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变迁研究述评与展望论文

城镇化进程中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变迁研究述评与展望论文

城镇化进程中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变迁研究述评与展望*

董海珍

(云南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摘 要 ]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变迁是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变迁的重要内容,也是少数民族地区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关系到民族地区的发展,也是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民族工作决策的重要依据。论文通过对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现代化发展和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变迁、人口流动与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的变化、旅游业发展改变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以及大众传媒推动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的变化四大专题领域研究的梳理,指出学术界对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变迁理论研究比较薄弱,没有关注生活方式变迁中人们伦理观念的变化及跨学科研究较少,并对我国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变迁研究提出展望,以“生活论”研究范式,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生活方式变迁理论;从国家整体发展及以人为本角度出发,进行少数民族乡村建设,必须结合民族地区自身发展实际,关注少数民族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性作用,利用民族地区的物质与文化资源优势,才能主动融入我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中,实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转型与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 ]城镇化;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变迁;进展与展望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工业经济迅猛发展以及非农产业蒸蒸日上,推动了我国规模巨大的城镇化发展进程。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之后我国城镇化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直接带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大规模流动,从而引发了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迁,牵涉到数以亿计人的生活方式的转变,继而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进程产生深刻影响,并不断改变着少数民族的生活空间,重新塑造着少数民族文化的新形态。民族生活方式是指以民族作为主体的生活方式,其涵盖了民族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饮食生活、礼仪生活、宗教生活、娱乐生活等各个方面,民族生活方式是回答“怎样生活”的概念,故学术界开始关注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的研究。

II.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t-war integration,protectionism is Europe’s inevitable choice to promote economic integration

一 、我国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变迁研究进展

20世纪80年代初,最早把生活方式范畴引进学术研究领域的是于光远、杜任之等,于光远着重讨论怎么样的生活方式是值得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的问题,指出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消费水平,但是应该根据中国的特点,创造自己的消费模式[注] 于光远.社会主义建设与生活方式、价值观和人的成长[J].中国社会科学,1981,(4). 。杜任之认为生活方式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密切相关[注] 杜任之.谈谈生活方式[J].社会,1982,(1). 。这些论述表明我国对于生活方式研究起步较晚,受马克思从生产方式角度对生活方式进行研究的思路影响较大。在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变迁研究方面,学界从各个层面和维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使研究更加注重现实性和前瞻性,还呈现出多视角、多维度的研究态势。

防治方法:调节玉米播期;使玉米苗期错开灰飞虱的盛发期。间苗时去除病株。中耕并铲除田边和田间杂草。在玉米出苗前后,用50%的多菌灵800倍液喷雾防治1~2次。

(一)现代化发展与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变迁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已由传统农业社会进入现代工业社会,在推进现代化、城镇化过程中,现代城市文明逐步扩散和渗入广大少数民族乡村社会生活中,对我国少数民族乡村社会产生巨大冲击与影响,并引发了民族地区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转变。

1. 人口城乡流动与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的变化

2. 城镇化对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变迁的影响

由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因,使我国各少数民族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呈现不平衡的特点。如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在1950年以前,白族、傣族、彝族等有的已进入封建地主经济阶段,大理白族已经进入前资本主义阶段;但是怒江地区的白族勒墨人仍然处在原始氏族社会。由此,杨国才等在《少数民族生活方式》一书中提出:只有我国各少数民族都形成了社会主义的新型生活方式,才算是“在全社会形成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的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注] 杨国才,龚有德.少数民族生活方式[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序):2. 瞿明安在其专著《中国民族的生活方式》中,从多学科视角出发,认为我国少数民族生活方式是一个有机整体,需从多个层面和角度来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生活方式所具有的共性与个性特征,其从横向角度分别阐述了少数民族的自然环境、社会结构、节日风俗等与各民族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还从纵向角度来研究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各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发生的变迁及存在的问题,且提出提升民族生活方式的路径[注] 瞿明安.中国民族的生活方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高丙中在《现代化与民族生活方式的变迁》一书中从“生活方式的理论研究”“民族现代化与生活方式的转型”“当代民族生活方式的变迁与转型”、对土族、哈尼族、藏族、苗族、瑶族、蒙古族、鄂温克族的生活方式变迁进行了实证研究和关于民族现代化与生活方式变迁进行研究,认为对于多数不发达社会来说,现代化既是生活方式变迁的外部动力,也是生活方式变迁本身,只有充分认识到现代化发展与生活方式变迁是同一过程,才能够客观地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运行轨迹,并积极地把传统文化转变为重要的生产力发展资本。[注] 高丙中.现代化与民族生活方式的变迁[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382. 现代化发展与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变迁是同一过程,它们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

1. 现代化与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变迁的关系

居来提·热合买提认为城镇化建设对南疆三地州少数民族生活方式产生了影响,并着重从南疆三地州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变化的劳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消费生活、交往生活、婚姻家庭生活以及宗教生活,分析了南疆三地州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的变化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利用城乡一体化机制,实现民族生活方式与现代城镇生活方式的有机结合;推进南疆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的转型与少数民族自我完善之间的合理并存;发挥市场激励机制,改进少数民族生活方式与生产社会化的关系;利用保障激励机制,推进不同民族生活方式的交融[注] 居来提·热合买提.南疆三地州城镇化对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的影响[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1,(4). 。滕驰认为牧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蒙古族生活方式的变迁是内部的与外部的、自然的与社会的错综复杂的交叉,是多种力量在互动关系中共同作用的结果,变迁的主要表现形式为接受、融合和抗拒,蒙古族传统生活方式向着城镇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在传统与现代的互动中变迁,呈渐进性、非均衡性变迁,在冲突、调适、融合中变迁[注] 滕驰.内蒙古牧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蒙古族生活方式的变迁[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 。杨金洲等认为新型城镇化引起人的生活方式改变和新生活方式的确立,新型城镇化过程所应构建的生活方式必然是能促使人得以全面发展的新生活方式,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所应构建的人的新生活方式应当以“以人为本”为理念,以实现全面小康为目标,最终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注] 杨金洲,冷蓉.新型城镇化与少数民族地区新生活方式的构建——以湖北省咸丰县活龙坪乡为例[J].三峡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 。可见,城镇化对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的变化产生了极大影响,城镇化决定着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变迁的方向。

3. 城镇化推进中的少数民族村落空心化

在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许多少数民族乡村出现日益严重的空心化问题,而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也成为少数民族乡村社会研究的热点。张杰把“城市化”与“全球化”这两大影响当今社会发展进程的关键因素结合起来,辨别乡村社会“过疏化”和“空心化”的内涵关联,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朝鲜族乡村为案例基础,着重分析全球化背景下劳务输出对该地区乡村“空心化”成因及特质的影响,认为出国劳务和外出务工影响下导致的延边州乡村社会“空心化”,给延边州乡村社会带来了基层社会管理的困境,即社会管理主体和基础的缺失,又造成诸多地域性的社会风险,如地区社会管理中边境安全和民族问题。[注] 刘杰.乡村社会“空心化”:成因、特质及社会风险——以J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J].人口学刊,2014,(3). 杨利娟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使得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减少,农村逐步出现乡村“空心化”的状态,空巢老人及留守儿童的问题也更加凸显,并以临沧市双江县X镇为切入点,从民族乡村空心化所带来的乡村空心化制约了农村政治文化发展、破坏和浪费土地资源、阻碍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管理、导致人力资本的空心化进行分析,并提出以农村城镇化为切入点和依托,协同推进我国乡村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的观点。[注] 杨利娟.断裂与重构:乡村“空心化”的治理之道——以临沧市双江县X镇为例[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6,(3). 马振超认为朝鲜族乡村空心化问题严重弱化了对越境活动的管控能力,难以有效组织群众参与边境管控工作,降低了治安防范和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凸显了边境地区新的社会安全隐患,为此,应该从立足振兴东北战略,引导民族文化变迁,借鉴移民安边经验和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等方面解决朝鲜族乡村空心化问题,维护中朝边境地区安全稳定[注] 马振超.边境安全视角下朝鲜族乡村空心化问题探析——以中朝边境地区延边段为例[J].武警学院学报,2018,(9). 。少数民族村落空心化现象,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的产物,并随着城镇化的深入不断演化,空心化问题制约着我国城乡统筹发展及少数民族乡村振兴。

(二)人口流动与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的变化

胡马强每次来都要额外给小费,开始范峥峥不要,胡马强一本正经地说,这是弥补你的劳动报酬。我认为社会对你们不公平,我反感有人歧视你们的职业。他七说八说,范峥峥只好收下。

汉制的真实内核,即暴力与伦理相抗衡的结果,不是暴力的伦理化,而是伦理的暴力化。汉以后的儒学不同于先秦儒学追求平等与责善,而是将等级内化于伦理之中:不再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7](下册,P499),而是“臣罪当诛兮,天王圣明”[14](P1158)。暴力与伦理的最终一致,是北魏孝文帝将游牧部落的绝对奴仆制规定于华夏,并在唐律中得到定型与确认。

大众传媒对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城镇化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对少数民族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传统习俗等多个方面产生巨大影响。卿志军采用田野观察法、问卷法、民族志调查法,并结合质性与量化研究方法,以黎族村寨平村作为个案研究,对黎族生活方式变迁做了描述,并运用心理学理论、国家-社会关系理论来阐述电视对黎族生活方式变迁的影响,且分析了黎族在面临电视带来现代文化的背景下,黎族生活方式是如何变迁的,提出了建立适应民族地区发展需要的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议。[注] 卿志军.电视与黎族生活方式的变迁[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4. 王埃亮认为少数民族地区走向现代化的路径必须要思考社会转型,最明显的标志就是生活方式的改变,大众传媒能够推动改变少数民族群体以亲缘、族缘和血缘为交往形式的生活状态;能够调整和整合民族关系,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互动交流;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更新固有的价值观念,推动民族间的文化认同,从而加快少数民族地区走向现代的步伐[注] 王埃亮.大众传媒与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的嬗变[J].贵州民族研究,2016,(3). 。米楠等认为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技术在给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困境与挑战,尤其少数民族年轻人被新媒体技术所带来的生活方式所影响,新媒体正改变着他们对原有生活观念的认知和态度,他们不愿再回到经济落后的家乡,致使民族地区文化保护意识难以形成,同时新媒体的商业性和娱乐性破坏了民族文化的内涵,因而新媒体改变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形态,进而改变了民族传统生活方式[注] 米楠等.新媒体背景下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问题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6,(9). 。随着大众传媒逐步深入到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中,极大地推动了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发生变迁。

水电建设的兴起导致移民的出现,移民现象带来了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的转变。郭家骥从人类学发展理论来认识云南澜沧江流域不同少数民族文化及其变迁,分别对澜沧江上游的农牧商文化及其变迁、澜沧江中游的水电建设与移民的生活变迁——漫湾三村的移民模式、澜沧江下游的稻作文化及其变迁三大类型进行考察与分析,全面分析漫湾电站建设对漫湾三村三种类型的移民所带来的生活变迁影响,提出水电建设给移民带来社会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变迁,正是人类学所反对或力图规避的“涵化”变迁。涵化变迁所具有的强制性,使移民散失了文化变迁的主体地位,因而也就散失了自由、自愿、自主、自觉选择和决定自身命运的权利,因此要运用国家权力,采取有力措施,协调社会各界关注和照顾少数人和弱势群体的利益,尊重移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积极推动建立水电建设移民的参与式民主决策机制。[注] 郭家骥.发展的反思:澜沧江流域少数民族变迁的人类学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7. 张林洪等对云南滇西地区民族移民的风俗习惯、思想状况和存在问题进行调查,认为在一定环境中生活较长时间的少数民族,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会固化,一旦改变会给他们造成痛苦,而水电建设会导致移民搬迁,改变生存环境,造成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不适应,因此开发商和相关政府部门应负起相应责任,补偿物质和精神损失,关心他们搬迁后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尊重生产、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尽量保持他们以前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把移民工作和电站建设放到同等重要位置,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设施的恢复和重建齐抓共进[注] 张林洪等.水电移民与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冲突与调适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水电建设在我国民族地区的实施,对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的改变产生着巨大影响,学者们提出在推进水电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人在发展中的重要性,同时要关注水电建设移民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4. 生态移民与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的转变

易地扶贫搬迁是当下我国政府的一项为民、惠民、利民的民心工程,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脱贫有着重要意义。成美君对贵州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易地扶贫搬迁中移民的就业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存在就业率低、收入低、竞争力低情况,移民在搬迁前主要是依靠农业收入生存,搬迁后大多数移民失去耕地,生活环境改变,且大多数贫困户素质偏低,能从事的工作主要是体力劳动,且主要依靠政府解决就业,但政府在搬迁后的相关配套产业并不完善,加之少数民族在经济发展中容易被边缘化,导致移民搬迁后就业率低等问题。提出以需求为导向,积极引导移民就业等对策和建议。[注] 成美君.贵州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易地扶贫搬迁中移民就业问题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15). 毛文园通过对桂林散居少数民族异地扶贫移民安置现状进行研究,发现桂林散居少数民族异地扶贫移民搬迁以后,虽然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村庄空心化较为严重、村庄普遍没有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单身青壮年较多、少数民族文化逐渐遗失、搬迁村融入当地生活有困难等问题。同时还发现由于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的不同,一些散居少数民族搬迁村,很难融入当地生活,甚至有时会与当地的原住民产生矛盾,因此提出了应对桂林散居少数民族异地扶贫安置的对策:解决土地问题、因地制宜开展产业扶持、选好带头人和加大教育扶持力度。[注] 毛文园.桂林市散居少数民族异地扶贫移民安置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7,(3). 研究发现,在扶贫搬迁过程中存在扶贫移民的社会适应和社会融入问题,扶贫搬迁极大地改变了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状况,从而也推动着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与更新。

他听到后下方传来一阵哨声,三长二短三长,是云浮族用来提醒危险的信号。从琉璃镜中,他看到发出信号的是青萝。他明白对方的意思,对方是在提醒自己,你已是冠军,不必再向前,一旦脱离云浮的庇佑范围,这片大山,随处都蕴藏着危险。

3. 扶贫移民与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的更新

生态移民是我国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随着生态移民工程的不断推进,学者们开始关注到由生态移民所产生的一系列复杂问题。石德生通过对城市化过程中三江源生态移民生活状态和社会适应的分析,讨论了制度性城市化带给生态移民观念的影响与变迁,认为虽然城市化进程导致生态移民的“心理振荡”和“边际人格”,但由于生态移民的社会流动与分化现象较少,职业分化与异质性不深,观念的理性化、世俗化进程较慢,生活方式的现代性、多元化特征尚未成型,移民的生活方式仍然有着浓郁传统性特征,城市化进程尚处于初级状态[注] 石德生.三江源生态移民的生活状况与社会适应——以格尔木市长江源生态移民点为例[J].西藏研究,2008,(4). 。王永平等从梳理生态移民相关理论,总结我国生态移民实施情况、分析生态移民实施主体及利益相关者入手,选择苗族、布依族、侗族等3个具有代表性的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依托城镇集中安置、依托旅游资源开发安置、依托产业结构调整安置和依托调整土地安置四种模式对少数民族生态移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转型情况的调研,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系统研究了少数民族生态移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规律,提出促进少数民族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机制、对策措施与政策建议,即完善配套设施,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强化产业支撑,实现生态移民稳定就业;加强教育培训,增强少数民族移民适应能力;健全社保体系等。[注] 王永平,周丕东,等.生态移民与少数民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研究:基于贵州世居少数民族生态移民的调研[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1.

利用PBL教学模式,可以强化学生的英语学习自信。这主要是由于为了解决既定问题,学生在所处小组内部需要全体发言表达想法,而且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只需要在小组内部表达意见,不会受到教师和所有同学的关注,这时自卑、害怕等各种复杂情绪便会大大缓解,学生也就会开始尝试着去开口说英语。所以,引用PBL教学模式在英语口语教学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为学生提供更多开口的机会,才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旅游业发展改变了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

随着旅游业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快速发展,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同时旅游业成为许多民族地区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对民族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马晓京认为随着西部旅游大开发战略实施,西部地区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要吸引物的民族旅游开发将进入一个新阶段,民族旅游资源开发给当地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将给当地民族文化带来了民族文化的同化、商品化和庸俗化、价值观退化与遗失等负面作用。由于文化依附于经济存在,经济形态的改变就意味着文化形态、生活方式及价值观改变,以市场经济为中心的民族旅游开发会引起民族文化的变迁,但民族文化变迁的方向是变劣、变无还是变优,却是社会必须考虑也可以引导的,民族地区要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一定要对旅游对民族文化的消极影响给予足够重视,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注] 马晓京.西部地区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J].旅游学刊,2000,(5). 。陈昕认为纳西文化自古至今都在发生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变化显著,这种变化与旅游业发展同时俱进,相互交织,纳西文化变迁主要动力是经济因素,而旅游业则是关键诱致性因素,它加速着纳西文化变迁进程,提出旅游业对纳西文化变迁产生的效应是双重的,要以发展眼光看待纳西文化变迁,对待逆向变迁效应,要建立一套调适机制来校正其变迁轨迹,减少消极影响,产生正向变迁效应。[注] 陈昕.纳西文化变迁的旅游效应与调适研究[J].思想战线,2008,(5). 王挺之以四川平武白马藏族为研究对象,阐述和分析了旅游开发对白马藏族的服饰、居住、饮食、文化艺术与歌舞、语言、婚姻、宗教信仰、族群意识等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的影响,并提出了保护白马社区民族传统文化与进行旅游开发的建议与对策。[注] 王挺之.旅游开发对小族群传统文化的影响——对四川平武白马藏族的个案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兴起,不断改变着各民族地区的生活方式,并使得少数民族的思想意识、消费观念都发生了变化。

(四)大众传媒推动了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的变迁

2. 水电建设移民与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的改变

伴随人口城乡的流动,我国少数民族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而促使少数民族人口流动有三个因素:改革开放政策大环境、全国人口大流动效应和少数民族自身特有因素。人口流动作为少数民族对外接触和交流的重要途径,给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及少数民族社会带来了深刻影响:改变单一的农业经营,经济活动更加丰富;促使少数民族传统意识和价值观发生重大改变;民族自我意识得到加强;民族间加强相互了解和团结;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本民族地区的贡献;民族特点相对减弱,并提出随着少数民族人口大量从聚居地区流动至大中城市,表明许多少数民族传统聚居地的日益缩小,且也意味着民族语言文字、传统文化等特点的逐渐削弱。[注] 郑信哲.略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及其影响[J].满族研究,2001,(1). 瑞典哥德堡大学的Bjorn Gustafsson等以村为研究单位,运用2002年的大型调查数据,对中国农村少数民族与主体民族汉族的生活状况进行调查,发现中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农村比其他大多数汉族农村经济状况要好得多,而西南少数民族农村经济状况明显要差一些,并提出工业化、农业生产投入、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当地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水平等成为影响少数民族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而地理位置则是西北少数民族农村形成有利经济形势的重要因素,对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地理位置制约了其经济发展,同时对于中国许多少数民族来说,农村收入低导致了他们进行着远距离人口迁移,从而使得生活状况发生极大改变,然而对于一些少数民族来说,他们的族群身份则阻碍了他们自身的迁移行为。[注] Bjorn Gustafsson.Ding Sai.Villages where China’s ethnic minorities live[J].China Economic Review,2009(6). 人口的城乡流动对少数民族生活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并推动着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发生现代化转型。

二 、我国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变迁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变迁理论研究薄弱

从对以上四大专题领域的研究梳理可看出,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变迁理论研究涉及的较少,主要以影响与对策研究居多,如在现代化发展与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的变迁方面,主要研究城镇化对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变迁产生的影响、城镇化推进中的少数民族村落空心化问题,并就问题提出应对的对策。在人口流动与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变化方面,主要关注的是对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原因、现状、影响因素以及人口流动后社会适应等方面的问题,同时一般以某特定少数民族流动区域作为研究对象,主要从少数民族人口流动过程中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人际交往、宗教等方面的变迁进行考察,从而提出解决对策。而在旅游业发展改变少数民族生活方式方面,提出旅游业发展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生活产生的重要影响,尤其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变迁的影响,研究从具体调查点进行考察,针对实际状况,对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变迁的过程、影响因素、存在问题、民族文化保护以及旅游业对民族地区发展的双重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不同的推动民族文化变迁与保护的策略。另外,在大众传媒推动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的变迁方面,主要就大众传媒对少数民族生活方式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与探讨,以某一少数民族地区作为调查点进行分析,并从各自的角度提出如何在大众传媒不断发展背景下科学有效促进少数民族社会现代化转型的思路与对策。目前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变迁的研究范式主要表现为注重实证调查,关注少数民族乡村出现的社会问题,在田野调查基础上分析存在的问题,并由此提出解决对策。许多研究在理论升华方面明显不足,能从对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变迁现状、存在问题的反思中,提炼并进行理论建构的较少。虽然已从不同视域对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变迁主题进行研究与探索,但总体来说,微观层面的研究描述较多,宏观理论研究较少,在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变迁的理论建构和提升方面较为薄弱。

(二)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变化研究中伦理观念被淡化

关于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变迁,研究者的立场对民族生活方式变迁的现状、特点、存在问题、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客位描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解释与分析从而得出研究结论。许多研究者对于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变迁的主体——少数民族群体,没能更多关注他们的真情实感,没有深入了解少数民族群体的生活状况和了解他们是怎样看待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自身生活方式变迁的问题。由于研究中缺乏伦理视角,少数民族群体作为被研究对象往往成为研究中的沉默者,出现研究主位表达缺乏的问题,致使许多研究缺乏客体化立场。此外,许多研究采用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研究方式,研究者往往不经意把自身的思想和观点强加在民族社区和少数民族这一被研究者身上,这样的研究方式导致在此基础上收集的数据和资料往往与客观实际不符,使得研究与现实之间存在差异。

而对于这一问题,印度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在其“以自由看待发展”的发展理论思想中曾阐述了发展的伦理涵义,他认为“一个人对自己所拥有的生活充满信心和珍视这种幸福感受,从而产生多种关于生活的功能性行为活动的组合。因此,可行能力是一种自由,是一种实现各种可能的组合实体功能活动的自由。可行能力视角下的自由与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诉求在普遍意义上有着本质上的相似性,扩展自由在本质上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聚焦于人们所享有的选择权利不仅仅局限于收入或资源的拥有”[注] 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3~62. 。阿马蒂亚·森从人的自由角度来看待发展,把发展看成是人们享有真实自由的过程,而可行能力就是实现这一自由过程的重要途径,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进行自我选择,并发挥主导作用来改变自身生存的环境,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并达到人的真正自由,他赋予发展新的含义,一方面强调人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体现了发展中包括的伦理内涵,即以人为核心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尤其在看待民族生活方式变迁问题上,这一理论思想给予我们重要的引导与启发,要关注少数民族在生活方式变迁中的主体地位。目前由于缺乏少数民族主位视角,因此研究中大都忽略了少数民族在适应社会变迁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致使研究与现实脱节。

(三)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变化的跨学科研究较少

对于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变迁的研究,目前基本停留在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范畴之内,学科视角较为单一。从民族学、人类学学科视角研究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变迁问题,主要采用民族志研究方法,并将文化适应论、文化相对论等应用于其中,如在大众传媒推动了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变迁方面,主要运用田野观察方法,结合深度访谈的使用。而从社会学学科视角出发,则主要采用社区研究方法,同时结合问卷法、抽样法、典型案例分析、深入访谈等方法运用,将社会变迁论、发展理论、结构主义等理论应用在阐述与解释中。在研究现代化发展与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的变迁方面,主要采用个案调查法、典型社区研究法,这些方法的运用在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变迁中具有重要意义,但仍以传统研究方法为主,多学科交叉研究和跨学科研究较少,而研究中能够从经济学、消费者行为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角度对该主题进行考察的成果较为缺乏。另外,在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变迁田野工作中,注重对调查点的宏观描述,深入扎实的调查较少,很多田野调查仅停留在对表面现象的陈述上,表象化特点较为明显,且对于田野还缺乏深入细致分析和动态的追踪,许多关于民族生活方式变迁的研究由于比较注重对个案和典型区域的调查,或仅针对某一个或某个区域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变迁考察,因而对我国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变迁的整体状况缺乏动态把握,致使对少数民族变迁的总体特征和一般规律的了解缺乏客观性。

三 、我国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变迁研究展望

(一)加强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变迁的理论建构

从生活逻辑出发,不断加强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变迁的理论建构和提升的力度,并从现代性建构的视角对其进行创新。在生活方式理论构建方面,日本社会学提出的“生活结构论”研究非常值得借鉴。日本社会学研究有一个重要的研究范式就是注重对生活问题的研究,这同日本在亚洲国家中较早实现工业化、市场化以及生活社会化进程的背景有关,也同日本社会学研究形成了重视解决生活领域问题的学术传统有联系。二战之后,关于生活结构论的研究开始产生,日本城市社会学中生活结构论的提出它借鉴了西方社会学中关于共同体理论、社区理论以及芝加哥城市社会学学派理论,特别是受到了沃思关于城市是一种生活方式思想的启发,并在延续关注民众生活的传统基础上形成“生活结构论”[注] 王雅林.“生活论”研究范式的构建——日本社会学研究的启示[J].社会学评论,2015,(4). 。尤其以日本学者广田康生为代表,他对社会的考察坚持从生活逻辑出发,看生活者通过“日常实践”是如何结成“个人关系网络”,进而在同正式制度的勾连中如何组织起“自己的社会”的,这种研究脉络背后隐含的社会的“根本性存在基础”和本体论信念就是“生活”。在社会研究中就必须以生活逻辑为出发点,但生活逻辑运行又是在一定制度结构形式中展开的。因此,社会的研究又必须把握制度逻辑,揭示“生活逻辑”和“制度逻辑”这两个逻辑的相互再生产过程,就构成了生活论研究范式的重要方法论基础,日本社会学把这两种关系概括为“社会结构”和“生活结构”的关系,广田康生关于生活者“日常实践”的研究正是在生活逻辑和制度逻辑的交汇中进行考察的。[注] 王雅林.“生活论”研究范式的构建——日本社会学研究的启示[J].社会学评论,2015,(4). 目前我国民族地区在现代化浪潮冲击与影响下,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多个方面发生巨大变迁,由于民族生活方式变迁内容较为复杂、涉及面广,涉及历史、政治、地理、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因而需要总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活方式变迁理论,去建立起“生活论”研究的基本研究范式,推动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研究从微观层面走向宏观,且从生活方式视角出发,解析“中国梦”背景下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变迁的重要作用,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不断启发对建立少数民族“生活论”研究范式的理论思考。

(二)从伦理视角加大对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变迁的考察

阿马蒂亚·森的发展理论思想对于人们看待民族生活方式变迁问题有着重要的启迪和理论指导意义,尤其他提出的“以自由看待发展”的理念实际上与费孝通提出的“文化自觉”概念是一致的。“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在对学术进行反思和探讨我国乡土文化发展问题过程中提出来的,他认为,“文化自觉”实际上是在强调文化主体在文化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自我选择能力,是一种“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文化转型是当前人类共同的问题,所以我说,‘文化自觉’这个概念可以从小见大,从人口较少民族看到中华民族以至全人类的共同问题,其意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注] 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389~390. 。少数民族群体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主体,他们可以积极地对自身文化进行主动选择,并不断满足自身生存需求和权利,从而推进自身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转型,使生活质量得到提升。生活方式变迁的主体是人,因而要去关注少数民族群体在生活方式变迁中所起的主体性作用,就必须站在少数民族主位视角,从少数民族的“生活世界和价值世界”去研究与思考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的变迁行为。虽然少数民族在社会变迁发展过程中有着浓厚的怀旧情绪,但他们始终能够主动适应,迎接社会发生的变迁,能够不断调整自身去适应现代化的语境,因此对于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变迁问题的研究就需要持有学术伦理,能够做到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话语权,转译他们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学理性思考,这样才能够深入把握民族生活方式变迁问题的实质。

(三)深化跨学科研究

在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多学科与跨学科研究将成为学术研究的必然趋势,在今后对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变迁的研究中,涉及的学科范畴要不断拓宽,加大研究与跨学科研究的力度,不仅要加强社会科学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还要加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跨学科研究。如在目前旅游业发展改变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方面,已加入社会性别视角,这将极大拓宽生活方式的研究范围,也是对以往生活方式领域的一种补充,从社会性别视角研究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变迁问题将成为今后的新着眼点。同时还可运用旅游学、人类学、管理学与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视角和相关理论,研究旅游业发展与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变迁之间的关系。在大众传媒推动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的变迁领域,要不断探索不同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使研究呈现跨学科研究的特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会有更多新的媒体形式进入到少数民族生活中,并对日常生活产生影响,因而使得大众传媒推动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变迁方面的研究更具现实意义,也为民族生活方式的变迁带来新的探索。尤其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大数据已成为一种全新的数据材料,为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拓宽了范围并带来了新的机遇,因此在系统地梳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要善于利用我国各类专业数据库,有效利用大型调查数据库及各类数据信息系统进行研究也将是今后着力去思考的重要方面。

对于我国来说,制定促进农户适应新型农业食品体系的政策是非常必要的。政策旨在解决农户参与超市供应链时可能遇到的营销壁垒,以及促进集体行动,从而尽可能地降低农户参与过程中的交易成本。

这些新的研究机遇对于了解和掌握我国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现况,对于探索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新路径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同时也体现了社会科学研究者对于我国民族地区重大现实问题的理论关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民族地区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少数民族生活方式也将经历由传统向现代、从乡村到城镇、从小城镇到大城市转型的现代化发展,少数民族生活方式也将越来越趋于城镇生活方式,并在不断的冲突、调适与融合中发生变迁,这是现代化、城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事实上,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的变迁决定着民族地区的发展进程,充分认识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变迁在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国家整体发展及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进行少数民族乡村建设,结合民族地区自身发展实际,关注少数民族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性作用,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的物质与文化资源优势,才能主动融入我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中,实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转型与跨越式发展的新生活方式。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the research on the lifestyle changes of ethnic minority groups of China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DONG Hai -zhen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201,China )

Abstract : Lifestyle changes of ethnic minority groups are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rural social change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of China and also an important way to their modernization.The study of the lifestyle changes of ethnic minority group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minority areas,and is also an important basis for correct government decision-making.By summarizing the research findings in four major areas about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that is,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and their lifestyle changes,population mobility and their lifestyle changes,tourism development and their lifestyle changes,and mass media and their lifestyle changes,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theoretical weaknesses in the current research and the lack of ethical and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It finally brings up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it is necessary to adopt a “life-theory” research paradigm to construct a theory of lifestyle chang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hich covers the following aspects:the ethnic minority village construction should take the overall national and individual development into consideration,show concern over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ethnic minority groups with a consideration of the actual situations,take advantage of their materi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and achieve the transformation of modernization and quick development as a part of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China.

Key words : urbanization;ethnic minorities;lifestyle changes;progress and prospect

*[作者简介 ]董海珍,女,云南大理人,云南农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民族社会学。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青年基金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族群生活方式变迁研究”(I5XJC840001)。

[中图分类号 ]C9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5110(2019)02-0148-09

[责任编辑 :黄龙光 ]

标签:;  ;  ;  ;  ;  

城镇化进程中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变迁研究述评与展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