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记忆任务分离范式的新进展与挑战_内隐记忆论文

内隐记忆任务分离范式的新进展与挑战_内隐记忆论文

内隐记忆任务分离范式的新进展和挑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范式论文,新进展论文,记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59.832

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10多年来一直成为令人瞩目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并发展出两种基本的实验范式。其中,任务分离(task dissociation)着眼于测验变量与实验变量的交互作用,并以之说明不同记忆任务的底层系统或加工机制。主要的理论解释有多重系统说(mutiple memory system view)和加工说(processing view)[1],前者曾以功能分离和随机独立性[2]、提取意向标准(RIC)[3]及匹配比较方法[4]获得了不同记忆系统存在的有力证据,后者以传输适当加工(TAP)为框架[5],以启动特异性[6]和知觉型/概念型内隐测验的分离[7-8]对系统观点提出疑议。至今,加工说与系统说的争论仍持续不断地进行着,其间的分野是明显的。

1 任务分离范式的新进展

加工说与多重系统说争论的焦点在于能否利用实验性分离说明不同记忆系统的存在。两种理论都在不断开拓新的思路,他们研究的角度是不同的,但都获得了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

1.1 加工理论的新发现

持加工观点的研究者认为实验分离也许只能表明各种记忆任务有一种或更多成分是不同的[7-9],实验分离作为不同系统存在的证据是不充分的,他们坚持“认知经济”的原则,认为记忆系统只有一个,内隐和外显记忆反映了不同记忆任务对贮存信息的不同利用。A.L.Ostergaard[10]用两种不同的任务测量启动效应:单词辨认任务与视觉残词命名任务,以13名健忘症患者,12名AD患者(Alzheimer's disease patient)和15名正常人为被试,发现尽管经历共同的学习阶段,两种任务却表现出极其不同的启动模式。启动任务与再认操作不具随机独立性,两者呈正相关关系。而且,相对于正常被试的两种患者表现出启动成绩不同程度的减损。如果用多重系统观点对此解释显然是不“经济”的,内隐与外显任务的差别可能存在于特定的编码和提取加工的重迭以及提取任务的敏感性,因此进一步的分析应该是精确地阐明各种记忆任务的编码、贮存和提取加工。Snodgrass和Hirshman也指出[11],阐明内隐的和外显的记忆加工已成为当代心理学的中心任务。在他们的研究中,先让被试辨认不同残化水平的图片并给出反馈信息,然后考察在不同记忆任务中的操作,发现中等残化图片在残图完成和快速图片辨认(Speededpicture identification)中学习最好,而整图命名(naming intact picture)以完整的学习图片成绩最好,表明两种内隐任务会由于学习-测验刺激视觉相似性的差别而发生分离。与其它许多结果不同,当学习-测验残化水平匹配或类似时再认成绩是最好的,即再认记忆对刺激表面形式的变化也非常敏感,甚至超过了一些内隐记忆任务。内隐/外显任务的平行效应是不是因为内隐操作受到了外显提取策略的“污染”呢?如果是,为什么外显提取加工会由于测验刺激的水平而不同呢?他们用知觉闭合加工(perceptual closure process)解释实验结果:学习时中等残化图片比高、低残化水平的图片更可能产生知觉闭合经验,测验时中等残化图片更易激活这种经验,导致更有效的辨认而不管任务是内隐的还是外显的。有人也发现使用同一物体互补的残化图片启动是相同的,说明加工相似性是更重要的变量。

也许Craik等人[12]更客观一些,他们同意Roediger与Blaxton数据驱动/概念驱动是同一连续体两极的观点,认为内隐/外显的差别是以提取定向(retrievalorientation)为标准的,数据/概念驱动的区分是以信息类型为依据的,两种划分方法呈正交关系。他们在研究中控制了知觉(视听呈现)加工和概念(深浅加工)加工两个自变量,结果显示,残词补全、词干补笔与词干线索回忆视觉呈现成绩优于听觉,再认记忆却不然;概念加工对内隐任务无影响,对词干线索回忆影响较小,对再认影响最大。因此,不能简单地推断知觉加工影响内隐任务,概念加工影响外显任务,究竟采用哪种加工方式取决于编码任务、提取定向或两者的共同作用。他们还发现知觉信息的利用可能是全或无的,相对自动的,而概念信息的使用是连续的,更多地受到意识控制,并且两者不存在必然的此消彼长的关系,这有点类似于加工分离的观点。Engelkamp和Wippich也指出[13],信息具有多种不同的种类,每种信息又具有不同的层次,而加工是对信息的加工,有些加工是控制的,有些是自动的,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有利于不同观点的整合。

1.2 多重系统理论的新思路

Tulving等曾说[2],各种记忆形式都会有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不会引起人们的理论兴趣,更重要的是,不会有统一的记忆原则,而且由某种记忆形式发现的事实也不一定适用于其它形式的记忆。也有人试图将两种观点结合起来,主张在加工观点中加入某些结构限制(structural constraints),否则加工观点就是模糊的、可能循环的。持系统观点的许多研究者也同意,仅在经验的任务分离的基础上假定多重系统的存在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只有创设条件使得不同的系统表现不同的功能或明确不同系统的相互作用时,谈论系统才是有用的[14]。如Schacter等与Cooper等[15]发现,结构描述系统(Structural description system)表征物体的形式和结构,情节记忆系统表征各种背景和精细信息。P.T.Reber,Knowlton和Squire[16]的一项研究更贴进这一思路,他们认为记忆系统的区分应以多种标准为基础,如解剖学的观点,每种系统的操作特点、加工信息的类型、功能等。以往研究重在考察对所学知识的觉知程度,如在人工语法学习(artificial grammer learning)、序列学习(sequence learning)、概率分类学习(probabilistic classification learning)等任务中,健忘患者尽管不能记住训练事件,但操作是正常的,他们进而关注陈述/非陈述记忆系统贮存知识的灵活性(flexibility)。他们使用8名陈述记忆严重缺失的健忘病人与16名正常被试对照,发现患者在天气预测任务(the weather prediction task)中操作是正常的,而在随后要求灵活运用知识的迁移测验中成绩却低于正常人,正常被试获得的陈述性知识对天气预测操作也没有影响,说明陈述记忆具有不同于非陈述记忆的操作特点。

值得指出的是,认知神经科学(Cognitive neuroscience)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法使内隐记忆的理论得到诸多补充数据[9],系统观点也因此显得更有前途。例如,从利用猴子进行的脑损伤及单一细胞记录的研究发现,初级颞皮层(inferior temporal cortex,IT)在计算视觉物体的完整形式和结构中起重要作用,而且IT细胞反应几乎不受物体网膜像大小改变的影响。Cooper的一项实验证实,物体确认启动(object decision priming)不受学习测验间物体大小改变的影响,说明人类可能存在类似IT的系统,即所谓的结构描述系统。然而同一实验中,再认成绩随物体大小改变的结果却难以解释,只能采用认知的观点来说明。另外利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述(PET,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进行的词汇加工表明,视觉单词形式信息和语义信息由大脑不同部位支配,暗示着知觉表征系统(PRS)的存在及与其它记忆系统相独立的功能。知觉型和概念型内隐记忆的分离本来是用以反对系统说的,但根据脑损伤患者与PET技术得到知觉和概念启动依靠不同记忆系统的结论,使得加工说和系统说在某些方面相互补充。

2 任务分离范式面临的挑战

2.1 挑战之一:视触通道的共享表征

Easton、Srinivas和Greene最近的一项研究[17]将任务分离范式从视听通道、听觉-触觉通道扩展到视觉-触觉通道。问题的逻辑在于,以往研究发现的通道效果可能起因于不同通道知觉信息的差别而非通道模块(modality modularity),当不同通道信息具有可比性时就可能不再存在通道变化的效果。因为视觉加工是同时的,触觉加工是系列的,他们先从通道控制中离析出同时/系列加工效应,结果在内隐和外显测验中未出现通道效应。他们假设视触通道可能存在知觉性的共享表征(shared representation)或者某种非特异于通道的认知加工,并指出,将来的研究应尽力于以下两个方面:

(1)通道的连通是知觉驱动还是表象驱动的,它们的条件是什么、程度如何;

(2)将视触通道的研究从言语领域扩展到非言语的三维客体领域是否会出现类似的结果。

2.2 挑战之二:反应偏向及计数器模型

多重系统观点在继结构描述系统、视觉词形系统(visual word formsystem)之后,又提出前语义听觉系统(presemantic auditory system),并有研究表明,听觉启动与外显记忆会因编码任务、刺激知觉特征的变化有所不同,外显记忆极差的脑损伤被试保留有完整的听觉启动。Ratcliff、Allbriton和Mckoon[18]却提出与之相背的观点,他们认为启动是一种偏向效应(bias effect),单词的先前呈现能使相同词在测验中获益,却降低相似词的操作。这种偏向效应已在图片命名、物体确认、词干补笔、残词补全等任务中表现出来。1997年Ratcliff等将研究扩展到听觉领域,他们的实验分两个阶段:学习阶段要求被试在5点量表上评价听到单词的发音清晰程度,测验阶段先听觉呈现一个目标词,消失后视觉呈现两个发音相似的选择项,被试的任务是分辨出目标词。这些目标词有些是学习过的(目标-学习组),有些只听到过与之发音相似的词(目标-相似组),有些是未听过的(目标-未学组)。结果发现,目标-学习组被试对目标词的辨别力提高了,而目标-相似组的成绩却以相等的量降低了,被试倾向于用先前学习过的相似词而非目标词反应。当迫选任务中两个选项不相似时,被试未表现出先前学习效应。如何对这种偏向作出适当的解释呢?这是加工说和系统说同时面对的困难。Morton曾明确指出,内隐任务中的启动效应是信息加工机制主要功能的副产品。根据这种观点,应该设计某种信息加工模型,其主要功能是单词辨别,如果有必要,可以给它加上产生启动效应的机制,于是Ratcliff和Mckoon提出计数器模型(counter model)。该模型指出,与单词对应的决策计数器不断累积计数,当计数总和超过某一标准数量时决策就产生了。决策加工假定是连续的,每一时间单元有一次计数进入系统,决策加工受知觉分析结果的引导,某一时间单元若能得到知觉信息,则累积与单词相一致的信息,若得不到知觉信息指导决策加工,则计数由某些随机计数器累积,此时称之为虚无计数(null count)。计数器模型为了说明启动现象,假设先前学习单词的计数器变为一个吸引者,它吸引虚无计数或与学习词相似单词的模糊计数,而计数器却把它们解释为自己的正面证据(positiveevidence)。这种吸引力仅仅扩展到与学习单词相似的邻近词,所以它可从其相似词获得计数,由此可以解释为什么相似的选项产生了偏向,不相似词没有产生偏向。不过他们最后指出,该研究的目的在于发现知觉启动中的反应偏向而非对计数器模型作细致的检验。

3 结语

近来,关于记忆如何影响内隐记忆任务操作的研究成为大量注意的焦点,该领域的实验发现主要有长时重复启动效应、启动效应与外显记忆操作的分离、健忘患者保留的记忆等。两种记忆测验的系统比较使得对它们内在机制的认识逐渐深入[13],并且各种对立观点开始出现相互融合的趋势。任务分离范式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

标签:;  ;  ;  

内隐记忆任务分离范式的新进展与挑战_内隐记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