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加快中部崛起的扶持政策_国家经济论文

论加快中部崛起的扶持政策_国家经济论文

论加速中部崛起的支撑性政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部崛起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地区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突破“三农”问题的必要条件。中部6省有农民2.5亿以上,占全国农民总量的33%。中部粮食产量占全国28%、棉花产量占全国34%、油料占全国40%,而工业产值不到全国的15%,是典型的农业省区,也是人口压力巨大、农民比较贫困、生态快速恶化的地区。加速中部崛起,等于抓住了“三农”的要害,中部崛起了,“三农”问题就解决了1/3。因此,促进中部崛起对破解“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中部崛起是邓小平理论的延续和发展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邓小平关于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发展战略思想推动下,东部沿海地区先走一步。这种“不均衡发展”和效率优先的发展模式,改变了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提高了资本利用效率,促进了竞争,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但是,邓小平提出的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发展战略,是为了带动和实现共同富裕。前者只是手段,后者才是目的。目前,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目标已经实现了,而作为目的的共同富裕还为期遥远。

1978年,中部同东部相比,人均GDP实际相差仅154元,到1995年,其差额扩大到3148元。至2003年,中部的人均GDP同东部人均GDP相比,差额已达到8534元。中部同东部之间的人均GDP之差额,已是开放初期1978年的55.4倍。2000年,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西部地区发展已有明显提速,相比之下,中部地区发展不仅落在了东部之后,而且也被西部甩到了后面。2000年到2003年间,东、中、西GDP增长速度为13.29%、10.53%、11.89%,中部成了发展速度最慢的地区。从东、中、西部占全国GDP的比重看:1999年东、中、西各占55.6%、25.8%、17.5%;2003年,东、中、西部各占58.4%、24.65%、18.9%。由此看出,西部大开发以来,中部地区不仅相对发展速度更慢了,而且在GDP中的所占比重也明显下降了。事实证明,中部正在“塌陷”,中部正在成为“经济洼地”。

为了遏制和改变经济越发展、区域和城乡差距越拉大的现状,中共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统筹区域发展”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发展战略。在200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又论述了“两个趋势”问题,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中部崛起是中央继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之后提出的又一“统筹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这既是中央“全面建设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邓小平理论的延续和发展。

二、中部崛起的环境和条件

(一)中部崛起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扩大对外开放,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在总体上实现了经济总量翻两番,人均GDP超过了1000美元。国家实力大为增强,国际地位明显提高,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已经把我国推到了世界投资最为关注的地方。中部崛起在这个时间起步,无疑会得到世界的关注。这不仅会利于中部加强同国外的交流与合作,也有利于中部在“引进来”、“走出去”方面大展宏图。

其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快速发展。至2000年,民营经济中已有个体工商户2377万户,私营企业243万户。国民生产总值中,民营经济所占比重已达48.5%。截至2002年底,个体和私营企业资本已达2.85万亿元。仅2002年一年,个体与私营企业注册资本就高达6900亿元,比当年实际利用外资高出2600亿元。鉴于中部有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资源优势,中部崛起一定会成为民营企业的关注热点。特别是伴随民营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国家对民营经济发展政策不断放宽,民营经济一定会对中部崛起做出重大贡献。

其三,作为第三位的中部崛起的外部环境,是沿海经济的高度发展,为中部崛起创造了条件。从经济学的势能理论和梯度扩散理论考虑,东部的高度发展增强了中部四周的经济势能。在沿海各省生产要素高度密集,成本不断升高,劳动力和土地不断提价情况下,各种生产要素必然要由经济“高地”向“洼地”流淌,必然造成资本、技术、企业和人才向其紧邻的欠发达地区扩散和转移。作为被粤、闽、浙、沪、苏、鲁、津、京、冀包围的中部地区,已经显示出它的区位优势,后发的风帆正在扬起。

(二)中部崛起的内部环境和条件

1.资源优势。中部地区,除山西外,基本位于长江、淮河两岸,自然条件较好。中部有山、有水、有平原,无霜期长,雨量充足,矿产资源和水资源比较丰富。例如河南省,粮油产量均居全国第一,棉产量居全国第二。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在中部得天独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各方面也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为中部崛起奠定了基础。

2.文化优势。中部地区,作为中华民族最早开发的腹地,文化厚重,历史悠久。河洛文化是中国文化之源,最早发生在中部。除此,三晋文化、荆楚文化、徽文化、湖湘文化的深厚内涵,必将对未来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几年在郑州连续召开的客家人寻根恳亲会和河洛文化交流会的隆重场面,足以使人们感到中部的文化优势一定会为中部的快速崛起发挥作用,做出贡献。

3.区位交通优势。中部地区无论是从扩大对外开放考虑,还是从为东部服务出发,其区位优势都好于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紧靠经济发达的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天津、北京等,特别是有京广铁路、京九铁路、京珠高速公路纵贯南北,有陇海铁路和长江横穿东西,使中部地区同发达地区交通便捷,合作方便,这样有利于中部紧抓东部经济向外扩散和转移的机遇,走出困境,实现快速崛起。

4.旅游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优势。中部有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景色旖旎,文化内涵丰富,特别值得重视的是红色旅游资源,在中部分布众多而广泛。中部地区农民比重大、剩余劳动力多,外出务工人数占全国40%以上。如能注意将劳动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中部不仅可以成为沿海发达地区的劳动力基地,而且可以通过农民外出务工,使更多的打工者转化为中部经济的开拓能手。

三、中部崛起所需的支撑性政策和突破性行动

(一)支撑性政策

1.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部崛起一定要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各级政府要始终坚持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各级官员要提高思想认识,转变工作作风,堵塞权钱交易和寻租行为。要杜绝虚报、浮夸作风,扭转资金投放中的“嫌贫爱富”和“重锦上添花、轻雪中送炭”的现象。要走资源节约型发展道路,要发展循环经济。

2.要促进中部各省互动和中部与东、西部的互动发展。在中部崛起中,要大力调动各省的积极性,促进他们比学赶帮,互相竞争。各省都要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突出自己的发展特色,做到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同时,中部各省一定要重视总体崛起对自身崛起的重要性,不能各自为政,划地为牢、相互封锁。要通盘考虑中部各省的交通发展,统筹研发中部各省的资源配置和产业分工,统一安排中部的旅游发展和旅游路线等,促进中部的一体化,加强各省之间的统筹、交流和互动。中部各省除了扩大各省之间的对外开放和互动之外,还要加强中部与东部、中部与西部的合作和互动,做到最有效地发挥优势、最合理地配置资源、最高效地利用资本、最快速地促进发展。

3.为中部土地使用松绑,并推出区域地租级差。中部崛起,需要推进城镇化,分流农民;需要推动工业化,发展工业。无论是城镇化,还是工业化都需要占有土地。中部是农业产区,历史上划定农田保护区甚多,而且因经济落后,城镇占地面积甚小。因此,在中部崛起中,需要国家为中部使用土地松绑。土地是国家的,发达地区已经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其发展是以牺牲粮棉油生产为代价的。下一步的发展,应该限制发达地区的土地利用,并需遏制发达地区的低地价和零地价。相反,可以放宽中部对土地使用数量,尽可能降低中部的土地售价,形成有较大差别的地租级差,以此来促进区域统筹,促进均衡发展,促进需要土地的工业项目走向中部和向中部转移。

4.核定区域间的工人工资,使在中部兴业更有利。本来发达地区的工资升值是促进企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的主要动力,但因中国的特殊情况,农民数量极大,数以亿计的劳动力涌向沿海,造成发达地区的工人工资不仅不升,反而下降。例如深圳的保姆做家政,一小时才只有5元钱,这个收入同成都等地没有两样。为了促进中部崛起,应该由国家依照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敲定最低工资和核定工资标准,使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工资水平形成级差,促进一些企业向中部地区转移。

5.拉开区域间税收档次,促工业向中部转移。作为宏观调控政策,一定要重视区域间税收政策的调控,要利用税收杠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对发达地区办工业,国家应该多收税,对在欠发达地区办工业,国家应该少收税。只有这样,欠发达地区才能发展,中部崛起才有指望。

(二)突破性行动

1.淮河治理要有突破。淮河治理是中部崛起的大事之一。十年九涝的淮河是安徽、河南的一大隐患,要促进中部崛起,就要像修长江三峡那样,集中国家的财力,突破对淮河的治理。

2.公路、航空和乡村道路的建设力度要有突破。在中部尚有很多地市之间,道路状况不好,坎坷不平,一些地市之间甚至没有直达公路。另外,中部的航空建设也比较滞后,有些城市乘飞机还要远跑几个小时的车程。要促进中部崛起,仍需先从修路做起。国家应通过积极财政政策,加大中部公路、机场和乡村道路的建设力度,提高中部各地的通达度。

3.农田水利建设要有突破。中部地区均是农业大省,有较多的水利设施。但是,由于投入不足,中部地区的水利设施大多年久失修。有的地方在上世纪60年代已经建起农田灌溉水网,只因水库崩塌,又使原来的水网被摧毁,在没有国家投入的情况下,又改水田为旱作。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就要重视农田水利建设,使农民做到旱涝均可保收。

4.城市建设和发展要有突破。中部要发展,就要高度重视城市化,在城市化方面,中部地区要重视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而且需要把一些城市提升为副省级,这不仅是招商引资、留住人才,促进生产要素向这些地方流动的需要,也是创造就业岗位、扩大工业品需求和促进工业发展的需要。

5.民营经济发展要有大的突破。实践证明,哪里民营经济最活跃,哪里的经济社会就发展快。在非国有经济最发达的浙江、广东、江苏三省,城镇就业的70%是由民营企业安排的。同发达省份相比,中部民营经济是滞后的。无论从发展地方经济考虑,还是从促进就业考虑,中部都需要加大民营经济发展步伐。为促进中部崛起,中部应该解放思想,放宽准入条件,支持民营企业特别是农民企业的创业和发展。

6.旅游资源开发要有突破,实现旅游业的大发展。中部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而且因为中部离发达地区较近,这些地方最易成为发达地区人们节假日的旅游地。所以中部要高度重视旅游资源开发,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中部的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和对外贸易往来,让旅游业为中部崛起做出大贡献。

标签:;  ;  ;  ;  

论加快中部崛起的扶持政策_国家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