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分析与英语教学_话语分析论文

语篇分析与英语教学_话语分析论文

话语分析与英语语言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语论文,话语论文,语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话语和话语分析

(一)话语

话语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是文化赖以存在的基础和表现形式,没有话语,就没有文化。通过话语,交际参与者从事某种社会行为,参加社会交际。话语离不开语境,任何话语都必须放到一定的语境中才能有意义。在进行话语研究时,人们开始把话语看成是语言分析的最大单位,但话语又是个模糊的概念。理论不同,分析目的不同,话语的定义也不一样。

Harris把话语看成是连接的言语(speech)[1]。Brown和Yule把话语看做是过程(process),语篇是话语的具体表现形式。[2]Van Dijk却认为不能简单地把话语视为一种语言使用形式,他指出话语包括三个方面:语言使用、思想传递和社会情景中的交际。[3]

由此可见,话语分析要对几个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属于一种跨学科研究。话语分析不仅要了解话语的表达层,还要深入到意义和动作(action)层,考查语言的功能以及语言使用者的编码和解码过程,注意社会文化语境和认知的作用。

(二)话语分析

“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这一术语由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Harris首创。1952年,Harris在美国Language杂志第28卷上发表了一篇题为Discourse Analysis的文章。从此,“话语分析”作为现代语言学的专门术语被广泛使用。[1]

话语分析作为一门新的交叉学科的出现是语言学上的一次革命。一般来说,话语分析是指对比句子长、以交际为目的的包括口头语和书面语的语言段落的语言及交际功能的分析,旨在找出带有相似语境的话语系列,并确定其分布规律。话语分析是研究说话者或书写者的意义特点和它在语境应用中的解释的问题的。

当前话语分析基本上有两种研究方法。第一种是从结构规律着手。在给定某个数据框架结构之后,对超越句子的语篇或经过转换的结构进行描述。其目标是决定相互作用的行为,并把这些行为与较大的相互作用的框架结构相匹配。这种序列式关系主要是捕捉句子内部结构的普遍规律,即话语中的“功能”与“价值”。

第二种是从释义方面着手。话语分析是给人们提供在商议的语境下参与者怎样进行意义解释的过程。不管这一过程是双方的(如在会话中),还是非双方的(如阅读写作中),都足以说明它们必须是相互作用的,其目标在于捕捉非惯用语的力量,筛选出语用的一般规律,理解讨论活动中的语境前提,以及信息怎样建构成知识和自然类比的过程。这里释义主要是与过程有关,而“功能”与“价值”不是产物。就其结构而言,话语分析语言学家和语篇语言学家有其共识之处。他们都试图展示社会交往中篇章的顺序。就释义作用而言,话语分析主要是对暂时信息的交际功能作评价,在做出推断的过程中筛选出普遍和具体的背景知识。

Schiffrin于1994年出版了专著Approaches to Discourse。书中较为详细地介绍和比较了6种话语分析的方法。这6种方法是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互动社会语言学(Interactional Sociolinguistics)、交际人种学(Ethnography of Communication)、语用学(Pragmatics)、会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变异分析(Variation Analysis)。[4]

二、话语分析与英语语言教学

(一)话语分析在英语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话语分析是指对某一语言运用方面的分析,既包括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的分析,也包括对话语和篇章的分析;既从语言特征方面对不同的语体进行分析,也从社会文化角度对话语和篇章的不同解读进行分析。篇章分析一般从主题推展、句子连贯等方面着手;而话语分析则侧重话轮转换、话语中的起语和结语以及陈述结构等。话语的研究是多学科、多视角的,涉及社会语言学、人类学、社会学以及社会心理学等,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包括言语行为理论、交际学、社会语言学、人种学、语用学等等,[4]尽管它们都从各自的角度解释语言及其使用,唯一的共识是语言即交际。

课堂教学的话语分析多以口头语的研究为主,集中在师生的口语交流上,特别是发生在语言课堂内的师生互动的活动中。在中国这样一个将英语作为外语的教学环境中,师生的课堂交谈是学生通往目标语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但是,即便采取交际教学法,英语语言的课堂在发展学习者交际能力上的作用却总是捉襟见肘,最主要的原因是有限的课程时间以及非常有限的基于真实语言环境的交际。英语教师一定要设法将学生参与交际的机会最大化。

基于外语课堂内师生互动的话语分析为外语教师观测学生话语输出的质和量既提供了方法也提供了数据。通过录像/录音→观看/收听→转写→分析的四步法,外语教师可以研究学生在不同课堂活动中的交际模式,例如,在结对角色扮演活动中或者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学生对学生的交际活动等。外语教师可以进一步采用具体的话语分析方法探究课堂交际模式及其对学习者目标语的练习所起到的作用。在交际活动中,学生会根据不同的交际任务采用不同的言语模式。课堂交际活动为学生们提供了交谈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假设外语教师采用交际任务而不是考试来衡量学生的语言水平,那么学生的语言能力就可以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来,外语教师也能具体了解某一具体课堂活动对学生话语习得的作用。通过长期的记录—转写—分析的过程,教师可以深入了解课堂活动对学生语言输出和语言发展的长效作用,还可以让外语教师真正从自身的教学行为开始研究,具体包括语言频度、语言分配、问题类型以及学生反馈效果等。

外语学习中的一些不确定因素是外语教师很难掌控的,话语分析可以成为外语操练中一个非常实用的工具。外语教师可以通过话语分析,研究课堂上的交际情况,进一步关注班级中外语水平有限的学生在课堂交际中的话语机会。

20世纪80年代后期,课堂互动(Classroom Interaction)和教师话语(Teachers' Talk)的作用越来越受重视,涌现了大量关于外语课堂的研究方法,这些研究充分揭示了课堂互动的重要性。Holliday认为第一语言习得的关键所在是学习者如何从交际中发现语言的意义。他强调语言形式及其功能的发展是在语言应用的过程中形成的。由于第二语言也是用来完成交际的,因而第二语言的发展也应来自交际。[5]在交际过程中,会话双方通过运用协商意义的会话策略,不断地调整输入,使输入可为学习者理解、吸收。输入被理解、吸收的过程也就是习得的过程。

(1)课堂互动

Allwright认为课堂互动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手段,是课堂中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进行语言互动的过程。课堂互动给学生提供了语言输入或练习第二语言的机会。[6]课堂互动通过两种方式促进第二语言习得:第一,通过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接触和理解;第二,通过学习者使用第二语言的尝试。[7]课堂上要成功地获得第二语言交际能力,就必须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机会进行信息交流。任何课堂活动都具有语言交际活动,即使是“注重语言形式”(form-focused instruction)的教学,也不可能是一种单纯的形式教学,学习者同样可以将它看作是一种语言输入。因此,课堂教学可视为一个互动过程。[6][7]徐浩认为,课堂互动研究除了要全面考察各种互动以外,还要着重研究各种互动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在练习阶段引入较多的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在产出阶段更加强调可理解性输出,那么语言运用训练应当能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操作的主要环节中去,其效果或许能够得到更为实质性的增强。[8]

课堂互动模式能给学习者提供更多的用目标语进行双向交际的意义协商机会,互动式英语课堂教学正是要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作为控制者的角色,让教师从主角退居到主持人的角色,通过组织、管理、安排、指导各种课堂活动使学生充分地参与到互动活动当中,构建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促进学生的第二语言习得。

(2)课堂话语

Ellis认为,课堂教学研究的一般目的是详细地描述课堂行为,以加强对于真实情况的精确记录。[7]而精确的描述是理解和解释课堂上发生的一切的基础。教师话语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媒介(media),是语言学习的内容(content),是学生模仿的目的语(target language),还是对英语课堂过程的细致描述,从中能够发现促进或阻碍语言学习的行为和事件。徐浩认为,从教学实践的视角看,教师话语最重要的属性应当是真实性和交际性。如果教师话语在不影响教学进程的前提下,体现出更多的活泼性和互动性,那么即使教学活动或教学任务本身缺乏交际性,整个课堂也不能算是死板、机械的。[8]

Ellis指出,学习者只有通过使用第二语言的尝试才能达到促进二语习得的目的,即教师话语要能带动学生话语的有效产出[7]。刘家荣、蒋宇红认为输出在语言习得中能迫使学习者注意表达意义的语言形式,并推动学习者提高和扩展语法知识。只有当学习者受到推动时,语言输出才有助于语言习得。教师话语的规划和调配是互动开展的前提。教师话语输入多少、如何输入决定着学生能否进行充分的语言输出。[9]根据Krashen的“输入假设”,语言教学最重要的手段就是使学习者尽可能多地接受可理解的输入。教师话语的可理解输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接触和理解英语,树立学习语言的自信心,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同时,教师话语对学生语言输出的环境创设、引导、反馈和调整是课堂互动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课堂互动成功与否的标准。[10]

正如Nunan指出的,关于交际法教学的研究很大程度上还只停留在理论基础上,而对交际法的实际操作的研究仍很滞后,即便是涉及交际法的运用,教师更多的也是集中于如何开展活动让学生自我表达,而不是运用适当的手段,让学生从事师生间互动性交际。[11]Pica和Long由此得出结论:课堂过程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交际,学习者所获得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较少,有必要改善课堂交际模式,提高教师话语使用过程中的灵活应变能力与自觉程度。[12]课堂教师提问作为课堂教师话语的主要形式之一,是课堂互动交际的第一步(包括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反馈),对于建立互动性交际将发挥重要作用,有利于激发并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

(二)话语分析与英语听、说、读、写教学

1.话语分析与听力教学

当前我国英语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一是受教育制度和环境的影响,课堂教学仍以教师为中心;二是教师侧重自下而上的低层次的听力策略,忽略学生作为社会成员所具有的多方面的知识;另外,听力课堂存在重知识轻技巧的误区,使听力课只是纯粹的操练,无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听力测试中的语篇通常是口语会话或旨在传递一定文化或其他信息的短文材料,而不是结构复杂的文本。因此,听力测试中小的篇章我们都可以视为语篇。灵活运用话语分析的模式有助于学生掌握听的策略,提高听力。

话语分析学家对语篇的研究采取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将语篇当作过程加以研究;一种是将语篇当作产品加以研究。将两种研究方法相结合应用于听力教学就是听力教学中的“话语分析”模式。听力一直是学习英语的一个难点,因为它是一个涉及语言、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及听力技巧、心理因素等非知识性知识的综合过程。听力理解是指有目的地运用储存在大脑中的原有信息,对耳朵接收的新信息进行选择、抽象和加工整理,从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简言之,听力理解就是理解所听到的内容。但是,对许多英语学习者来说,要做到既能听清又能听懂是不容易的。因此,分析影响听力理解的因素、探求相应的对策一直是外语教学普遍关注的问题。在英语听力教学中,除了必须加强对学生语言知识和技能,特别是辨认和区分言语语音信息的能力的培养外,还必须培养学生运用多种语境信息的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尽快地提高英语听力,听力教学才能取得较好的成效。

2.话语分析与口语交际教学

自话语分析兴起至今,外语学习者口语能力一直是众人所关心的问题,先后已出现多种分析方法。其中,对话分析法(Conversational Analysis)注意观察不同年龄的外语学习者在用所学外语进行口头交际时的行为,如话轮的变换、话题的改变等等;口语分析法(Spoken Discourse Analysis)注重分析方法的系统性与结构性;语际语用法(Interlingua Pragmatics)将分析的重点放在学习者如何运用所学语言功能上;交际应变分析法(Interaction Analysis)采取试验性或仿试验性的方法收集学习者对话的原始资料,研究、分析在有外语学习者参加的对话中各方如何变化谈话方式及策略,以达到互相沟通(Negotiation Meaning)的目的。这些分析方法都各有长处。

然而,如果我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某种口语对话的话语结构与特点,那么口语分析法的优势就更为明显。口语分析法也被称为话语分析法,是由英国伯明翰大学的学者们在20世纪70年代创立的,代表人物是Sinclair和Coulthard。他们认为由于语言的概念功能、语篇功能与人际交际功能分别受语境中的话语范围(Field Discourse)、话语方式(Model Discourse)与话语基调(Tone of Discourse)各因素的影响,话语分析法能够客观体现讲话人在各种复杂语境中使用语言功能的因果关系。因此,他们不但强调分析模式的系统性,而且主张分析模式应能够反映口语对话中的主题结构与信息结构。他们的分析模式将语言功能与话题、交际目的、参与者的社会关系结合在一起,把交际单位分为各种层次。[13]

3.话语分析与阅读教学

人们在阅读中,无论是阅读一篇新闻报道、一则幽默笑话、一篇课文还是一则广告,都是在阅读话语。阅读虽不如听与说直接和频繁,但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语言技巧。

把英语作为第一语言(L1)或第二语言(L2)的阅读过程都有两种阅读的方式:Top-down阅读(自上而下阅读)和Bottom-up阅读(自下而上阅读)。Top-down阅读是指自上而下的交际性粗略阅读,包括阅读语篇的纲要知识和背景知识。语篇的纲要知识主要有两种类型:(1)内容纲要,即语篇所涉及的话题以及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2)框架纲要,即按照不同的风格、类型、语题和目的而组织、构建的话语信息。语篇的背景知识包含了:(1)理解特殊的语言环境(如阅读材料中背景、话题、参与的人物等);(2)了解进行中的阅读材料话语的走势或上下文语境(即上文已交代了哪些信息,在下文中即将会有哪些信息出现)。Bottom-up阅读是自下而上的知识性细致阅读,包括词、句、篇的基本结构及功能的知识。这要求读者辨识语篇中的词语、句子和段落等表层信息,从而获得关于语篇的结构和意义的信息,以达到对语篇的正确、有效理解。这也是阅读过程中话语分析的各个层次。

因此,阅读实际上是一个互动的模式。Bottom-up阅读是语篇基本内容意义的建构过程。然而,单一的Bottom-up阅读是无法产生精确、全面、整体的理解效果的,它必须与Top-down阅读相互交替,并与之互动,才会产生理想的阅读理解效果。在阅读和阅读教学中,应有机地结合Top-down阅读和Bottom-up阅读,综合运用两种阅读方式。从话语的层次上看,阅读实际上是Top-down和Bottom-up两种阅读过程的相互交汇、相互作用,同时也是背景知识、语境知识和语言知识相互交融、交叉进行的过程。

4.话语分析与写作教学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十分重视阅读与写作教学。最近十几年来,人们对阅读以及阅读教学作了大量的研究。同时,人们也没忽视对写作技巧的研究,人们认识到,要用英语写好一篇文章,作者需要具备语用和组织能力。一篇作文既可以被看成是作品,也可被看做是过程。一方面,作为作品的作文可以以描写文、叙述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的形式出现;另一方面,作为过程的作文可以被划分为分类分析、过程分析、对比与对照,以及原因与结果等分析。

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这些不同形式的文章以及不同的写作技巧,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中国的许多写作教师坚持传统的教学方式:模仿、按照固定的形式写作等。我国的写作教学,也像西方其他国家一样,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从强调语言及修辞形式到强调写作者本人以及写作过程,从强调写作内容到强调读者的期望。

三、结语

为了把话语分析作为一种方法工具来使用,英语教师需要熟悉话语分析的理论及不同的分析方法。这些方法把教师关于语言教学理论的知识结合起来,使他们能解释课堂话语现象。话语分析可被用作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并发现和提出在特定语境中对语言、社会及文化问题的解决办法的一种课堂活动。教师加强对外语学习者话语的分析,对诊断学生的问题、评估他们的进步及发现学习方法是非常有用的。

总的说来,英语教师不仅可以把话语分析当作探索教学实践的研究方法,还可以把它当作研究语言学习者之间交流的工具。语言学习者可以从话语分析中理解话语的真正含义以及在不同场合下如何使用语言以达到不同交际目的。因此,话语分析在某种意义上最大限度地模拟了一个准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习者学会如何使用目标语,真正提高其语言水平。

标签:;  ;  ;  ;  ;  ;  

语篇分析与英语教学_话语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