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理教学中如何答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要有充分的准备,是成功答疑的前提条件
为了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复,为了避免由于考虑不周,而在不经意间或误导了学生,或挫伤了学生热情,或抑制了学生求知欲,从而错过提升学生能力,发挥学生潜能的好机会。教师必须在以下这几个方面有所准备。
1.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对学生可能会在哪些地方,出现哪些疑问要尽量做到心中有数,提前做好准备。比如“地球运动”和“大气运动、气候”等内容,学生提出的疑问就特别多。要避免因准备不足,而仓促应对,解释不清,使学生莫名其妙,给学生一头雾水,使问题成为一个真正的“问题”。
2.要了解问题的来源。例如这些疑问是学生在看书过程中出现的,还是在听课过程中产生的,是在做习题过程中遇到的,还是在与同学讨论过程中发现的,还是在生活经历中碰到的等等。为以后的备课和教学活动积累素材,使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
3.要了解问题的性质。学生所提的疑问是个别问题还是共同问题。如果是个别问题则个别解决,如果是共同问题则必须抽出一定时间予以解决。是否属错题,从而导致问题不可解,如果是要指出是题目科学性错误或是题目提供的信息不完整、或是答案错误等。是否属其它学科问题,如果是最好请学生去问有关教师,以避免由于对该学科内容的不尽了解而误导了学生。是否属试探性问题,有的学生有时故意拿一些自己已经了解的难题来测试教师,以证明白己的能力,并期望得到教师的好评。对此教师应有一定的应对技巧,做到既不能伤害学生热情,又能维护教师的威望。可用商讨的口气说:我是这样理解的,你认为如何呢?
二、要多激励少指责,是答疑的一个重要原则
学生向老师求助解疑,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好学、会学的一个重要表现。所以,对此行为要给予鼓励,在答疑时,要多用肯定与激励的语气和言语,以维护其积极性。由于个体的差异,其提问的内容是有很大差别的。我们不能因问题简单而轻视“这也要来问”,就给学生一盆冷水,打击了其积极性和热情,使其以后不敢再来问。有些问题对教师来说可能简单,但对学生来说并不一定如此。也不能因某一学生多次重复问同一类问题而显得不耐烦就说:“这问题我不是对你讲过好几遍了吗?怎么还不懂。”因学生能力的形成不是直线式发展的,而是螺旋式发展的。对此我们可以尝试用不同于以前的方式进行这次答疑,给学生以新的启示,来求得加深对此问题的理解。
有时还会碰到许多难度很大或大而不当的问题,如不论什么内容都问“为什么”等等。我们也不能给予呵责“真奇怪,哪里来的这么多为什么!事情就是这样的。”从而伤害了学生的好奇心,抑制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浇灭了学生的智慧火苗。可以说“我现在不能回答你,让我回去思考好,再与你探讨”。或者说:“这问题你提得很好。但追本溯源,刨根究底,穷尽所有难题是很困难的,这需要渊博的知识、坚强的意志、毕生的精力、超常的思维等等才有可能达到,对于现在的我们其主要任务是打好扎实基础,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积蓄能量,为将来的科研作准备。”或告诉学生可以去找哪些资料读哪些书能对解决此问题有帮助。
三、要了解疑因,是成功答疑的基础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疑问,就是同一疑问内容,不同学生也是有差异的。例如,在西欧某城市,从环保角度考虑,绿化隔离带和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应如何布局才合理?一般认为此题问题不大,如果有,最有可能的是学生不了解西欧的盛行风向所致。其实不然,居然有学生对绿化隔离带要建在城区与厂区之间想不通。学生说:既然西欧终年盛行西风,城区就不会受大气污染。那么就没有必要再在城区与厂区之间建绿化隔离带。它应当建在厂区最小风频的方向,这样可减少对其它地区的大气污染。不可否认学生的理解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从中也可了解到:一是学生不了解风是阵性暴发的,不可能连续地吹个不停,当在无风时污染物会随着空气扩散到城区的。二是学生不了解题意,如此布局只是对该城市而言的。
又如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浙江、安徽、福建)文综第12题,有学生认为:答案应是C项的7月。因为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伏旱,降雨量少,河流的入海流量少,所以近海处盐度高,此时段Q点距大陆应最近。这说明学生也不是不会读图,也不是不会分析Q点距大陆远近与盐度高低的关系,也不是不了解河流入海流量与近海海水盐度高低的关系。而是不了解:①我国南方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特征。②长江是由众多的支流组成的,伏旱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局部现象,它并不能说明整个流域内都出现干旱;③长江源头此时段的冰雪融水也是一年中最多的;④长江和钱塘江下游地区在此时段还会出现对流雨、台风雨等降雨形式等。可见,在答疑之前,要通过交谈(如“什么地方有疑问”,“你是怎么考虑的”,“你的依据是什么”等)搞清疑点所在和疑问之因。这是正确答疑的基础,否则就会偏离目标,答非所问。
四、要合理选取答疑的方法和技巧,是成功答疑的关键
当找到疑因后,答什么,怎样答,才能合理地化解学生疑问,是答疑过程中的最主要任务。因此,针对不同的疑问,不同的学生,选取不同的方法和技巧进行答疑是必需的。
1.直接法 有关一些识记性问题如地名、数据、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等,学生因忘记而来问的,就直接告诉之。这没有什么不正常的,遗忘是人的天性。但不要只告诉其答案了事,最好把有关记忆的技巧也告诉之。对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还要在地图中指出,以加深其印象。
2.陈述法 此法主要用于分析疑因和说理过程。如上文关于“绿化隔离带布局”和“长江流量最大值出现时段”的分析。这是答疑过程中运用最多的方法。但要在陈述时能做到有理有据,思路清晰,用语正确,科学性强等,使学生心悦诚服。
3.比拟法 对有些不擅长抽象思维的学生,或问题本身形象思维要求较高的,可用此法。例如,有学生问,洋流流向的图标箭头为什么要标注在等温线弯曲的地方,并且箭头指向一定要与等温线凸出的方向一致。此问题用专业术语解释确实比较费劲,可否用轮船在水面航行作比,边画边讲:你总看过行进中的轮船吧,其头部会激起一道道浪迹的。浪迹的形态是由船头向后面弯曲并延伸。洋流的图标箭头好像是行进中的轮船,等温线好比是一道道的浪迹。所以,洋流流向的箭头图标要画在等温线最弯曲的地方,并要指向等温线凸出的方向。这样表述可使学生易接受好理解。
4.实证法 实践性强是地理学科的一个特点,因此有些问题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运用实例才能进行很好地解答。例如有关月相的判别问题,不管教师如何讲解分析,有的学生总觉得不好接受。可带领有疑问的学生实地去观察几次月相,那么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再如,有关等高线地形图的地貌判读问题,什么山谷山脊、陡崖缓坡、鞍部、山区河流等地貌特征和分布特点,结合实地情形来进行解释也可以取得满意的结果。
5.点拨法 经常有学生说某某问题,找不出解题头绪,不知从何下手。这主要是由于学生不会提取题干中隐藏的信息所致。对此类问题,只要进行恰当地点拨,帮助学生找出解题的关键条件,问题就能化解。例如,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广东、河南、广西)地理试卷中的12题,解题的关键条件是“19时”。据此,该时刻必定是黄昏,且昼长夜短,再据题干提供的“北半球”和图提供的“晨昏线”信息,就可判定了。但在答疑时只能点到为止,帮学生找到开启疑问之门的钥匙即可,不能包办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6.类比法 对有些难度较大的疑问先不要直接面对,可用迂回的办法,引导学生用一种比较容易解决的案例入手,当习得所要的能力后,再进行迁移,从而达到以解决问题之目的。例如“按照可持续性原则,请你谈谈如何合理地进行西部大开发”。这个问题综合性强,且具开放性,要回答完满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大家知道,人们对于自己熟悉的、小范围里的地理事象,是比较容易了解和把握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借用空间范围比较小的乡土区域进行类比。恰好我国东、西部的差异,正好比温州西部山区各县与东部沿海平原各县的差异。可先要求学生比较、分析温州西部山区与温州东部平原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特征方面的差异,找出西部山区有哪些优势和劣势,再谈谈我们家乡是如何对西部山区进行开发的。这样,学生经过对乡土小区域小问题的求解,习得所需的能力,进而把它运用到分析和求解大区域、大问题之上。
7.反问法 对有些疑问,可反过来去问学生,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找途径,再做出判断,自己化解自己的疑问。例如,石油化工厂的区位因素选择属市场指向型,但有学生总觉得不信服。可反问:我们经常在报刊或电视中看到,某某油轮发生事故,大量原油泄漏,造成海洋环境污染,从这里可以看出中东波斯湾地区,输出去的是以原油还是石油制品为主?上海、南京、浙江镇海等地不产石油却建有大型的石化厂,同样日本、新加坡等国也不出产石油却拥有世界著名的超大型石化厂,这说明石化厂的选址应接近什么地方?
8.借题发挥法 在答疑时,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要利用好这一时机,突破问题藩篱,进行借题发挥,把问题适当拓深、加宽,以借机提升学生的能力。例如上文关于“城市、绿化隔离带、厂区三者位置布局”的问题,可在解决了学生疑问后,再顺着学生的思路,启发性地追问:如此布局虽然对局部地区有利,但确实会对其它地区造成大气污染,那么你认为如何布置才能更合理呢?再如在解疑后,要求学生尝试寻找其它解疑的方法或者更好的方法,以训练其变通思维。并尽可能使学生形成“懂一疑通一类,解一惑通一法”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
9.答与不答 对学生的疑问不一定都要给予解答,要把握好答与不答,答多答少的度,这也是答疑的一个重要方法。例如答案可在课本或资料中能搜寻到的,可不答,要求学生自己去找出,但要给予提示,是哪些资料,在什么地方能找到,以培养其搜寻资料和运用书本知识的能力;班级中如果有有能力解答此问题的学生,也可不答,但要学生去向那位同学请教,这是培养学生间协作能力的好方法,也是对解疑者的鼓励。如果靠自己和同学的能力确实都不能解决时,才要给予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