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_市场经济论文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_市场经济论文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理论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规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五十条),勾画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994年,我国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财政、税务、金融、外贸、外汇等宏观体制配套改革方面迈出了较大的步伐。同时,在涉及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的社会保障和住房制度等方面,也开展了深入的体制改革。

理论来源于实践,改革实践的深入要求改革理论研究的深入。我国十六年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我国近两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全面推出,自然提出总结改革的经验,探讨改革的理论指导和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设计师,研究这些我国改革深层的理论问题,必须以邓小平同志的经济思想为指导,为依据。

二、市场经济理论基础研究的简单的历史回顾

市场经济已有几百年的历史。邓小平同志说:“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①]人们在市场交换实践中,最初产生的均衡意识是个别(商品的)均衡。某种商品的供给多于需求时,商品价格下降;某种商品供给少于需求时,商品价格上涨。只有当这种商品的供给与需求大体相当时,商品的价格相对稳定。这种商品供求平衡的状态称为均衡状态,在均衡状态下的商品价格称为均衡价格。某种商品的市场供求均衡称为个别均衡或局部均衡。

1、市场总体均衡的古典猜测

更广泛和更频繁的长期市场经济实践,使理论研究者从供给和需求及价格等方面系统地、整体地观察问题,使人们猜想到:市场经济中不单存在个别均衡和局部均衡,而且大量的个别均衡的总体构成了市场的总体均衡。马克思的社会扩大再生产模型最早构筑了市场总体均衡的框架,马克思两大部类的理论为描述市场总体均衡指明了具体的途径。此后,大约一百年前,经济学家瓦尔拉斯第一次比较科学地描述了总体均衡的猜测:他把一个国家的经济主要分为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两个部分,并从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刻画市场的均衡。瓦尔拉斯从生产者供给和消费者需求两方面分析了商品和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同时,给出了商品和要素市场清除的条件。

由于历史条件和科学水平的限制,瓦尔拉斯没有能证明商品和要素市场均衡的存在性。但是,他首先提出了市场总体均衡的概念,并做出了这种均衡的可能性的猜想,第一次把人们长期市场经济的实践的感性认识提炼为理性的叙述,这为以后近一个世纪的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研究指明了方向。

2、市场总体均衡的现代理论证明

大约经过七八十年的努力,经济学家使用现代科学的最新成果终于成功地证实了市场总体均衡的存在性,从而为市场经济奠定了科学的坚实的理论基础。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法藉美国经济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德布劳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加里佛尼亚大学教授艾罗于1954年共同发表了论文《竞争经济中均衡的存在性》,第一次系统地、完整地证明了市场总体均衡的存在性。至此,市场经济学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由一种猜想演化为一套定理,由一种实践学说变成为一种科学理论。

最近四十多年来,市场经济理论在全世界范围内被普遍承认,广泛应用。市场经济体制在各国遍地开花,市场经济的成功事例不胜枚举,它大大丰富了社会的财富,促进了社会的繁荣。

三、市场总体均衡原理——市场经济理论基础

市场总体均衡(一般均衡、竞争均衡)原理的主要内容是:在一定的社会资源条件下,通过市场竞争,可以发现一种价格体系,使每个生产者获得最大的利润,每个消费者在预算约束下实现效用最大的消费。这时,整个市场可以清除:社会生产供给没有积压,社会消费需求全部实现;社会总资源与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

市场总体均衡的存在性是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它向人们揭示,使用市场经济的机制,通过市场的竞争,可以发现一种令社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可接受的价格,同时,在这种价格体系中,可以实现生产者的最大利润和消费者的最大满足。理论研究还进一步揭示,在总体均衡状态下,在一定的意义上,社会资源的配置是一种效益最好的(最优的)配置。总体均衡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均衡,而是一种动态的均衡,一种竞争的均衡。

四、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明确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有助于加深对市场经济的理解,可以规范市场经济的概念。

从上述市场经济理论基础的内容可见,市场经济只是一种经济手段,应当利用这种手段组织社会经济活动,以期社会资源从总体上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经济活动从总体上获得最好的效果。市场清除的实现,标志着市场手段能够发挥作用,展示着市场的效能。这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那样:“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②]

市场经济既然是一种经济手段,或者说是一种经济机制,那么,它就与社会制度无关。这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资本主义就没有控制,就那么自由?最惠国待遇也是控制嘛!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有那么回事。”[③]邓小平同志还指出:“市场经济不能说只是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④]

五、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促进共同富裕的市场总体均衡原理是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

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⑤]由此可见,我国建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是以公有制占主体的市场经济,是共同富裕的市场经济。

1、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

邓小平同志还指出:“我们社会主义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⑥]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是全民所有制之间的关系,当然也有同集体所有制之间的关系,也有同外国资本主义的关系,但是归根到底是社会主义的。”“同样地,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好东西,包括经营管理方法,也不等于实行资本主义。这是社会主义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社会生产力。”[⑦]

公有制占主体指的是在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方面公有制占主体。在国民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既指在数量方面占主体,也指在质量方面占主体。在数量方面占主体,指的是我国经济总量中,公有制经济应该占首位,应该占领先地位;在质量方面占主体,指的是国民经济中,公有制经济应该占有主导地位、占有决定性的地位。这样,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公有制经济比其它经济应占有更大的份额,在国民经济重大命脉行业中,公有制经济应具有操纵的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一种市场经济,也是一种平等竞争的经济,即每个生产者都有平等的机会选择自己的生产,同时,不应该防碍和干扰其它生产者选择其生产。市场平等竞争秩序的建立,不会自然而然的形成,要靠政府的管理,法律的规定和保障,中介组织的监督以及生产者的自律(文明生产)来实现。

以邓小平同志1992年南巡讲话为标志,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它有明确的市场取向,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最终目标。为了建设市场机制,要把所有社会生产者置于平等的竞争地位。我国社会生产者包括国有、集体、私营、外资、合资等各种所有制的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其它形式的生产组织及个体生产者。既然我国的改革以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就应该创造条件,使这些生产者有平等的竞争机会和条件。特别要把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置于一个平等的竞争条件下,置于同一个起跑线上,置于同一个出发点处。为此,要首先从宏观环境方面,建设平等竞争条件。应在财政税务、价格管理、外贸外汇、工商注册、金融信贷、社会保障等所有的宏观政策中,把所有社会生产者置于平等的地位,特别要把公有制生产者和非公有制生产者置于平等的地位。

2、促进共同富裕的市场经济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大陆坚持社会主义,不走资本主义的邪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创造的财富,第一归国家,第二归人民,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国家拿的这一部分,也是为了人民,搞点国防,更大部分是用来发展经济,发展教育和科学,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文化水平。”[⑧]

为了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允许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是一个义务。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现在看来这个路子是对的。”[⑨]

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应该帮助后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带动后富起来的一部分地区。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使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地发展,提倡人民中有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是同样的道理。”[⑩]

邓小平同志还指出:“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当然,太早这样办也不行,现在不能削弱发达地区的活力,也不能鼓励吃‘大锅饭’。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到那时候,发达地区要继续发展,并通过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等方式大力支持不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又大都是拥有丰富资源的地区,发展潜力是很大的。总之,就全国范围来说,我们一定能够逐步顺利解决沿海同内地贫富差距的问题。”[①①]

六、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现实的、实际的市场是复杂的、多样化的,不可能是理论研究中严格满足某种条件的市场。因此,实际经济生活中的市场往往对社会资源的配置只能起到某种基础性的作用。现实市场的不足和缺陷,要依靠政府的宏观调控予以补充,予以完善。政府在积极运用市场机制的同时,还可使用多种手段,以求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资源的基本平衡。政府的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的和法律的调控为主,逐渐尽量减少行政方法调控。同时,政府调控应以间接调控为主,尽量逐步减少直接调控。调控的目的在于完善和补充市场机制,促进市场机制健康地发育和成长。

如上所述,由于市场经济的基础理论中的某些假设与现实的经济生活有一些差距,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个地区都依各自的现实特征和历史沿革建设自己的市场经济,同时,也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和改进市场经济体制,克服它的缺陷,弥补它的不足。

邓小平同志指出:“各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实行社会主义的政策。”[①②]“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①③]“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①④]因此,中国建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同其它理论一样,市场总体均衡原理也有它的不足之处,也有其可扩展、补充和发展的余地。在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基础时,参考和借鉴市场经济理论基础无疑是有益的。论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基础,特别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促进共同富裕的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是一项严肃的艰难的研究课题。我们应当以邓小平同志的经济思想为指导,逐步完成这一研究任务。

注释:

以下引文出自《邓小平文选》第二卷①④⑦第236页。①②第313页。

以下引文出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②第367页。③第364页。⑤第111页。⑥第216页。⑧第123页。⑨第155页。⑩第110—111页。①①第373—374页。①③第3页。①④第29页。

标签:;  ;  ;  ;  ;  ;  ;  ;  ;  ;  ;  ;  ;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