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就问题及趋势预测_职教论文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就问题及趋势预测_职教论文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就问题与趋势预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教育论文,成就论文,趋势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教育事业中令人瞩目的发展之一就是职业教育。有人称之为职业教育的“历史性变革”时期。它不仅反映出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更深刻的在于使广大人民认识到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联,“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观念渗入教育思想,使教育的发展重新获得了生机,有了更广阔的社会现实意义。职业教育在这一时期相对于其它教育而言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在于:(1)职业教育立法思想深入人心,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的政策法规逐渐完善。(2)职业教育体系逐渐由幼稚走向成熟,职业教育的规模与速度获得了较快的发展。(3)与职业教育相呼应的理论研究与实验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研究与应用一体化的格局。因此,有必要认真总结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就与历史经验,分析其问题与不足,以期作为今后发展的借鉴。鉴于此,本文仅以分析“八五”时期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为基础,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一回顾总结,并就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一、“八五”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背景

任何一种教育现象的产生发展都依赖于一定的民族文化、历史传统,都是本民族文化、历史以教育这种形式的反映,职业教育也不例外。它的产生、发展历史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教育主导思想是重知识、文化,还是重技艺、实践。职业教育是现代大工业的产物,它与先进的生产力相联系,反映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程度对教育提出的程度要求。因此它与经济的联系最为密切,受经济的制约作用最为显著。同时职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政策的制定对其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决定作用。因此只有分析“八五”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经济和教育政策背景,才能对职业教育的形势与发展作出客观公正的分析评价。

经济背景。“八五”期间是我国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一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的制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前景提出了新要求,使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大量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渐迫切。二是邓小平南巡讲话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改革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加速,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使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与经济发展目标联系更加紧密。职业教育是教育与经济的结合点,是教育与社会各种职业相沟通的桥梁,是实现工业化、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职业教育面临着大力发展的重任。

科技背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科技成果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愈来愈大,劳动的技术装备将愈来愈先进,对劳动者的文化技术素质的要求也将愈来愈高。“八五”期间,我国一些发达地区和部门的技术密集型劳动大幅度增加,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加大,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不断革新,导致劳动力结构和劳动手段的巨大变化。劳动的变更,职业的变换,相应地要求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者就业适应能力,这就对在提高劳动者素质中起关键作用的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政策背景。主要表现为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颁布了一系列职业教育纲领性文件。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是我国今后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它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教育的基本框架奠定了政策性基础。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颁布实施,将职业教育发展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之中,把职业教育提高到“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的高度,要求“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统筹规划,贯彻积极发展的方针”。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李鹏总理明确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培养大量应用性人才的一条根本出路,进一步明确了我国职业教育的任务和发展前景。可以说,“八五”时期是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制定最多的时期。广阔坚实的政策背景,保证了职业教育的稳步发展。再者,各级地方政府加强对职业教育的领导与管理,大多数省(市)都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文件;各大部委也采取了适合本行业发展需求的职教措施,这一切都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政策背景。

二、“八五”时期职业教育的发展

1.职业教育发展初具规模

整个“八五”期间,初等职业教育稳步发展,到1995年招生数达到28.84万人,在校生达到69.69万人,分别比1990年增长了48.97%和45.55%,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年均增长分别为3.3%和7.8%。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持续发展,使中等教育结构进一步趋向合理。到1995年高中阶段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人数占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比例已达到57.42%,比1990年上升了9.8个百分点,基本实现了“八五”规划所提出的“1995年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人数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比重达到50%以上”的目标,有的地区达到60%。职业大学到1995年为86所,比1990年的114所略有下降,但招生规模和在校生规模稳定增长,校均规模有所扩大,办学效益有所提高。

2.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初步建立起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两大体系,澄清了长期以来正规学历职业教育与非正规职业培训间的混淆不清。

在职业学校教育内部,形成了初中高三个等级的职业学校系统,开展正规的职业教育;同时与普通教育相沟通,在普通教育阶段引进职教因素,开设职教课程;通过小学后、初中后、高中后三级分流,逐步形成初等、中等、高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相互衔接、比例合理的教育体系。

与此同时,职业培训体系也日益完善,职业培训规模能力进一步增强。到1995年技工学校达到4521所,比1990年的4184所增加了8%,五年计划招生298万人,实际招生350.9万人,超计划18.4%,毕业生质量显著提高,到1995年四级工率为参考学生的66.1%。全国有就业训练中心2700多所,社会团体及私人举办职业技术培训实体2000多所,企业职工培训基地20000多所,年培训职工3000多万人次,逐步形成了与职业教育相适应的培训体系。

3.职教办学条件有了一定改善

职业教育起步晚,多数是由普通中学或农业中学改建的,在办学条件等方面总体水平比较低。“八五”期间,各级教育部门克服困难,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保证了职业教育的顺利实施。到1995年职业中学的校舍建筑总面积为4143.10万平方米,比1990年递增10.35%,与同期普通中学递增的5.19%和中专递增的7.78%相比,增加是最快的;同时,理科教学仪器配备达标率、图书设备达标率、教学分组实验达标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比1990年分别增长了9.72个、11.23个和9.18个百分点,职业中学的办学条件在逐步改善。特别是通过中专校评估和省级重点职高的建设,使我国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据1994年对23个省(市)重点学校的统计,校均占地面积为5.0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34万平方米,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实验实习场地和仪器设备、图书、体育、卫生设施设备,也都明显优于一般职高。

三、“八五”时期职业教育的改革及成就

为了保证职业教育持续、稳定的发展,并使之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八五”期间,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从多方面对职业教育进行改革,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

——一系列职教政策的出台和会议的召开,保证和推动了“八五”期间职教的发展。粗略统计,“八五”期间国家职教管理部门出台的政策主要有:《关于普通中等专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关于普通专业学校招生与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意见》、《国家级重点职业高级中学标准》、《关于加强全国职业中学校长岗位培训工作意见》、《关于推动职业大学改革与建设的几点意见》、《关于成人高等学校试办高等职业教育的意见》等文件,它包括了职业教育的各个方面及领域。在这期间召开的重大会议有:国际职教研讨会、中专改革工作会议、骨干学校建设研讨会,这些政策出台及会议的召开,反映出了我国职教发展的主要成就。

——一批示范性骨干学校的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从1990年起,国家教委开始了认定省级重点职业高中的工作,通过两次组织进行评估,1994年评出了455所省级重点职业高中,占全国职业高中的5.7%。两批省级重点职高的认定,大大推动了各地区对职业高中建设的重视,到1995年省级重点职高达900余所,在这基础上国家教委又审批通过了296所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这些学校分布在全国29个省市,包括了近百个职业高中的主要专业(工种),一支职业高中的骨干队伍初步形成。为了提高中专的办学效益,从1991年开始,对中等专业学校进行评估,现已有249所国家级重点中专,600多所省部级重点中专学校,中专学校的办学水平大幅度提高。这些骨干示范学校对提高职业教育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骨干示范作用。

——中等专业学校招生、毕业生分配制度得到进一步改革。中专招生、分配的改革源于八十年代农业部开始的农业中专改革。到1995年,全国农业中专招生中,有30—40%是国家任务,其余60—70%都是调节性计划。农业中专的改革推动了其他行业的改革,1993年初,国家教委做出规定,除少数省招生计划外,国家不再统一下达指令性计划,而只下达指导性计划,扩大了部门与地方政府自行调剂的权力。到1995年,中专招生总数中,调节性计划招生总数占招生总数的59%,调节性计划的逐步扩大改变了中专教育长久以来的就业制度,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多种办学形式的出现,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扩大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能力。“八五”期间具有典型性的几种办学模式是:河北职教中心、东北校企联办、苏南职教中心、北京职教集团。河北省根据本省职教发展的条件,从1991年正式决定,要求每县建立一所融各类职业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县级职教中心,实行“政府统筹、部门联办、教委协调、一校多制”的新型办学体制,到1995年,已建成100所职教中心,基本实现了每个县都有一所综合性职教中心的目标。苏南地区经济比较发达,特别是乡镇企业经济占了整个地区经济的90%,乡镇企业担负着举办职业教育职责,通过“职教中心辐射”,建立县、片、乡三级办学网络,组建办学集团等形式发展地区职教,如武进的“中心幅射”模式,宜兴的“职教城”等,形成了与地区经济模式相适应的职教模式。东北地区重工业占绝对优势,发展校企联合办学既有利于经济发展需求,又扩大了职教的办学活力。沈阳市目前百分之百的职业高中都实行了校企合作或联合办学,形成了按需培养、对口就业、变招工为招生的新机制。北京是一个国际型的大都市,文化、经济都比较发达,发展职业教育以集团的模式为主,西城区校产职教集团实行教工贸一体化,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增强了职业学校的自我发展能力。与此同时,民办职业教育在“八五”期间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扩大,开阔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视野,增加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机会。具体表现之一是充分利用国外贷款及赠款。国家教委从1990年起,争取到世界银行一期贷款5000万美元,改善了12个职业技术师范院系和59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条件,重点建设了一批示范性骨干学校。从1990年到1993年,先后从华夏基金会为13个省市的16个项目学校争取了约275万美元的赠款,建设了常州刘国钧职教中心和北京昌平农业学校那样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职业学校。二是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职教经验,努力创建适合中国国情的职教模式。学习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在“八五”期间获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建立了十几所水平较高的职业学校,培养出了一批较高水平的职校毕业生;六地市合作试点也初显成效,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职教模式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职教研究机构也初具规模,并逐渐履行起为政府决策机构提供政策咨询与服务的职责。与加拿大于1989年实施的“中加高中后职业技术教育合作项目”已基本完成并富有成效,它在29所项目学校30个专业所进行的以能力培养为中心(CBE)的教学改革试验,取得了很大成功并在全国几十个城市的上千所职教院校得以推广,从而增强了我国中等专业学校、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培训能力,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教学、教材领域改革初见成效,基本保证了职教改革与发展的顺利进行。1993年国家教委颁发《普通中专学校专业目录》,到1995年中专教材基本上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系列。在职业高中加强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的改革,突出技能训练和实践性教学环节。到1995年,已建立了服装、旅游等全国性的五个专业大类教研组,修订了10个专业类的12个专业示范性教学计划,出版了495种职业高中教材,建立了职教教材的信息服务和供应网络。1994年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政治课课程设置进行改革,新的政治课程体现职教特色,精简教学内容,重视职业道德教育。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全国每年都进行上万人次的管理干部和教师的培训,从1994年职业中学校长的任职和培训工作逐渐走上规范化。(待续)

标签:;  ;  ;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就问题及趋势预测_职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