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行动研究中的数据采集与分析_行动研究论文

教学行动研究中的数据采集与分析_行动研究论文

教学行动研究中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数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贯穿于整个教学行动研究的整个过程。从验证假设到制定行动计划,从实施行动计划到检验计划实施的效果,再到修正行动计划,各个步骤都需要数据的支持。数据收集的途径有很多种,本文主要介绍观察、问卷、访谈和录音等几种常用的方法。

一、数据收集方法

(一)观察法(observation)

在行动研究的早期阶段,教师(即研究者,下同)观察自己的课堂教学时往往给予研究对象比较广泛的关注。这种观察称为“开放式观察”(open observation)。如果观察聚焦于某个特定的现象或个体,则称为“结构式观察”(structured observation)。例如,某个教师想了解自己课堂的教学效果,于是,他/她对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其中包括: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正确率,教学内容安排的顺序,信息量的多少以及时间的安排等。此时,教师并不十分明确研究的必要性和研究的问题。但是,随着观察时间的推移,教师渐渐发现,在学生使用一般现在时态回答问题时,一些学生没有在动词第三人称单数之后加“-s”或“-es”。于是,教师思考:是否只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才犯这样的语法错误?学生是否只在口语中才出现这样的错误?这种错误是否属于偶然性错误?带着这些疑问,教师把观察的范围缩小到学生口语中的动词第三人称单数形式这个特定的语言现象。这个过程就是从“开放式观察”到“结构式观察”的转变。

教师可以作为参与者(Participant)或作为旁观者(non-participant)对研究对象进行整体或局部的观察。参与者是指教师本身参与到研究活动之中,或在现场(比如,课堂)有份“工作”干(积极参与者),或随着现场观察时间的延长,逐渐取得别人的信任(有限观察者),或人们基于对他/她的了解和信任而将其视为其中的成员之一(特权观察者)。行动研究中的教师既是研究计划的制定者,又是研究的实施者(或参与者),所研究的对象是发生在自己课堂中的现象。旁观者是指研究者只是以局外者的身份从外部对事物或个体进行观察。例如,学校领导旁听教师的讲课情况,以及教师之间互相听课等都属于“旁观者”观察方式。

实施观察之前,教师应该首先考虑如下问题:①观察的目的是什么?②观察的对象是什么?③怎样进行观察?采用参与者式观察,还是采用旁观者式观察?④采用何种手段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运用观察法时,最常用的收集数据的工具之一是观察记录表,或叫做核对表(checklist)。教师设计一份与所要观察的对象相关的表格,用“Y/N”,“√/×”或其他符号记录所需观察的现象是否出现以及出现的频率。例如:

日期:__课型:__

(观察内容: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反馈)

Questions

Teacher's Response

 V

NV

+

0

-

1 √√

2 √ √

3√

4 √ √

Total

 2

 1

2

1

2

V=verbal response

  NV = non-verbal response

+ = indicated positive response

0 = indicated no response

- = indicated negative response

注:本表格改编自Hopkins(1985:93)。

也可以在“是”或“否”之间选择填空,例如:

日期:__课型:__

观察内容:学生A的课堂表现

 是否

1.遇到不认识的词汇时把它译成母语

 __

__

2.与教师交流时使用母语__

__

3.与教师交流时使用英语__

__

4.与同学交流时使用英语__

__

5.遇到不认识的词汇时在课本/词典中查找__

__

6.要求对语法进行解释 __

__

注:该表摘编自Seliger(1989:163)。

设计观察记录表时,教师应事先思考如何对研究现象进行观察以及如何方便而快捷地收集数据等问题,其中最关键的是设计表格的内容和建立速记符号系统。

记录观察结果的另一个常用工具是现场笔记(filed notes)。现场笔记是指根据观察者的印象或看法,直接记录观察到的言行。现场笔记所收集的信息比较丰富,除了对所要研究的现象进行语言描述之外,还包括课堂的环境、气氛以及学生的体态语等。现场笔记能够为研究者提供直接且连贯的第一手资料。它既可以是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描述,也可以是对某个具体教学行为或个别学习行为的描述。在进行个案研究时这种方法较为常用。

Wolcott(1992)把现场笔记分为四种主要形式:①“流水账”式。按照事情发生的自然顺序记录所有的事件。②间隔式。每隔一定的时间(比如,5分钟或10分钟)进行一次记录。③特定事件式。当特定事件发生时才进行记录,这个事件往往就是所要研究的问题。④轶事记录式。记录能显示出学生随时间而成长的指标性事件。由于对记录的信息和内容的取舍主要取决于研究者本人的观念或标准,难免带有主观性;同时,由于现场笔记不能记录声音和完整的对话,需要借助其他方法(比如,录音或录像)来充实和完善数据。现场笔记的另一个不足之处是花费的时间比较长。如果教师以自己的课堂教学为观察对象,那么采用间隔式或特定事件式比较方便可行;如果邀请他人帮助记录,也可以采用“流水账”式的记录方式。

为方便查找数据,现场记录时应该记录上课的日期、课的类型、课堂气氛以及各种教学行为发生的时间跨度等相关信息,同时这些信息也可以为解释数据提供一些有意义的依据。在记录纸的一边还应该留出空白,以便随时写下记录者的印象和想法。由于需要记录的内容比较繁杂,适当地使用速记符号可以提高记录的速度。

(二)问卷法(questionnaire)

问卷主要用于广泛的调查研究,比如调查某个群体对某个现象的看法或态度,了解某个现象的现状或执行情况等。

问卷主要有两种类型:开放式问题的问卷(open questionnaire)和结构式问题的问卷(structured questionnaire)。开放式问题是指所要调查的内容以问答题的形式出现,需要被调查者如实回答。例如:

1.您是否经常评价自己的学习?如果是,您是怎样进行评价的?

2.您认为课后的自我评价有无必要?为什么?

结构式问题的问卷是指所要调查的内容以单项或多项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常用的形式包括核对表、等级量表(rating scales)和数值量表(numberical scale)等。这里只讨论等级量表和数值量表。

等级量表:对调查项目题干的陈述采用分级描述的形式,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最恰当的选项。分级常以五级为标准。例如:

当我用汉语表达思想时,__想到用英语应该怎么说。

A.总是 B.经常 C.有时 D.很少 E.从不

数值量表:把量表的等级用数字1~5(或1~10)表示,以便于统计分析。例如:

您__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

总是5 经常4 有时3 很少2 从不1

一般来说,分级不应少于三级,也不要多于七级。同一份问卷中既可以包括开放式问题,也可以包括结构式问题。相比较而言,开放式问题所收集的信息要比结构式所收集的信息丰富,问题的设计也更简单,但是数据分析耗时较长。因此,有必要对收回的问卷进行简化和分类。

采用问卷调查的难度在于要设计出有深度的问题,而且数据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另外,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坦诚相告”(某些学生会尽量给出“正确的”答案)。因此,教师在设计调查问卷时应当做到:(1)避免在问题的陈述中带有个人偏见;(2)避免设计使调查者感到窘迫或为难的问题;(3)题干的陈述避免使用双重否定的句子;(4)题干要简短易懂,每个题干只涉及一个具体问题;(5)借用一些特殊的符号突出那些容易被忽略或需要强调的字或词,以免被调查者答卷时因漏读或误解而答错。

在编排问卷时,教师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问卷调查的题目(即调查的内容);(2)前言(包括调查的目的、调查的要求和致谢辞等);(3)与被调查者相关的背景或信息(例如,性别和年龄等);(4)调查的具体内容;(5)致谢辞。在称谓时应该尽量用第一人称“我”或尊称“您”,而且语言要礼貌、委婉和真诚。

在正式调查前,教师应先检验问卷设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等。方法是先找几个与本调查项目无关的学生填写问卷;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修改或调整原问卷中的项目。这样,可以尽量避免在正式问卷调查时学生由于不理解题干或因为题干选项设计不合理等原因而无法作出有效回答。

(三)访谈法(interview)

访谈的优点是:(1)教师可以和学生直接接触,获得最直接的材料;(2)由于学生和教师比较熟悉,可以减少学生在谈话过程中产生的紧张感;(3)访谈可以在课上和课下进行;(4)能够迅速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访谈的内容。其不足之处是:(1)花费时间比较长,每次的访谈对象有限;即使是进行集体访谈,所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否则不能收集到足够的信息。(2)具有一定的干扰性。即使教师和学生之间比较熟悉,学生或许也不会完全真实地说出自己的看法。

在进行访谈时,教师应做到:(1)态度友好;(2)尽量选择学生熟悉的环境;(3)尽量避免直截了当地提问;(4)尽量不让学生感觉他们正在参与一项调查,而只是与老师的一次谈话;(5)最好用投射式问题对学生提问,其中一个方式是假设一个情景。例如,教师想了解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态度,可以这样设问:

您知道中国已经被批准加入WTO;那么,这对一个中学生意味着什么?

此时,教师只是给被访谈的学生创造了一个情景,并未明确指出这个问题的目的。但是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很可能会涉及英语学习。另一个方式是让学生“补全句子”。例如:

这个星期的英语课上,你举手回答问题的次数好像没有往常那么多,这是因为……。

(此时,教师故意拉长声调,眼睛看着被访谈的学生,暗示老师正在期待他的回答)。

投射式提问是一种开放式的自我审视,被访者的感觉、态度、信念和价值观等都会“投射”到被访者对问题的回答上。投射式是正式访谈(formal interview)的方法之一。正式访谈是有准备和有组织的谈话,即访谈者(教师)事先准备好一些与调查相关的问题对学生发问,用事先设定的方法来进行记录。例如,如果一个教师想了解学生对小组活动以及对目前课堂小组活动的看法,可以设计这样一份访谈计划:

An Interview on Students'Attitudes toward Group Work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are related to our learning activitiesin class.Please write your opinions down either in English orin Chinese.

1.What about your school life?

2.What do you think of your English study now?

3.What's your problem in learning English?

4.Did you have any experience in group work?What was it?

5.What do you think about group work? Is it helpful to your English learning?

6.Do you like to have some group work in our English class?

7.What kind of group activities would you like to participatein? Why?

8.Do you think you actively take part in the group work inour class?

访谈计划中真正与访谈目的相关的问题只有问题4~8,问题1~3是相对无关的问题,其目的是将访谈的内容逐渐过渡到正题,减少学生的紧张情绪。

非正式访谈(informal interview)是访谈者提出与本人研究兴趣有关的问题,然后根据被访者的回答提出下一个问题。这种访谈所耗费的时间相对较长,所收集的信息也可能比较零乱。实际上,在调查研究中,真正意义上的非正式访谈是很少的。

访谈可以是开放式的(open),半开放式的(semi-pen),也可以是结构式的(structured)。所谓开放式的访谈更像是自由谈话,它不需要从某个特定的问题开始,而且被访谈者可以对自己的想法和谈话内容进行自由发挥。半开放式的访谈则需要事先拟定一些问题,但是被访谈者可以对自己的回答进行解释或发挥。结构式的访谈要求被访谈者的回答紧扣谈话的主题,没有自由发挥的余地。下列问题分别出现在结构式、半开放式和开放式访谈中(摘自Seliger & Shohamy,1989:168):

1.When reading a second language text and encountering anunknown word,do you

1) turn to a dictionary?(Yes/No)

2) ask the teacher for its meaning?(Yes/No)

3) worry about it or just go on?(Yes/No)

2.What do you do when you encounter a word you do not know?

3.Please describe orally what you do when you are presentedwith a new text and need to comprehend its content.

在正式访谈时,教师应注意:(1)不要生硬

地连续提问。(2)应该简化问题,必要时可以给出一些解释和提示。(3)问题不宜过多或过长。(4)问题的顺序安排应该是渐渐进入正题。为了避免使学生产生被审问的感觉,适当的时候可以插入一些无关的话题。(5)访谈的时间不宜过长。(6)如果可能,最好用录音或录像的方式记录访谈的内容。

(四)录音(recording)

录音常用于课堂教学的研究中。比如,对教师的言语、学生的言语或学生小组活动的情况等进行录音。录音的另一个用途是研究学习者的认知过程。例如,在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中,口头陈述(verbal report)、边想边说(think aloud)、内省(introspection)和回忆(retrospection)等四种方法常被用于呈现一个学习行为是如何发生的。它们都需要通过录音来记录这个过程,然后把录音资料用书面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尽管使用录音可以录下每个音和每个单词,但是后期的语音资料整理比较繁琐和复杂。首先,研究者必须具有很好的听力;其次,需要创造或掌握一套完整的记录符号以表示非言语行为(比如,停顿、重音、体态语等);最后,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搜寻所要的信息,并用文字记录下来。在录音的过程中还可能由于操作不当导致中断。另外,由于学生对录音感到紧张而受到干扰,记录的资料不能保证完全是真实的,从而影响资料的可信度。

使用录音收集数据时,教师应采取一些措施:(1)正式录音前应征得学生的同意。(2)让学生了解录音的目的是为了研究,而不是监督或评估,以减轻学生的焦虑。(3)正式录音之前应有一段过渡期,帮助学生适应录音的环境。(4)选用质量优良的录音设备,选择好放置录音机的位置,以保证录音的音质。(5)最好有专人监看录音机的运转情况,以防止意外发生。

二、数据的分析

行动研究的数据收集具有即时性,这是因为行动研究是一个循环的过程,研究计划的检验和调整不止一次;这就意味着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也不止一次。由于每个研究阶段的进行都必须依赖对前一阶段所收集数据的分析,因此对数据的分析和解释具有实时性。

由于通过核对表、等级量表、数值量表或结构式问题收集数据本身已经对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分类,所以分析的过程主要是对每个问题的选项进行统计。分析现场记录或非结构式问题收集到的数据的过程相对比较复杂。

Hopkins(1985:108)曾对Becker和Glaser & Strause提出的数据分析步骤进行过比较:

Becker

Glaser & Strause

●研究问题,界定概念和标准

●比较每个类别的数据

●统计问题出现的频率和分布

●把各个类别和它们的性质

进行结合

●个别研究和整体研究结合

 ●缩小理论的适用范围

●陈列论据和证明

 ●写出理论

Hopkins(1985)认为,Becker的数据分析框架更具动态性,而且各个步骤之间的顺序可以变化;而Glaser和Strause的框架则体现出一个步骤接一个步骤的线性排列。Hopkins把这两种分析框架归纳出四个基本步骤:(1)搜集数据,划分类别;(2)划分类别的有效化;(3)解释分类项;(4)实施行动。

Arhar(2002)也认为,分析和解释数据包括四个步骤:(1)分析,指阅读数据,划分类别,写出分析性备忘录。(2)综合,指研究各结论部分之间的联系,寻找模式和数据支持。(3)将数据理论化并提出论断,在此阶段研究者要提出明确的观点和结论。(4)检验,即对提出的假设、划分的类别或解决问题的效果进行检验。

数据分析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检验数据的有效性,常用的方法有“饱和法”(saturation)和“三角验证法”(triangulation)。所谓“饱和法”就是对研究过程中提出的假设或归类进行反复验证,证实所有的可能性和所有可能出现的类别。在行动研究中,第一个循环中提出的假设或划分的类别不一定是完整无缺的,通过数据分析可能产生新的假设或新的类别。第二个循环中再考虑这些新假设或新类别,依此类推,不断循环,最终使所有的假设和类别都得以穷尽。“三角验证法”是指通过教师、相关的学生和“以参与者身份”的观察者三种途径来收集和分析数据。例如,如果要了解学生课堂中目的语的使用情况,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观察,对学生进行访谈或问卷调查以及观察者到课堂进行实地观察。实际上,广义的“三角验证”意指数据的分析和解释基于以不同途径(例如,观察、访谈、问卷或录音)收集的数据为依据,相互比较后对其中从一个角度提出的论据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标签:;  ;  

教学行动研究中的数据采集与分析_行动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