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化学结构完全不同的血管活性激素对血管的作用

三种化学结构完全不同的血管活性激素对血管的作用

单婕[1]1993年在《三种化学结构完全不同的血管活性激素对血管的作用》文中提出本论文在整体动物、离体组织以及细胞水平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照比较了三种化学结构完全不同的血管活性激素的作用。这三种激素包括肽类加压素(AVP)及甲状旁腺素(PTH),固醇类包括雌激素(estrogen),2种双羟基维生素D_3,1,25(OH)_2D_3和24,25(OH)_2D_3以及新近发现的甲状旁腺致高血压因子(Parathyroid Hypertension Factor,PHF)。该因子被推断含有—磷脂酰肽(Lysophosphatidyl—Peptide)样的结构。 在SD大鼠的实验中发现:肽类能引起急性血压变化,固醇类本身对血压无明显影响,而PTH却引起一种独特的迟发的升压作用。由此推论:肽类血压活性激素可能对短期急性的血压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固醇类和PTH可能在中长期参与血管对其它血管活性物质敏感性的调节。我们证明了每个代表性激素的独特有趣的作用特征。文献报导AVP引起主动脉收缩,其机制是依赖于细胞外钙离子内流和细胞内钙贮库释放钙。而我们的实验发现AVP引起的大鼠尾动脉收缩是完全依赖细胞外钙内流。虽然利用钙离子荧光显示剂Fura-Ⅱ实验表明在除

刘华[2]2003年在《NO等血管活性物质与原发性高血压遗传关系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 研究具有原发性高血压家族史的健康子女血浆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血浆肾素活性(Plasma Renin Activity,PRA)、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TⅡ)的水平变化,探讨NO与PRA、AT Ⅱ等血管活性物质与原发性高血压遗传的关系以及在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随机选择有原发性高血压家族史的健康子女60例作为研究组,其中双亲均患原发性高血压的子女30例为双亲组,父或母亲患原发性高血压的子女30例为单亲组,随机选择无原发性高血压家族史的健康子女20例作为对照组,用光电比色法测定血浆NO的含量,用放射免疫法测定PRA、AT Ⅱ的含量。 结果 ①血浆NO、PRA、ATⅡ的水平在有原发性高血压家族史的研究组明显高于无原发性高血压家族史的正常对照组(t=2.782,2.841,3.418,P<0.01)。②双亲组血浆NO、PRA水平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2.163,2.721,P<0.05,ATⅡ水平在两组之间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3.433,P<0.01);NO、PRA、ATⅡ水平在单亲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2.206,2.268,2.734,P<0.05);NO、PRA、AT Ⅱ水平在双亲组与单亲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t=0.374,0.181,1.07,P>0.05)。③血浆NO与ATⅡ水平呈正相关(r=0.378,P<0.05),ATⅡ与PRA水平呈正相关(r=0.544,P<0.05)。 结论 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在有原发性高血压家族史的健康子女明显升高,提示其活性升高与遗传密切相关。②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升高发生于血压升高之前,可能参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与发展。③随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活性升高,血浆NO水平代偿性升高,缩血管物质和扩血管物质在高水平上重新达到平衡,使血压保持在正常水平。④有原发性高血压家族史的健康子女因遗传因素的影响在血压升高之前,已出现血管活性物质改变,缩血管因子和扩血管因子失衡可能导致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

姚宝群[3]2012年在《内皮祖细胞在高眼压视神经损伤修复中作用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变化目的:观察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acute 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 APACG)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PCs)数量的变化规律,探讨EPCs在APACG患者眼压升高导致视神经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队列研究设计,试验为前瞻性研究。选取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眼科确诊的APACG患者30例为APACG组,健康体检者20例为正常对照组。所有入选者取外周静脉血2ml,经反复离心过滤后,通过流式细胞仪鉴定EPCs,观察APACG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的变化,并对其相关影响因素(视神经损害程度、经药物治疗后眼压、空腹血糖、血脂、青光眼病程及有无心血管疾病)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间性别、年龄、血管危险因素、血液生化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PACG组患者眼压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外周血EPCs为CD34、CD133双阳性反应,APACG组及正常对照组外周血EPCs数量分别为(48±22)个/ml和(65±20)个/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l期与3期视神经损害者外周血EPCs数量分别为(60±19)个/ml和(34±7)个/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15,P=0.002)。APACG组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与药物治疗后的平均眼压在一定范围内呈负相关(r=-0.835,P<0.05),与空腹血糖水平、血脂水平、青光眼病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r=0.343,P=0.227:r=-0.203,P=0.419;r=0.198,P=0.610)。APACG组有心血管疾病与无心血管疾病患者间外周血EPCs计数分别为(56±22)个/ml和(35±15)个/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APACG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较正常人明显减少,提示青光眼发生发展的病理因素对外周血EPCs数量有一定影响。二、大鼠高眼压模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及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的变化目的:观察大鼠高眼压模型外周血EPCs数量及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 RGCs)凋亡的变化,探索EPCs在高眼压视神经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多波长激光532nm绿光光凝角巩膜缘静脉和上巩膜静脉的方法建立大鼠高眼压模型,单眼造模。将10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20只、激光对照组(眼压正常)30只和高眼压模型组50只。对正常对照组20只、激光对照组制备成功后3天、7天、3周时(每组10只大鼠)及高眼压模型组大鼠在造模其与EPCs数量变化的关系,探讨HIF-lα、VEGF-A、SDF-1对EPCs动员、招募的影响以及EPCs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9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20只、激光对照组(眼压正常)20只和高眼压模型组150只。正常对照组10只、激光对照组10只及高眼压模型组在造模成功后3天、7天、3周、2月、3月时(每个时间点20只大鼠),行股动脉放血10ml,离心后取血清,ELISA技术检测外周血VEGF-A、SDF-1、NO及ET-1水平。正常对照组10只、激光对照组10只及高眼压模型组在造模成功后3天、7天、3周、2月、3月时(每个时间点10只大鼠),脱颈处死大鼠,摘除眼球取视网膜组织,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视网膜HIF-lα的蛋白水平。结果:(1)HIF-1α蛋白在正常视网膜中呈低浓度表达,眼压升高3天表达明显上升,7天时达到高峰,随后有所下降,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2)正常对照组、大鼠高眼压模型3天、7天、3周、2月、3月组外周血VEGF-A为84.89±4.89ng/L,59.24+6.37ng/L,58.36±5.68ng/L,54.98±5.91ng/L,59.99±5.12ng/L,64.78±5.94ng/L。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眼压升高外周血VEGF-A均明显降低(P<0.001)。(3)正常对照组、大鼠高眼压模型3天、7天、3周、2月、3月组外周血SDF-1为229.43±11.61pg/ml,218.34±11.33pg/ml,298.51±32.02pg/ml,294.16±11.90pg/ml,301.10±14.61pg/ml,307.49±20.46pg/ml。与正常对照组及眼压升高3天相比,眼压升高7天、3周、2月、3月外周血SDF-1均明显升高(P<0.001)。(4)正常对照组、大鼠高眼压模型3天、7天、3周、2月、3月组外周血NO为36.74±5.19μmol/L,32.87±4.30μmol/L,45.67±4.48μmo1/L,41.29±5.00μmol/L,41.04±5.15μmo1/L,41.45±4.82μmol/L。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眼压升高3天外周血NO显著降低(P=0.038),眼压升高7天、3周、2月、3月外周血NO明显升高(P<0.05)。(5)正常对照组、大鼠高眼压模型3天、7天、3周、2月、3月组外周血ET-1为72.73±6.41ng/L,57.96±4.42n/L,70.86±12.14n/L,77.37±9.95n/L,76.57±5.85n/L,77.41±7.43n/L。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眼压升高3天外周血ET-1显著降低(P<0.001)。结论:眼压升高使视网膜组织缺血、缺氧,HIF-lα表达升高,促进骨髓EPCs的动员,外周血VEGF-A水平降低,SDF-1水平升高,进而促进EPCs向缺血、缺氧的视网膜组织转移,外周血EPCs、NO及ET-1呈时间依赖性变化。提示HIF-1α、VEGF-A、SDF-1可能通过参与EPCs的动员和迁移,在高眼压视神经损伤修复过程中发挥作用,并对血管内皮功能产生影响。四、辛伐他汀对大鼠高眼压模型RGCs凋亡、外周血EPCs数量及视网膜HIF-lα外周血及视网膜VEGF-A、SDF-1、NO、ET-1的影响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大鼠高眼压模型眼压、RGCs凋亡、外周血EPCs数量及视网膜HIF-lα、外周血及视网膜VEGF-A、SDF-1、NO、ET-1的影响,探索辛伐他汀促进EPCs的动员在青光眼视神经损伤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10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10只)、高眼压模型组(OH,30只)、高眼压辛伐他汀干预组(SV,30只)和高眼压生理盐水组(NS,30只)。高眼压辛伐他汀干预组为高眼压造模成功后,随机选取大鼠30只,以20mg/kg辛伐他汀溶于1ml生理盐水进行灌胃。高眼压生理盐水组为高眼压造模成功后,随机选取大30只,以1ml/只/天进行灌胃。SV组于开始药物干预后3天、7天、3周检测眼压1次,行内眦静脉取血1.5ml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EPCs数量,3周时脱颈处死后取右眼(6眼)进行视网膜HE染色、凋亡细胞检测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法Bal-2、Bax检测。NS组于3天、7天、3周检测眼压1次,行内眦静脉取血1.5m1测定外周血EPCs数量。将16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30只)、高眼压模型组(OH,50只)、高眼压辛伐他汀干预组(SV,50只)和高眼压生理盐水组(NS,30只)。CON组10只、OH组20只、SV组20只和NS组10只(共60只)于开始药物干预后3周行股动脉放血10ml,离心后取血清,采用ELISA技术检测外周血VEGF-A、SDF-1、NO及ET-1的水平。CON组10只、OH组10只、SV组10只和NS组10只(共40只)于开始药物干预后3周脱颈处死动物,摘除眼球,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视网膜HIF-1α蛋白水平。CON组10只、OH组20只、SV组20只和NS组10只(共60只)于开始药物干预后3周脱颈处死动物,摘除眼球,采用ELISA技术检测视网膜VEGF-A、SDF-1、NO及ET-1的水平。结果:(1)高眼压模型组于眼压升高3天、7天、3周的平均眼压分别为37.4±1.5mmHg,31.8±4.1mmHg,25.9±2.2mmHg;高眼压辛伐他汀干预组3天、7天、3周的平均眼压分别为38.0±3.7mmHg,33.9±2.9mmHg,24.9±3.2mmHg.辛伐他汀对大鼠眼压未表现出显著影响(P>0.05)。(2)高眼压模型组于眼压升高后3天、7天、3周外周血EPCs数量分别为(121.3±22.4)、(81.3±23.7)、(46.1±15.8)个/ml;高眼压辛伐他汀干预组3天、7天、3周外周血EPCs数量分别为(138.5±41.4)、(77.9±22.0)、(65.0±13.6)个/m1。服用辛伐他汀3天和3周外周血EPCs均较高眼压模型组显著升高(P<0.05)。(3)辛伐他汀干预组大鼠与高眼压模型组相比,HE染色视网膜各层形态稍整齐;Bcl-2阳性细胞数未见明显差异,Bax阳性细胞比例降低,TUNEL阳性细胞比例明显降低。(4)正常对照组、大鼠高眼压模型组、高眼压辛伐他汀干预组、高眼压生理盐水组外周血VEGF-A分别为83.75±4.76ng/L、53.47±5.36ng/L、80.35±8.62ng/L、54.29±5.28ng/L。与高眼压模型组相比,辛伐他汀干预组外周血VEGF-A明显升高(P<0.001)。正常对照组、大鼠高眼压模型组、高眼压辛伐他汀干预组、高眼压生理盐水组视网膜VEGF-A分别为43.43±5.33ng/L、23.54±5.38n/L、32.83±5.64ng/L、22.60±5.98ng/L。与高眼压模型组相比,辛伐他汀干预组视网膜VEGF-A明显升高(P<0.001)。(5)正常对照组、大鼠高眼压模型组、高眼压辛伐他汀干预组、高眼压生理盐水组外周血SDF-1分别为230.62±11.27pg/ml、296.28±12.14pg/ml、265.74±39.71pg/ml、291.72±12.21pg/ml。与高眼压模型组相比,辛伐他汀干预组外周血SDF-1明显降低(P=0.001)。正常对照组、大鼠高眼压模型组、高眼压辛伐他汀干预组、高眼压生理盐水组SDF-1分别为227.41±18.38pg/ml、187.72±19.19pg/ml212.14±23.71pg/ml、185.63±19.26pg/ml。与高眼压模型组相比,辛伐他汀干预组视网膜SDF-1明显升高(P<0.001)。(6)正常对照组、大鼠高眼压模型组、高眼压辛伐他汀干预组、高眼压生理盐水组外周血NO分别为36.26±4.95μmo1/L、41.16±4.97μmol/L、44.31±4.14μmol/L、40.94±4.31μmol/L。与高眼压模型组相比,辛伐他汀干预组外周血NO明显升高(P=0.044)。正常对照组、大鼠高眼压模型组、高眼压辛伐他汀干预组、高眼压生理盐水组视网膜NO分别为38.54±3.53μmol/L、32.20±3.74μmo1/L、30.52±3.94μmol/L、31.16±3.36μmo1/L。与高眼压模型组相比,辛伐他汀干预组视网膜NO无显著变化(P=0.159)。(7)正常对照组、大鼠高眼压模型组、高眼压辛伐他汀干预组、高眼压生理盐水组外周血ET-1分别为72.68±6.35n/L、77.84±7.98n/L、87.62±5.49n/L、78.13±7.66ng/L。与高眼压模型组相比,辛伐他汀干预组外周血ET-1明显升高(P<0.001)。正常对照组、大鼠高眼压模型组、高眼压辛伐他汀干预组、高眼压生理盐水组视网膜ET-1分别为53.13±2.07ng/L、28.39±3.33ng/L、39.09±4.81n/L、28.20±2.65ng/L。与高眼压模型组相比,辛伐他汀干预组视网膜ET-1明显升高(P<0.001)。结论:辛伐他汀通过促进视网膜HIF-lα表达,提高外周血及视网膜VEGF-A水平,促进骨髓中EPCs动员入血,增加外周血EPCs数量;同时升高视网膜SDF-1水平,促进EPCs向缺血、缺氧的视网膜组织转移,促进血管内皮修复,减轻视网膜损害,减少视网膜细胞凋亡。提示辛伐他汀通过促进EPCs的动员对高眼压视神经损伤修复具有有益作用,并可能成为青光眼治疗新的途径。

赵谭[4]2013年在《血管紧张素原及胰岛素生长因子-1在糖尿病肾病进展中作用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原(Angiotensinogen,AGT)及胰岛素生长因子-1(Inuslin-like growth factor-l,IGF-1)在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2年7月在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肾内科、内分泌科住院并均符合WHO(1999年)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的患者46例(为实验组),男,23例,女,23例,除外均肿瘤、结核、肝损害、DM足、其他内分泌代谢疾病、手术、外伤或其他应激情况等,并排除最近2个月内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的患者。根据肾脏病变情况,将观察对象分为早期糖尿病肾病组(20例)和临床糖尿病肾病组(26例),并设相匹配健康体检者32例为对照组,男,21例,女,11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78例受试者血清和尿液中的AGT、IGF-1水平。采用空腹单次无菌腹腔注射新配制链脲菌素(streptozotocin,STZ)建立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同样用ELISA法检测不同时期(4周、12周)大鼠血清和尿液中的AGT、IGF-1水平,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检测模型组和对照组不同时期(4周、12周)大鼠肾脏组织中AGT、IGF-1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早期糖尿病肾病组(EDN组)及临床糖尿病肾病组(CDN组)较正常对照组(NC组),血清AGT、IGF-1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DN组及CDN组较NC组,尿AGT、IGF-1水平明显升高,且随着病情的进展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模型组大鼠随着病程的延长,12周末较4周末的尿白蛋白排泄量明显增加,且模型组较同期对照组均明显增加,24小时尿白蛋白是DN的诊断标准之一,其改变符合DN的病变发展的趋势,肾脏肾小球体积早期增大,到后期明显缩小,肾小球结构明显破坏。模型组血清AGT较对照组早期明显升高,尿AGT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血清IGF-1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尿IGF-1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肾组织中均有AGT、IGF-1的表达,且主要表达在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内,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析显示,AGT在正常大鼠肾组织中的表达较少,在模型组肾组织上的表达逐渐增多,模型组肾组织中IGF-1蛋白水平表达明显强于对照组,但随着病程的延长逐渐下降,与对照组比较表达显著增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GT和IGF-1参与了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并促进了糖尿病肾病的发展,而IGF-1的变化提示其与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病变有关,因此,抑制AGT和IGF-1的表达,可能为早期防治DN提供新的途径。

杜峰[5]2006年在《高糖高胰岛素诱发的胰岛素抵抗与大鼠血管内皮依赖性血压调节关系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 代谢综合征(MS)是近年来国内外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它与多种代谢相关疾病有密切关系。1988年Reaven提出将高血压、中心性肥胖、血脂紊乱、高血糖集中发生于同一个体的情况命名为“X综合征”,并指出其发病基础为胰岛素抵抗(IR)。尽管IR与高血压的因果关系尚不明确,但多数观点认为IR是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之一。血管内皮细胞可产生一系列血管活性物质,舒张血管物质如NO、前列环素、缓激肽等;缩血管物质如血管紧张素Ⅱ(ATⅡ)、内皮素(ET)等,正常情况下血管张力的维持依赖于血管舒张物质和收缩物质的平衡。IR时二者失平衡及内皮功能障碍是导致高血压的主要原因。越来越多的报道指出氧化负荷在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的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另外,血管活性物质ATⅡ,高胰岛素等都被认为在胰岛素抵抗导致的高血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以SD大鼠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不同的干预措施,通过观察各组大鼠血压及相关活性物质的变化,以期探讨胰岛素抵抗内皮功能障碍与高血压的关系及可能的机制。 方法: 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5组:对照组(C组)及四个实验组:胰岛素组(Ins组),高糖+胰岛素A组(A组),高糖+胰岛素B组(B组),高糖组(Glu组),每组10只。分别给予不同的处理:C组常规固体饲料,瓶装普通自来水;Glu组常规固体饲料,10%蔗糖水喂养;Ins组常规固体饲料,瓶装普通自来水,另外每日19时皮下注射精蛋白锌胰岛素(上海第一生化药业公司提供),剂量从每天0.5U/只开始,每日增加0.5U/只至第6天起维持在每天3U/只共注射60天;A,B组除血流动力学检测时间不同外均常规固体饲料,10%蔗糖水喂养,另外胰岛素处理措施同Ins组。每周固定时间分别用体重仪测量每只大鼠体重,应用电脑大鼠心率血压测量仪测量大鼠收缩压。第5周时对A组及C组5只大鼠处理:将大鼠

参考文献:

[1]. 三种化学结构完全不同的血管活性激素对血管的作用[D]. 单婕.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1993

[2]. NO等血管活性物质与原发性高血压遗传关系的研究[D]. 刘华. 青岛大学. 2003

[3]. 内皮祖细胞在高眼压视神经损伤修复中作用的初步研究[D]. 姚宝群. 天津医科大学. 2012

[4]. 血管紧张素原及胰岛素生长因子-1在糖尿病肾病进展中作用的研究[D]. 赵谭. 济南大学. 2013

[5]. 高糖高胰岛素诱发的胰岛素抵抗与大鼠血管内皮依赖性血压调节关系的实验研究[D]. 杜峰. 天津医科大学. 2006

标签:;  ;  ;  ;  ;  ;  ;  ;  ;  ;  

三种化学结构完全不同的血管活性激素对血管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