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论文_梁帆

试论“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论文_梁帆

梁帆

河北师范大学

摘要:让—保罗·萨特是存在主义哲学流派的重要代表,他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以存在主义思想阐释人道主义,提出一种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萨特通过人们对存在主义概念的几种错误理解,探求存在主义的真正内涵,指出以存在先于本质为第一原则,以人的自由承担责任的绝对性质为核心的存在主义,才是真正的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文章通过对存在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具体含义以及主要的内容,即第一原则即“存在先于本质”以及核心思想的分析,探索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的意义。

关键词:萨特;存在主义;人道主义

法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让-保罗·萨特所著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是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著作。萨特通过他的著作宣扬自己的存在主义思想。发表于 1946 年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一书在法国掀起了巨大的反响。萨特自称是“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思想在法国甚至是整个欧洲都具有强烈的吸引力,给予那些亲身经历惨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人们以希望。这些人们经历了悲痛的战火的洗礼,身心受到很大的创伤,对于世界充满了怀疑和迷茫,不知道该何处何从,恰巧这时萨特自称是“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给他们早已是千疮百孔的心灵注入新的活力。因此,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思想在20世界的西方哲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一、存在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资产阶级文明终结的开端。当时,由于帝国主义内部的矛盾以及经济危机的激化导致了战争的爆发,战争的炮火结束了自由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转入到了帝国主义垄断阶段,并以德奥等帝国主义的惨败而告终。战败国德国在战争中受到了严重的挫折,经济损失极为惨重,战争的创伤使得经济危机、企业倒闭、失业、饥饿、抢劫、凶杀等接踵而至。德国资产阶级处于严峻的境地,社会各阶层的人们普遍感觉到自身的生存受到了威胁,尊严遭到了破坏,变得无家可归。没有了归宿感的人们产生了愤怒和反抗的强烈意识,在这种悲观失望的情绪下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来化解自己的异化感觉。这时,存在主义就首先在德国应运而生了。

1939年9月,德军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在一战中属于战胜国的法国,此时处在法西斯的统治之下,人们精神上受到巨大创伤。战后法国从上到下都充斥着对战争残酷的恐惧和对自由和平生活的向往,人们在思想上转向了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在法国得到巨大发展,二战后,存在主义在法国思想界占据重要地位。一个法国哲学家在谈到存在主义之所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法国盛极一时的原因时说:“德国在1918年大败、法国在1940年大败之后,曾经似乎从外部给个人生活提供某种稳定的那些社会的、政治的、民族的、精神的藩篱纷纷瓦解了,它使人意识到,在一个崩溃的世界虽似乎只有他自己的责任和自由了。”

二、存在主义的含义

萨特说存在主义完全是为专业人员和哲学家们提出的,尽管如此,他还是能够说清楚。这跟维特根斯坦的说法很类似,只要能够言说的,都能说得清楚;而不能言说的,则只能保持沉默。在萨特看来,存在主义有两种:一种是基督教的存在主义,包括亚斯贝斯和加布里埃尔·马塞尔在内;一种是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包括海德格尔和法国的那些存在主义者以及他自己在内。作为一个存在主义者,他认为存在主义是一种乐观的、行动的学说。尽管他的格言是“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但是他在《存在与虚无》中承认人的本质是由一系列的选择和行动构成的,个人的选择是绝对自由的,而人必须为自己的选择和行动所导致的结果负全部责任。这里不仅仅是指对自己的个性负责,而是对其他人甚至对所有的人负责。所以对于痛苦、听任、绝望这一类的名词该如何解释? 或许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得到了答案。存在主义者正是在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承担全部责任时,坦然说人是痛苦的、绝望的,因为他们无法摆脱那种整个的和重大的责任感。

萨特把存在主义定义为一种使人生成为可能的学说,这种学说还肯定任何真理和任何行动,既包含客观环境,又包含人的主观性在内。说到主观性,他觉得论敌只是在一个意义上做文章。他认为“主观主义”这个词有双重意义:一方面是指个人的自由,即个人的主观性;另一方面是指人越不出人的主观性。第一个方面很容易理解,个人可以自愿行动,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按照主观意愿自由行动。这也就是他所说的个人的绝对自由。而后一个方面理解起来有点困难,它指的是个人在做出选择时,也是为所有的人做出选择。因为当个人在做出选择时,他肯定是选择更好的,而如果不是对大家都是更好的,那还有什么是更好的呢? 所以,个人在模铸自己的同时也模铸了其他人。就是那些对“主观主义”概念理解不全面的人,偏要埋怨存在主义的不真实性和不负责任。恰恰他们是负责任的,因为他们要为自己的自由选择和行动所导致的后果承担全部责任。

三、存在主义的主要内容

(一)人的存在:“存在先于本质”

关于人的存在的根本问题,哲学史上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本质先于存在”与“存在先于本质”。在传统哲学中,本质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由来已久,在不同时期哲学家的论述中均有所涉及。早在柏拉图的“分有说”中就有了具体事物是理念的分有,它开始了最早的本质(理念)先于存在。在中世纪宗教神学中,上帝先有了人的观念,再根据这一观念将人创造出来,萨特认为这与工匠按照一定程序与公式制作裁纸刀并无两样,仍是本质先于存在。与此相对,存在主义者提出“存在先于本质”。“存在”指个人的存在,“本质”指个人的特殊本质,“存在先于本质”指先有人的个体存在,才有关于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由选择决定了人的本质。“首先有人,人碰上自己,在世界上涌现出来———然后才给自己下定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萨特将其存在主义视为人道主义,一种真正给予人的存在、人的尊严、人的自由以高度重视的理论,他说:“只有这个理论配得上人类的尊严,它是唯一不使人成为物的理论。所有的唯物主义理论都使人把所有的人,包括他自己,当作物……我们的目的恰恰是建立一个价值模式的人的王国,有别于物质的世界。”

萨特由“存在先于本质”得出:人的本质即人本身。萨特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人自己主观创造出来的特殊个性,而这些“主观性”是人的一些内心体验、自我意识、心理等。他指出人在选择中创造自己,而这种选择是主观随意的,听任自己情感的,没有任何可以参照的标准。因此,萨特在否定人有先验的人性之后,却把自己推向非理性的唯心主义,其关于人的学说是一种抽象的人学理论。与此相反,马克思将对人的本质的解释扎根于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关系来说明人的本质,强调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诚然,马克思人学理论经历了一个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自我意识、自由自觉的劳动到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过程。最终,马克思选择以社会实践作为根本出发点,搭建其现实的人学理论。早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说过:“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人自己的存在的基础。

(二)人的自由:“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

萨特从“存在先于本质”这一原则出发得出人的一个根本特征———自由,并将自由视为人的最高价值。自由是萨特存在主义人道主义的最高价值诉求,无论对于个体人而言,还是对于以尊重人为旨趣的存在主义人道主义而言,自由都居于价值追求体系的顶端。

在萨特视域中的自由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人生而自由。“存在先于本质”预设了一个没有上帝,没有普遍人性,没有任何参考标准的世界。由于先存在人,再有人根据意愿造就的人的本质,因此,人在创造自身时,是孤立无助的。萨特写道:“这对存在主义说来,就是起点。……人就变得孤苦伶仃了,因为他无论在自己的内心里或者自身以外,都找不到可以依靠的东西。……决定论是没有的———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在萨特看来,人没有被任何决定论预先规定着,也没有标准可供指引,因而无法为自己的行为找寻任何借口。这样一来,自由变得无需追求,自由与人的存在是同一的。

第二,自由选择。萨特认为人是自由的,人的自由最集中地表现为选择的自由。在萨特看来,人生处处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由于人在选择时没有先验的理性、道德或上帝可参照,完全是自主地听任自己的“主观性”去判断,因此这种选择是主观随意的,是自由的。同时,选择无处不在,因为即使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所以,人的自由无可辩驳。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行动,选择想要成为的形象,不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同时这种选择也没有道德标准可言。显然,萨特的自由选择是不受任何束缚的,绝对的自由。萨特的自由观是一种绝对的、抽象的自由观,自由失掉了任何特征,被说成是永恒的、超越时间的个人特征,成了人的自然属性,由概念的任何社会内容都被阉割了。

四、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及其意义

古往今来,无数哲学家从不同路径对“人是什么”进行了思考。萨特认为对人的问题的思考实际上形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人道主义:第一种人道主义是一种主张人本身就是目的而且是最高价值的学说,这种人道主义有一个先验的本质,人实际上是完成的。萨特认为这种人道主义是极其荒谬的,因为人仍旧在形成之中,把人当作最终的目的加以崇拜的做法,实际上把人自己封闭起来了。所以,萨特说这种人道主义我们存在主义者是不要的。萨特提出了另一种人道主义,即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萨特创立“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这样一个概念在于从他所理解的人道主义的角度解释存在主义。他说:“存在主义是一种使人生成为可能的学说。”人是绝对自由的,人自由选择的行动构成人本身,人的选择决定着一切的价值,因而人要对自己承担全部的责任。

萨特的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是反对有神论,以个体的人为出发点,以存在先于本质为第一原则,以人的自由承担责任的绝对性质为核心的存在主义。萨特真正的关注人的生存问题,它揭示了人是自由的、不受约束的,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他想成为的样子,在最大程度上肯定了人的存在价值,给个体以最大的尊重和包容。人要在自我创造中展现自己的价值,选择可以完善自己的生活方式。萨特的这种思想激励了个人不断地发展进步,努力创造出自己最大的价值。对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饱受战争之苦的人们来说,是一剂强心剂,使得他们重拾信心,投入新的生活。不仅如此,萨特的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想也给那些处在困境和磨难中的人以希望,让他们对未来怀有希望,尽可能地去创造美好的人生。这种思想告诉人们,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怎样使自己的生活更幸福需要自己的选择,也需要自己承担责任的勇气,它鼓励人们勇于面对一切现实状况,始终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是一种乐观的存在主义,是一个行动的学说,它有助于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它强调个体的自由,认为“人是靠追求超越的目的才得以存在”,“必须始终在自身之外寻求一个解放的或者体现某种特殊的目标。”对于人类个体来说,它提出了人的生存意义和人如何成为可能的途径。对于社会整体来说,萨特的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鼓励人类个体不断实现自我超越,每个人的自我超越反过来也会推动社会的不断自我超越,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在当代社会中,萨特的这种思想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它强调每个个体都应该把超越性和主观性结合起来,实现个体的最大进步,从而带动整个人类社会的飞跃。因此,萨特的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是一种行动的哲学,是入世哲学。

参考文献:

[1][法]让—保罗·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周煦良,汤永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2]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何焕枝.评萨特尔《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一书的几个基本观点〔J〕.人文杂志1983.

论文作者:梁帆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6

标签:;  ;  ;  ;  ;  ;  ;  ;  

试论“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论文_梁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