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_生态文明论文

关于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_生态文明论文

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态论文,文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92X(2013)07-0049-06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摆在突出位置,并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组成部分。对生态文明的重视体现了我们党对世界潮流的把握和对我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要能够得到良好的实施,需要有相应的公民意识的支持。为此,就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形成合理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1]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高校必须把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相关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开展生态文明教育。

一、进行生态国情教育,唤醒忧患意识

建设生态文明,顺应世界潮流,符合国情和人民愿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举世瞩目,但也付出了沉重的生态代价。我们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退化的严峻形势。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首先应该让学生了解国情,这样才能使大学生真正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才会更加自觉地加入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潮流中。

我国幅员辽阔,资源总量不少,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就水资源而言,人均淡水资源量为世界人均的25%,是全球13个贫水国之一,而且水资源分布很不平衡,国土面积占全国63.5%的长江以北地区,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9%,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低于严重缺水线,有6个省、区人均水资源量低于极度缺水线。就森林资源而言,我国森林面积居世界第5位,森林蓄积量列第7位,但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只相当于世界森林覆盖率的61.3%,全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1.3%。就矿产资源而言,45种主要矿产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铜和铝土矿等重要矿产资源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1%、4.5%、42%、18%、7%。就耕地而言,我国的耕地资源占世界9%,人均却不到1.4亩,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耕地一再受到侵蚀,18亿亩耕地红线已经岌岌可危,同时由于农药和化肥使用不当,耕地质量在不断下降。由于资源短缺,我国不得不大量进口相关产品。国土资源部发布的《2011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目前我国大宗矿产品对外依存度居于高位。其中,石油对外依存度为56.7%、铁矿石对外依存度为56.4%,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其依存度将可能再提高。

中国的污染问题也是比较严重的。据世界银行一项报告公布,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有一半在中国。中国城市空气中悬浮的微粒和硫磺含量目前是全世界最高的,大大高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标准,污染已经严重威胁到人们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发展。《201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和农业污染物排放量增大,农村环境恶化形势严峻,突出表现为部分农村生活污染加剧,畜禽养殖污染严重,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由美国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联合推出的“年度全球环境绩效指数”根据各国环境卫生、环境保护、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空气污染和浪费等五个方面的表现综合评判,在参与评比的全球132个国家中,中国排名第116位。

生态退化问题也很突出。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56.9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7.2%。最新统计显示,中国荒漠化土地已达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8.2%,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并且荒漠化面积每年仍以1436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草原退化也很严重。尽管近年国家加大投入,实施了一系列草原生态治理和保护工程,但草原生态总体恶化的局面并没有有效遏制。

实现民族复兴、实现美丽中国是我们的梦想,但我们也要正视存在的问题。十八大报告对中国问题的估价是客观的,因此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并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要建设节约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加强矿产资源的勘察、保护和合理开发。作为大学生,了解国情是非常重要的,要增强环境忧患意识。

二、正视矛盾,强化科学发展意识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回避问题和矛盾,而是应该把问题和矛盾讲透。

面对严重的生态问题,世界不同的党派、团体和思潮,有不同的选择。一是不求经济发展,只求生态的完整性和人类生存的可持续性;二是适度发展,力求使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持平衡。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不能不发展。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发展还是硬道理。但我们也要充分地意识到,在实施工业化、城镇化、拉动内需来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将可能出现种种难题和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主要有:

1.资源趋紧将可能更突出。西方是在城市化和工业化基本完成的背景下开始修复、治理环境的。在生态问题凸显的时代,美国、西欧和日本已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它们有比较充裕的资金投入环境治理;有先进的生产技术来减少生产中的能耗并用先进环保技术来治理环境;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与转移,第一、二产业比重的下降,对能源的消耗量相对减少;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资本的全球流动,那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纷纷转向发展中国家,减轻了本国的环境压力。尽管气候异常、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世界性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但经过半个世纪左右的治理,西方绝大多数国家空气清新、水碧天蓝。而中国一边要工业化和城镇化,一边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其难度要比西方国家大得多。资源短缺是发展面临的严重问题。中国的城市扩张和城镇化将占用更多土地,并将可能更多地改变自然生态。近几年,城市就像摊大饼一样不断地扩张,已经占用了大量的耕地。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必定要求征用更多的土地,这将加剧土地资源的紧张。以扩大消费刺激经济增长也可能加剧资源短缺。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经济发展目标。要实现这两个翻番的目标,就要经济增长;要增长,就要扩大内需。更多的生产和消费将需要更多的资源。有人认为,可使用可再生能源来弥补不可再生能源的不足。确实,更多地使用可再生能源是未来的趋势,但我们要清醒地意识到,可再生能源的消费在目前的比例还很小(2009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在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是9.9%),即使达到2020年20%的目标,可再生能源的消费与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费相比也是较小的。而且随着能源消费总量的增加,消费不可再生能源的绝对量可能增加。此外,我们必须意识到,利用可再生能源,其转换的设备也要消耗各种资源和能源(风能项目需要大量的钢材,而钢材的生产和运输都需要用不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光伏发电所使用的太阳能电池板的材料是晶体硅,硅在地球上是有限的,且在提炼中也消耗能源)。追求美好生活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但有专家提出,如果我们要过上美国人的生活,需要有五个地球。这种说法,尽管忽视了科学进步、循环利用等问题,但也告诉我们,作为后发展国家,我们要过上西方发达国家人民的生活,将面临很多难题。

2.环境承载力可能更趋极限。城市化和扩大内需可能产生更多的废弃物。在农村,农民可把粪便当作肥料使用;可用焚化或堆肥的方式来处理垃圾;一些剩余食物还可用来喂牲畜。但在城市,这些方法都不可行。马克思曾把因为城乡分离导致的城里人的排泄物不能回到土地现象称为新陈代谢断裂。他说:“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归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2]不能回归农村土地的排泄物往往污染了自然环境,“在伦敦,450万人的粪便,就没有什么好的处理方法,只好花很多钱用来污染泰晤士河”。[3]虽然马克思批判的是资本主义发展早期的英国,但如果我们处理不当,也同样会造成类似的情况。确实,城市化带来了大量需要处理的垃圾,并给自然环境带来威胁。如今城镇处理垃圾的主要方式有:填埋、焚烧。填埋法的最大特点是处理费用低,方法简单,但容易造成地下水资源的二次污染。随着城市垃圾量的增加,靠近城市的适用的填埋场地愈来愈少,开辟远距离填埋场地又提高了运输费用。焚烧处理减量效果好、处理彻底,但焚烧厂的建设和生产费用极为昂贵。在多数情况下,这些装备所产生的电能远远低于预期,给当地政府留下巨额经济亏损。同时,焚烧还可能释放有毒物质,产生二次环境危害。

要解决既要发展又要保护环境的问题,唯一的选择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工业化、城镇化和扩大内需都要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展开。我们的工业化不是传统的工业化,而是新型的工业化。新型的工业化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力求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我们要走的城镇化道路,不同于过去讲的“城市化”,它不是一味扩张大中城市,而是特别要求发展小城镇。小城镇的发展也要有新的思路,应融入生态环保、低碳节能、循环经济等现代元素,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我们要扩大内需,但“扩大内需不是扩大浪费,而是资源优化配置下需求规模的扩大和需求结构的优化”,[4]目的是提升人民生活的整体质量。

我们已经有了这样的基本共识:在工业化、城镇化和提高国民收入水平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生态的容纳程度、环境的自净能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但要把这个认知变为行动并非易事。正如李克强同志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12年年会开幕式上所讲的那样,生态文明建设要有走钢丝的忧患意识。科学发展观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教学内容,如果我们能够结合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学生将更能体会到只有走科学发展的道路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揭示系统联系,培养整体意识

把各种问题都放在系统中考察,并试图通过统筹兼顾的方式加以解决,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的突出特点。就生态问题而言,不是把生态问题孤立出来,而是把生态问题与其他社会问题综合起来考察。生态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所谓的生态环境就是一定的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德国生物学家E.海克尔(Ernst Haeckel)最早提出生态学的概念,将其定义为研究动物与植物之间、动植物及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一门学科。生态环境是个整体系统,而生态环境系统又与人类社会形成更大系统。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建设布局也是一个大系统。“五位一体”意味着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和相互促进的。生态文明建设不能单项突进,它必须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不是像西方的生态主义者那样,只强调生态利益,而无视其他方面甚至人类的利益。在“五位一体”中,就生态建设与其他四方面建设的关系看,经济建设是基础。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居首位,没有经济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也就没有物质基础;不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这样的生态文明建设不可能得到绝大多数国民的认同,而且贫穷还可能导致急功近利、竭泽而渔。政治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支持。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统一的指导,需要公民的广泛参与,需要依法治理。文化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引导。文化需要传承,也需要发展。在生态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我们也可以用是否有益于生态、是否有助于可持续发展来衡量某种文化的利弊。从这个标准出发,大吃大喝的风俗习惯、以珍稀野味为佳肴的饮食文化就应该摈弃,而那些倡导顺应和尊重自然的传统则应该大力弘扬。社会建设也与生态文明的建设息息相关。防治水、大气、土壤等污染,保证食品安全,建设美丽中国,无疑有助于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健康水平,而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也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生态系统和环境的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以及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以提高公民的生态意识也是一个整体。优化空间开发格局要以节约为导向,要大幅降低能源、水和土地的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只有这样,才能给自然留下更多的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优化空间布局,加大自然系统和环境保护的力度,要通过生态文明制度来保证;而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制度建设的实施,还要有公民的生态意识来支持。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他们提供科学的方法论指导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在建设生态文明时代,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内容。整体意识要求我们从整体的角度来理解生态问题的复杂性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系统性。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它的各个部分之间具有复杂的有机联系;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又构成更大系统,人类的活动必然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在人类社会中,存在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复杂关系,存在着当代人之间以及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关系。因此,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从整体入手,需要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创新,也需要观念的变革。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中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揭示了世界的普遍联系和社会的整体性发展,把这种整体意识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处理生态文明建设复杂问题的能力。

四、抵制浪费之风,树立节约意识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5]为了节约资源,就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和土地的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资源节约不仅涉及生产领域,也涉及流通和消费领域。作为消费主体,资源节约问题也与大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

中国的人均资源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根本没有资格浪费,但中国式的浪费则比比皆是。有人甚至说,中国是最浪费的国家。主要的浪费有:闲置土地、空置房、房屋装修对土地和各种资源的浪费;技术水平低导致的能源消耗的浪费;餐桌上的食物浪费。以上种种浪费,有普通公民所为,有企事业单位所为,也有各级政府所为。就粮食浪费而言,据全国政协委员郑楚光估计:“全国每年食物浪费总量折合粮食约1000亿斤,可养活约3.5亿人,相当于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6]

青年大学生虽然还没有收入,但在某些场合的浪费现象也很严重,主要表现在对各种公共资源的浪费和对粮食的浪费。目前,学校提供的水电,基本上还是免费的,对于学生来说,是公共产品。这种免费的午餐使他们对各种浪费现象熟视无睹。大学生的食物浪费引起很多诟病。郑楚光委员以武汉某高校学生食堂为例,根据调查,倒掉的饭菜总量为学生买饭菜总量的28.3%。按照全国大专以上在校生总量2860万人(2009年年底数据)推算,每年大学食堂估计倒掉了可养活约1000万人一年的食物。餐桌上的浪费不仅是食物的浪费,也是在浪费各种资源和能源。在生产、运输、储存、加工以至最后变为饭菜,消耗了水、肥料、农药、石油等资源和能源。包含氮、磷和钾元素的化肥是从各种矿物质中提炼出来的,而矿物质是有限的;长期或不当施用化肥还使土质退化;运输、储存和烹调也消耗大量的不可再生资源和能源。

尽管经济增长需要扩大内需和增加消费,但扩大内需和增加消费并不等于鼓励浪费。从总体上,我国的消费水平并不高,还有更多的消费空间,但所有的消费都要以提高生活质量和增加幸福度为目的;都必须与自己的生活来源和收入水平相一致;都必须服从可持续发展原则。也许有人认为,我付了钱,怎么消费是自己的权利,别人管不着。从法的角度,其行为确实不违法。但作为一个公民,不仅有权利,也有义务厉行节约。属于私人领域的生活方式确实不应该过多干涉,但像浪费这样的行为习惯则会对环境构成危害,这样,浪费就从私德领域进入到公德领域。公民的消费习惯关系到消费后的废物处理,关系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关系到企业的生产方式,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利益,甚至关系到地球村的未来。“因此,对于环境保护来说,公民的消费美德以及私人领域的其他美德(如节俭)都是至关重要的。”[7]节约是中国传统的美德,“即使在人类历史上最浪费的社会——美国,节约和俭朴也是国家的准则”。[8]

当然,生态文明视域下的节约观与中国传统的节约观有所区别。传统社会中节约主要是一种家庭美德,当然也涉及王朝的治理。传统的节约要求人们勤俭持家,量入为出,细水长流。这主要是从家庭经济的可持续性而言,是匮乏时代的一种消费要求。在建设生态文明时代,节约的内容和形式要丰富得多,它不仅是家庭美德,也是公民的公共道德;不仅涉及消费,也关系到生产、交换、流通以及废弃物的处理。环保中的5R原则(Reduce,废弃物减量;Reuse,再利用;Recycle,资源回收;Repair,物品修复;Refuse,拒绝购买不符合环保概念的产品)基本上可以纳入节约的范畴。在产能过剩的工业化时代,不要求过“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生活,但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期限和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还是必要的。尽管不能全盘接受生态社会主义的思想,但提倡生产和使用不易损坏的物品、易于修理可长期使用的物品、不易过时的服饰,这很值得借鉴,生态社会主义者推崇的消费由量的标准向质的标准转化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当然,我们也要意识到,在目前这种背景下,光靠说教可能成效不大。社会、学校应该有制度性措施来促进这种节约意识的弘扬。比如,在助学贷款上,是否可以把学生的消费行为作为考量的要素?是否可以在学校设一些旧货交易场所,促进大学生把不再用的日常用品、没有用完的笔记本、旧书循环使用?美国是一个发达国家,但学生的书本是循环使用的。而我们国家,旧物的循环使用太少,大量还可以继续使用的物品被当成了垃圾。

五、心灵熏陶,提升自然美意识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响亮口号。要把中国变成美丽的国家需要有向往美丽的心灵。

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美,但不同时代有着对美的不同追求和解释。在中国古代,自然之美是文人墨客的审美情趣。在传统的山水画和诗词歌赋中,相当部分是描述和赞颂自然美的。或磅礴或娟秀,或远景或近观,或轻描淡写或入木三分,自然是不尽的创作源泉。在工业文明早期,战胜自然甚至掠夺自然的功利性思维逐渐取代了源远流长的天人合一思维。我们创造了大量的人化或第二自然,却忽视了自然的恒久魅力;我们只是在人造世界中忙碌,而无暇亲近自然;我们用人造物装饰着居室,却有意无意地了玷污了屋外的世界;我们享受着山珍海味,却不管明天是否还有鸟的欢鸣。

中国也有一些美丽的村庄,但农村脏乱差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由于建设规划滞后,土坯房、砖房和钢筋水泥房,随意布置;各种房子很少考虑与环境的协调性和美观性;生活垃圾随处可见;各种农业和生活废水直接排入池塘和溪流,使水域受到严重污染。新农村建设使农村面貌有所改观,但要彻底改变农村的面貌还需很长的时间。

我们的城市化速度是惊人的,城市的面貌也不断改观,甚至在外观上,很多城市也不亚于发达国家,但总体上,我们的城市建设缺乏特色,人造的东西太多,自然的太少;相当多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天不再蓝;尽管建了许多污水处理场,但还是有不少污水直接往河里排放,流经城市的河流不见了往日的清澈。

美有人造美和自然美,但人造美永远无法取代、超过自然美。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自然美可以增加人的幸福感,而人造美则很难。几十年来,我们在工业文明上已经大踏步前进了,我们的经济总量跃升到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但我们的焦点还是放在如何做强做大上,如何把整个国家变得更美,如何使生活空间宜居适度,则相对忽视了。我们在竞争,在追求物质利益,在攀比物质享受,却淡化了环境美的需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更加重视热爱自然的理念培养,更加重视提升大学生的自然美意识。我们需要工业化、现代化的效率与方便、舒适,更需要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人造美常常是短暂的,自然美才是恒久的。我们不仅要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提高,更需要生态空间的山清水秀。有了对自然美的渴求,就会更加自觉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就会努力地改善生态环境。

标签:;  ;  ;  ;  ;  ;  ;  ;  ;  

关于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_生态文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