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建设问题与对策论文

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建设问题与对策论文

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建设问题与对策

李 明1,高向辉1,刘晓伟2

(1.辽宁教育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1;2.东北大学,辽宁 沈阳 110819)

摘 要: 当前,科技创新愈发呈现系统性、复杂性和协同性的特征,主体分散式的创新无法完成时代赋予的创新使命,创新链、产业链无缝衔接,需要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作为一种复合型、创新型联盟,在推进协同育人、协同创新,促进创新资源配置和创新要素流动方面应发挥积极作用。部分省域以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建设为重要抓手,推动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取得成果的同时也存在建设主体责任不清、建设动力机制不足、功能尚有欠缺等问题。以产学研相关理论为指导,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建立政府宏观引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双导”联动机制,将有助于构建联盟发展良好生态系统,促进联盟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 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

国家创新体系包括知识和技术两个创新系统。科技创新的源头在科学发现和知识创新,很大程度上,科技创新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市场的“无形之手”,促进技术、人才、信息、资金等创新要素在知识创新系统和技术创新系统进行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大学和科研院所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企业是市场和技术创新的主体,政府具有营造创新环境的主体责任,在解决知识创新系统与技术创新系统协同发展,促进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的关键问题上,需要政校企协同发力,从“合作”走向“协同创新”,建设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创新体制机制,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协同创新网络。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我国部分省域推动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建设,既取得了成绩,也产生一些问题。运用产学研相关理论,考察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这在当下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应用价值。

一、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一种创新型、复合型产学研合作组织

(一)产学研合作理论的历史嬗变

传统的产学研合作理论一般基于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等,作为孤立的社会组织,它们的行为特性和目标不同,合作体成员之间合作的特点、动机、影响因素等成为研究的重点[1]。传统的产学研合作理论缺乏组织理论视角,对于跨组织边界的有效合作创新、知识流动创造的机理和模式等缺乏深入研究,新兴的国家创新系统理论[2]、知识经济理论[3]、开放式创新理论、“三螺旋”理论、协同创新理论等交叉研究,成为产学研合作步入新的发展阶段的理论基础。

(二)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历史变迁

以往产学研合作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模式,最初的形态当属战略联盟。传统的战略联盟狭义上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通过股权参与或他协议而结成的松散合作竞争组织;广义上联盟成员由企业扩展到大学、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这一理论的代表性学者有管理学家罗杰·奈格尔(与美国DEC 公司总裁简·霍普兰德一同明确战略联盟概念)、迈克尔·波特、萨拉赫丁、蒂斯等,我国经济学家张维迎从经济学视域的契约关系对联盟的内涵进行过解读。随着时代的变迁,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在不断发展。国外不予赘述,国内既有作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重要载体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亦有高等教育领域“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之下的“2011 协同创新中心”,以及以往旨在加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校企联盟、职业教育集团等。陈劲等在总结以往产学研合作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通过与国外产学研战略联盟的比较研究,提出我国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的政策建议,相关研究处于国内先进水平。[4]洪银兴等系统研究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载体、平台和中介,以及大学——企业协同创新的相关范式。[5]

(三)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是对以往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扬弃

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作为一种创新型、复合型的产学研合作组织,其在创新能力、功能定位、治理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对以往的产学研合作组织均实现了超越。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偏重于行业产业的技术创新,缺乏原始创新的动力,人才培养功能缺失;“2011 协同创新中心”的设计初衷坚持了协同创新的理念,倡导聚焦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打破学校、院所、企业等创新体之间的障碍和壁垒,协同开展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促进行业产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面向行业企业类、区域类协同创新中心),但在实施过程中有些中心往往是高校的独角戏,企业、院所成为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帮衬,重点推动的体制机制创新在现实中往往被科技创新所淹没,特别是省级的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往往将其狭隘地看作一种新的科研平台的创建;传统的校企联盟容易忽视科技创新过程对人才培养的滋养,并且是高校趋于主动,有时企业积极性不高;职业教育集团由于高职院校科研水平不高,甚至缺失,除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体现出优势,在校企协同创新、融合发展方面极度欠缺。

在《行动计划》部署的任务中,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加快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等内容与农村居民生活紧密相关;而着力解决养殖业污染、有效防控种植业污染等工作连着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全管”的《行动计划》将更全面地直面农村诸多环境问题。

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建设在协同创新、开放创新等新的产学研合作和创新理论指导下,在过往产学研合作组织模式的基础上,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创新环境营造方面的优势,弥补市场发育不成熟和失灵状态下的短板,打造复合型、创新型、紧密型的联盟,建立和完善联盟内部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促使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等创新要素在各创新体之间合理顺畅流动,推动产学研各方深度融合,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和协同发展,促进产业技术创新和生产经营模式变革,整体提升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二、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建设的现存问题

目前,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建设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新要求

1.建设主体责任不清晰

部分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由于是政府主导进行建设,政府部门运用财政拨款、绩效考核、招生计划、科研项目、学科专业评估等政策工具,积极推进联盟体建设。但是,政府主导并不能代替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建设主体地位,导致联盟建设主体,特别是部分非联盟建设牵头单位,基本上处于一种受动状态和不得已而为之的境地,缺乏建设的积极性。部分企业认为联盟建设形式化工作过多,比如信息采集、工作推进会、对接活动等,虽然促进了供需双方见面,但却牵扯了很多精力,效率不高,成效不佳。作为联盟建设牵头单位(由于联盟建设主要由省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推动,联盟牵头单位基本上为地方高校),部分高校的作用也只限于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相关工作要求,没有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和协同育人等方面出发统筹谋划联盟建设。

1.科技、教育、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产学研共同体

式中fA(x)、fB(x)、fC(x)、fD(x)表示各客流拥塞评价指标对应于第A、B、C、D类客流拥塞风险水平的白化权函数.

由于政府主导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建设,联盟建设的动力具有很强的外在性,很多高校都是在政府的行政指令下被动而为之,目前通过市场积极发挥作用,让供需成为联盟建设的粘合剂与动力源的内生机制尚未有效形成。这种联盟建设的外在强制性对不同高校的效力也不尽相同。有些高校获取办学资源的层次和渠道比较多元,地方政府的政策工具对其扰动强度不大,这种外在性的压力使其在联盟建设中自主性较大,他们更多地视自身需要掌握联盟建设的程度和节奏。对于受地方政府资源制约较大的高校,其在联盟建设中的积极性较高,有些高校甚至牵头创建两个以上联盟,即便学科专业实力差强人意。当然,高校学科专业实力不强,为行业企业发展提供人才、科技支撑的能力就不高,其在行业企业和高校院所中间很难形成持存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这将为联盟未来发展的能力、水平和可持续性埋下隐患。

3.功能尚有缺欠

中日医院呼吸中心烟草病学与戒烟中心主任肖丹教授说,虽然理论上电子烟的危害应比普通卷烟略小,但依然含有尼古丁、丙二醇、丙三醇、重金属等有害物质,会增加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只要接触人体就会带来安全隐患。

在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建设的初期,政府往往担当主要推动者的角色,在制度设计、联盟布局、联盟体组建、联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等方面政府部门的确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联盟建设初期政府之所以能发挥主导作用,是因为其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能够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洞察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各创新体协同程度不高,作为人才、科技供给侧的高校、科研院所与作为需求侧的行业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人才、科技成果供需结构性不平衡,市场在信息、经费、人力资源、技术等资源配置方面的决定性作用发挥得不够。但随着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建设发展,政府在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应当逐渐走向弱化,对于财税金融、经费拨付、科研项目、招生计划等政策工具的运用应着重于培养联盟体成员的市场意识,使新产业新业态迅速呈现,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更加夯实,技术创新意识更强烈,对新技术新成果的吸纳能力更强劲;与此同时,高校、科研院所能够更加聚焦企业对人才和技术需求,有的放矢,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改进人才培养方式,而不是自我封闭、“自娱自乐”,导致向社会输送的各类人才出现闲置或难以迅速适应岗位能力,科研成果只停留于论文、专利等数字统计层面,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建设现存问题的原因

二嬷嬷压根儿也没有见过退斯妥也夫斯基。春天她只叫着一句话:盐呀,盐呀,给我一把盐呀!天使们就在榆树上歌唱。那年豌豆差不多完全没有开花。

我们讨论的“渐悟”思维形式问题,基本上是人类原始思维中的“渐悟”思维形式问题,它与近现代人思维中的“渐悟”思维形式虽然有很多地方极其相似甚至完全一致,但是,近现代人思维中的“渐悟”思维形式已经深深烙上了形式逻辑和其它现代逻辑的不可磨灭的印记。所以,即便是涉及到近现代人的“渐悟”思维形式时,我们也尽量剥离其形式逻辑和其它现代逻辑的痕迹,将其还原为原始时期的“渐悟”思维形式的状态,或者说在我们讨论中,为了更好地说明和解释一些问题,不得不拿一些近现代人的案例来证明我们的某些判断和结论,因为我们没有更多的第一手关于原始人类思维活动的可靠资料证据。

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是一种新型的联盟,其建设宗旨是打破校企、校校、校所等组织之间的创新和人才培养壁垒。以联盟为依托,高校、企业等应当摒弃传统的组织功能定位,弱化组织边界,在创新链、人才链上彼此相向而行。比如人才培养方面,高校培养的人才不仅仅是工程师毛坯,在日常的校企紧密合作中,由于参与产学研合作研发,学生应当逐步成为企业准员工,融入和适应合作企业的企业文化,为未来走向职场打下基础;校企共建的企业研发中心、研究院等合作研发机构,也应当具备人才培养功能;产学研合作中的高校、企业研发人员,应同时兼备教师与员工身份。但在现实的联盟建设中,联盟成员并没有结成紧密的利益攸关方和命运共同体,知识、人才、信息等并没有形成合理顺畅的流动机制,开放式创新程度不高,创新链、人才链上仍然各守一段,而且都希望对方向自身跨越一步,难以形成无缝对接。

2.联盟建设内外部良好生态系统尚未形成

1.打破传统产学研边界的开放创新程度不高

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建设发展需要良好的内外部环境,除联盟体成员以外,还需要其他社会组织的共同参与,形成良性的创新生态系统。这些社会组织应包括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法律咨询机构、市场和金融服务机构、风投机构、科技评估机构、孵化器和加速器机构等,为联盟体成员之间的合作提供各方面的服务。然而在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建设过程中,由于制度设计和实际建设缺乏上述社会组织机构的参与(抑或经济社会发展中缺乏上述相关社会服务机构),其既不是联盟的成员单位,也不是联盟的密切合作伙伴,联盟内成员的合作多是政府主导下各类行政指令和政策工具的驱动,辅助内生动力生成的内外部环境并没有形成,缺乏合作的“催化剂”和“粘合剂”。部分高校虽然内设有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但多是挂靠在科研管理部门,缺乏服务的专业性,也没有一支稳定的、相当规模的技术经理人队伍,导致在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联盟成员合作不够顺畅。

3.市场与政府在联盟建设中尚未形成合力

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应是一种复合型、紧密型、创新型的联盟组织,较以往的联盟组织,其功能应当更为完备。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建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联盟体自身的建设,包括联盟章程、治理结构、运行机制、咨询机构和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的建设;另一方面则是体现其功能的合作内容方面的建设,如产学研协同创新,包括创新型科研组织模式、订单式科研合作机制、共建校企合作研究院和研发中心、联合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公关、联合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等;又如产教协同育人,包括订单定制式人才培养、专业委员会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双师型”队伍建设、企业员工知识再造与技能培训等。然而在实践过程中,联盟体内成员的合作往往成为几个有影响力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小舞台,其他联盟成员成为可有可无的看客,缺乏实质性合作,或者在联盟建设中缺乏话语权。由于联盟建设牵头高校内部具体牵头部门的差异,如科技处、学科办、教务处、社会服务办公室等,其开展联盟建设的重点领域也有所不同。但总体上看,产学研合作居多,产教协同育人偏少,特别是企业认为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是负担,或者无法承受合作成本。而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的合作,部分企业也存在投机心理,只希望以廉价成本获得成果,甚至是免费的技术咨询与服务,缺乏市场规则意识。

三、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建设的对策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联盟建设进行合理布局

一次谈心谈话。思政导师每学期与所承担教学任务的班级学生进行一次比较深入的谈心谈话。谈心谈话的方式可以通过面对面、QQ、微信等多种形式进行,分期分批进行,因生而异、因景而异,主要聚焦解决学生“三观”及政治观、道德观等方面的问题。每学期谈心谈话不少于3人/次。

2.借助教学反馈,消除学生的消极心理。教学反馈是发现学生心理消极倾向的最好手段。中学生心理正处于趋向成熟阶段,但还面临着很多困惑。我们利用教学反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各种消极心理,可以通过让学生写周记,写随笔的形式,让学生袒露自己的思想,对学生在这一关键时期出现的生理、心理的困惑,通过笔谈的方式一一给以解决,使学生以健康的心态,乐观的精神迎接学习。

随后,新时代图书馆服务创新研讨会在图书信息楼9楼召开。会议由陈进主持。来自13所兄弟高校的图书馆书记和馆长出席,主要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振兴本科教育、加快“双一流”建设为核心,围绕资源、管理、技术、馆员和用户等与图书馆服务创新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从而进一步促进图书馆行业的理论创新和服务进步。

2.迎接新科技、产业革命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挑战

中国改革开放历经40 余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臻完善,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日益明晰。党的十九大强调,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市场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是市场经济本质的集中体现。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证明,市场是目前最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要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促进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同时,政府要坚持有所不为、有所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是要更多发挥政府作用,而是要在保证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管好那些市场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6]政府的主要职责和作用应当是进一步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弥补市场失灵,推动可持续发展。因此,在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建设中,要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完善市场机制,打破联盟成员之间的人才、技术、资金和信息等方面的壁垒,增强其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和调整能力,促进创新要素合理顺畅高效流动;政府应当运用好政策工具,而不是简单的行政命令驱使,要尊重市场运行规律、科技创新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对联盟建设进行引导和支持。

必须在全国全司党建强化的大格局下,持续坚持公司党代会提出的“抓基础,向党建要战斗力,引领企业科学发展;抓创效,向党建要生产力,保障企业持续发展;抓人心,向党建要凝聚力,促进企业和谐发展”的工作思路。与新时代党建工作要求同步共进,与公司中心工作同频共振,与员工群众同心共鸣,在改革发展的大潮中稳步前进。

人类社会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夜,科学技术已经成为驱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决定性力量。以物质结构、意识本质、宇宙演化、生命起源等重大领域的群体性突破为引领,科技发展的基础性、本源式创新日益涌现,颠覆式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形成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知识爆炸和创新涌流,极大地拓展人类的认知疆界,赋予人类适应自然并实现全面发展的新能力,科技创新正在以从未有过的深度、广度、力度重塑人类社会的发展图景。[7]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企业既是市场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随着科技创新系统性、复杂性和协同性的增加,技术创新体系的形成还有赖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合作机制。高等教育兼具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社会职能,大学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方面军。大学发展的历程表明,只有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通过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等方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才能够逐步实现内涵式高质量的发展目标。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建设过程中,联盟体内高校、企业等成员应从上述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实践要求出发,依托联盟,校准发展初心与使命,完成历史重任。

3.聚焦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

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建设要服务于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瞄定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行业产业发展现实需求,进行合理布局。以正在大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建设的辽宁为例,当前辽宁正处于新一轮振兴发展的关键时期,新时代东北振兴,是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这需要全社会迸发创新活力。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辽宁时强调,辽宁的振兴发展要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要依靠创新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积极扶持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尽快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对于辽宁的振兴,国家提出了建设“一带五基地”的发展要求,辽宁结合自身实际亦在大力推进“五大区域发展战略”。在辽宁振兴发展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建设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推广平台,推进重大技术突破和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的建设应当围绕辽宁振兴在人才、科技等方面的现实需要,特别是瞄准辽宁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支撑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基地、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即“一带五基地”)的振兴目标[8],以及沈阳经济区、辽宁沿海经济带、突破辽西北、沈抚新区、县域经济(即“五大区域发展战略”)发展建设,与辽宁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合理确定联盟建设方向,深入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持。

(二)政府推动引导联盟开展协同创新

2.建设动力机制不足

科技创新、高等教育发展以及产业发展其各自的领域有不同的发展规律和价值追求,但是完成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需要作为知识创新主体的大学和科研院所、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进行充分的融合发展,这就需要政府发挥在制度创新方面的优势,丰富政策工具箱,引导和促进产学研联盟体成员在人才链和创新链上相向而行,彼此向对方跨进一步,结成命运共同体和利益攸关方。为此,目前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应当从政府主导逐渐走向政府引导,联盟应当建立资源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探索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建立具有法人资格的紧密型联盟,联盟内成员结合自身实际,尝试以专利、品牌(如大学名称等)、资金等入股进行股份制运营,以联盟章程为核心进行制度建设,以理事会及相关管理、咨询机构为重点进行治理体系和治理结构建设。通过以上举措,使“协同”的理念逐渐成为联盟成员组织(校园)文化核心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打破从自身视角谋划发展的狭隘发展观念,切实使联盟体成员深度合作,融合发展,形成合力,在彼此互为补充中实现利益最大化,促进联盟发展的可持续、高效率。

2.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建设要超越以往“项目型”和“契约型”的联盟发展模式。联盟体内部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要以解决行业产业发展遇到的“卡脖子”问题为努力方向,联合组建研发团队,开展订单定制式科研,协同进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但这种项目为基础的传统联盟发展模式容易因为项目的结束而导致研发团队解体,产学研合作不容易深入长久。即便是联盟成立之初,有联盟章程和战略性合作框架协议作为基础,但是契约式的合作也会因为没有现实的合作基础导致协议被束之高阁,彼此合作无疾而终。只有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依据区域行业产业结构及发展趋势,联盟体内部成员基于问题导向,在“协同发展”理念与共识之下,发挥各自在资金、人才、技术、信息、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优势,共建研发中心、研究院、智库、技术转移中心等实体科研平台或服务机构,才能使创新链和产业链进行无缝对接,捆紧抱实,打破联盟体成员各自的功能边界,在这些平台上形成重叠区域,使知识、技术、人才、信息、资金等创新要素双向顺畅流动。

3.科教结合、产教融合架设创新人才培养和就业创业立交桥

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应是一种功能复合型联盟,较之以往的联盟,除产学研合作外,还要在科教结合、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方面着力。依托联盟,以培养行业企业或缺的创新人才为目的,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参与大学学科专业建设,帮助大学进行学科专业结构调整、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式改进、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符合标准的可兼职担任学业和技能指导教师等,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应创造条件选派教师到企业顶岗开展研发合作,帮助企业拓展技术研发方向,凝炼技术攻关问题,同时有意识地将自身塑造成为“双师双能型”人才。为适应行业产业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发展趋势,企业员工和研发人员可进入联盟内高校进行知识再造。通过长期稳定的科研合作,高校项目组学生成员可伴随科技成果转化进入相关企业工作,促进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整体转移,同时通过就业毕业生保持校企之间紧密联系。在依托联盟建设产学研协同创新研发平台的同时,创造条件,创建产业技术学院,探索人才培养特别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层次人才培养直接面向研发和生产一线,“研中学”“做中学”,人才培养的目标由“毛坯工程师”转向“准员工”和“工程师”。

(三)市场与政府“双导”联动构建联盟发展良好生态系统

1.进一步明确产、学、研等联盟主体定位

政府主导建设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是联盟建设初期的权宜之策,从联盟建设的长远谋划,遵循市场规律、科技创新规律、人才培养规律,从供需关系出发,构建联动的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制度创新体系,从而促进各创新要素充分顺畅流动,需要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联盟建设主体性作用。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要密切跟踪行业产业发展趋势,从容应对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挑战,重新塑造组织管理与生产经营模式,遵从市场规律配置各种创新资源,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职业的出现,驱动行业产业技术创新和生产经营模式的持续变革,促进行业产业转型升级;高校要结合自身学科专业优势,聚焦区域行业产业需求,不断深化对教育教学以及各层次人才培养规律的认知,在知识创造、原始创新、应用型研究方面着力,以鲜明的办学特色和社会服务价值取向,依托联盟,面向社会发展、面向行业企业积极开展协同创新和协同育人,全面提升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联盟内的产学研各方主体要发挥自身优势,在政府制度创新的红利下,积极涵养内生动力,实现社会发展需求与自身发展需要有机结合。

2.构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等联盟建设子系统

以往将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的作用定位为合作平台,众多联盟成员在联盟体这个平台上只是拥有了进行协同创新和协同育人的机会,但是从一种可能性走向现实性还需要很多其他因素的作用,去破解诸如供需信息不对称、科技成果评估评价缺失、风险投资不足、技术和成果孵化能力不强、人才流动不畅、科技和产业发展态势不明、各领域法律和政策规则不清、金融和财务管理能力欠缺等方面问题,特别是高校和中小微企业,在上述方面的短板更显突出,这就需要构建相关的联盟子系统助力联盟建设,促进联盟体成员之间的积极互动,将联盟体塑造成为一个运行机制日益完善、协同创新和协同育人功能完善、创新要素充分涌流跃动的创新社区。这些子系统的构建,一方面可以立足于联盟体成员自身资源,成立科技创新专家委员会、学科专业建设咨询委员会、产业政策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办公室)、行业产业供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大学科技园等,开展相关辅助性业务;另一方面,可以吸纳诸如律师事务所、风投公司、科技评估评价机构、会计事务所、加速器公司等相关企业和社会机构加入联盟体,提供相关业务服务。

3.发挥好市场在联盟建设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第一节护壁完成后,及时安设桩孔外围防护,孔口三方围护,留一方出渣、架设动力照明线路、上下软梯等,围护立杆采用脚手架钢管。孔内不施工时,孔口用钢筋网片(φ20@200×200)覆盖,并设置警示标志,防止人员坠落。在孔口施工的人员穿防滑鞋、戴好安全帽、佩戴安全带并拴于立杆上。

从政府主导型走向联盟体各成员发挥建设主体性作用,构建成员共治型的联盟治理模式,需要市场发挥积极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当前就是要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处理好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关系问题。只有围绕供给和需求的关系,才能使联盟体内的产学研各方明确自身的定位以及共同的价值取向。企业一方作为需求侧,要在掌握市场动向的基础上,提出人才、技术、成果等方面的需求。需求越明确,供给方的创新人才和团队、科技创新资源、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才能够更加聚焦,更加有的放矢。而且,新的需求一定会催生新的供给,有利于促进供给侧资源的使用效率,以及相关布局结构调整。当然,供给方也不是一味的受动方,优质的供给在满足现实需求的同时也会催生和引领新的行业产业、新的业态和新的管理经营模式的产生。这就要求高校要加强原始创新能力,将创新文化、创新人才、创新成果通过联盟体在联盟成员之间进行扩散,发挥溢出效应,从而推动行业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

4.政府推动营造良好的政策和社会文化环境

创新既包括科技创新,也包括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政府在联盟体建设过程中要逐渐退出主导地位,将“放管服”改革贯彻到底,让市场的“无形之手”充分发挥作用,激发联盟体成员的创新活力。政府要创造、优化联盟体建设发展的政策和社会文化环境氛围,引导和推动联盟遵循市场规律自觉有序发展建设。政府要将国家和省关于教育、科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税、土地、金融、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落到实处,借鉴先进省份和地区经验,制定符合本省的政策法规。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联盟开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人事制度等相关改革试点工作,针对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特殊问题,将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研究解决个性化问题和支持政策。要注重做好舆论宣传工作,使高校、行业企业和社会充分了解和认识联盟建设的重要性,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社会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3][4]陈劲.新形势下产学研战略联盟创新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34-38、52、213-231.

[2]张学文,陈劲.面向创新型国家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边界与路径研究[M].北京:经济出版社,2014:41.

[5]洪银兴.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84-103.

[6]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147.

[7]中国科学技术学会.新科技知识干部读本(上)[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6:1.

[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EB/OL].(2016-04-27)[2018-11-12].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427/c1001-28306754.html.

Analysis 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stablishing Industry-Academia-Research Collaboration Innovation Alliance

LI Ming1,GAO Xianghui1,LIU Xiaowei2

(1.Liaon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Shenyang Liaoning 110031;2.Northeast 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 110819)

Abstract: At present,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increasingly characterized by system,complexity and coordination.The decentralized innovation of enterprises,universities,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othe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ubjects cannot fulfill the innovation mission given by the times.Industryacademia-research collaboration innova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achieve the seamless link of innovation chain and industry chain.As a new type of alliance,the function of the industry-academia-researc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lliance embodies a kind of complexity,that is in the process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alliances,they should take the initiative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n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thus to make the allocation of innovation resources and the flow of innovation elements more comprehensive and sufficient.Some provinces take the promo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dustry-academia-researc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lliance as an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to promote 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som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personnel training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such as unclear construction subject,insufficient dynamic mechanism and defective function.It is helpful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alliance and constructing healthy ecosystems which is good for alliance development to deal with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market,establish government microguidance and establish marker-orientated“Double-conductive”linkage mechanism under industry-academiaresearch theory.

Key words: industry-academia-research;collaborative innovation;alliance;problems;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G6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A 1674-5485(2019)10-0047-07

基金项目: 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辽宁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建设研究”(WR2016011);辽宁省科技厅公益研究基金计划项目“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试点专题研究”(20194017)。

作者简介: 李明(1981-),男,辽宁凤城人,辽宁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科技创新政策、教育评估评价研究;刘晓伟(1979-),男,河北永清人,东北大学文法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高校科技创新政策研究。

通讯作者: 高向辉(1969-),男,辽宁朝阳人,辽宁教育学院党委书记,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教育评估评价研究。

(责任编辑:杨 玉;责任校对:李作章)

标签:;  ;  ;  ;  ;  

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建设问题与对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