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X线片结合CT扫描诊断颈椎病的价值论文_郝文博

分析X线片结合CT扫描诊断颈椎病的价值论文_郝文博

望奎县人民医院 1521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X线片结合CT扫描在颈椎病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入住我院行颈椎病诊治的118例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X线片和CT扫描。分析X线片、CT扫描单独检查与两者联合检查对颈椎病的检出率。结果:CT扫描结合X线片对颈椎曲度异常、椎间隙狭窄、小关节突增生、骨性椎管狭窄、钩突增生、椎体后缘骨赘的检出率分别为75.44%、73.73%、66.95%、57.63%、90.68%、66.95%,分别与CT扫描及X线片单独检测的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相比于X线片和CT扫描单项检测,两者相结合对颈椎病的检出率更高,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关键词:颈椎病;CT扫描;X线片;诊断价值

颈椎病又称颈椎退行性骨关节病,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属于一种颈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疾病[1]。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颈肩僵硬、恶心、呕吐、头晕等。由于该病病因复杂,且临床表现多样化,因此对该症的诊断和确诊比较困难[2]。目前,临床上对颈椎病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和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使用较多的为CT扫描和X线片检查。本文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18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X线片和CT扫描等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X线片结合CT扫描在颈椎病中的诊断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行颈椎病诊治的患者118例为研究对象,均确诊为颈椎病,符合中华医学会关于颈椎病的相关诊断标准[3]。118例患者中男76例,女42例,年龄23~75岁,平均(54.1±9.5)岁,病程2~94个月,平均(47.0±7.5)个月。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耳鸣,恶心呕吐,颈,肩部僵硬不适、疼痛麻木,四肢无力,颈部放射性压痛等。排除急性炎症、幽闭恐惧症、恶性肿瘤及骨代谢性疾病[3]。

1.2 检查方法

入选患者均行CT扫描和X线片检查。CT检查采用SOMATOM Emotion 多排螺旋CT机(德国西门子公司),患者取仰卧位,对患者进行平行于椎体及椎间隙的C3~6椎体和C2~7椎间隙扫描,扫描层距2~5 mm,层厚为2~5 mm,对每个椎间盘的3~5层摄取其软组织窗和骨窗。X线片检查采用日立MEDIX 850MA X线机,进行常规X线正侧位片和45°双斜位片检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观察指标

主要从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椎间隙狭窄、小关节突增生、骨性椎管狭窄、钩突增生、椎体后下缘骨赘等方面进行观察;以X线片结果为基础,再结合CT扫描进行综合性诊断,即对X线检查不清或不明确部位辅以CT扫描进一步诊断。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X线片检查结果

颈椎生理曲度改变63例,其中曲度加大34例,变直25例,曲线反张4例;椎间隙狭窄53例;小关节突增生41例;骨性椎管狭窄30例;钩突增生62例,其中双侧增生29例,单侧增生33例;椎体后下缘骨赘后突明显43例。

2.2 CT扫描检查结果

颈椎曲度异常48例,曲度加大23例,变直19例,曲线反张6例;椎间隙狭窄41例;小关节突增生51例;骨质增生性导致的骨性椎管狭窄47例;钩突增生91例,其中52例现横突孔变形;椎体后下缘骨赘49例。

2.3 CT扫描结合X线片诊断结果

颈椎曲度异常87例、椎间隙狭窄75例、小关节突增生79例、骨性椎管狭窄68例、钩突增生107例、椎体后缘骨赘79例,分别与CT扫描及X线片单独检测的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临床研究资料显示,近年来颈椎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逐步年轻化[4]。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项韧带组织、钩椎关节等发生退行性改变,从而引发神经、神经根、脊髓、血管、颈部动脉等发生病变,进而产生相关症状,如颈、肩疼痛、头晕、活动能力受限、恶心、呕吐等。其病理变化为:颈间盘膨出以及脊髓核压迫脊髓、神经根和动脉;钩椎关节发生病损,从而致使小关节脱位;椎间盘退性改变时,能够形成椎体骨赘或使得椎体间隙变窄。颈椎病较严重者会在肱三头肌或肱二头肌部位发生病理反射,且上肢肌力减弱,因此该病给患者带来身体不适的同时,也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5]。因此,早诊断、早确诊、早治疗能够有效防治颈椎病,减轻该症对患者的影响[6]。

临床上通常将颈椎病分为五个类型,(1)椎动脉型:钩椎关节对相邻动脉产生异常压迫,使得椎底动脉血供不足而导致,以体位性眩晕及疼痛、眼前短暂性漆黑为主要临床表现[7]。(2)交感神经型:发病原因为椎间盘发生病变,从而压迫交感神经,导致患者出现视力模糊,眼睑无力,听觉障碍等症状;该类型比较不常见[8]。(3)神经根型:椎间盘发生病理性变化后,导致脊神经根受到压迫,主要会引起上肢感觉及其运动功能发生异常,主要临床特征为手指麻木,肩颈不适,上肢放射性疼痛。(4)脊髓型:项韧带钙化、颈间盘膨出导致椎管直径变小,使得脊髓缺血或受压,导致脊髓传导受阻,临床表现特征为双臂上抬困难,四肢麻木、酸胀,肌腱反射异常,大小便困难等。(5)混合型,同时出现以上两种或以上症状表现[9]。

临床中最常用的检查方式是X线片,该方式检测颈椎病的影像学特征为:(1)各椎体间的间隙变小;(2)颈椎曲度消失,椎部朝后突或变直;(3)常见第4或第7椎体和钩突出现增生或骨刺;(4)椎间孔形状不规则或变小;(5)韧带呈串珠状、条状,或出现密度钙化或不规则斑点;(6)椎管直径变小;(7)椎体滑脱[10-12]。

CT扫描也是临床中常用的颈椎病检查方式,它以较高的分辨率优点对X线片诊断不明确的患者进行进一步确诊[13]。CT扫描操作简单,耗时短,很快就能出分析结果,因此,CT扫描不但能为临床提供所需的常规图像,而且也能在工作站重建图像,清晰显示颈椎各个部位的状况[14]。同时,CT扫描对早期病变具有较好的辅检作用,能够清晰显示颈椎钙化、压迫、增生及突出等病理变化[15]。

本研究选取临床症状和基本情况相近的患者,分别采用CT扫描、X线片以及两种检查相结合进行检查,主要观察患者的颈椎曲度异常、椎间隙狭窄、小关节突增生、骨性椎管狭窄、钩突增生、椎体后缘骨赘等重点部位,结果发现,两种检查方式相结合的检测方法对以上部位的检出率分别为73.73%、63.56%、66.95%、57.63%、90.68%、66.95%,均高于CT扫描和X线片单独检查的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这说明在颈椎病的临床检测中,X线片或CT扫描中任何一种单独检测方式,与两者相结合的检测方式相比,其临床诊断价值均不如后者,尤其对早期病变或颈椎病情况比较复杂的患者,两种检测方法相结合能够提高颈椎病的诊断率,有更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陈超.探讨不同的影像学方法诊断颈椎病的临床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20):2694-2695.

[2]赵喜,谭文莉,杨烁慧,等.多层螺旋CT评价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椎间孔变化的价值[J].颈腰痛杂志,2011,32(2):93-95.

[3]周清,荣阳,白娟,等.颈椎病X线诊断价值与影像追踪性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1):67-68.

[4]屈尚可,张磊,包可,等.颈椎病患者的X线、CT、MRI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J].中外健康文摘,2012,9(27):129-130.

[5]王玉新.X线摄片结合CT扫描诊断颈椎病的价值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19):1549-1550.

论文作者:郝文博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0

标签:;  ;  ;  ;  ;  ;  ;  ;  

分析X线片结合CT扫描诊断颈椎病的价值论文_郝文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