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对幼儿社会化心理的影响探究论文_葛卫华

家庭教育对幼儿社会化心理的影响探究论文_葛卫华

葛卫华 湖北省荆门市商业幼儿园 448000

【摘要】儿童的社会化心理过程是指儿童在社会中成长发展时心理变化的过程。作为儿童社会化心理发展的重要影响要素,家庭教育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儿童社会化心理的进程,而父母在这发展过程中的角色尤为重要。积极有效的家庭教育方式对于儿童的社会化心理进程百利而无一害。本文主要从介绍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化心理的影响出发,阐述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进而提出做好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最后总结促进儿童积极健康实现社会化心理需要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家庭教育;儿童社会化心理;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2-113-01

一、研究缘起

儿童社会化心理,是指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习得各种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取得社会生活适应性的心理转变过程。儿童社会化心理这一过程,使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使社会生活、社会文化逐渐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进而使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一个生命降临到人间,首先接触到的是家庭。在家庭里长时间的生活和成长,儿童通过家庭长辈的教育和影响渐渐掌握了生活中各类社会文化规范,慢慢了解和熟悉各项生活技能和传统道德习俗。在长期的影响和成长中,儿童的体格成长和品格塑造不断完善。家庭为儿童的生活活动提供了主要的场所,家庭影响了儿童社会化心理的方向,家庭为儿童人生第一次的定位提供了帮助。家庭为儿童与家人的情感交流、行为互动和心灵沟通方面提供了直接的帮助。由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在儿童的社会化心理过程中,家庭提供给了最早、最直接的场所,家庭教育则是最重要和最具影响力的因素。

二、家庭教育对幼儿社会化心理的作用

(一)家庭教育有助于儿童习得社会生活的基本行为规则

由于人类生活具有一定的规范性,人们为了实现这种规范制定了各类复杂而又系统的行为准则。只要当人们掌握、遵守和适应了这些规则,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个个才能从各自的生活中获得他们想要的自由。儿童通过接受家庭教育,渐渐掌握了社会生活规则,经过父母等长辈长期的知识灌输和家庭教育,在日复一日耳濡目染的影响中,儿童渐渐将长辈们的价值观和行为规则慢慢融入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之中。长辈们在家庭教育过程中通常会设置一些奖惩机制,在这种奖惩面前,儿童通常会按照社会规范的行为去执行,逐渐提高行为能力。或者是在家庭教育中通过对各种人格形象的模仿,逐渐熏陶形成儿童的正义感和善良美德。

(二)家庭教育也有助于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捐赠等。亲社会行为是高尚道德行为的一种表现,也是个体社会化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儿童并不是天生存在亲社会行为能力,要养成这种行为需要经过教育和训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儿童通过接受适当的家庭教育,了解和经历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呵护,了解家人之间相互的体谅与照顾,通过大量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再加上儿童心理认同感的强化,当儿童以后碰到相似情景时,这些亲社会行为就会很好的表现出来。

三、基于幼儿社会化心理培养的家庭教育建议

(一)创造和谐家庭氛围

家长为儿童创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气氛很重要。一个生命自来到世上的那天起,其实就已经开始了与父母的交往,开始了和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正是这种亲密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儿童日后对事物的积极态度。在相对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中,儿童更容易对他们的父母产生依恋。经专业人士调查发现,影响儿童社会化心理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关键因素是早期形成的经验和意识,一个孩子在幼时得到了亲人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呵护,就会比较有安全性依恋,长大以后他会像小时候受到的关爱一样关心别人,人际关系自然会变得很好。

(二)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有针对性的在实践中发展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谦让、互助、协作和共享等有益行为即为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儿童个体化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同时也是一种及其高尚的道德行为。但是儿童并非天生就有亲社会行为,这并不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天赋,而是需要他们经过后期的教育和成长才可以真正获得。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导致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的独一无二性导致他们并没有机会对别人进行谦让、互助、协作、共享。父母对家中唯一的子女捧在手心怕碎了,含在嘴中怕化了,他们的百依百顺和迁就纵容导致孩子既渴望伙伴们的友谊,又无法做到谦让、互助、协作、共享的尴尬局面。作者认为,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尽量参与孩子们的活动,比如,将食物与大家一起分享,而不是鼓励纵容孩子一个人独食;参与孩子的游戏,在游戏中鼓励孩子对同伴适度的谦让,既能提高孩子玩耍的兴致又可以培养孩子协作的精神;父母在关心孩子的时候适当教育孩子互助的重要性,让孩子学会以同样的方式照顾父母,使孩子在感受关爱的同时也懂得关心别人。

(三)鼓励儿童在园积极与他人交往

交往是指个体与社会中其他个体的交流与往来,是现代社会生活对个体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人对社会生活是否适应的重要指标。在幼儿的社会化心理过程中,将交往分为两种:第一类是幼儿与成年人的交往,第二类是幼儿与同龄人的交往。在于成人的交往中,儿童基本是担当着模仿的角色,观察长辈的一举一动以用于自己的行动。而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儿童则能通过自己的认识与同龄的其他个体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通过对同伴的关心与照顾中学会正确的为人处事方式,同时也在与同伴的争执和误会中获得协调关系的能力。

结语

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贯穿于父母对孩子的一切教育活动中,既有广泛性,又有一贯性。由此看出,父母自身素质的提升和家庭教育方式的优化是儿童健康社会化心理发展的核心因素,是科学理性有效培养下一代的基础。受限于个人水平,文章存在一定疏漏,恳请导师批评指导。

参考文献

[1]丁芙蓉.谈如何实现家园共育,促进幼儿文明礼仪教育[J].学周刊,2019(32):177.

[2]杨晓梅.论家庭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J].名师在线,2019(31):94-95.

[3]姜静.浅析幼儿家庭教育资源的利用与实施[J].课程教育研究,2019(34):23.

论文作者:葛卫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20年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20/3/20

标签:;  ;  ;  ;  ;  ;  ;  ;  

家庭教育对幼儿社会化心理的影响探究论文_葛卫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