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附子理中汤结合温针灸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结肠炎临床研究论文_刘金华

加味附子理中汤结合温针灸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结肠炎临床研究论文_刘金华

刘金华

永州市中医院 湖南永州 425000

【摘 要】目的:探讨加味附子理中汤结合温针灸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14年6月到2015年6月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08例脾肾阳虚型慢性结肠炎患者中按入院编号随机选取54例设为观察组,采用加味附子理中汤结合温针灸治疗治疗,将另外54例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温针灸治疗。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低,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高,P<0.05结论:使用加味附子理中汤结合温针灸治疗时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可在脾肾阳虚型慢性结肠炎治疗中推广运用。

【关键词】加味附子理中汤;温针灸;脾肾阳虚型;慢性结肠炎

慢性结肠炎是指结肠和直肠出现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尚不明确,患者结肠功能紊乱,常出现慢性腹泻、腹痛症状,病程较长,且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由于临床治疗效果不佳,患者长期腹泻易导致脾肾阳虚状况,此次研究中探讨加味附子理中汤结合温针灸联合治疗的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结肠炎提供参考。以下进行具体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到2015年6月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08例脾肾阳虚型慢性结肠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结肠镜检查、临床症状分析等相关检查符合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发布的《慢性结肠炎诊断标准》;均符合中医中关于脾肾阳虚型的相关诊断标准;病程3个月以上;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重要器官无严重疾病;均无严重精神疾病,能与人正常沟通;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对象中男女比为63:45,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36.3±5.2)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2.8±1.2)年。按入院编号从108例患者中随机选取54例设为观察组,将另外54例设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一般资料与对照组对比,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温针灸治疗,患者在仰卧位和俯卧位下交替治疗,对相关穴位进行常规消毒,进针,得气后在针柄上穿置艾柱(2.5cm),点燃艾柱,3壮/次,燃尽后取针。1次/d,7d为一疗程。仰卧位取穴:天枢、中关元、脘、上巨虚、下巨虚、足三里;俯卧位取穴:大肠俞、肾俞、脾俞、胃俞。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加味附子理中汤治疗,药剂组成:炙甘草、制附子、干姜、三七、人参、黄连各10g,加水煎至300ml,早晚餐前1h温服,1剂/d。7d为一疗程。两组患者均进行3个疗程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

治疗结束后使用结肠镜检查患者病症状况。对患者临床症状进行评分,共包括血便、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四项,每项5分,总分20分,分数越高,患者临床症状越严重。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效: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使用结肠镜检查患者病灶基本消失;有效: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好转,使用结肠镜检查,患者病灶明显改善;无效: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病灶状况均无明显变化[1]。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 统计学方法

上述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所有数据结果均采入到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正态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检验。正态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X?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4.1±1.4)分与对照组(8.6±1.3)分相比明显较低,t=17.309,P<0.05。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2.6%与对照组77.8%相比明显较高,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综合比较[n(%)]

组别 例数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54 30(55.6)12(22.2)12(22.2)42(77.8)

观察组54 44(81.5)6(11.1) 4(7.4) 50(92.6)*

X?--------4.696

P--------<0.05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

慢性结肠炎患者常出现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等症状,严重时将出现水样便、黏液便、血便,易反复发作,易引发患者出现肛周炎症。中医将慢性结肠炎划为“腹痛”、“下利”、“久泻”范畴。慢性结肠炎患者久病不愈、长期腹泻,将导致患者出现脾肾阳虚症状。

此次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给予加味附子理中汤结合温针灸治疗,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在肖丹[2]的相关研究中,针药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2%,温针组为73.8%,此次研究结果与之相符,进一步肯定了中药结合针灸治疗的效果。采用温针治疗时,针刺腧穴有助于通气止痛,有效改善肝脏功能;足三里能调节患者胃功能。对大肠俞、肾俞、胃俞等相关穴位针灸时能促进脾胃功能改善,促进大肠功能恢复。艾灸时能促进经气活动,提高针灸治疗效果。加味附子理中汤中炙甘草具有通阳益气功效;制附子具有逐风寒湿邪、回阳补火功效;干姜具有通肺散寒功效;三七具有消肿散瘀、止血定痛功效;人参能提高机体适应力,提升内分泌系统功能;黄连具有清热解毒,泻火燥湿作用[3]。上述药材合用时,能促进机体内平衡稳定,对脾肾进行综合调理,促进消化功能恢复,因此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综上所述,使用加味附子理中汤结合温针灸治疗时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可将其作为脾肾阳虚型慢性结肠炎的有效治疗方法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席作武,刘文清,王凯,等.惠迪口服联合加味附子理中汤保留灌肠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1,26(09):1114-1116.

[2]肖丹.加味附子理中汤结合温针灸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结肠炎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02):103-104.

[3]陈军,鲁磊,刘志国,等.加味附子理中汤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4,22(10):624-625+627.

论文作者:刘金华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4

标签:;  ;  ;  ;  ;  ;  ;  ;  

加味附子理中汤结合温针灸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结肠炎临床研究论文_刘金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