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金融走向市场经济_金融论文

广东金融走向市场经济_金融论文

走向市场经济的广东金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广东论文,市场经济论文,走向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东金融业在改革开放中经历了不寻学的15年。1979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对广东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的决策,启动了广东改革开放的进程,沉寂多年的广东经济开始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新时期。1993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3140亿元,按不变价算,为1978年的6.9倍,15年实质年均递增13.8%。同时,在改革开放春风的沐浴下,广东金融业也率先引入市场机制,蓬勃发展起来。

喜人的业绩

广东金融业15年的业绩,首先表现在有力地支持了广东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省金融业在用好用足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上下功夫。全面开拓各项金融业务,开展多对象、多渠道、多方式的融资。信贷资金已成为推动我省经济发展最大的资金来源。1993年末,全省金融部门各项贷款余额3503亿元,比1978年增长30倍,年均递增25.7%。在贷款投向上,我省各家银行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货币信贷政策的要求,结合本省的实际,坚持区别对待,择优扶持,较好地提高了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益。特别是依据我省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特点,在信贷上对经济效益好、能出口创汇的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给予大力支持,使之稳步发展,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为了筹集信贷资金,我省金融部门除了积极组织存款,还积极探索通过市场搞活资金。从1985年开始办理同业拆借以来,这项业务开展日趋活跃和规范化,对于搞活资金融通,缓解我省信贷资金的紧张状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外,金融部门还帮助企业发行有价证券筹集资金,到1993年底,全省累计发行企业债券200多亿元。除了资金上支持外,金融部门还通过改善金融服务,帮助企业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经济效益。

其次,是金融业本身的发展壮大。1985年,我省金融保险业的增加值才19亿元,到1993年,我省金融保险业的增加值已达234亿元,金融保险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85年的3.4%上升到1993年的7.5%。金融保险业已成为我省最大的行业之一。金融业的发展还表现在:1.改变人民银行大一统的局面,初步形成了以人民银行为领导,以国家专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2.资金实力不断增强,到1993年末,全省金融部门各项存款余额达3957亿元,比1978年增长52.5倍,由于各项存款以平均每年30.4%的高速度增长,各项存款的年均增长率高出各项贷款的年均增长率近5个百分点,我省信贷资金自给率逐年上升。到1991年,我省终于一改长期贷差的状况,从全国最大的贷差地区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存差地位,全省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占全国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6%上升到1993年的13%。3.培育了一定规模的包括同业拆借市场、外汇调剂市场、证券市场等的金融市场体系。

再次,是培养了市场经济的金融意识。改革开放后,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部门地位和作用逐年提高,与社会经济各部门和居民的关系日益密切。金融商品和资产大量增加,使我省居民的金融意识和观念逐步增强,开始树立利率、汇率、收益率、投资风险等市场金融观念。为我省金融事业的更大发展和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

15年的业绩是喜人的,15年的道路却是不平坦的,我们经过了一段迷惘和艰辛的历程。

探索的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对金融体制改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其历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79年至1983年底。这一阶段的改革重点,一是改革金融组织体系,分设专业银行和保险公司。二是改革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对基层行放权。由原来的“统存统贷”改为实行“存贷挂钩,差额包干”。

第二个阶段,从1984年至1993年底。这一阶段的改革,以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为主要标志,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广东对金融体制改革表现了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精神。80年代中期以来,我省前一阶段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已有了显著成果,经济获得高速发展。社会资金融通的总量日益扩大,进行资金融通的经济主体日益多元化。在新形势下,党政领导、社会各界和金融部门对我省的金融体制改革倾注了很大的热情。我省多次向国务院及总行提出金融改革方案,要求进行试点,并以层次推进、分步实施的方式对金融体制改革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大胆的实践。

第二,较早地提出改革的市场取向。1984年,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认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加之前一阶段我省以市场取向改革显示的优势,这使我省金融界逐渐解除了产品经济思想的束缚,开始在资金融通领域引入市场机制,着手建立金融市场,并在培养金融主体,对专业银行进行企业化改革,发展多样化的金融机构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1987年,在总结在广东为代表的一些沿海省份经济发展的经验基础上,党的十三大进一步明确了市场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提出了“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模式。广东各界深受鼓舞,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市场取向改革的正确性,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这种背景下,广东金融界对我省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又一次进行了反思,在总结前一阶段金融改革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市场取向,反映在金融改革的设计和实践上,就是广东省政府和金融界在此后一段时间,一直把发展金融市场作用金融改革的中心环节。

第三,改革涉及的面广。在完善调控体系,发展金融主体,拓展金融市场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综观15年来我省金融体制改革,主要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完善调控体系,保持货币稳定。

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后,在保持区域内货币稳定,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改革开放后,由于新旧两种体制的摩擦,经济金融生活中,自下而上地形成了对货币信贷的扩张压力,而中央银行对货币信贷的宏观调控体系也正处于不断摸索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这就使中央银行对货币信贷进行调控的任务特别困难。面对困难,人民银行省分行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对策,宜紧则紧。宜松则松,不死扣条文,做到既促进广东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又维护我省货币信贷的稳定。改革开放后,我省货币信贷的投入在大多数年份是正常的,但也出现过几次不正常的情况。最突出的是1984年和1988年。在这些时候,人民银行省分行认真贯彻国务院、总行的货币政策,根据我省的实际情况,及时地领导我省金融部门在严格控制信贷总量,调整信贷结构、盘活信贷资金,严肃结算纪律、维护结算秩序,加速企业资金周转,发展和规范同业拆借,在行际和地区间灵活调剂资金余缺,对金融机构在金融活动中的违规行为进行查处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同时,及时地向总行汇报我省的货币信贷情况,争取总行的指导和支持。这些措施,即使我省的信贷较快地恢复了正常,又避免对我省经济发展的过强冲击,有力地支持了我省经济持续、稳定的高速增长。

在调控货币信贷的过程中,人民银行适应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不断逐步完善对货币、信贷的调控体系。人民银行省分行的调控手段不断得到改善,不仅直接调控手段不断得到改进,而且适应市场经济的弹性较大的间接调控手段也越来越多地被采用。人民银行完善调控体系是从改革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入手的。1985年,适应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需要,人民银行对各专业银行实行“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实贷实存、相互融通”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这种体制改变了以往有计划就有资金的做法。使中央银行的宏观管理得以建立在各级专业银行信贷资金自主营运的基础上,突破了统存统贷模式,引进市场机制,为中央银行的宏观控制方式,由直接控制转向间接控制准备了条件,开始越来越多地运用存款准备率、中央银行贷款及其利率、利率、汇率、特种存款等手段调节货币信贷。初步建立了一个比较有效的以直接调控为主、间接调控为辅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

二、发展金融主体,培养市场行为。

(一)发展多元化的金融机构。发展多元化的金融机构,是为了打破垄断,促进适度竞争,以及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种不同经济成份对于投资和融资的日益复杂和多样化的要求,在发展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上,除了壮大国家专业银行外,我省适应地方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发展地方性的金融机构,先后成立了广东信托投资公司、广东省财务发展公司、广东发展银行、广东华侨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发展银行、各级信托投资公司、城市信用合作社、租赁公司和咨询公司等。象广东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等在全国同类的区域性金融机构中,不仅组建早,而且发展业绩好,实力雄厚,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适应我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需要,较早引进外资金融机构。我省1981年就开始引进外资银行。1982年,首家营业性外资金融机构南洋商业银行深圳分行在深圳经济特区开设。至1993年底,全省引进外资金融机构共73家,其中营业性机构37家。外资金融机构的引进对于我省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利用外资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我省金融业的竞争和加速现代化。

(二)改善经营机制、开拓业务领域。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各家银行逐步完善银行经营机制,努力营造外有压力、内有动力的工作环境。如,省工商银行从1987年开始探索资产负债管理办法,1988年省农业银行系统开始试行层层承包经营管理责任制。在金融业务的开拓上,我省各金融机构也敢于实验、大胆实践。如深圳特区刚起步时就试办抵押贷款和组织银团贷款,各银行较早打破原来业务分工,实行交叉。1985年,珠海中国银行在全国最先开办信用卡业务。外币存款也是广东最早开办。为适应外对开放的需要,人民保险公司广东省分公司率先在国内开办了“投资(政治)风险保险”、“出口信用保险”等涉外保险业务,现各行、司除传统业务进一步加强外,中间业务、国际金融业务发展很快,在营业收入中占的比重日益提高。为了提高服务效率,改善服务质量,各行、司还积极进行业务手段的现代化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引进计算机设备、技术、人才培养和技术攻关。

三、拓展金融市场,丰富金融商品

我省拓展金融市场是从建立金融同业拆借市场开始的。1985年,在实行“实贷实存”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后,为了调剂行际间资金余缺,提高资金融通效率,开始试办了同业拆借业务。我省同业拆借开展后,发展很快,目前,已初步形成跨系统、跨地区、多层次、大范围和纵横交错的融资网络。近几年来,拆入、拆出的余额都保持在一、二百亿元左右。

我省证券市场的起步、开拓也比较早。1983年,我省就有一些企业开始自发向社会和企业内部职工集资。1985年,由于国家抽紧银根,企业自发集资发展较快。针对这种现象,1986年,我省制定了《广东省股票债券管理暂行办法》,以期将企业股票、债券的发行引向规范化。1987年,国库券、国家重点建设债券、金融债券、大额定期存单和个别企业债券的柜台转让业务在广州、深圳两市率先开办,以后,逐渐扩展到全省各市县。1991年7月,深圳证交所正式成立,标志着我省证券市场开始走上规范化的有序发展阶段。到1993年底,我省累计发行企业债券200多亿元,经审批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400多家,其中有40多家份有限公司,50多亿股份的股票分别在深交所、上交所上市。目前,我省已形成了深交所以及遍及各市县的柜台转让市场的证券交易市场体系。

适应我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需要,我省早在1980年就试办了外汇调剂业务。1985年11月深圳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外汇调剂中心。特别是自1988年成立省外汇调剂中心以来,广东外汇调剂工作蒸蒸日上,发展迅猛。据统计,1988年至1993年,全省外汇调剂成交总额累计达335.8亿美元,成交量年均递增48.9%,每年成交量占全国外汇交易总额的1/2弱、1/3强。对推动广东外向型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开展国际业务,逐步对外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根据中央的有关政策,利用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现在我省的国内生产总值有一半以上是在国际市场实现其价值的,建设资金有三分之一来自国际市场。适应我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需要,我省金融业积极开展国际金融业务,发展国际金融使合作,逐步扩大对外开放。中国银行广东省分从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中分设出来后,就一直致力于开拓国际金融业务,国际结算网络遍布世界各地,另外,象国际汇兑、国际信贷、信托投资、国际租赁、担保见证、外汇买卖、咨询调查、国际保理等国际业务都得到了良好发展。我省的其他几家专业银行也率先开办了国际金融业务,地方性金融机构如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广东发展银行在国际金融业务上都有良好的业绩。

我省在金融对外开放上也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如引进外资金融机构,向海外发行B股,试办离岸金融业务等,都是我省在金融对外开放上进行的一些比较成功的尝试。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特别是沿海地区注意加强了粤港澳的金融合作。通过粤港澳的金融的合作,学到了很多国际金融合作方面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我省金融机构积极创造条件,把对外金融合作拓展到了海外的很多国家和地区。合作的领域也越来越广,层次越来越深,从最初在国际结算、国际汇兑上的合作发展到在国际信贷上的合作,然后又进一步扩展到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合作。此外,在互访、互派学者讲学、联合培训高级管理人才等方面的合作也很活跃。

回顾15年来,我省在金融体制改革上先走一步,进行了广泛的探索。这些探索是同我省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以及市场经济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的。改革开放之初,我省的党政领导和理论界就比较明确改革的市场取向。为此,我省党政部门根据中央赋予广东可以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的精神,以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为导向,改革计划管理体制,逐步放开和调整价格,搞活流通,扩大进入市场的种类与范围,建立和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同时,发挥广东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这种以市场为突破口的经济改革选择,不能不对我省的金融体制改革产生深刻的影响,使我省在金融体制改革上较早地注意到在金融运行中引入市场机制的重要性,方向的正确,对我省在金融体制改革上能取得良好进展无疑十分重要。

光辉的未来

党的十四大已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993年底,国务院下达的《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对我国今后一段时间的金融体制改革作了部署。与前面15年的改革相比,今后的改革将触及金融运行中的深层次问题。因此,改革的难度将比过去大。与全国相比,广东省将先于内地形成市场经济框架,金融改革要相应跟上。前面15年的探索,已使我们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只要我们按照总行的总体部署,根据我省的具体情况对我省的金融改革坚持系统设计,层次推进,分步实施,全面改革,就一定能将我省的金融改革不断引向深入,尽快走上市场经济的轨道,我省金融业又将迎来一个发展的春天。为此,我们在金融改革上将一如既往地大胆探索,勇于进取。

一、分离政策性金融,把国有专业银行转变为国有商业银行,与多种商业性金融机构并存,成为市场主体。在国家组建政策性银行后,广东省要积极创造条件,促使国家专业银行尽快转变为国有商业银行,同时,继续办好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试办城市合作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稳步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等。

二、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竞争、严格管理的金融市场。目前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货币市场和证券市场,创造条件在我省形成区域性的华南金融中心。

三、转变省人民银行的职能,办成真正的中央银行。广东省人民银行当前改革的重点将放在转变职能上,重点抓好“四个转换”:(一)由过去分配规模、资金向对专业银行、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风险资产管理转换;(二)宏观调控由行政性的直接调控向充分利用金融市场的间接调控转换;(三)由对金融机构具体业务指导服务型管理向对金融机构经营行为的监控转换;(四)调查统计工作由单纯的事后统计向在统计基础上进行为宏观调控服务的各类综合分析转换。

四、加快广东金融国际化进程。金融迈向国际化,既是我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市场金融发展的必然结果,必将促进我省金融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因此,应该作为我们深化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今后几年要努力做好“九七”香港回归后广东金融业同香港国际金融中心衔接的准备工作。加速我省金融国际化进程。

(摘自广东旅游出版社1994年10月出版的《广东改革开放十五年》一书)

标签:;  ;  ;  ;  ;  ;  ;  ;  ;  ;  ;  ;  ;  ;  ;  

广东金融走向市场经济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