产品的采购半径;农产品生产具有季节性、集中性,农业生产者不能在一个年度内均匀地分布生产能力,只能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在某一个特定时期内集中生产某一个品种,很难控制上市的节奏,与均衡经营与采购的供应链管理难以吻合;农产品生产还具有地域分散性,由于受自然地理条件的约束,一些农产品只能在特定产地才有供货,造成农产品生产地与消费地的隔离。这三方面的特性,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形成及其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主要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生鲜农产品物流作业的管理,包括包装、运输、储存、流通加工、配送等环节的优化,标准的推行,质量的监控等内容。二是对物流关系或组织的管理,包括选择合适的物流渠道和供应链伙伴,维护与伙伴关系的持久性和供应链运转的高效性。通过供应链管理与优化,实现农产品以最短的时间从田间到餐桌的流动,保证生鲜农产品在流通中实现品质的稳定提升,向消费者提供新鲜安全的多样性食品,并进一步控制和降低整个物流过程中的损耗,全面节省成本。

三、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农产品流通中出现的农民、市民“两头叫苦”,流通商“中间喊冤”现象,主要源于我国目前的农产品物流体系所固有的局限性。

(一)农户组织化程度低,缺乏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

农户是我国农产品生产的基本单位,是农产品供应链的起点,是构成农产品供应链的重要环节。同时,农户位于整个产业链的底端,在整个农业产业链中的地位是最弱的。这种弱势地位,造成了在农产品供应链体系中农户缺乏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和风险规避机制。传统的农产品物流体系中,小农户、小规模零售商贩是初始物流和末端物流业务的主要承担者,致使农产品物流主体组织化程度非常低。由于组织化程度低,对于为数众多的、分散的、小规模的农户来说,因为缺乏相应的谈判能力,缺乏参与定价的话语权,在这种一体化的经营机制中难以保护自身利益,总是处于一种受损失的状态。农产品价格大涨甚至翻番,而这中间大部分利润,跟农户没有丝毫关系,他们仅仅是收回了种植成本,甚至于亏损。同时,由于小规模经营的农户缺乏正式的风险规避机制,无法获得外部的风险补偿,其自行的风险规避行为还导致了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低效率。随着市场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农户所面临的交易环境日趋复杂化。交易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了农户交易风险和交易成本,当预期收益不能弥补成本时,农户就会放弃特定农产品的生产,从而使农产品供应链在生产环节断裂,导致农产品供给不足及价格的大起大落[2]50。农户风险是导致农产品供应链脆弱性的主要成因。因此,如何将众多处于分散状态的农户有机整合到供应链中来,如何在供应链整合中有效地维护和改善相对弱势的农民的利益,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和风险规避机制,是降低农产品供应链的脆弱性,促进农产品供应链进一步健康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供应链衔接不畅,信息沟通受阻

探究“菜贱伤农”的原因,我们发现流通环节信息不畅,农民无法得到及时真实的市场信息,盲目种植是其主要原因之一。这种自发性的市场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大起大落,以破坏性调节实现平衡,从而导致农产品价格演绎“过山车”行情。中国目前农产品供应链上的信息流往往是断裂的,并且由于组织间合作的临时性,信任与支持也无从谈起,物流交易具有较高的随机性。造成信息链受阻的主要原因,还在于我国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模式所固有的缺陷。

目前中国农产品的流通仍然主要是在三级市场体系下进行,即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零售农贸市场。批发市场是农产品流通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处于从农户到消费者的中间结合处,它将众多生产者的产品通过多种供应渠道汇集到一起,然后通过各种销售渠道送达消费者。但是,目前农产品批发市场上的销售方式是以“即时货银两讫”的现货交易为主,这是一种商流与物流不分的最原始的流通形式。这种当日现货交易机制决定了只能存在单纯的竞争关系,不可能存在合作与协调,只能追求眼前利益而无法考虑长期利益。在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当日现货交易的流通体制下,农产品供应链必然是一条断裂的链,或者只能形成一些局部的短链,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无从谈起。由此造成了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基本上还处在时间长、消耗大、效率低、效益差的低层次上,很难适应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需要。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即时货银两讫”的批发市场阻断了农产品供应链的信息流,上下游的信息不能顺畅传递,甚至被严重扭曲。这既包括从消费者到供应商的需求信息流,也包括从供应商到消费者的供给信息流。对于农民而言,由于需求信息的不确定性,造成批发市场价格波动大,不利于农产品的供求均衡,加大了农民的市场风险。对于消费者而言,由于供给信息的不确定性,使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失去信任,以至于出现“逆向选择”、“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品牌农副产品及绿色有机食品等高质量农产品在批发市场是难以见到的[3]。由此可见,信息链在批发市场的阻断不仅使农产品流通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而且还直接造成了农产品物流链的衔接不畅,物流效率低下。

(三)物流环节多,最后一公里成本高

所谓的物流“最后一公里”,是指从批发到零售的最后环节,涉及产品总批发、运输、再批发、零售等多个环节。产地价格大跌,但由于流通环节的经营成本、人工成本、生活成本等具有一定的刚性,在农产品价格的短期波动中一时难以降下来,使得销地价格依然坚挺。但农产品价格大涨,流通商“中间喊冤”,还主要在于物流环节过多,流通环节成本“叠加效应”推高农产品价格,特别是“最后一公里”不仅成本高昂而且路径曲折。流通环节多且层层加码,税费、管理费、摊位费、批发市场车位费、损耗等负担重,运输、包装、人工等成本增加推涨了农产品在终端的零售价,使消费者未能感受到农产品价格的明显下降。同时,高昂的路桥费、进场费等吞噬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巨额中间费用,而中间流通商的利润很少,甚至于利益不能保证,在农户、流通商和消费者的利益博弈中,通常所说的“两头叫、中间笑”的情况已不复存在。城市配送的最后一公里,一个是路不畅,一个是车难停,使城市配送陷入物流围城。这中间不仅浪费时间,有大量损耗,而且还要付出多种费用:进场费、搬运费、摊位费、水电费以及各种罚款。北京市物流协会专门做过一个调查,发现蔬菜从批发市场到零售市场的这最后一公里,流通成本比从山东寿光拉到北京的费用至少高出150%[4]。长期以来,受“重生产、轻流通”观念的影响,流通环节并没有受到同等重视,流通环节投入不足也是我国的物流成本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西方发达国家,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一般为8%~10%左右,但我国的物流成本一直在18%左右。许多看上去是生产的问题,实际上都是流通不畅、信息不通所致。在生产和流通日益融合,市场信息、流通渠道、流通成本等越加成为要害和瓶颈的现实情况下,农产品的供求平衡、市场稳定,已经越来越取决于流通的状况。

(四)调控滞后,预警机制缺乏

造成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调控滞后和预警机制的缺乏。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农产品价格的调控措施,并就加强蔬菜重点生产基地建设、改善蔬菜流通设施条件、强化蔬菜信息体系建设等做出了系统规定,但一些地方政府在执行过程中,更多地选择了“短平快”的调控政策。将重点放在农产品种植面积扩大、提高自给率等量化目标上,而对流通体系改善、信息体系建设等长效机制重视程度不够。地方政府的调控措施大多都比市场“慢半拍”,往往是出了问题,才采取紧急措施,而调控通常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缺乏长远考虑。价格高的时候担心没有菜吃,所以补贴力度加大,不合时宜地出台一系列“顺周期”政策予以大肆鼓励,政府加市场,共同造成了强烈的放大信号和误导,造成农产品种植面积的瞬间叠加,随之而来的即是供给过剩、价格大跌。这种顺周期调节往往带来的不是波动幅度的减小,而是把波动幅度反而放大,而忽视理顺和建立科学的市场流通体系,又推高了流通成本并直接传导到终端农产品价格。因此,建立农产品调控的长效机制,提高政府调控水平,刻不容缓。

四、重构与完善农产品物流体系

解决上述农产品物流存在的问题,重构农产品流通体系,应运用供应链一体化思想,对农产品物流进行集成式管理,形成专业化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发展战略。

(一)加强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实现生产环节集成化

组织化程度低,缺乏话语权是生产者利益不能得到保证的重要原因。在我国目前农产品供应链网络中,农村合作组织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实现生产环节的集成化,改变农村经济“散、小、弱”状况的必由之路。集成化的农产品生产,便于采用标准化的工业生产方式,形成规模效应,便于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和条码技术,保证农产品生产过程的可追溯性和安全性,以及农产品生产信息采集的及时性[5]。集成化生产便于大规模集中精确供给与超市大规模集中精确采购,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农超对接”的运营效率(如图1所示)。同时,作为农产品供应链农户与其他利益主体的协调组织,专业合作组织对于构建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和农户风险防范机制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农产品顺利进入市场,保障农业的基本经营收益;有利于形成一体化的农业产业体系,实现更高的产品附加值和加工收益,从而更好地化解风险、保障农民利益,也有利于提高农户素质,培育符合现代农业要求的新型农民[6]。首先,要将众多分散的生产农户集成化,构建基于农产品行业协会或农村合作组织协调的农产品供应链,确立其在供应链风险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并通过其对供应链风险的监控和动态反馈,降低农户所面临的供应链风险。其次,还应把农产品生产资料供应商和销售组织集成化,从而把供应链风险内部化,降低风险控制成本,构建一体化的农产品生产体系。第三,以专业合作组织为核心构建农产品供应链的信息平台,有效降低农户所面临的信息风险。同时,要完善专业合作组织内部治理结构,建立有效的契约与激励机制,构建合理的利益分配体系,增强内部控制能力,节约内部交易成本,提高合作组织的运营效率[2]52。

图1 农产品生产集成化

(二)构建基于区域物流中心的专业化农产品物流体系

改变现行农产品物流体系中物流主体分散化和非专业化特征以及商流与物流不分的流通方式,根本之处在于发展专业的农产品物流主体和建立合理的制度结构,建立基于区域物流中心的供应链一体化物流模式(如图2所示),发挥物流中心的规模优势及蓄水池功能,整合上下游产业链,同时,构架相应的信息平台,实现供求信息的有效监测、预警、引导以及食品安全的可追溯性。农产品物流中心集农产品收集、流通加工、仓储、包装、配送等多功能于一体,与农产品批发市场存在本质上的差别。传统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媒介产品交易为核心,而新兴的农产品物流中心以提供现代化和全方位的物流服务来促进农产品交易,更注重现代物流技术的应用和高层次农产品仓储、加工、包装等基础设施的建设[7]。农产品物流中心的兴起和发展为农产品物流向专业化和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从而催生并带动一批高素质专业农产品物流企业,即农产品集成物流企业的发展。农产品集成物流商具有第三方物流性质,是由农产品生产者和中间商以外的第三方提供农产品物流服务。农产品集成物流商可以提供包括运输、储藏、搬运装卸、包装、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所有物流功能活动的综合性物流服务,还可以提供个性化物流服务,能够为物流需求方设计包装方法、运输方式、运输线路、时机、仓库设立、库存设置等客户货物流动全过程的最佳方案。农产品集成物流商还具备“网络化服务”的业务模式,即不仅可以利用公司自己的运输工具、仓库等实物资产,也可以利用其他公司的物流设施,其经营规模与其实物资产的多少没有直接关系。这种业务模式使得集成物流商的物流活动突破了地域限制,大型集成物流商不仅可以组织区域内乃至全国性的物流服务活动,甚至可以组织全球性的物流服务活动[8]。

图2 供应链一体化农产品物流体系

农产品物流中心和集成化物流商的发展改变了主体间纯粹的市场交易关系,农产品交易商与物流商之间建立起委托代理的关系。委托代理关系的建立使农产品物流路径与商流路径相分离,不随交易关系的建立而改变,农产品物流的路径大大缩短,节省了物流时间和物流成本,农产品生产者、加工者、销售商以及消费者之间的关系通过物流商的衔接变得更为密切。农产品物流业务向专业农产品物流企业集中,而业务规模的扩大使物流企业的专用资产投资通过规模收益得到补偿,激励了企业对物流专用技术和专用设备的投资,有利于我国农产品物流的现代化发展。

(三)加强信息平台建设,提高调控水平

就构架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来看,完整的供应链体系要求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四大关键要素的融合。信息化建设是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的关键,更是解决各种信息不对称及其带来的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快速实现市场传导,推进畅销体系取得突破性进展,保持农业经济稳定发展的有效解决方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加强和完善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包括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供求信息公共平台、电子交易平台等。实现农产品信息化,重点在农产品物流中心(批发市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重点村和种养大户等经济主体中建立信息服务点,做好市场信息资源服务,加强硬、软件建设,及时准确地向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提供价格信息、市场供求信息、库存信息及气象信息,提供中长期市场预测分析,帮助生产者制订生产计划。同时,加强包括农产品仓储、交通运输条件和工具、相关标准体系建设、物流技术发展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覆盖全国的、具备统一标准、实现电子信息化的枢纽综合市场和农产品物流中心。以信息平台为基础,构建前瞻性的反周期调控监测体系,建立农产品调控预警的长效机制。对种植面积的新变动,农民的种养殖意愿的新变动,农资、肥料、种子采购的新变动,专业户、专业社的订单新变动等农产品生产和流通先行指标的监测预警前移,②向社会提出前瞻性、精确化的种养殖信号和建议,提供蔬菜食品供求、价格走势等预测信息的指导和服务,提高政府调控水平。

(四)加大物流技术创新力度

加强物流新技术的自主研发与应用,重点支持货物跟踪定位、无线射频识别、物流信息平台、智能交通、物流管理软件、移动物流信息服务等关键技术攻关。促进物联网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加强物流标准的制定和推广,促进物流标准的贯彻实施。③ 加快先进物流设备的研制,提高物流装备的现代化水平,特别是冷链物流装备技术的开发应用。目前我国农产品的冷链物流刚刚起步,仍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为主,在整个物流链条上未经加工的鲜销农产品占了绝大部分,而这些农产品大多数因运价、运力、交通基础状况和产品保鲜技术造成腐烂、变质,损失巨大。要加快农产品保鲜技术创新,完善鲜活农产品储藏、加工、运输和配送等冷链物流设施,初步建成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降低流通环节产品腐损率。推进物流信息资源开放共享,促进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协同和联动,提高物流服务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

(五)加大政府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要把农产品物流业发展放在优先位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着力解决农产品物流经营规模小、环节多、成本高、损耗大的问题,加快建立畅通高效、安全便利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加大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建立主要品种和重点地区的冷链物流体系,鼓励大型企业从事农产品物流业,提高农产品物流业的规模效益。提高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含社区菜市场)公益性的认识,加大政府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农贸市场的规划和建设,规范和降低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的摊位费等相关收费。抓紧开展农产品增值税抵扣政策调整试点,妥善解决农产品进项税抵扣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的标准化,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严格执行并完善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加强管理,完善技术手段,提高车辆检测水平和通行效率。

注释:

① 详见:刘凤羽.蔬菜何以进城难[EB/OL].(2011-05-11)[2011-07-28].http://cq.cqnews.net/html/2011-05/11/content_6305571.htm.

② 宋则.对农产品流通成本真相需要再认识[EB/OL].(2011-07-27)[2011-08-06].http://opinion.hexun.com/2011-07-27/131793283_1.html.

③ 详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EB/OL].(2011-08-19)[2011-08-20].http://www.gov.cn/zwgk/2011-08/19/content_1928314.htm.

标签:;  ;  ;  ;  ;  

农产品物流系统重构与优化研究--基于“中后期抱怨与抱怨”现象的分析_农产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