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书山之路:胡士庆与中国文化史通史_文化论文

孤独的书山之路:胡士庆与中国文化史通史_文化论文

寂寞书山路——记胡世庆和他的《中国文化通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史论文,中国文化论文,山路论文,寂寞论文,胡世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民学者胡世庆先后两次编著、修订的46万字的《中国文化史》和86万字的《中国文化通史》出版后,引起了海内外的关注。此书以深入浅出的文字,对中国古代文化作了分门别类的梳理和描述,内容涉及历史、地理、政治、宗教、科技、文化、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和中外交流等领域,昭示了中国文化的历史联系。专家评说,全书构架有机、纲举目张,这种体式在国内同类著作中没有先例。

胡世庆是什么人?

大概谁也不会想到,这位致力于研究和著作长达40年的学者,竟是浙江省绍兴县湖塘镇西跨湖村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他博览群书10多年,已不仅仅满足于书带给他的乐趣和思索,“我还要把这乐趣和思索告诉别人,我要写书!”

胡世庆年过半百,中等个子,穿着朴实,黝黑的脸上布满风霜,一双睿智的眼睛,充溢着求索的灵光。胡世庆读书、研究、写作了这么多年,问他最深的体会和经验是什么,他微笑着说:“我这个人,不迷信权威,读书常常采用比较法。发现问题,我就寻根究底,先弄清楚我所关注的问题是否已经解决,以免重复他人的劳动。如果尚未解决,就再设法弄清楚和这个问题有关的、迄今为止有哪些必读的资料,等我心中有了底,就马上行动起来,有时候甚至央及朋友为我奔波。”

胡世庆的《中国文化通史》,重在对史实的考订,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难以估量。如写到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时,胡世庆看到了《光明日报》上一则关于马圈湾纸的考古消息,说据考证马圈湾纸制造术早于历史记载的蔡伦170年。为弄清纸的始造到底是在什么年代,胡世庆接连给有关专家、学者发出10多封信,回信意见不一。胡世庆在此基础上进行整理、归纳,短短百十字,就牵延了好几个月时间,才正式写完。胡世庆很认真地说,要宣扬中国文化,最好的办法是举出史实来,因为事实胜于雄辩。事实上,在胡世庆的著书过程中,有一小半时间都用在了给有关的专家、学者写信上。通过书信,请教疑难问题,获取学术信息,交流研究心得。

搞学术研究极需要科学态度,不能急功近利。胡世庆告诉记者,他有个朋友在西安,研究中国钱币史,曾对胡世庆说,他著的《中国钱币史》即将问世。后来,这位朋友到绍兴作客,赠给胡世庆的著作书名却是《陕西钱币史》。原来,这位朋友因为出书经费问题,将“中国”两字换成了“陕西”。这样一改,不但解决了出书经费,西安有关部门还给他颁发了一笔奖金。从书稿的内容看,书名由“中国”易为“陕西”也不过举手之劳。这位朋友因此奉劝胡世庆,不妨将《中国文化史》改为《浙江文化史》或《绍兴文化史》,这样在出书的经费和其他问题上,能更直接地得到当地有关部门的支持。

对此,胡世庆先生有着一番不同的见解,他说:“陕西钱币完全可以代表中国钱币,绍兴文化却不能完全代表中国文化,名实不相符,焉能妄改?绍兴是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应当对中国有较大的贡献,《中国文化史》出自绍兴人之手,如果能站得住脚,就算是我对家乡的贡献。”

现在《中国文化通史》虽然出版了。但胡世庆还是觉得没有真正完成这项工程。自去年年初以来,胡世庆又拿起了放大镜、直尺、红笔,对照书稿进行字字句句的校订,并向浙江大学出版社多次提出重版意见,数次上门商议。现在,他对《中国文化通史》又开始了第3次修订,埋头补充注脚。他说,要与国际学术接轨,必须对书中所述有关内容,注明出处,以便明确自己对史料的研究、分析、判断。他决心再花4年时间,增加相当于原著同等容量的80多万字的注脚。他初步打算,先在已注好10万字内容的基础上,在两年内出版上半部80万字;再用两年出完后80万字,估计总字数达160万字左右。他面带自信地笑着告诉笔者:到那时我已60岁了。

标签:;  ;  ;  ;  

孤独的书山之路:胡士庆与中国文化史通史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