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创新目标模式及其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分析研究

研究生创新目标模式及其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分析研究

李志平[1]2001年在《研究生创新目标模式及其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主要方式。研究生教育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培养计划》规定的各门课程的知识学习,二是在科学研究中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创新活动的培训锻炼。经过系统的知识学习和科研活动的训练,使研究生“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专业实际工作和(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要求研究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知识,具有(独立)从事(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即要求研究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研究生的创新需要根据其所学的学科专业的基础性、应用性和强应用性等性质加以区别,并据此确立其创新的培养目标模式,即创新目标模式;而不同创新目标模式培养的研究生,其主体知识必然存在差异,其基础知识也有所不同,即其知识结构是不相同的。在研究生教育中明确研究生的创新目标模式以及相应的知识结构等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教育的奠基性工作。与此同时,对研究生创新目标模式与能力结构、素质结构关系的研究,亦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 本文在对创新概念、内容和过程进行了概括总结的基础上,认为研究生创新活动有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经济创新叁种创新目标模式,并用技术结构观点(主体、基础、通用、相关)对研究生创新目标模式与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初步解释了研究生创新目标模式赖以存在的知识创新结构、技术创新结构、经济创新结构的不同主要是其所学学科专业 一 的基础性、应用性和强应用性对应的主体知识的不同;初步解释了 培养专家型研究生和培养科学家型研究生,其知识结构的不同主要 是由于专家型研究生的相关知识如法学、科学哲学等成为其基础知 识后造成的:井进一步解释了人们相信、信任专家、科学家是因为’其思维、认识、行动都是理性的辩证的原因造成的。在此基础上, 进行了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比较,得出了博士生较 硕士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广泛性和深入性,导致其知识结构 的升级和培养层次的提高,创造性地提出了研究生知识结构升级的 叁种方式是宽基础型、广研究方向型和综合型。在创新能力方面, 本文在前人的“正常人的智慧活动以智力中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为 核心,非智力要素单独起作用”的启发下,将智力中与创新活动密 切相关的想象力和顿悟力定义成创新力,将非智力中与创新活动密 切相关的意志力和兴趣定义为引导力,井得出创新能力结构的主体 能力是创新力和引导力,是二者的和谐统一。在创新素质方面,明 确提出了研究生素质由知识、能力和人格叁要素组成,其创新能力 结构以创新实践素质为主体素质。在知识、能力、素质叁者关系方 面,首次提出了研究生的知识、能力只是素质的二个重要方面,只 有加上完整的人格,即研究生具备了判断能力的使用方向的素质, 研究生的素质才是完整的;同时完整人格的教育能够解诀目前研究 生教育中不能完全解诀的或者圣人式教育中不能完全解诀的研究生 创新活动之外的正常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陈威[2]2013年在《“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文中认为“实践取向”是小学教育专业及其课程设置必然的和合理的价值导向选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教育变革的呼唤与回应,更是小学教师专业性内在发展、小学教师教育现实发展的期待与诉求。本文以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为研究对象,以实践取向作为课程设置的基本价值导向,主张立足于小学教师的专业特质,秉持“实践”的信念,将“实践”放在小学教师培养的核心价值地位,以“实践”为导向,通过“实践”的途径和方法,融合理论与实践,培养具有实践品格的“反思型”的未来小学教师,以此建构独立的具有小学教育专业特性的课程体系。本文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导论主要介绍问题的缘起。对国内已有的关于小学教育专业及其课程设置、关于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及其课程设置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概括已有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并透视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概述研究的目的、意义、可能的创新之处,以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实践”是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教师教育变革的共同指向,研究实践取向的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契合教育发展的时代需要和小学教师教育自身发展的现实要求。第一章阐释“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的内蕴。对实践、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取向做了基本的释义,从理解教育本质的实践性、认识教师的专业性、领悟情境学习的基本理论视界对实践取向的小学教师教育进行了学理性的分析,明确“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的特性、澄明“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教育的实质,强调“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指向未来小学教师以“教育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实践品质。本章为全文研究奠定基础,是全文研究的立足点。第二章探讨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对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内在制约性。一方面阐述教师素质结构的研究观点,通过访谈调查归纳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现实诉求,并着重基于小学儿童的特征与教育、小学教育与小学教师对于儿童成长的独特价值、小学教师的角色定位构建合理的小学教师的基本素质结构,凝练基于“儿童发展”的小学教师专业特质,提出儿童发展及对小学教师教育的诉求是课程设置的逻辑起点;另一方面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小学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状况,探明小学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特征和影响因素。本章提供了观照小学教师专业素质和谐发展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信念和思路。第叁章阐述“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相关理论。主要着眼于现代课程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教师(学习)知识的理论,从中挖掘课程设置中应有的实践元素,并获得体现课程设置中的实践要义的启示。本章使研究获得了理论与思想的根基与导引。第四章论述实践取向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依据。认为课程设置应有国际视野,借鉴发达国家(地区)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经验;我国新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是本研究进行课程设置的规范化依据;而面向小学教育实践,满足小学教育实践层面的现实需要,是本研究的内在要求和题中应有之义。本章是建构“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现实依据。第五章分析我国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对12所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培养方案分析的基础上,检视我国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某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适切性调查的个案分析,深入探讨现行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第六章建构实践取向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本章提出了实践取向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设计了课程目标,描绘了建构的基本思路、结构样态和结构模式特征,论述了课程实施的路径。强调建构具有小学教育专业特性的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性特色和综合性特征、体现儿童为本的价值导向、力求实现课程设置的理论与实践的互动融合。本文认为,“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问题是当前小学教师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只有正确认识“实践取向”以及“实践取向的课程设置”,才能真正在职前小学教师教育中实现理念与方法的超越,培养符合小学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具有小学教师专业性的“反思性实践者”。

叶俊飞[3]2014年在《南京大学“大理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9年,教育部启动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其目标为"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优势基础学科建设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建立拔尖人才重点培养体制机制,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投身基础科学研究,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努力使受计划支持的学生成长为相关基础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并逐步跻身国际一流科学家队伍。"至2014年,参与"拔尖计划"的高校已达19所。这些高校在实施"拔尖计划"过程中,大致有叁种人才培养模式:单学科类、跨学科类与综合类。相比较而言,按照"跨学科类"模式培养难度甚大,探索这一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院校较少。而南京大学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探索并延续至今的"大理科人才培养模式",就属于此类。而且南京大学大理科试验班是全国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多学科、跨专业的"理科基地"综合点。历经25年的探索,南京大学"大理科人才培养模式"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都颇有收获、颇具新意。因而,以它为案例,研究我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之道,就成为我的论文研究选题。本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突出学生的视角与维度,结合教师与管理者的评析,以及前人研究成果,深入分析大理科培养模式的成功与不足,总结其探索、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以期为我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提供借鉴与改进建议。按照研究思路,本研究采用案例研究方法。研究者主要采用半开放、正规、直接的方式,先后访谈了 26名毕业生、7名教师与管理人员,访谈时长总计近3000分钟,访谈整理稿共计25万字;此外,还查阅并收集了与研究主题有关的丰富文献资料,特别是其他高校实施"拔尖计划"的相关文本与实践素材。我的研究结论是:第一、南京大学"大理科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宽口径理科专业教育模式。其特色之处在于:(1)较为单纯而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从事基础学科(理科)教学与科研工作者,努力使所培养的人才具有复合、交叉的多学科知识背景。(2)理科"宽基础"且多学科交叉的课程设置。(3)研究性教学的大胆探索、实践。(4)"独立建制"("虚实结合")的管理运行机制。当然,它还存在诸多有待完善之处。第二、在综合、比较南京大学大理科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和其他高校探索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的五点思考:(1)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既要"育才",更须"树人"。应始终坚持以"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中心,将学生培养成为身心全面发展的"人",而专业教育仅是其中重要一翼。(2)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注意处理好"基础"与"应用"的关系,"学习"与"探求"的关系,尤其要增强学生科研体验,重视对其进行科学应用的训练。(3)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逐步提升学生求异创新能力,是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而这一目标要求的达成,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尊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性。(4)着力构建一个良好的人才生态群落,充分发挥团队学习、探索和人才共生效应。(5)密切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过程之中,密切师生之间的正式或非正式交往与交流,对于学生成长、成才具有积极影响。而且"生师互动"不能仅局限于学术交流,而应全面服务于学生身心成长与发展。

赵琳[4]2007年在《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科技已经成为把握国家命运的命脉所在,而大学生群体作为科学技术的中坚力量,对他们的教育是各国研究的热点。心理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对大学生的人格特征、能力素质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心理素质教育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手段。知识经济时代,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形成了特殊的心理素质特点,只有认真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背景,把握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形成规律,认真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确立与大学生心理特点相适应的心理素质教育方法和体系,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深刻认识、自觉担当肩负自己的社会角色和历史使命,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正是从这个富有理论与实践意义的论题入手,运用文献分析和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当代大学生群体心理特点及相应的心理素质教育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期能抛砖引玉。要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成功的心理素质教育,就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从学校到家庭再到社会,正确认识心理素质教育的意义与重要性,合理运用心理素质教育手段,营造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环境,才能使大学生成功塑造完美的人格,形成良好的素质,为今后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祖国的建设中有责任感、有能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徐和清[5]2009年在《企业视角的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将核心竞争力从企业经营中移植到高校经营中来,既丰富和扩展了高教管理理论,更好地引导高校经营,也扩展和完善了核心竞争力的应用范围,即从营利性组织向非营利性组织发展。当然,一般地,营利性组织目标较单一,而非营利性目标较多元化,尤其是高校,其目标和职能都在持续扩展。因此,将核心竞争力移植到高校中来,首先要回答高校是一个什么组织。对其不同的理解,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看法也不相同。当前,高校在培育自身竞争优势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些地方性高校盲目追求人才培养的高层次、学科专业多元化综合化、重科研轻教学等,导致经营效率低,竞争优势并未真正培育。因此,本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主要解决这类高校竞争优势的培育。本文从人力资本理论和高校核心职能是人才培养两个方面论证高校是人力资本加工组织,在此基础上对高校各种职能之间的关系和教师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及论证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成为地方性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并通过美国综合性大学与学院、具有研究生招生权与不具有研究生招生权的两类高校竞争力排名结果的比较分析说明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成为地方性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为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地方性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因素及绩效因素进行分析,笔者认为,从学生感知和关注角度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因素包括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实践教学环节、专业教学条件与设施、校园文化、学生主体地位、人才培养质量考核评价制度等六个方面,人才培养模式的绩效因素分为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综合素质两个方面。在此基础上,通过地方性高校大叁和大四学生的问卷调查,并应用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学生对人才培养模式各因素的满意度对其学习积极性和综合素质的影响作用不同,其中,学生对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和实践教学环节的满意度对其学习积极性和综合素质的影响作用最大,校园文化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影响作用次之,最后是专业教学条件与设施、学生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实证研究结果有利于引导地方性高校的领导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和完善。根据地方性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绩效的实证研究,学生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满意度对其学习积极性和综合素质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影响关系,因此,必须提高学生对人才培养模式各因素的满意度,这就需要思考影响学生满意度的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其原因是人才培养模式各因素对学生顾客价值的大小不同。为此,在微观层次上,高校应建立顾客导向的经营机制,文从企业顾客价值战略定位、企业大规模定制及企业顾客关系管理角度对高校建立顾客导向的经营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为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地方性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利用企业顾客价值战略定位理论指导地方性高校人才培养的战略定位。顾客价值战略定位理论要求根据顾客价值的层次性建立基本性、满足性和吸引性顾客价值定位叁种类型,企业根据顾客价值大小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顾客价值定位,既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又培育顾客忠诚度。笔者论证高校的知识本位定位、社会本位定位、个人本位定位中存在共同的基础——学生顾客价值。但地方性高校是非营利性组织,要求根据不同顾客价值特点,建立吸引性顾客价值人才培养定位,调动教师和学生两类主体的积极性,使地方性高校资源和能力配置适应每个学生,促进学生顾客价值最大化,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综合素质。为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地方性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利用企业大规模定制化理论指导地方性高校建立定制化人才培养模式,克服人才培养模式个性化在学分制及相应的选修制、导师制等方面的局限性。建立定制化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对学生素质进行模块化设计,在此基础上对地方性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各构成因素进行模块化设计,并根据学生共性构建班级,充分保障教师和学生在人才培养上的双主体地位,调动双方主体的积极性。为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地方性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利用企业顾客关系管理理论完善高校学生管理,改变将学生看成管理对象和管理客体的落后观念及管理协同效应差、管理目标不合理的局面。将学生视为顾客建立学生关系管理,将学生关系视为高校重要资源,使其他资源的整合以学生关系为导向,保障每个学生顾客价值最大化,实现“关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学生顾客关系管理包括教学支持层次的顾客关系管理、教学作业层次的顾客关系管理、顾客关系管理信息平台和解析层次的顾客关系管理,前两个层次的顾客关系管理旨在充分获取学生个人信息,后两个层次旨在整理、分析学生信息,以服务于学生顾客价值人才培养定位和定制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由于目前地方性高校及教师对本科人才培养不够重视,使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成为地方性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其原因在于当前高校宏观管理制度不利于保障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也就难以保障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地方性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为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地方性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必须从宏观上保障人才培养成为地方性高校的核心职能,尤其是保障地方性高校重视本科人才培养。因此应用企业委托代理理论分析委代双方对人才培养目标重要性的不一致认识、目标不可控制性及权力责任界定不清晰导致人才培养中的委托——代理激励约束机制效率低,导致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提高,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成为地方性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应发挥人才培养的市场机制、信息披露制度、落实“大学自治权”和完善代理人的伦理道德的激励约束功能来保障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地方性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韩继英[6]2004年在《农科硕士研究生课程结构体系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课程是社会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综合的载体,是国家对未来人才要求的意志体现。课程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在当今高等教育如火如荼的改革中,课程体系改革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决定高等教育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本论文对高等农业院校农科硕士研究生课程结构体系创新作了深入而系统的探索。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 导论,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等内容;第二章 阐明了农科硕士研究生课程结构体系创新的理论基础、政策依据和社会需要;第叁章 分析了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结构体系的现状;第四章 论述了农科硕士研究生课程结构体系创新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构建了农科硕士研究生课程“叁·叁”结构模式;第五章 提出了加强农科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的若干对策和建议。

章涤凡[7]2010年在《基于审美教育理念的中医药创新人才素质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现代社会,学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学科分类越来越细,人才培养也走向马尔库塞所描述的“丧失了合理地批判社会现实能力的单向度的人”,与当今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相去甚远。这一严峻的状况引发了教育界“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对教育本质问题的思考,本论文旨在以此为立足点,深入探究审美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尝试构建创新人才素质模型。本文首先对创新人才理论、审美教育理论、素质结构理论等进行阐述,继而从理论上系统分析审美教育在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其次,通过对中医药院校的515名(Y中医学院为主)全日制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相关教师进行访谈,获得云南省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培养现状的第一手资料,并应用AHP分析云南省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创新人才的能力与素质。第叁,通过教学计划、课外活动及校园文化等内容调研了国内3所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现状。通过对问卷及调研情况的分析,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理想信念不够坚定、政治素养不高;自主学习意识不强、质疑精神尤其不足;主体意识不强、创新素质不高;身心状态的自我调节较差;审美素养有待提高;医学人文素养不高、医学价值观不成熟。中医药院校在大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以审美教育为主导的人文素质教育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学校创新文化建设还很薄弱;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学习模式、培养创新素质的实践及培训机制还未建立。论文结合以上调研结果,从审美教育这一全新的视角,以德行修养、知识文化与能力素质、创新素质、身心素质、审美素养、医学素养为一级指标,构建创新人才素质模型,同时构造判断矩阵挑选创新能力强的学生,力求为中医药院校以及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和甄别创新人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中医药院校在大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教育的现状,结合创新人才素质指标,以审美教育为路径、人文精神为内核,切实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提出六个方面的建议:一、构建大学生德育教育新体系;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及学生主体性探究学习模式的建设;叁、构建培育创新素质的校园文化;四、建设人文的体育教育与心理教育基地;五、建立提升审美素养的美育基地;六、构建人文的医学素养培育新体系。

杨耐寒[8]2014年在《大学与城市社会结构互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以及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扩展,大学与城市互动的程度日益加深,互动的范围也在日益扩大。城市社会结构的现状及变化趋势反映了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社会诸要素及相互关系按照一定的秩序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潜力。大学坐落在城市之中,会对城市社会结构中的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就业结构等诸多要素产生影响,同时,大学的发展也受到城市社会结构不同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探讨大学与城市社会结构的互动表现,不仅有助于拓宽我们研究大学与城市互动的理论视角,加深对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在整体上把握城市社会结构的变化发展趋势。大学与城市只有正确认识和理解两者互动的形成和表现,主动寻求互动的方式和渠道,充分发挥两者互动的积极作用,才能在大学竞争和城市竞争均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赢得生存和发展。大连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实力发展迅速,城市环境优美宜人。作为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大连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明程度等综合竞争力在我国所有城市中相对较强。同时,目前大连共拥有31所普通高等院校,在我国副省级城市中大学的数量较多,并且其中包括诸如大连理工大学在内的建校历史悠久的“985工程”大学,这些大学与大连市的互动历史由来己久,因此将大连市作为研究大学与城市社会结构互动的个案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的意义和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相关概念的界定,然后以大学与城市互动以及教育的社会效果等理论为基本依据,以城市人口结构、城市家庭结构以及城市就业结构等为基本分析维度,尝试构建大学与城市社会结构互动的分析模型。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选取大连市作为个案,收集大连市1998—2011年间大学及社会结构发展变化的客观数据,并运用SPSS分析软件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对所构建的大学与城市结构互动的分析模型做合理性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大连市大学与城市的人口结构、家庭结构以及就业结构之间存在显着相关关系,验证了互动模型的合理性以及要素选取的科学性,进而提出大学与城市发展的相关启示:大学应立足城市发展;引领城市文化建设,促进城市人口素质结构的提升;积极参与城市社会问题的解决,促进城市社会结构的完善;及时调整高等教育结构,适应城市产业和就业结构的改变。城市管理者应重视区位规划,促进大学集聚效应的发挥;鼓励不同类型和层次高等院校的建立;主动寻求与大学的多方位合作,创新合作机制,提高城市社会结构竞争力。

王俊山[9]2011年在《中小学班主任的情感素质研究》文中提出班主任是中小学的一个重要教育角色,其工作与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全面发展、办学特色彰显等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在新时期,班主任工作更是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教育部文件指出,班主任工作应该视为主业。因此,如何保障和提升班主任的专业素质就成为学界研究和教育实践共同关注的问题。但以往的研究与实践主要侧重于班主任的认知技能培养,忽视或缺乏班主任的情感素质提升。中小学班主任的情感素质是指其在任职前后多种因素的影响下,经班主任工作实践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基本的,与班主任工作特点相应的、积极的情感心理特征。它在班主任专业素质中占有重要地位,甚至具有基础性与核心性地位。然而这方面的研究以往十分匮乏,特别是缺少相关的实证研究。所以,对中小学班主任的情感素质开展系统的包括实证在内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这一现实问题为基点,以学术创新为目标,以扎实的研究过程和有效的研究方法为根本,对中小学班主任情感素质开展了理论指导下的系列实证研究。研究中注重两个“结合”和体现叁个“统一”:研究方法上的逻辑推演与实践归纳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研究过程中的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科学研究与实践应用相统一,知识掌握与素养提升相统一。研究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旨在理论建构的思辨研究。在搜集、学习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中小学班主任情感素质的内涵、结构、特点进行了理论阐述。2.旨在工具开发的问卷编制研究。按照测量学的要求,通过严格的程序和规范的操作,编制了国内首份《中小学班主任情感素质问卷》。3.旨在现状了解的调查研究。以《中小学班主任情感素质问卷》为工具,对上海地区54所中小学的1576名班主任的情感素质进行了调查。4.旨在成因探索的多水平研究。以自编、改编的问卷为研究工具,运用多层线性模型(HLM)方法,对中小学班主任情感素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多水平分析。5.旨在作用探究的电生理研究。运用生物反馈仪,以自编的情景故事为刺激材料,对中小学班主任的情感素质从电生理学方面进行了实验室研究。6.旨在实践改善的干预性研究。以四个学校的班主任为对象,进行了一个学期的现场实验研究,考察了中小学班主任情感素质干预提升的可行性。从心理学视角对班主任情感素质所进行的上述系列研究,不但拓展了已有研究领域,而且取得了开创性问卷编制及其它实证研究成果,对于认识、把握、提升班主任情感素质,进而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具有重要价值。具体而言,本文通过研究得到如下的结论:1.中小学班主任的情感素质具有立体、层次结构,呈现出自然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稳定性与可塑性相统一等多方面的特点。2.编制的《中小学班主任情感素质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指标,可以作为测查中小学班主任情感素质的有效工具。3.中小学班主任情感素质的现状总体尚可,但仍需提高。中小学班主任情感素质在性别、任教学段、所任学科、教龄、职称、学历、担任班主任时间长短上存在着显着差异。中小学班主任的总情感素质、道德情感、理智情感、人际情感、生活情感、情感能力在性别与教龄上存在显着的交互作用。4.多水平模型分析表明,班主任自身人格特点、家庭态度、读书状况、教师生活满意度对班主任情感素质具有显着的预测作用,教师关系、领导风格对不同学校班主任的情感素质差异具有预测作用,学校声誉对于教师变量与班主任情感素质之间的关系具有不同影响。5.实验室研究表明,情感素质与情景故事在血容量振动幅度这一生理指标上的交互作用达到显着水平,进而说明,班主任情感素质对其在情景故事上的反应具有一定影响,。6.中小学班主任的情感素质可以通过干预得到有效提升,以团体研修及个别指导的方式实施的情感陶冶、情绪辅导等措施是有效的干预手段。

周流沙[10]2010年在《武警某总队基层干部素质结构分析》文中指出武警部队是一支以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作为其根本职能的特殊部队。如何建立武警总队基层干部素质结构模型,为武警部队官兵发扬服务人民、听党指挥、英勇善战的优良作风,以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树立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显得十分重要。本研究通过文献综述探讨了有关干部素质的研究理论,论述了干部素质的发展缘由、概念、内涵及结构,回顾了有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指出了干部队伍素质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问题与争议,进一步以武警某总队驻某地区4个支队及武警某指挥学院、武警某总队医院263名正营级(含)以下干部为研究对象,根据武警部队统一编制的《营以下干部考评实施办法》,进行了实证研究,旨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和丰富武警基层部队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进一步推进武警部队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改善武警基层干部岗位配备及任职调配,初步建立起武警基层干部素质结构模型,探讨基层干部素质结构优化尚存的主要问题,拟定优化措施,供应用者和研究者提供实践性参考和理论依据。实证研究根据《武警部队营以下干部考核实施办法》,编制武警某总队基层干部素质结构分析问卷,通过收集资料,数据分析,整理条目,筛选项目,获取数据,得到问卷修订稿;再用修订稿进行正式研究,对问卷的信度、效度指标予以检验,应用SPPP18.0和AMOS 18.0软件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了武警基层干部索质结构模型。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所编制的问卷均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2、按照武警部队营以下干部考核实施办法规范,结合验证性因素分析,武警基层干部素质结构主要包括“德才”两大部分,“德”主要由思想品德和廉洁奉公两个维度构成;“才”主要由岗位能力、工作表现和完成任务叁个维度构成。武警基层干部素质结构总共五个维度。论文最后结合调查结果展开了讨论,并就武警基层干部素质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基层干部岗位任职调配、推进武警基层干部现代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合理化意见和建议。本研究的研究结果可为武警部队的基层干部招考选拔、考核培训、调整任用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研究生创新目标模式及其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分析研究[D]. 李志平.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1

[2]. “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 陈威. 东北师范大学. 2013

[3]. 南京大学“大理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叶俊飞. 南京大学. 2014

[4]. 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D]. 赵琳.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7

[5]. 企业视角的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D]. 徐和清. 浙江工商大学. 2009

[6]. 农科硕士研究生课程结构体系创新研究[D]. 韩继英. 华中农业大学. 2004

[7]. 基于审美教育理念的中医药创新人才素质结构研究[D]. 章涤凡. 昆明理工大学. 2010

[8]. 大学与城市社会结构互动研究[D]. 杨耐寒. 大连理工大学. 2014

[9]. 中小学班主任的情感素质研究[D]. 王俊山. 上海师范大学. 2011

[10]. 武警某总队基层干部素质结构分析[D]. 周流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10

标签:;  ;  ;  ;  ;  ;  ;  ;  

研究生创新目标模式及其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分析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