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创作需要精品_散文论文

散文创作需要精品_散文论文

散文创作需要精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散文论文,精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有句古话“学而优则仕”,我更希望有人能做到“仕而优则文”。我高兴地看到我们国家有一些身处领导岗位的同志做到了这一点。他们关怀文学,同时又亲自参预创作。梁衡同志是位作家,他的散文写得很好。他又是国家新闻出版署的副署长,“仕而优则文”,这对文学创作和管理工作都是件好事。

梁衡同志的散文集《只求新去处》(作家出版社),不是一般的平平之作,它是我近年来看到的一部可以称为精品的散文佳作。这不是溢美之词,因为这本作品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美好的印象。由于散文体裁自由,最能直接表达作家的思想感情,因此刚刚进入文学之路的作者往往从散文入手。我本人十几岁开始发表作品时,写的就是很幼稚的散文。无限的自由性、无限的多样性,无限的表达自己思想的可能性,往往使人一进入文学领域就选择散文,这很自然。但是实践之后你会发现散文易学难精。这和下围棋相似,三天就能学会,但成为高手非常之难。五四以来,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散文出现了值得刮目相看的新气象。这是与历史背景、社会文化背景密不可分的,离不开我国几千年来雄厚的文化基础。几千年来我国民族文化最发达的是散文和诗歌。中国文学史最先发达最先有成就的是散文和诗歌而不是小说和戏剧。戏剧在宋时萌芽,到金元才发展起来,小说更晚一些。散文则可以上溯到二、三千年以前,如庄子、孟子、司马迁、前后汉书人物列传都是很优美的散文。但是想寻找二、三千年前的优秀小说,很难。我国散文三千年一直不断,到了明朝中叶更出现了广泛发展的局面,流派纷呈。如果中国没有优秀的文化传统,没有司马迁、韩愈、欧阳修、苏东坡、公安派乃至桐城派,如果散文不在知识分子中间产生深刻的共鸣,我们的散文就不会出现令人振奋的局面。梁衡的散文就提供了又一个证明,他的作品虽然不多,但做出了颇有份量的贡献。他的这本集子可以看作是现在散文中的精品。近年来散文出书很多,但像这样从思想内涵到艺术造诣都值得重视的作品应当说是难能可贵的。

我年纪越大,对散文钟情越深。知识分子,都有床头的常备书。以前我是常放一本小说,现在则是散文。这与我的兴趣有关,我能从散文中获得很大的精神乐趣和满足。前些年我为一本散文书题辞,说了四句话:一、真实是散文的生命。这次看梁衡同志这本书,发现其中一篇文章就专谈这个问题,我们不谋而合。二、挚情是散文的灵魂。三、自然是散文的风度。四、精美是散文的丰采。这是我个人的感受。读了梁衡散文以后,我以为自己的概括还是比较恰当的。收在这个集子里的40余篇散文,我更喜欢“山水之思”这一组。它们能使我产生一种感性的共鸣。在山水散文方面,梁衡比较集中地实现了他的理论原则,他要求自己去不断地追求美、发现美。他的很多作品都体现了对自然山川美的追求,对历史文化美的追求,对生活真谛美的追求,对中国语言文采美的追求。他在上述这四个方面打动了我。

我不喜欢一些青年作家特别是一些女散文家的所谓“心灵探险式”的散文。杯水波澜,针眼窥天,无病呻吟。这些散文,应该说文字也美,书也印得漂亮,但多少带有悲观、颓废,不关心现实只关心自己的情趣。我赞赏这些作家的才华,但这不应该是我们散文写作发展的总体趋向。在这一点上我和我们的一些评论家很难认同。梁衡的散文则是忠于现实生活,忠于自然天地,充满了对生活的肯定、乐观、赞美的基调。他在很认真地研究和追求生活中的美,包括自然、社会、历史、文化,也包括用以体现自己思想的散文体裁。现在有一种审丑说,我弄不懂什么叫审丑,有人要以审丑代替审美,我实在很难接受。我年纪大了,不愿再去欣赏这种丑的东西,身边的阴暗面已经够我们难受了,还要去审丑?那真没法过了。人活着要有理想,不管生活有多么曲折,毕竟是美好的,我相信未来是也必将是美好的。虽然这种美里面会夹杂有许多我们不能不为之感叹、为之忧虑的事,但总的来说我赞成梁衡这种对美的锲而不舍的追求。我写散文就持这种态度。有人说我的散文属于“歌德”派,我的散文有理想主义色彩,对黑暗、丑恶的东西有省略,有回避,因此还遭到嘲笑,这我不在乎。因为我忠于自己的真实感受,忠于自己的思想情操,我觉得我和梁衡同志在这一点上是同道,有共同的认识。

在运笔写作方面,应该说梁衡下了很大的功夫。像古代作家一样,他注意观察研究,这也可能得益于他长期从事的记者工作。对一个城市、一个景观、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他都通过自己的眼和手,必求发现与提炼出不同于别人的东西。有些地方我也去过,但没有写出来。而他能于别人写过多次的地方写出好文章,这实在不易。比如《晋祠》,作为范文收入中学课本,应当说是当之无愧的。这篇文章,从思想内容、审美观点及遣词造句上,所认真下的功夫都是无可挑剔的,无愧于“教科书水平”。另一些文章,写壶口、平遥、泰山,写他家乡的事。他的家乡霍县我并不生疏,我当时所在的部队曾在这一带三进三出。太行、吕梁我都去过。这些文章勾起了我的很多回忆,这些地方我曾想写但是写不出来,写不好。见到他写的这些东西我特别感到亲切。他笔下的悬空寺、娘子关、五台山、平遥、苏州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都发现了别人没有发现的美。武夷山,我也去过,也到九曲坐过竹筏,也想写但写不出,看了他的《武夷山──我的读后感》,我很赞赏,这不是奉承,而是我在这里看到了作者自己的感受和独特的角度。写武夷山的文章何止千百,但这一篇与前人却不一样,中国古代的诗人朱熹和萨都刺都写过武夷,我佩服他们的诗。梁衡同志却是把一种诗的感受通过凝炼、优美、简洁、饱含深情的散文笔法来表现出来。这是一种真挚的独特追求。

梁衡的作品也有若干篇是写人物的,也写得比较深刻和讲究。他在散文理论方面更是有自己独特的见地,比如他强调散文要写真人真事,我很同意这个意见,散文还是不要虚构,他在一篇论文中谈到何为同志的《第二次考试》,认为这不是散文,我也这样看。许多人认为这篇东西是散文,我认为是一篇优秀的短篇小说,因为它是虚构的。由于作者是散文家,所以人们就把它分类在散文里。梁衡同志有一篇《试着病了一回》,是写医院的,写得很精细犹如小说,但它仍是散文。这是他散文的另一种风格,我想这一方面得力于他的记者阅历,对事物细致的观察,另一方面也是得力于他对古典文学的研究和继承。他在坚持严格的真实性这一点上是把握住了散文的特征和创作规律的。梁衡同志在散文理论上还有一个值得重视的贡献,那就是最早提出对杨朔散文模式的批评。杨朔不完全是“意念先行”。在那个年代里,我们都未能免除“左”的思想影响。当年没有两句“左”的概念化的豪言壮语,散文就难于发表。这种缺点不光是杨朔一个人有,这是历史的局限所造成的。我很高兴梁衡同志摆脱了这一种局限。当然,杨朔在散文上有他的地位,正如我们说到建国以后的小说,如农村题材的《创业史》、《山乡巨变》,不妄加贬抑乃至否定一样,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了作家只能这样写。但作为后人,我们应该正确地继承、批评与创造,要敢于突破旧框子,学习前人,超过前人。梁衡同志在创作上和理论研究上始终贯穿着这一股精神。他特意将书名定为《只求新去处》大约也是这个意思。

梁衡同志既当官又为文,既是领导又是作家,又能在散文创作中探索着自己的路。这很值得我们高兴。我向他表示祝贺,也感谢他为读者带来了一批散文精品和许多美的感受。

(注:本文系作者在梁衡散文作品讨论会上的发言)

标签:;  ;  ;  ;  ;  ;  ;  

散文创作需要精品_散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