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在阳光下光芒四射:1995年书评中的一次散步_读书论文

莲花在阳光下光芒四射:1995年书评中的一次散步_读书论文

映日荷花别样红——1995年书评报刊漫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报刊论文,书评论文,别样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95书评报刊悄悄升温,《读书》征订突破8万份, 《博览群书》在文化回热中迎来了创刊10周年,《中国图书评论》改刊扩版,顺应潮流,《文化读书周报》发行量也有较大幅度增长。尤其是今年2 月落幕的第8届首都图书交易会上书海人潮,订货总额达4.6亿元,超过了前几届,给读书界带来了春的讯息。最为敏感的新闻界迅速出击,众多报纸读书版的开设,搅活了大众读书的一池春水。具有广泛影响的《中国青年报》毅然终止开办多年的“辣椒”专刊,创办“开卷”读书版;《工人日报》也将文学副刊拦腰截断,增加书评版面;《人民日报》开设“书谭”书评版;《中华工商时报》是一份商业味十足的报纸,然而其开设的读书版却更加注重文化品味;《光明日报》倡导读书闻名已久,继《博览群书》、《书摘》两种杂志及“读书与出版”专版外,索性又与新闻出版署等联手创办《中华读书报》;《辽宁日报》重新恢复“三味书屋”版;河南的《新书周报》为了更贴近读书,贴近社会,改办为《读书生活报》;上海的《现代家庭》杂志与《解放日报》“读书”版联合举办“家与书”、“我与书”征文,为现代家庭增添了书香气息;甚至出现了“空中书斋”,北京文艺广播电台开办了“畅销书大观”栏目……如此的信息传来,表明我们这个社会经过转型期短暂的浮躁之后,读书,又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了。

以倡导读书、知书、用书,为读者、作者和出版社牵线搭桥的书评报刊以及报刊的读书版,在原有的书卷气、边缘性和观念性的基础上,似乎更加重视当代读书人的心理变化与生活节奏的变化,不断创新,以优美的版面和鲜活的个性吸引了读者,营造出芬芳扑鼻的书香氛围,编织出雅俗共赏的书评锦绣。

独守精神家园,坚持高雅纯正

和严肃文学及学术期刊一样,书评报刊也经历了社会转型期的寂寞与艰难,尤其是火爆的俗文化铺天盖地之际,雅文化似乎只剩下了“清高”之名,甚至有人类比,发达国家走俏的也是那些“文化快餐”,以消遣为主的通俗、纪实报刊是新闻出版的必由之路。有识之士发出了“下个世纪谁还读文学名著”的感慨,忧患学者大声疾呼与媚俗文化挑战,让失落的人文精神回归。书评报刊,就是在这高雅与低俗之争中“衣带渐宽终不悔”,商潮迭涌见清香,守住这块神圣的厚土,为读书人保留了纯净的精神家园。“一支秃笔在手,酣游雪稿云笺”(《博览群书》主编语),高扬时代主旋律,给文坛送来了股股清风。

《读书》月刊以其高雅淳清而闻名,一卷在手,“有暗香盈袖”,创刊15年来围绕读书这个话题,以散文、随笔等活泼自如的文体,写尽书人、书事、书魂、书韵,既有北方学人的大气与厚实,又有海派文化的机智与通融。今年该刊主编又在追求新的办刊境界,面对当代中国如此丰富的大宴,一是“挑拨离间”:文化越来越多元了,让大家都说说话,话题一摆在桌面,就热闹了。二是进一步“贪污盗窃”:出版家说到底是个知识商人,“盗窃”学人的知识财富,然后马上卖掉。让读者“见而生喜”。(见《中华读书报》3月29日2版《读书》主编访谈录),语言较为特别,却道出了思辨的哲理与书评的真谛。《博览群书》坚持“入时顺世而不趋炎媚俗,凝重明快而不古板晦涩,飘逸热情而不轻佻放纵”的风格,十年耕耘,共发了约一千万字的书评文章,向读者推荐了近万册古今中外有关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图书。该刊今年借庆祝创刊10周年敞怀言志,与读者共商办刊大计,坦诚之心感人至深。问世才一年的《书与人》双月刊,似乎颇在“人”字上下功夫,较之“书”,“人”的份量更重。对于作家、编辑家、出版家等书人书事的评介,贯古穿今,兼及域外,以书为媒展示了当代学人的思想风采与人生追求。几乎与《书与人》同时创刊的《书城》,刊名形象诱人,有“坐拥书城”之势。可惜今年由月刊改为双月刊,读者闻讯甚为遗憾。好在《中国图书评论》由双月刊改为月刊,此消彼长,其中颇见书评报刊的艰难与不易。在读书界享有盛名的《文汇读书周报》,选材严,挖掘深,在从多报纸争办周末版、月末版之时,该报创办“新月版”,很有特色,洋洋16版,足够书生欣赏半天,“象牙之塔”和“十字街头”的双重风光,倾倒了教授学者和酷爱读书者,显示了这家报纸厚重的文化积淀和书底功夫。纵观这些书评报刊。给人以突出的感觉是,一期期读去,就像走进了文友济济的温馨聚会,享受着一片在这个时代显得特别文雅的景色。

中国出版业在驶入市场经济轨道中,出现过一些不良现象,而这些严肃的书评报刊勇敢地担负起舆论监督的历史责任,大张旗鼓地宣传好书,旗帜鲜明地批评坏书,为纯净书刊市场作出了努力。

面向读者大众,雅俗共赏洞天别开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读书之邦,华夏民族视读书为至高无尚的大事,古人把读书与修身平天下联系在一起,足见读书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进入现代社会,读书仍然是人们崇尚的社会风气。当然,读者队伍因年龄、学历、阅历等原因,自然分出层次,学人智者重视读书自不必说,活跃在基层的有文化者,相当数量的人热爱读书,甚至把读书视为生活工作第一需要,与建功立业联系在一起。面对这样庞大的读者队伍,指导群众读书,开展各种推荐好书、读好书活动,显得更为重要。书评报刊面向广大读者,高品位、高格调,雅俗共赏,成为这群人的精神家园和喜爱的读物。

《中华读书报》创刊不到一年,就以其大家气度风靡全国。说它雅,“家园”版名人荟萃,却“曲高和众”;说它“俗”,普通人近日读什么书也能登上黄金版面。《青少年读书指南》作为全国中小学课外阅读活动指导专刊,把“做孩子的贴心人”视为编辑的幸福,除了编撰精美文章外,联系了一大批小通讯员,培育读书风气从娃娃抓起,实在是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读者导报》(原为《书讯报》)热心报道职工读书活动坚持十几年,推动了基层图书馆室的建设。有40年历史的《图书发行》报,今年改为《中国图书商报》,书而有商,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但该报的“商报书评”、“人与书”、“环球书影”等众多版面无不飘逸着书香气息。河南的《读书生活报》镜头对准普通人的读书与生活,孜孜追求新颖优雅的版面设计与阅读效果,把读书生活纳入人生旋转的舞台上,书事家事国事都与评说,体现了书评报刊的新探索。

很值得一提的是,发行百万份以上的新民、羊城、北京三大晚报,均辟有每周一期的读书版,与其他书评报刊不同的是,这些大家晚报十分注重“让高雅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贴近读者,创办适应各层次读者需求的栏目,举办了一系列活动,有的不同凡响。《北京晚报》去年一月创办“书香”版,创刊伊始就组织了“影响人生一本书”的征文,历时一年,收获颇丰,今年3月在京举行发奖会, 受到各界人士的好评。好书对人生的积极作用,不但教育和启发青少年,而且对写书的也是一个“沉重的题目”,写作本身就是对生命对人生的一种探索。《羊城晚报》“书趣”专版重视读者参与,去年以来举办了“我心目中的偶像”征文,举办了“百本好书评选活动”,评选揭晓后又组织了“百书伴我行”征文,收到应征稿件1768篇,重奖一二等奖获得者。今年,又把读书引入家庭,举办“如何指导孩子读书”征文。《新民晚报》的“读书乐”已刊出480多期,米舒博士成为读书的热线主持人, 每期的通信解答了读者想知道的读书话题。这些影响较大的晚报读书版,成为大众读书的良师益友。此外,像《新闻出版报》的“书谭”、《光明日报》的“读书与出版”等众多报刊的书评版,成为我国书评事业的生力军,书海导航,指点迷津,是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的缩影,起到了鼓与呼的作用。

可以预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国人提高素质,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目光将会再度集中到读书上,读书热肯定会再度到来。书评报刊的走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喜人的现象。书评报刊是我国新闻出版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在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方面发挥更广泛的作用。

标签:;  ;  ;  ;  ;  ;  

莲花在阳光下光芒四射:1995年书评中的一次散步_读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