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枝头吐新芽——2010年南京市中考名著阅读创新题探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南京市论文,枝头论文,又见论文,名著论文,中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原题回放
文章结尾写“生命难免也会有阴暗的死角……不论何时、何地、何境,都别忘了开一扇心灵的天窗”,下列名著中就有能表现这一哲理的事例,请简要叙述一例。
《童年》《名人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名著:《》
事例:__
(2010年江苏南京市)
参考答案:
示例1:《童年》童年的阿廖沙生活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外祖母给予他无私的爱,使他增强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意对即可)
示例2:《名人传》贝多芬面对耳聋的痛苦和世人的误解,用创作音乐来为自己打开一扇心灵之窗,最终成为不朽的音乐大师。(意对即可)
示例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双目失明,他以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以顽强的毅力写作,最终成长为一名光荣的革命战士。(意对即可)
二、试题解读
这道试题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1.因文布点,巧妙链接
把名著阅读放在现代文阅读题中考查,是一次突破和创新。该题一方面考查对文中“心灵的天窗”含义的理解,这是散文阅读考查中一个重要的能力点;另一方面,考查对三部备选名著主要情节的理解和感悟,而不是简单的复述故事情节。解答此题,考生首先要正确理解文章的主旨,明确“开一扇心灵的天窗”意在告诉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中,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灵,冲破心灵的死角和黑暗,让心中充满阳光,创造更加灿烂的人生。在此基础上,考生再搜索记忆,整理备选名著中的有效信息,围绕主人公、“打开心灵之窗”的经历和最终取得的成果三个方面加以概括。该题因文布点,巧妙链接,设题合理,真正考查了学生在概括表达中对作品主旨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2.“语”“文”并重,知能合一
该题围绕选文中“心灵的天窗”的含义,让考生选取一部名著中的事例来阐述,既重视概述名著情节的“语用”基础,又重视理解感悟作者情感的“读文”能力,力求做到文字表达、文学素养、文化传承、人文体验的“四文”合一。试题将散文阅读和名著阅读结合起来考查,找准选文主旨与名著情节之间的契合点,由知识到能力,对课外文阅读再延伸,考查了初中生应该具备“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能力。这种考查方式,改变了以往只考查对名著内容简单记忆的做法,很好地体现了“语”“文”并重,知能合一的命题意图。
3.真实考查,导向鲜明
试题要求在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基础上,用名著中的事例来印证句子所表现的哲理,更趋向于对名著“精读”和“深读”的考查,把名著阅读引向了真实,对名著阅读考查“动真格”,真正考查学生有没有读过作品,有没有读懂作品,对作品的人物、情节等有没有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样的设计将限制性和开放性结合起来,能比较真实地考查学生的名著阅读情况。
中考对名著阅读的考查,其宗旨是让学生“真阅读”,而不是浮光掠影看目录,急功近利背速成。如何有效地检测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情况,该题作了有益的尝试。这种尝试,体现一个“真”字,突出一个“实”字,命题的导向作用鲜明,必将引导广大学生实实在在地阅读名著,真正走进文学名著,和先哲对话,与作者交流,和人物共鸣……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三、走向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名著阅读试题进入了中考语文试卷。但近年来各地中考对名著阅读的考查,仍然存在着试题内容浅易、形式单一等问题,名著阅读成为“伪”阅读,这显然违背了课程标准的初衷,扭曲了名著阅读的本意,毫无价值可言。近年来,江苏南京市中考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名著阅读题越来越表现出它的综合性。
1.创新试题考查的形式
在命题实践中,除了一般的选择题和填空题之外,南京市试题巧妙地将名著阅读考查和综合性学习活动、现代文阅读理解等结合在一起。如2006年将名著阅读的考查放在综合性学习中,要求考生根据示例撰写一段阅读心语;2008年设置一个特定的情境,要求考生根据示例撰写赠言等;2010年则将名著阅读题和现代文阅读衔接起来,整个试题形式稳中出新。这一创意,力争使名著考查的形式由“客观题”向“主观题”转变,以主观题为主,增加简答题、简析题,实实在在考查名著阅读。笔者认为,将名著阅读与辩论、采访、对联、点评、比较阅读等相结合也是不错的考查形式。
2.丰富试题考查的内容
一般来说,名著阅读试题的考查内容主要涉及四个方面:文学常识类、情节概括类、人物评价类和情感体验类。近年来,南京市名著阅读题考查内容日益丰富,由侧重对内容识记的考查,逐渐过渡到对内容分析的考查。考查的点逐渐由宏观到微观,要求学生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从感受形象、体验情感、赏析语言等方面进行深度考查,真正考查出“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让那些靠教师整理归纳要点代替名著阅读的学生“望题兴叹”,从而引导学生真正走进名著,深入领悟作品的形象、情感、语言,从作品中获得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有益启示。
3.提高试题考查的能力
中考对名著阅读的考查,主要有四个能力层级。一是考查识记能力,即对课标规定的名著内容情节的了解程度;二是考查理解能力,即对名著人物、情节、主题等认识和理解的程度;三是考查体验感悟能力,即对名著是否有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并结合体验说说获得的启示;四是考查评价能力,即能联系作品的内容、思想感情及相关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四个能力层级体现一定的梯度,在命题实践中,南京卷稳步推进,逐步提高试题的能力要求。例如,2009年南京试题采用选择题形式,对经典情节的考查进一步细化。考生不仅要通读规定名著(四个选择项考查了四部名著的情节内容),还要注意把握主要人物性格及情节(四个选项四部作品涉及到一些具体的情节),如果考生对故事情节把握不准确,对故事细节记忆不清楚,就可能出现误选。因此,对名著阅读的考查,应坚持能力立意,重视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性、学习和思维的过程性,不断提高名著阅读试题考查的能力,才能很好地检测考生的综合能力。
四、备考策略
细心梳理解读近年来南京市中考名著阅读题的考查形式、考查内容和能力要求,结合其他省市名著阅读考查的趋势,笔者认为,在今后的名著阅读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站得高”。师生要从提升人文素养、陶冶高尚情操、丰富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的高度来重视名著阅读。要从思想高度充分认识到名著阅读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它还有助于提高阅读理解、写作表达的能力。可以说,名著阅读,多多益善。
其次,要“看得远”。名著阅读必须摆脱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它需要长期有效的时间支持。要给名著阅读订立长效计划,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要紧紧围绕课标推荐的十部名著,有计划进行阅读,日积月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把阅读名著作为一项长期的语文课外作业,制订阅读计划,每天安排阅读时间,每周规定阅读数量,日积月累,厚积薄发。
第三,要“巧安排”。可发挥自习课的功能,到图书馆读书;可利用课前5分钟介绍名著,讲解经典片段;可授之以渔,教给阅读方法(圈点、评注、摘要、笔记);可采用以写促读的方法,围绕名著阅读每周设计一题进行写作;还可播放有关名著的影视作品让学生享受视觉冲击……当然,如果时间过于紧张,可抓住重点,泛读与精读结合,选择名著中的精彩片段、重要章节进行阅读。
总之,教师要为名著阅读营造氛围,创设条件,在激发阅读兴趣上动脑筋,在培养良好阅读习惯上下工夫。
“又见枝头吐新芽”。2010年南京市对名著阅读考查作了大胆的创新,其导向是鲜明的,对于转变名著阅读的短视行为无疑是有益的;其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名著阅读活动应该是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长期坚持的过程。我们期待这一株“新芽”能绿意葱郁茁壮成长,成为中考试题百花园中一朵耀眼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