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健康管理理论与实践经验探讨论文_康惠

城市社区健康管理理论与实践经验探讨论文_康惠

太原社会科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0

摘要:随着我国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于自身健康的重视与日俱增。我国健康管理行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在国家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健康行业的政策支持下,健康管理产业成为各类机构竞逐的重点。

关键词:城市社区;健康管理

引言

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发展非常迅速。城市社区健康管理是指依托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所有社区居民的健康进行全面检测、分析、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一对一的健康咨询和指导,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系统干预和管理,有效践行三级预防,改善居民的健康水平的管理模式。将健康管理引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战略中,对缓解我国卫生费用不断上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不同层次的健康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1城市社区健康管理的背景

2017-02-14国务院正式印发的《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表明,要加强慢性病防治工作,建立健康管理长效工作机制,提高居民健康期望寿命;《关于印发“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的通知》中多次提到健康老龄化,并指出健康管理是应对我国老龄化及慢性病高发问题、实现健康老龄化的重要手段,而慢性病防治、健康促进最有效最恰当的地点就是城市社区。据统计,2015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22亿,占总人口的16.15%,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达2.48亿,老龄化水平达17.17%,2025年60岁以上人口将达3亿,成为超老年型国家。而慢性病是威胁中国人健康的头号杀手,占人群死因构成的86.6%,其疾病负担近70%。慢性病的高发态势使实施分级诊疗制度迫在眉睫。在健康中国建设新形势下,白书忠部长首次提出以防止慢性病为主要目标、以“防大病,管慢病,保健康”为核心服务内容、以基层医疗机构和健康管理机构为主体的健联体(健康管理联合体),将是强基层、卫生工作战略前移和下沉的重要举措。因此,在我国目前人口老龄化、慢性病患病率上升、医疗费用急剧增长、政府不堪重负的严峻形势下,城市社区健康管理的实施迫在眉睫。只有使健康管理在城市社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真正落地,才能有效改变社区居民的行医方式,影响其就医模式,提高其健康素养。

2我国城市社区健康管理的尚存问题分析

2.1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薄弱,功能不健全

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形式多样,服务内容覆盖范围广泛,强调生理和心理、医院服务与社区康复、急诊与长期护理的有机结合,并且社区拥有形式多样、人员设施配备齐全的健康管理中心。我国大多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在原来的中小医院或在原诊所、卫生站的基础上改建而成,仪器设备不健全,在社区不能开展比较全面的健康体检项目;其卫生技术人员的学历以本科、大专、中专为主,技术水平与服务能力有待提高,缺少公共卫生医生、全科医生和开展健康管理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员;并且许多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药物不齐全,不能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这些原因均导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难以得到居民的信任,阻碍了其为居民开展新的服务项目。

2.2健康管理行业不规范

我国健康管理行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主流意识薄弱,国内缺乏专业的健康管理人才、健康管理机构质量参差不齐,伪健康传播充斥,健康理念和宣传混乱,众多健康会所、保健品推销都打着健康管理的名义,造成了很多人思想上的混乱与对健康管理的不信任,认为社区医务人员打着健康教育的旗号推销保健品,对其持高度怀疑和不信任的态度,造成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困难。健康管理行业的不规范导致健康管理公司、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管理机构、社会医疗保险公司不能有机结合,不利于形成系统的城市社区健康管理体系。

3我国城市社区健康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3.1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和质量,促进社区健康管理服务项目的开展 在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主要可以分为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两大块内容,但是由于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质量参差不齐,未能达到“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要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政府需要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资金投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人才、设备、药品等各方面的建设,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健康管理项目提供完善的条件。在社区积极展开“4CH8”健康管理模式,建立温馨舒适的老年健康关爱家园、妇女健康关爱家园、儿童健康关爱家园和慢性病健康关爱家园,打造温馨家庭式服务,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或者将城市社区健康管理的4个环节(风险评估、健康干预、跟踪监测、效果评价)与PDCA循环质量管理4个过程(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Action:处理)相结合,建立社区医生与居民互动联系的纽带,达到改进社区健康管理质量的目标。

3.2打造规范化的城市社区健康管理家园

慢性病是病因复杂、病程迁延不愈且致残率、病死率较高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随着慢性病健康管理关卡的前移和人们健康观念的加强,在社区进行的健康教育、健康宣传和健康康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开展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管理成为现阶段社区健康管理发展的主要目标。

3.3建立健全的家庭医生制度,落实双向转诊制度

在许多发达国家,家庭医生在社区健康管理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医疗服务提供系统中起着“守门人”的作用。家庭医生制是指通过具备资格的全科医生与签约家庭建立一种长期、稳定的服务关系,以便对签约家庭进行全程维护的制。政府对家庭医生制进行宣传,如在校园开展相关活动、深入到企业和事业单位,让群众全面了解相关信息,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群众的观念。同时社区家庭医生积极主动开展上门诊视、健康检查、健康管理、养生保健等服务,在相互交流中了解居民需求,获取居民的信任。社区建立完善的家庭医生绩效考核奖励机制,对成功签约的家庭医生给予奖励,以此鼓励家庭医生与居民进行签约,建立健康档案,形成基层首诊,促进双向转诊、上下联动。

3.4成立多方联动的省老年健康管理专委会

目前社区居民对基层社区医务人员的信任度不高、参加活动的积极性较差,甚至对癌症等健康随访有抵触心理;且社区慢性病管理经费有限,活动形式和开展规模局限性较大;而大型综合医院强大的学科背景、丰富的医疗资源和优质的医疗服务均使老百姓对其有较高的满意度。

3.5建立“岗位管理”的志愿者管理模式

实现志愿者管理从“管理人”到“管理岗位”的转变。在实际服务中,有的志愿者服务时间存在重叠,有的特殊时段(如星期一上午)志愿者人数紧张,医院志愿服务工作常出现志愿者“人满为患”或“门可罗雀”的矛盾局面。为保证医院志愿服务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医院可在重点部位设置志愿服务岗,岗位志愿者根据志愿者服务时段予以确定,通过时间上的“+”思维,整合碎片化、零散化的志愿服务时段,填补志愿者空白片段,保证岗位全勤状态。同时,根据志愿服务岗位具体情况制定各岗位职责、主要服务内容以及可能被患者及家属询问的问题,编制各岗位志愿服务手册并配发给志愿者,用规范的制度和标准的流程对志愿者工作予以全程指导。有条件的医院还可以运用网络技术,将上述内容和手机终端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志愿服务效率。

结语

随着分级诊疗制度的不断落地,健康管理观念不断深入人心,基层社区应该以大型综合医院为依托,以城市社区为健康管理的主战场,在社区构建慢性病健康管理模式,打造健康管理示范基地,并通过加强健康管理示范基地的规范化管理和质量建设,不断完善信息化服务系统,努力探索出满足人们健康需求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与路径,更科学、系统地对居民进行健康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2016-10-25)[2018-01-20].

[2]广州统计信息网.统计年鉴2017[EB/OL].(2017-11-06)[2018-01-20].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的通知[EB/OL].(2017-01-22)

论文作者:康惠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

标签:;  ;  ;  ;  ;  ;  ;  ;  

城市社区健康管理理论与实践经验探讨论文_康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