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厦门经济特区初建前后基本情况论文

口述厦门经济特区初建前后基本情况

王一士

责任编辑/陈 芬

1981年10月,厦门湖里加工区一期破土动工,拉开了厦门经济特区建设的大幕。

创建厦门经济特区,最早是在1979年7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福建两省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中发〔1979〕50号文)中提出的。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正式宣布,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同年10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厦门经济特区的报告》,同意在厦门岛西北部的湖里地区划出2.5平方公里的土地,设置厦门经济特区。

1980年9月2日,厦门经济特区管委会成立。第一届主任是当时的省委书记郭超。我是1981年9月接手,属于第二任。

第一届厦门经济特区管委会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完成特区选址。当年国家在福建选址建经济特区,也曾考虑选福州琅岐岛。因为水浅,不能建深水码头而放弃。最后决定选在厦门湖里。二是制定湖里的“五通一平”工程和厂房设计图。三是抽调一批建设特区的骨干。

1981年7月,我从中央党校学习回来,当时的省委书记项南同志找我谈话。他说:“省委决定你去特区工作。”我表示自己没有经验,担心不能胜任。他说:“谁都没经验,边学边做。”8月29日,省委正式任命我为厦门经济特区管委会主任。9月我就到厦门,同我交接工作的是管委会副主任张继忠同志。

(七)初期的特区条例。1982年2月27日至3月10日,福建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在福州召开。会议审议通过《福建省厦门经济特区条例》,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批,并授权省人大常委会对《福建省厦门经济特区劳动管理规定(草案)》《福建省厦门经济特区关于客商使用土地的规定(草案)》《福建省厦门经济特区企业登记管理规定(草案)》等3个单行法规进行修改后公布施行。

(五)折迁安置问题。为解决征用土地后农民生活出路问题,特区设立两个公司,一是特区公用事业公司,招收青年农民100名,年龄20岁左右,至少初中文化程度。经短期培训后,从事水电工和绿化等工作。另一个是特区建筑公司。特区建设初期,需要大量建筑工人,正好把湖里有劳动力的农民全部吸收进来。把农民转为工人,使他们收入大幅提高。所以,折迁、征用、安置工作进展十分顺利。

由图可知,随着电流的增大,聚合物的分子量也不断增大.由电化学聚合机理中引发过程可知,当电流增大时产生大量的电子,从而使·自由基由于得到过多的电子变成负离子,即,造成自由基减少,分子量增大,从而进一步印证了实验结果.

1982年1月10日,厦门高崎国际机场破土动工,1983年7月实现试航,同年10月22日正式通航,成功首飞上海。从开工到启航,仅用21个月12天。

(一)北部工业区。先期开展“五通一平”,即通水、通电、通信、通气、通车,平整土地。1982年4月开始进行厂房和配套设施建设,1983年初基本完成建设任务。共建成1座供水厂、1座邮电大楼、1家地砖厂、3座供变电所、16幢标准通用厂房,还有20多公里区内道路。

(三)湖里速度。10天盖好一层标准工业厂房,2个月建成一幢标准工业厂房,速度之快在当时是罕见的。时任省委书记项南誉其为“湖里速度”。《福建日报》《厦门日报》对此整版报道。

表情型文本是一种“创造性的写作”,主要用于表达情感与态度。在商务文本这个大类别中,很少有用来表达情感与态度的文类。商务文本中,广告的目的并非艺术创作,但它有时也会通过创造性地表达情感与态度,来实现吸引潜在客户注意力,让其心动的效果。既然表情型文本的翻译传递的是“情绪”,那么译者在译文内容组织上的空间就更大。

1982年4月5日,福建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福建省厦门经济特区企业登记管理规定》《福建省厦门经济特区劳动管理规定》《福建省厦门经济特区土地使用的规定》等3个单行法规,公布实施。

首先,加强对施工材料的管理工作。严格确认材料质量,再进行入库保管。在管理时要根据材料的性能加强管理,如对于混凝土、钢铁等材料,要加强对环境温湿度的控制,避免材料质量受到影响。在调用时也要加强管理,保证材料应用时的质量符合施工标准。

(二)南部生活配套区。共建成8幢农民拆迁安置楼,安置长岸村、徐厝村、薛厝村、湖里村近400家拆迁户;还建成6幢特区员工宿舍楼、10多幢商品楼、100多个店面,以及1座中心小学、1座职工培训中心、1座医院、1座外商服务商店、1个大型农贸市场、1个公安派出所。1983年11月完成。

1981年10月15日,厦门经济特区在湖里正式破土动工。工程分两期开发,第一期工程建设范围是1.1平方公里。以特区管委会办公大楼为中心,向北为北部工业区,面积0.6平方公里;向南为南部生活配套区,面积0.5平方公里。整个一期工程于1983年11月顺利完成。

(六)集中一栋楼办公。海关、财税、银行、工商、土地管理、外经、商业等有关经济部门,都派代表集中在一栋楼办公。特区项目一谈成,各部门就立即办理合同协议,全部在一栋楼里完成。办事效率极高。

近5年来,我国对于英语词汇学习进行了一定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希望能引起研究人员的注意。

此外,麦格纳智能进入系统也是亮点。麦格纳的电动车门在客户中反响很大,所以我们相信越来越多的主机厂会接受。

(四)港口机场。1982年1月7日,厦门东渡港一号、二号泊位(万吨级和5万吨级)码头建成,配套设施包括A、B号道路和南通道、后横道及给水排水通道、101号堆场前沿作业场等。成立伊始的特区开始有了万吨级泊位,这为特区起步、外向型经济发展打开了海上通道。

瓦沙 · 多贝尔莱特,斯洛文尼亚人,1968年开始从事摄影活动,其作品在五大洲的60个国家展出,并获得了100多个奖项,是FIAP在斯洛文尼亚、意大利、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马其顿、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等地国际沙龙的评委,2008年,被斯洛文尼亚摄影协会授予 “摄影大师”称号。2008至2015年间,荣获过从EFIAP/B(青铜)到EFIAP/P(白金)的所有奖项。2009年,为表彰他为FIAP所做的特殊贡献,成为ESPIAP。

1982年11月2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视察厦门。听完我们汇报后,他说:“办经济特区是正确的,要坚定,不能像京剧《法门寺》郿坞县在马上心神不定。”他还说:“经济特区要特事特办、新事新办、立场不变、办法全新。”

以上讲的是厦门经济特区早期初建时的基本工作情况。1983年1月,我调回省里工作,就不再具体负责厦门经济特区的事。但是,我对特区的发展变化,始终是关注的。

1984年5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发〔1984〕13号文件),批准厦门经济特区范围扩大至厦门全岛,面积扩大到131平方公里,并可实行自由港的部分政策。这为厦门经济特区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从此,厦门经济特区从初建阶段进入大发展时期。

1984年7月14日,福建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以中共中央“进一步实行开放政策,是放不是收”的精神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审议通过了《厦门经济特区条例(修改草案)》,常委会还审议通过了《厦门经济特区企业登记管理规定》《厦门经济特区土地使用管理规定》《厦门经济特区劳动管理规定》《厦门经济特区与内地经济联合的规定》《厦门经济特区入境出境人员管理规定》《厦门经济特区技术引进规定》等6个单行法规,进一步完善厦门经济特区的立法工作。

厦门经济特区创建初期,只局限于湖里2.5平方公里,做的只是基础性工作。邓小平同志1984年2月视察厦门之后不久,党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厦门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岛。习近平同志1985年6月调到厦门工作,正逢厦门经济特区进入大发展阶段。那时,厦门经济特区如何发展还在探索当中,还没有制定出一个发展蓝图。习近平同志向市委建议并得到支持,他主持制定的《1985—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至今仍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作者系福建省委原常委、省政府原副省长)

标签:;  ;  ;  ;  ;  

口述厦门经济特区初建前后基本情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