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风险管理在控制增量不良资产中的应用研究

信用风险管理在控制增量不良资产中的应用研究

张金凤[1]2006年在《金融不良资产管理中的信用评价法改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商业银行存在大量的不良资产直接危及国家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各国政府都十分关心、高度重视。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问题也十分严重,如何有效处置金融不良资产,如何准确评估不良资产的价值,成为世界金融领域研究和探索的紧迫课题。目前,在我国金融不良资产评估中应用的信用评价法存在着一些问题,直接影响到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影响到资产的变现与收回。本文首先介绍了现有的信用评价法,以及其评价的基础——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从中发现其在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上存在的问题,应用EVA理论和功效系数法对定量指标进行改进,同时应用特征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对定性指标进行了选取设计,最后将改进的信用评价模型应用于不良资产评估的实践中加以实证研究,同时在理论上阐述了其在控制不良资产增量上的运用,即建立银行风险预警系统,并提出了几点可行的建议。

袁洪章[2]2005年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研究》文中认为论文分析了股份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提出了构建完善信用风险管理的前提:良好的外部环境及内部公司治理结构和发达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出了信用风险管理的要素(理念、制度、技术、文化等)和由四大要素构成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四个子系统——信用风险管理的制度保障体系、技术保障体系、组织体系和流程体系,以及完善我国信用风险管理的具体设想。 论文第一章对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全文的研究思路。第二章介绍了股份制商业银行成立的背景,分析其制度特征与绩效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其风险程度不断加深的趋势,为分析信用风险成因提供了研究背景。第叁章首先明确了股份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内涵、种类和特征,强调了特有成因划分为制度性成因和技术性成因的现实意义,并分析了信用风险背后所反映的深刻的社会矛盾。第四章详尽而客观地分析了股份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和难点,目的是为针对性地提出完善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的具体设想提供依据。第五章是西方现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经验和借鉴。第六章是完善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制度设想。第七章研究了构建和完善股份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技术保障和组织体系。第八章分别以民生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制的变革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研究的特点在于: (1)系统地分析了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提出了构建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具体设想。 (2)深刻地辨识了信用风险成因,为研究风险管理对策提供了较为扎实的依据。 (3)借鉴了西方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成功经验和方法,从而探索了适合我国国情条件的风险分析和控制方法。 (4)通过系统分析和深入思考,找到现实可供操作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案和策略,希望对完善股份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提供具体的思路。 (5)以叁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为实例,从不同的角度对提出的信用风险控制的策略和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

秦江波[3]2010年在《中国商业银行信贷过程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2007年次贷危机导致的国际金融危机继续深化,金融市场持续且大幅波动,实体经济不断恶化,各国采取了大规模救市行动。于是2009年巴塞尔委员会对新协议Ⅱ(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进行了补充,其蕴涵了包括应对危机在内的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但从理论上看,学术界从微观层面开展的研究却显得有些不足。而且,我国金融体系仍以银行为主导,信贷业务成为银行主要收入来源的同时,相应的信贷风险也成为其面临的主要风险。这对2006年12月11日全面对外开放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技术和水平提出了严峻挑战。这也就使得信贷过程风险管理研究尤为迫切。本文在对商业银行信贷过程风险管理的研究背景,相关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从现实角度分析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商业银行信贷过程风险的特征和表现着手,提出商业银行信贷过程风险管理的概念及目标、风险管理原则、风险管理思想与框架和风险管理内容及重点。运用计量方法和神经网络原理,构建贷款前的信贷过程风险管理识别和量化体系。在对信贷风险识别基础上,遵循全面、开放和实用原则,结合定性和定量指标,构建Logit回归模型;根据Elman神经网络的专家思想、非线性以及泛化性,创建状态空间方程,确定相应的误差临界值和收敛速度,构建一个基于Elman神经网络的风险识别及评估模型,从而有效进行信用分类评级,精确预测信贷风险。结合中国国情,完善了贷前调查和审批制度。构建贷款后的信贷过程风险管理动态预警机制。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充分考虑财务和非财务因素,按照开放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则、系统性原则和预测性原则,构建信贷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应用AHP方法,通过构建指标层级结构和判断矩阵,确定各指标权重,同时结合贷款风险分类管理思想,构建信贷风险预警综合指数模型和风险预警系统。采用灰色理论,构建信贷风险动态预警模型。从贷后预警的制度层面,构建贷后检查制度、风险分类制度及风险预报制度。从风险补偿角度,构建不良资产管理体系。为了防范存量风险,从偿债能力角度,界定假设清算法的适用范围和清偿顺序,遵循各类资产和负债的评估原则及方法,按照清算步骤,对不良资产进行假设清算。从制度层面,构建涵盖管理、催收、绩效评价及成本控制在内的相当完善的不良资产保全体系。另外,对不良贷款增量风险控制也进行相应的研究。在动态监控过程中,从防范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等角度,提出商业银行完善银行G2B电子政务信息,分散和转移风险以及优化内部控制等有关策略。在上述理论研究基础上,以某国有商业银行为实例,运用商业银行信贷过程风险管理理论思想对其进行贷前风险量化、贷中风险预警及贷后不良信贷资产管理实证研究。本文针对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管理及其风险表现和特点,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过程风险管理理论思想与方法进行的系统研究,旨在为我国商业银行主动应对复杂多变的动态环境、改善信贷过程风险管理水平、有效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方法策略支持。

王春雷[4]2007年在《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现代商品经济中,企业之间的商品交易大都是建立在商业信用基础上,以赊销方式实现的。商业信用在扩大销售、拓展市场、降低整体经营成本、强化企业市场竞争地位和实力,进而实现规模经营等方面有着其他任何结算方式都无法比拟的优势;然而,随着信用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由于赊销业务而产生的应收账款问题也日益严峻。许多企业因为盲目赊销,其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呆账和坏账比例逐年升高,利润下降,甚至连年亏损、经营难以继续,最终被迫破产或被重组。大量国内外案例表明,应收账款风险吞噬企业生命力的能力是难以估量的,其后果令人触目惊心。排除宏观经济环境和社会信用状况的影响,企业面临严重的应收账款风险问题的重要原因就是企业对自身所持有的应收账款风险状况没能及时掌控和管理。企业采取赊销的销售方式,虽然在账面上能够形成大量的收入,但是,这些应收账款实际上能够收回的金额由于企业内外部的各种原因要大打折扣。所以企业最终实现的收入不是应收账款的账面额度,而是实际上能够收回的额度。在应收账款收回之前,企业的这部分由应收账款代表的资产其价值是存在不确定性的,也就是存在风险。如果企业对这些存在风险的资产没有清晰的认识,那么由应收账款问题引起的经营危机就会潜伏、滋生。所以,企业必须充分重视应收账款风险的分析和掌控,加强应收账款风险的管理,控制和规避应收账款的风险。就如何对应收账款风险进行管理,本文提出了构建一套从识别风险到风险防范与控制;从风险产生以后对其加以测定到对风险加以规避的全程管理体系。文章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介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本文的技术路线等。第二部分是应收账款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主要介绍了应收账款风险的定义、分类、影响因素及识别方法。第叁章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不同行业及安徽省上市公司应收账款及其风险管理的情况。第四部分主要论述应收账款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包括应收账款风险防范与控制、应收账款风险测定模型的构建和应收账款风险的规避方法。第五部分,通过分析某上市公司应收账款风险的现状,提出了提出改善建议。最后是对本文的总结,提出本文的不足和需要继续研究的内容。

高静娟[5]2003年在《信用风险管理在控制增量不良资产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的银行业也必将受到来自国外银行业的很大的冲击。加上原来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就承受着源自不同因素而形成的大量的不良资产的重压,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控制增量不良资产的形成就显得至关重要了。本文从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入手,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不良资产的数据。首先分析目前不良资产处置状况和处置的方法、方式以及效果,并对其中的债转股方式进行了深入剖析,从而得出的结论就是这样的处置方式是治标不治本,根治不良资产关键在于控制增量不良资产的生成。由此引出了本论文所要研究的中心——信用风险评价和管理。信用风险评价就是控制增量不良资产的第一步,信用风险的管理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文章介绍了各种传统的、古典的和现代的信用风险评价或管理模型,对各种方法都辅之以小示例加以说明其用法。在文章的最后一章中,总结和揭示了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特征。结合已有的风险评价和管理方法和模型,寻找到了适合于我国信用风险评价和管理的方法——信用风险预警系统,并提出了几点可行的建议。

孙继伟[6]2011年在《我国商业银行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认为商业银行在国家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对金融业实行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直接关系到金融机构的生存,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一百多年来,银行曾经面临过不同阶段的金融危机的威胁,风险评价及管理技术就是在危机解决的过程中得到完善和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时代日新月异,信息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促进了国际金融环境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同时也赋予了银行的风险评价与管理的新的内涵。目前,关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等叁大风险的研究和防范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最主要的方面。本文在第二章节里,深入地分析了商业银行风险特征和信用风险成因及特征;在第叁章节里,系统地研究了商业银行风险评价的方法、指标体系的分类等内容,梳理归纳了国内外经济学界关于叁大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以及新旧巴塞尔协议对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影响;在第四章节里,研究分析了国内商业银行风险评价的方法、指标体系和控制现状,指出如何构建银行内部信用评级模型的框架体系及其缺陷;在第五章节,从银行客户的信用风险评价角度出发,综合运用多种统计分析模型和数据分析方法,对银行的风险指标进行风险度量和实证研究,构建国内商业银行的内部信用评级体系。同时,以国内四万亿投资计划为背景,把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这一国内新近大量涌现的银行业务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针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特征,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科学分析了该类贷款财务指标的主要评价因素,又分别运用Logistic模型、神经网络模型对该类贷款的风险识别和分类进行实证和比较分析,通过对不同分类方法、不同财务评价因素以及判别模型分类效果的讨论,得出商业银行的内部信用评级的财务评价体系以及判别模型必须要适用国内实际情况,并给出合理化的政策建议。在第六章节,是以银行内部信用评级框架为基础,构建了新型的风险绩效银行评价体系,重点研究了以风险资本理念为核心,建立以风险资本为基的评价体系,用经济资本的杠杆作用来配置资源,有效提高银行资金回报率,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并完善以绝对量指标EVA(经济增加值)和相对量指标RAROC(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经济资本特有的风险约束和效益约束的双效应,激励商业银行改进经营管理方式。在文章的第七章节,重点讨论了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以及在后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的防范策略,按照巴塞尔新协议和监管部门的要求,建立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的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风险预警机制、风险缓释和转嫁机制以及信用风险管控文化和理念培育体系,对如何健全管理体系提出合理的政策性建议,进一步推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顺利发展。商业银行的风险评价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大课题。本文贡献之处,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四万亿投资计划的大的环境背景下,与时俱进,采用了不同的评估方法和评价模型,对国内社会上出现的新的课题一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进行定量分析研究,从自身风险特征出发,体现出银行风险评价指标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关系,实现对风险的客观评价,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了全面分析法、理论分析与实践相结合、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实证定量分析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等方法,加强对文献的综述和归纳,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朱乾宇[7]2005年在《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化解及信贷风险防范》文中认为中国脆弱的银行体系是中国宏观经济与金融稳定的最大隐患。基于国有商业银行在中国金融业中的主体地位,国有银行的巨额不良贷款问题引起了学术界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如何综合考虑中国经济的具体情况,充分借鉴和吸收西方发达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的经验,结合银行外部配套改革和银行内部的体制改革及风险控制,一方面化解和处置当前巨额的存量不良贷款,另一方面控制和防范新的增量不良贷款的产生,是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遵循“理论分析——经验验证——政策建议”的基本研究思路,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对转轨时期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和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进行了较全面的探讨。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笔者认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与国际先进银行在不良贷款、竞争力方面的差距的根源在于技术、制度和机制叁个要素。正是基于这一重要认识,本文提出在利用资产管理公司化解不良贷款“存量”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建立一整套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系,运用先进的金融技术、工具和先进的信贷风险测量方法,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加强宏观调控、金融监管及市场约束,从根本上有效防范银行“增量”不良贷款的生成。2)在借鉴国外银行业处置不良贷款的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贷款的主要运作方式进行了评析,指出由于资产管理公司自身存在的制度缺陷,目前的主要运作方式处置力度有限; 而资产证券化不乏为一种快速有效的处置方式,但必须以完善的金融市场为支撑。在对外汇注资补充资本金进行了经济学分析后,本文指出,应该寻求注资之外的多元化资金补充渠道。3)在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生成机理的研究中,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基于提升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竞争力的角度,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对不良贷款与银行竞争力的代表性评价指标进行了回归分析,以此寻求降低银行不良贷款率的最显着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国有股份占银行总股份比重对银行不良贷款率具有最显着影响,其次为资本充足率、呆帐准备金率和银行职工人数。根据回归分析的结果,可以得

商晓丹[8]2006年在《农业银行的经济资本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济资本是业务风险所产生的资本需求,其作用是覆盖业务经营中产生的各种风险。巴塞尔资本协议明确提出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求,规定了计算方法以及监督检查和信息披露要求。我国银监会借鉴巴塞尔资本协议提出了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标准和要求,建立了符合中国银行业实际的监管制度。新的监管制度对银行的资本管理和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对这种情况,农业银行的当务之急是建立符合自身情况的经济资本计量方法,正确度量业务发展所需要的经济资本总量。因为经济资本的主要作用是抵御风险,因而经济资本管理的实质是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基础是风险计量,即对各种损失进行计量。对于国有商业银行来说特别是对于农业银行来说面临的银行风险主要是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度量方法包括内部评级法和标准法。内部评级法是以风险度量模型度量信用风险的方法;标准法计量的是风险加权资产,通过将风险加权资产乘以资本充足率要求,可以计算出监管资本需求。由于农业银行在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与国际先进银行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现阶段不可能象国外银行一样实施全面的、真正的经济资本管理。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农业银行的经济资本管理应以资产风险状况为计量依据、以计划管理为手段、以控制资产风险增长为目标的经济资本管理制度。对农业银行的经济资本管理方式研究,主要有如下研究内容:一是建立适合农业银行自身特点的经济资本计量方法。即经济系数法。在目前不具备以风险度量模型计量业务资产风险条件的情况下,以农业银行统计项目为基础对业务资产进行风险分类,参照资本协议和银监会规定的风险权重、并考虑农业银行的政策导向和实际风险状况确定各类资产的经济资本系数(即资本需求比率),以直观的数学加权模型计量经济资本。虽然经济系数法本身并不是真正的经济资本计量方法,但却是目前我们可以采用的较好方法。这种方法对农业银行经济资本的计量提供了简便易行的途径,为农业银行实行经济资本管理奠定了基础。二是对农业银行在目前面对诸多困难情况下,如何实施经济资本管理提出了具体建议:建立经济资本计划管理和增量分配制度,通过锁定存量、管理增量的方式实施经济资本计划管理;并提出控制经济资本增量、减少资本占用,量化经济资本回报率和经济增加值的考核,提高经济资本回报率、提升盈利能力等具体的建议措施。为经济资本管理最终能在农业银行顺利实施,提供了可行的操作方案,从而达到经济资本管理措施能在农业银行顺利实施的目标。

于海颖[9]2003年在《博弈论在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金融系统积累了大量的不良资产,以至银行信贷风险已经成为我国金融系统中风险的最大隐患。对于这个问题我国政府已经成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来处理不良资产的存量问题,而对于不良资产增量的控制,也就是银行贷款质量的控制,一直没有定量的、科学的分析方法,也缺乏具体、完善体统的研究。因此,如何处置现有不良资产存量和预防不良资产增量的产生就变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现实问题,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实际意义。基于以上的分析,本文首先对不良资产的基本情况进行了阐述,具体包括不良资产的定义、产生原因、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其次在对国际上两类国家类型不良资产处置过程进行分析之后,给出了对于不良资产处置可供我国借鉴的国际经验;再次对我国目前不良资产存量处置中所采用的方法和具体处理途径进行了分析,主要处置途径包括债转股、资产证券化、资产出售和委托处置四种方法;然后在对我国目前贷款流程和国际常用贷款风险控制定量分析方法进行分析之后,从贷款企业的筛选过程和贷款方案的设计两个方面用博弈论的方法来对这个过程进行研究,并用Lingo进行了拟合,给出具体的分析模型,这也正是本文创新之处。本文在撰写期间参考了大量国内外关于贷款的筛选和贷款方案设计的文献资料,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应用了博弈论的知识,并辅以经济学、运筹学和货币银行学等方面的知识,试图在前人已经研究过的领域内有所创新,希望能为现有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和途径,并对他人的研究有所借鉴。

吴川[10]2002年在《农村信用社经营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把农村信用社视作追求最大利润的理性经济人看待,首先分析其资金的来源和运用结构,并据此建立经济模型,考察1998~2001年农村信用社经营绩效的变化情况。其次,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引起这种变化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具体影响途径和影响程度,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全文除了导言之外,根据研究的内容主要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章,其内容主要是回顾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历程和总结当前的经营现状,并明确信用社“准商业银行”的性质,以便为后续分析中把农村信用社作为“经济人”分析定下基调。 第二部分主要负责检验样本信用社的经营绩效状况,其内容包括第二章和第叁章。第二章对样本信用社的资产结构、资金来源结构、存贷款结构进行了分析,以便对信用社的资金来源和运用状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也为后一章的模型分析做好准备。 第叁章负责考察样本信用社的经营绩效。通过建立模型,分析信用社各项资产分配所能带来的收益和获取资金的成本支出,以及最后的利润率状况。并且在不同信用社间进行比较,力求找出一些带有共性和趋势性的因素来。 第叁部分主要是分析影响信用社经营绩效的因素,其内容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第四章负责从信用社自身的角度出发,分析制约经营绩效提高的各种内部因素以及相应的影响机制;第五章则从外部经济环境、经济政策的角度出发,考察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影响机制。 第四部分是政策建议部分,即第六章。主要是根据影响信用社经营绩效的各种内外部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求达到提高农村信用社经营绩效的目的。 本文认为,要提高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绩效必须从内部自救和外部扶持两个方面入手。在内部因素上,信用社可以通过扩大资产规模,降低管理费用,疏通资金结算渠道,降低不良贷款率,提高呆帐准备金提取率,加强对增量资产的控制和对存量资产的管理等手段来提高经营绩效,实现自我救助。在外部因素上,政府可以适度提高农村信用社的存款准备金利率和存贷款利差,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的政策性金融支持,改善信用社的存款结构,以此扶持农村信用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金融不良资产管理中的信用评价法改进研究[D]. 张金凤. 河北工业大学. 2006

[2]. 股份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研究[D]. 袁洪章. 暨南大学. 2005

[3]. 中国商业银行信贷过程风险管理研究[D]. 秦江波.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0

[4]. 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研究[D]. 王春雷. 安徽农业大学. 2007

[5]. 信用风险管理在控制增量不良资产中的应用研究[D]. 高静娟. 天津大学. 2003

[6].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孙继伟. 复旦大学. 2011

[7].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化解及信贷风险防范[D]. 朱乾宇. 华中科技大学. 2005

[8]. 农业银行的经济资本管理研究[D]. 商晓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

[9]. 博弈论在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 于海颖. 天津大学. 2003

[10]. 农村信用社经营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吴川. 南京农业大学. 2002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信用风险管理在控制增量不良资产中的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