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中地下室外墙防水技术论文_夏青山

建筑施工中地下室外墙防水技术论文_夏青山

丹东堃鹏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辽宁丹东 118002

摘要: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于建筑工程建设中的防水工程建设要求也越来越高。地下室结构因为其长埋于地下,因此地下水的渗透作用较强,容易出现较为严重的渗透问题。鉴于地下室结构在实施修复的过程中具备一定的技术难度,因此在进行地下室工程建设时,要加强对防水施工的建设力度。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建筑地下室防水工程施工技术,以期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地下室;防水施工;关键技术

1建筑地下室防水工程施工重要性

1.1地下室防水工程直接关系到建筑使用和功能建筑工程中地下室防水工程是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确保建筑物不受到侵蚀和危害的关键工程。通过合理的应用防水措施和材料,能够有效的预防渗漏和浸水情况的发生,从而确保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1.2地下室防水工程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命安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防水工程任务不断加重,地下室防水工程的好坏对建筑物的使用安全和年限产生直接的影响。严重的渗漏,不仅危害着建筑物,也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安全,甚至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为此,防渗防漏,提高防水工程质量,是防水工作者的重大责任,其中防水工程的规范作业和精心设计、精心施工显得尤为重要。

2我国地下室防水施工工程现状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建筑行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地下室防水工程建设过程中也表现出了较为乐观的发展前景,具体主要表现在刚性防水工程建设与柔性防水建设两个方面。

首先在刚性防水研究过程中,德国提出的骨料连续集配防水混凝土技术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但是鉴于我国在集料过程中的制约,因此难以将该技术引入到我国的防水工程建设中。后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加,技术发展也实现了一定的突破,我国在刚性防水工程建设中提出了富砂浆普通防水混凝土技术,并就影响混凝土防水质量的因素作出了可靠性的判断,即水泥砂浆的质量是影响混凝土防水功能的核心元素。因此,该项技术在我国的防水建设中发挥了较好的效果。

3防水施工技术

3.1原材料控制

地下室的防水基本上以结构自防水体系为主,附加一到两道柔性防水层。建筑地下室外墙一般采用抗渗等级不小于P8的防水混凝土,防水混凝土的配合比应符合下列规定:

(1)试配要求的抗渗水压值比设计值提高0.2MPa;

(2)宜选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混凝土胶凝材料总量不宜小于320Kg/m3,水泥用量不宜小于260Kg/m3;粉煤灰掺量宜为胶凝材料总量的20%-30%;

(3)宜选用连续级配的粗骨料,最大粒径不得大于40mm,含泥量不应大于1.0%,泥块含量不应大于0.5%;所有细骨料含泥量不应大于3.0%,泥块含量不应大于1.0%;

(4)水灰比不得大于0.5,砂率宜为35%-45%,混凝土入模坍落度宜为120-160mm;

(5)可掺入适量UEA微膨胀剂,补偿混凝土的收缩,减少收缩裂缝。

3.2施工控制

防水混凝土拌制好应在30min内运至现场,运送距离较远或气温较高时,可掺入缓凝型减水剂。运输过程中若出现离析,则必须进行二次搅拌。坍落度如果不满足施工要求,坚决退场处理,严禁直接加水搅拌。地下室外墙一般高而长,为避免外墙开裂,可在配筋上增加抗裂钢筋,在外墙迎水面钢筋保护层内加设一道φ4@100的抗裂钢筋网。

混凝土浇筑应分层连续浇筑,应在下一层混凝土初凝前浇筑上一层混凝土,间隔时间一般不超过2小时,以免形成冷缝。浇筑高度超过2m时应使用串筒或滑槽,避免因自由落体高度过大而引起离析。应严格控制振捣范围和时间,避免因漏振而引起蜂窝麻面或因振捣时间过长、过短造成翻砂或不密实等不良情况的发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3施工缝和后浇带技术要求

施工缝是防水混凝土工程中的薄弱部位,应尽量不留或少留。地下室底板与外墙一般是分开浇筑,通常在地下室底板以上400mm(不得小于300mm)左右的侧墙上留施工缝。施工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出现施工冷缝,若必须留置时,施工缝处应设置止水钢板,止水钢板搭接时应用电弧焊接满焊,搭接长度≥50mm。

地下室外墙多属于超长地下结构,为方便各单元独立施工,在设计上一般每30-40m设置一道后浇带。外墙后浇带两侧应安装止水钢板,两侧混凝土用钢丝网封口。止水钢板通过短钢筋头与纵向钢筋焊接,此焊接头兼做钢丝网支撑钢筋。止水钢板接长需满焊对接,横向止水钢板与竖向止水钢板也应满焊对接。

施工缝及后浇带处浇筑混凝土前,必须对先浇筑混凝土的接触面进行凿毛,凿除浮浆和松散石子,然后用高压水枪冲洗表面,彻底清除原混凝土表面的泥土、松散骨料及杂物,让混凝土表面充分湿润但不得积水。施工缝处浇筑混凝土前应先在结合面处铺一层与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厚10mm~15mm),并细致捣实。后浇带混凝土的浇筑时间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后浇带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及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强度等级宜比两侧混凝土提高一级,并采用掺加微膨胀剂的补偿收缩混凝土。后浇带及施工缝边角处应加密振捣点,并应适当延长振捣时间。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及时进行保湿养护,后浇带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不得少于14d。

4防水施工技术要求

地下室外墙防水层是其抗渗漏的一道人工屏障,地下室外墙主体结构全部完工后防水施工前应进行24小时淋水实验,无渗漏点出现方可进行防水层施工。地下室外墙防水通常采用卷材防水或者涂料防水,外墙防水层必须和底板防水层封闭闭合,防水层厚度必须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卷材防水层施工时在转角处、变形缝、施工缝、穿墙管等部位应铺贴加强层,加强层宽度不小于500mm。涂料防水层施工应分多遍完成,后一遍涂刷应待前遍涂层干燥成膜后进行。每层涂刷时交替改变涂层的涂刷方向,同层涂膜的先后搭茬宽度宜为30~50mm。

5地下室外墙防水施工技术漏洞

5.1防水设防不合理

地下室防水工程的建设主体主要是包括结构底板与结构墙体,在建设过程中要选择防水混凝土而不能应用一般的材料。为了保证其具备一定的防水能力,要在防水砂浆、卷材、涂料、防水板等方案中选择一到两种设防方式。在设计结构墙体时,若采用的是粘土砖而不是防水混凝土,在设防方案上也表现出了明显的不足,即没有在结构底板上设置任何的防水层。鉴于此,防水设防的不合理是造成渗漏问题的一个主要因素。

5.2穿墙管设计不合理

穿墙管设计不合理是表现在众多施工单位中的一个较为严重问题。穿墙管道是地下防水工程建设中的细部节点,其常见的不合理现象主要表现在缺乏穿墙管周围的防水结构上,即穿墙管周围不存在防水加护处理。这种问题的出现,很容易造成地下室的渗漏现象,给予水流便捷的流入通道。

穿墙管道的防水结构设计主要包括两种方案即压盘式固定穿墙管防水构造以及套管式穿墙防水构造。前者主要是采用固定式的防水措施,其材质主要为钢材,实现保护的途径是在穿墙管的双面焊接止水环,其形状分为两种,即方形和六边形,一般六边形的应用较多。在管道周围粘结了一些卷材收头,其粘结过程主要是通过热熔的SBS改性沥青实现,并且用这种材质加固卷材四周,实现密封处理。套管式穿墙管防水构造主要是通过铺设圆环型或者长条形附加层来实现防水加护的作用。

6地下室外墙防水施工关键技术要点总结

6.1模板工程施工需要对主体构件的支撑强度与力学性能进行计算校核;模板加工要控制好的模板的适用尺寸,保证其在合理的范围内;模板安装要严格按照规定的顺序,保证支护部位的合理性。

6.2混凝土施工中的技术要点表现在混凝土的调制比例、工序流程的规范性、施工缝留设的合理性等。

6.3后浇带施工过程主要是关注其周边的混凝土质量保护。

7结束语

地下室外墙施工时应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从设计到施工、从原材料到施工工序都应严格把关,认真落实检查和验收制度,尽量避免渗漏情况的发生,即使局部发生渗漏也必须在防水施工前处理到位,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参考文献

[1]王蕾.试论建筑施工中的防水防渗施工技术[J].门窗,2015,02:57-58.

[2]杨伟健.浅谈地下室防水施工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1:215.

论文作者:夏青山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14

标签:;  ;  ;  ;  ;  ;  ;  ;  

建筑施工中地下室外墙防水技术论文_夏青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