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论文_吴海燕

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论文_吴海燕

摘要:音乐是幼儿园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它可以陶冶人的性格和情感,音乐欣赏对幼儿来说又是非常重要的,幼儿园开展音乐欣赏活动的目的在于“初步萌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在音乐欣赏活动中,要让幼儿理解音乐作品,就应该让他们听听、讲讲、动动,通过他们的听觉及身体的动作来感受音乐,从而把他们带进优美的音乐境界中完成音乐教学任务。

关键字: 幼儿 音乐欣赏 培养

一、欣赏音乐对幼儿的作用

1.欣赏音乐是激发幼儿情感的动力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声音在时间的过程中流动,音乐也在时间过程中慢慢展示艺术形象,表现情感艺术。每一首音乐作品都表达了一种内容和情感,以音乐形象中感染人,打动人心,陶冶情操,使人在音乐情感中受到教育。例如:在组织中班幼儿欣赏《云》这首歌曲时,缓慢、优美的旋律使幼儿在愉快而平静的心境中进入一个神奇的世界,这首曲子激发了孩子的情感,唤起了他们美丽的幻想,——白云像帆船,白云像雪白的棉花,像柔软的床,睡在上面轻飘飘,软绵绵的。

引导幼儿去欣赏音乐,激发他们的情感,让幼儿慢慢地感受这种音乐的情感,领会艺术的美,使幼儿心灵得以陶冶。

2.开阔幼儿的音乐视野,提高幼儿音乐听辨能力

在幼儿园的音乐活动中,歌曲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幼儿年龄小,声带短而窄,音色单一、稚嫩,发声器官尚未成熟,难以表现各种体裁、风格的歌曲,教师在乐曲上受到局限。音乐欣赏往往可以弥补其他音乐活动所选曲目在风格、体裁及艺术手法上的不足,让幼儿充分欣赏、接触大量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各种中外音乐作品,能提高幼儿的音乐品味,开阔幼儿的音乐视野,充实他们的音乐世界。音乐是一门听赏艺术,通过音乐欣赏,让幼儿喜欢听,懂得听,初步学会辨听作品的力度、节奏、速度、旋律、音色、结构形式等,能发展幼儿的听觉和音乐的听辨能力。

3.欣赏音乐,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中,音乐教育对于智力的发展有特定作用,因此要引起教师的重视。一个人的智力因素主要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在音乐活动中,听觉注意力是听觉的组织者;音乐记忆力是音乐思维活动的基础;而想象力是幼儿张开翅膀神奇的想象;思维能力则是智力的核心,经过分析、概括、归纳等思维,进而全面的认识事物。

在欣赏音乐中,培养幼儿听觉的注意力和记忆力,运用听觉的辨别能力去分辨,感知音乐中速度与力量的关系,从而调动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这一过程就是音乐教育活动中发展智力的过程。既然欣赏音乐有着多功能的教育效果,那么作为幼儿园的教师就必须能提高自身的音乐素质,重视音乐学习,提高音乐教育的能力,进而搞好幼儿园的音乐欣赏活动。

二、培养幼儿音乐欣赏的途径

1.恰当的选材

幼儿年龄小好动,因此欣赏的作品首先应该具有幼儿比较熟悉的音乐形象,以便提高他们的欣赏兴趣。如《水族馆》、《狮王进行曲》等,孩子们一听马上会想起平时看到的、听到的动物形象。由于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在欣赏过程中就容易找到他的音乐形象,易于理解作品表现的思想内容。

其次,音乐欣赏的作品不能太长,其结构也不能过于复杂。表现内容应该贴近幼儿生活实践和认识,在欣赏活动之前可以丰富幼儿相关的知识经验,如在欣赏《狮王进行曲》前可让幼儿参观动物园;在欣赏《水族馆》时可让幼儿观察鱼在水中是怎样游动的;在欣赏《在钟表店里》时可让幼儿参观钟表店等等。这样幼儿容易进入角色,愉快的参与活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总之选择一个好的教材是成功上好音乐欣赏活动的首要条件。

2.善于分析乐曲的曲风和节奏、旋律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引导,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一步一步走近作品中去,从而身临其境的感受音乐的魅力

许多音乐作品被人们赋予固定的形象,从而使人们更加形象生动的感受作品所表现的情感。例如《小兔跳》乐曲中,以欢快的跳音和优美的快节奏跳跃的旋律进行表现,是我们自然而然的就会在脑海中形成兔跳的画面。而在《小熊吹喇叭》的乐曲中,就可以通过左手低沉的钢琴伴奏感受到小熊的笨拙可掬的可爱模样。在《小燕子》的乐曲中,用优美的琶音进行伴奏,使整个乐曲舒缓、优美、流畅,从而使听者感受到燕子优雅的飞行姿态和穿梭在绿意昂然的春天景色里的情景。

3. 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教师要仔细的观察幼儿的感受能力,注重整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灵活的进行教学活动。

幼儿是受教育者,是欣赏活动的主角,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着和支持者。幼儿存在个体差异,在欣赏能力方面和理解音乐的能力方面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观点,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要密切的关注幼儿,切忌自我陶醉而忽略幼儿的感受。要通过多种方法激发、引导幼儿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说出来,以求师生互动,产生共鸣。对于相同的音乐,教师有自己的欣赏思路,在引导幼儿的同时切忌否定幼儿的欣赏思路,要善于倾听,不可以将欣赏活动理解的太死板。活动中应当鼓励幼儿大胆的表达,敢于表达的幼儿至少说明他们认真地欣赏了、思考了,对于没有进入欣赏状态的幼儿也要多引导、提问,激发他们的欣赏兴趣,并及时地对其进步表示肯定和鼓励。但是对于表达不够准确、对乐曲感受在理论上有偏差的幼儿也要及时地给与指正和正确引导,使他们的欣赏能力得到提升。在活动结束时,教师还应该善于总结、评价,给幼儿在活动后的思考留有充分的空间,鼓励幼儿用多种思维感受作品,多听、多欣赏,不断的扩宽自己的欣赏空间,从而提升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4. 多种手段、方法参与和渗

幼儿欣赏音乐应是一种积极的活动,而不是消极的、被动的感受,应使整个欣赏音乐的过程都能引起幼儿的兴趣,使其想象活跃,情感也有所触动。

(1)借助动作感受音乐的性质及表现手段。幼儿在欣赏音乐作品中会出现各种面部表情和动作,这是幼儿表现内心感受的一种方法,同时动作还可帮助幼儿加深感受,是提高辨别音乐性质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如:幼儿听了乐曲《小鸭的舞》,就能用轻微的动作表示出什么时候小鸭在游泳、跳舞,什么时候一摇一摆回家了等,这样会加深他们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幼儿对作品的感知、理解、表现,能够更直接、更全面、更深刻。

(2)进行比较。运用视觉进行观察时,若有对比更容易看出异同,而倾听声音若能进行比较,那么音乐作品的特点、性质也能明显感受到。如“摇篮曲”与“舞曲”或“进行曲”的比较,“老人走路”与“蹦跳的小孩子”的节奏比较,幼儿通过视觉、听觉、动觉等多种器官的参与与比较,对音乐作品理解的更深刻。

(3)教育手段的不断渗透。由于客观世界的各种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当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会有种种心理活动交织运转,产生各种联想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可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和不同的音乐作品,通过语言、文字、图画、韵律等幼儿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的参与,调动幼儿各种感官配合,深化和丰富幼儿对音乐的听觉经验。如:欣赏轻快的《小松树》舞曲的同时,在幼儿面前放上画有午睡、做早操及歌舞场面内容的三张图片,让孩子们边听边看,音乐结束后问幼儿音乐里说的是哪幅图片里的事,结果没有一个孩子去指那幅午睡的图片。

音乐欣赏是一个审美过程,在实施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必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发挥教育的基本功能。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把个方面的教育内容联系起来,彼此渗透,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手段,让幼儿各种感官参与和活动,这样既能激发幼儿欣赏音乐的情趣和积极性,又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从而感受到其内在的美,真正达到欣赏的目的。

 

论文作者:吴海燕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7年8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1

标签:;  ;  ;  ;  ;  ;  ;  ;  

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论文_吴海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