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论文_朱永华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论文_朱永华

〔摘要〕“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出色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探索所要达到目标的途径,获得知识智慧,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提问

宋代大学问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出色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探索所要达到目标的途径,获得知识智慧,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因此,提问的技巧和问题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有以下几种倾向必须克服:一是“以师为主”的自我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养成了“已”为中心的局面,课堂提问成了帮助教师完成预案的工具。长期以来形成了教师问、学生答得课堂提问模式,学生就象一台台机器,面对教师精心设计的“环环相扣”的群发式提问和“步步为营”的连珠炮式的提问,被动地思考。

“复杂深刻”的艰涩问。提问过深,学生不知所云,回答不了;提问过大、学生不知如何让回答;提问过于繁难,问题脱离了学生知识、能力、思维实际水平。而这种提问只会挫伤孩子的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视老师的提问为畏途,有碍师生的情感交流。

“越俎代庖”的独角问。听课中,不少语文老师习惯于自己提出问题,学生解答或老师代学生解答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这样,老师不了解学生有哪些疑问而去提问,会导致教师问的学生无疑问,表面上学生在思考问题,实际上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容易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长此以往,会造成学生知识的“窄化”和思维的“僵化”。“漫无目的”的满堂问。满堂问,是“满堂灌”的表现形式之一,为问而问,提问不加选择,其结果是提问有余,解疑不足。课堂气氛看似热闹,学生却受益不大,或者有的时候问题过多,这样只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问题厌倦症”,实质上师生之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简单肤浅”的是非问。提问是为了更好的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因此,哪些不加思考就能回答的是非提问,或思考性很差的提问都是不高明的提问,如从课文的问题中看出了什么?你喜欢这篇课文吗等等。

正确的提问,应该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要研究阅读教学中提问的性质、形成和涉及到的范围和相互间的关系,努力去把握其中规律性的东西,减少提问的盲目性。

1 把握课文本质意义的提问在教学中,要多提有助于理解课文本质意义的问题,少提表面现象性的问题,那种可问可不问的问题尽量不问。一篇课文,总有它的内涵和中心思想。凡涉及到课文内涵、中心思想,并与思想内容有关的词语和句子等方面的问题,都属于本质性问题,而涉及到课文其他枝枝节节的问题,属于现象性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狼牙山五壮士》这篇文章,通过记叙五壮士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的过程,写出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因此,凡是同描写五壮士壮举的词语和句子的问题都是本质性的问题。

在教学五壮士跳下悬崖这一部分,课文写了五壮士毫不犹豫、英勇跳崖,“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掉下深谷。”我就抓住“冲锋”、“纵身”这两词语进行提问:什么叫冲锋和纵身?这两词体现出五壮士此时心里怎样?表现出他们什么?通过提问让学生知道“冲锋”、“纵身”这两个词表现出五壮士的毫不犹豫、英勇、不畏惧。这样两个词对学生理解五壮士的毫不犹豫是有帮助的,但是对于“冲锋”、“纵身”这两个词的意思并不是本文的关键,并且五年级的学生已经通过平时的媒体、书籍等理解这两词的意思和感受。因此,就不必多加提问。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多提本质意义的问题,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涵和中心思想,而表面现象性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朗读课文中的一节话,很容易对上号,这些缺乏思维强度的问题,很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2 把握链条式思路的提问提问要沿着文章的思路,抓住主要人物,主要线索及主要特征,提出关键性的问题,能从一个问题引到或过渡到另一个问题,使每个总是成为全部链条里的一环。如《学会看病》这篇课文,写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课文的思路是通过母亲的心理变化“做决定———犹豫———后悔———谴责———安心”,根据文章的思路,我设计一下几个问题:①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母亲的犹豫?②儿子走了,母亲还是后悔了,她后悔什么?③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母亲的谴责?“艰涩”“沙漏”“忐忑不安”,你是怎么理解的?④一小时过去了,两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是没有回来,此时的母亲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呢?⑤儿子回来了,母亲的勇气回来了,她又坚持了自己的开始的想法,反应了母亲的什么目的和想法?从以上一环扣一环地提问中,学生能深切地感受到母亲对儿子的爱,即想教育儿子,又担心孩子,那爱的深厚。

3 把握形象解抽象的提问语文教学中,年级越低,教师的提问就越要具体形象,因为抽象性的问题越多,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问题的提法必须能促使学生思考具体的答案,不一定要作出抽象地概括。尤其在低年级,最好先让学生描述对象的特征再过渡到抽象概括。

解决提问中出现的问题的方法还有很多,例如关注学生的表情和眼神,了解学生是否准备好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在提问前思考好你提问题的中心是什么,要让学生回答什么角度,在组织好教师自己的语言。总之,掌握好提问的艺术和技巧,是正确进行阅读教学的关键。教师自己尽可能少讲一些,而以提问与指点来代替多讲。

通过提问,提供给学生参与机会,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为学生学习语言提供一个标准的示范。但是如果提问安排不妥,或者质量不高,泛滥成灾,不仅不能帮助教学,而且非常有害。教师要用循序渐进的、具有本质意义的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得以发表观点,流露情感、锻炼表达。这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

作者单位: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实验小学

论文作者:朱永华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研究·教研版》2016年10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2

标签:;  ;  ;  ;  ;  ;  ;  ;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论文_朱永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