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西三叠纪裂隙水研究

晋西三叠纪裂隙水研究

一、山西西部地区三迭系裂隙水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捷[1](2020)在《晋西南某铁路隧道特殊地质对隧道病害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晋西南某铁路隧道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设计为双洞单线隧道。隧道于2015年正式运营后,很快出现隧道病害。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均发现衬砌开裂以及轨道隆起病害,历经数次整治仍有复发,且呈逐步恶化的趋势,严重威胁行车安全。本文针对本隧道病害屡经整治仍有发生的情况,综合考虑隧址区复杂特殊地质环境对隧道的影响,通过数值模拟、模型试验、膨胀性试验和流变试验等方法,分析查明隧道病害机理,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评价和预测病害发展趋势。本文隧道特殊性在于,特殊地层具膨胀性和腐蚀性、地质构造利于地下水渗流、隧道上方存在采空区等多种不利因素,对隧道病害影响复杂。本文主要通过资料调研、现场调研、常规试验和数值模拟的方法,查明隧道区地层岩性及分布规律和隧道区构造应力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结合隧道地质构造特征,特别是背斜、断层对地下水渗流的不利影响,分析隧道建设前后地下水迳流场特征及其演变规律和采空区地下水化学性质、迳流特征等对隧道病害的影响,并结合病害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分析构造应力场和渗流场与隧道病害的关系,找出影响病害的主控因素。经过本文研究分析可得,隧址区地质结构复杂,区域地应力对隧道稳定不利,含膏岩类分布极不规律,隧道贯通后地下水质水量变化较大,含膏岩类、泥灰岩、膏溶角砾岩等遇水软化、膨胀、腐蚀性加剧,围岩劣化,地下水渗流场变化对隧道稳定不利,隧道围岩具有极为复杂的工程地质特性,隧道病害是多种不利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崔成敏[2](2020)在《基于遥感的滑坡地质灾害研究 ——以云南鹤庆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鹤庆县位于云岭山脉以东,滇西横断山脉南端,是新生代喜马拉雅造山活动地区,气候类型多样复杂,鹤庆地质环境条件较差,滑坡地质灾害较发育。多项数据材料表明,滑坡地质灾害成为了阻碍鹤庆县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依托于子项目《滇西北地区生态地质调查》,基于“Landsat-8”遥感影像,通过GIS(地理信息系统)和RS(遥感)软件平台,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信息量模型和层次分析法三种评价方法,对鹤庆县滑坡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评价分级,取得以下成果:(1)基于Arcgis软件平台,以Landsat-8遥感影像为解译基础底图,建立遥感解译标志,对鹤庆地区滑坡地质灾害进行人机交互解译,获得了178处滑坡地质灾害点。(2)本文选取的9个评价因子与滑坡发生的关系:在1500-1800米高程范围内的滑坡相对密度值达到高峰,坡度在33-42°范围内达到峰值以及0-200米的道路距离是滑坡分布最密集的区域,这些主要是受矿山、修路和建筑房屋等人类工程活动干扰,使斜坡体失稳,极大的增加了滑坡发生的概率;坡向为90-135°、270-360°的相对密度值最大,是由于鹤庆县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迎风坡的降雨多于背风坡,导致坡体不稳定;较坚硬岩夹较软岩、较坚硬岩夹软岩、坚硬岩夹软岩和软岩这四类中滑坡相对密度值较大,分布有171处滑坡;距断层0-1000m区域的相对密度值高于其他区域,说明距断层越近,越容易发生滑坡;河流时斜坡的有效临空面增加,在距河流100-200米范围内更易发生滑坡;降雨相对于其他因子对滑坡的影响不大,但是不能说没有影响;植被覆盖率低的地方更容易发生滑坡。(3)通过对鹤庆地区滑坡致灾因子分析,得出高程、坡度、坡向、岩性、断层、道路、水系、降水和NDVI对滑坡发生的影响程度;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信息量模型和层次分析法三种方法,建立各个体系结构模型,并计算各个模型中9个评价因子的权重;借助相关统计软件得出各个模型的预测精度,通过ROC曲线检验法对各个模型的精确度进行检验,得出Logistic回归模型、信息量模型和层次分析法的预测精度分别是90.2%、79.2%和82.6%。认为,Logistic回归模型的预测能力高于层次分析法高于信息量模型。(4)采用交叉检验法对滑坡易发性分区结果进行检验,滑坡易发性强度值由低易发性、中易发性和高易发性依次递增,说明易发性分区结果合理。对鹤庆地区滑坡地质灾害进行易发性评价分级,借助Arcgis软件平台将鹤庆地区滑坡地质灾害易发性分为三级,第一级为高易发区,占比21.5%;第二级为中易发区,占比44.7%;第三级为低易发区,占比33.8%。

宿星[3](2020)在《基于能量折减的质点运动学黄土滑坡滑距预测研究 ——以兰州地区为例》文中认为滑坡是山区最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之一,同时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地质地貌现象,其发育特征受赋存区域、地形地质条件、内外动力条件、气候条件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影响,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由于防灾减灾方面的重要性,滑坡滑动距离预测一直是滑坡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当发生滑坡险情时,在应急处置过程中,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是滑坡滑动距离的预测,直接关系到应急处置方案的准确制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也是政府管理部门最为关心的问题。如对滑坡认识分析不足,滑坡滑动距离划定过大或过小,都难以有效地减轻灾害损失。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提出了许多滑坡滑距预测模型,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各模型均以不同的方法和条件假设为基础,存在一定的优势和局限性,试图建立一种普遍适用的滑坡空间预测模型依然十分困难。因此,针对某一区域某一类型的滑坡开展滑距预测研究,仍然是比较切实可行的途径,能解决滑坡灾害防治中的一些棘手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基于经典物理理论和统计分析方法,运用质点运动学和能量折减法,建立滑坡滑动距离预测模型,并进行实例验证和应用。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在大量分析研究已有滑坡滑距预测模型和方法的基础上,采用经典运动物理学和能量守恒定律,将滑坡运动概化为质点的运动,将滑面概化为加速段、减速段两个滑动段对滑坡滑距进行分析讨论,并考虑到滑坡运动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和长度变化,引入能量折减系数(η)和“L比”(δ)的概念,建立滑坡滑距预测理论模型。该预测模型与其他模型的区别主要是在模型建立过程中,将理论模型和经验模型相结合,把滑坡运动过程简化为物理学的表达,推导出滑距预测的公式。(2)滑坡运动过程中能量转化的方式可分为机械能内部的势能与动能的转化、机械能与热能的转化等。滑坡势能将最终转化为热能(阻滑摩擦、块体碰撞)耗散,而动能则仅仅是一个过程量。当动能的转化率高时,热能消耗小,滑坡速度快、持续时间长,滑坡滑距大;反之,动能转化率低时,热能消耗大,滑坡速度慢、持续时间短,滑坡滑距则小。(3)本研究提出“滑动强度”这一概念,来表征滑坡滑动过程中运动阶段的滑带土抗剪强度。滑动强度属于状态强度,不同于峰值强度、启动强度、完全软化强度和残余强度。在现有试验手段无法获取的情况下,可采用残余强度替代滑动强度进行滑距预测。(4)本研究建立的滑坡滑距预测理论模型中,滑动摩擦系数(tanφ)与能量折减系数(η)作为滑坡滑距预测的重要特征参数,共同影响和耦合作用于滑坡滑距。若滑动摩擦系数(tanφ)取滑带土峰值强度指标即取大值时,由摩擦部分消耗的能量将增大,碰撞等块体间的热能耗散将减小,对应的能量折减系数(η)将增大;反之,若滑动摩擦系数(tanφ)取滑带土残余强度指标即取小值时,由摩擦部分消耗的能量将减小,碰撞等块体间的热能耗散将增加,对应的能量折减系数(η)将减小。(5)针对具体研究区开展区域尺度的基于物理过程的滑坡滑距预测模型研究,以黄土滑坡广泛发育的兰州地区为研究区,甄别筛选出具有详细可靠滑坡特征数据的12处典型黄土滑坡灾害样本。基于已知滑坡特征参数数据,分析确定滑距预测理论公式中各项参数的取值,重点建立η和δ两项参数的统计回归方程,进而提出兰州地区具体的黄土滑坡滑距预测模型。(6)基于模拟和预测方法,运用Slide、CDEM等数值模拟软件,以兰州地区发育的另外2处典型黄土滑坡灾害点为验证样本,对建立的兰州地区黄土滑坡滑距预测模型进行可信度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较好的模拟了兰州地区的黄土滑坡滑距。(7)选取兰州地区典型黄土挖填方工程建设场地,采用建立的滑坡滑距预测模型对场地周边分布的不稳定斜坡进行滑动距离预测分析,为建设场地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撑。本研究将补充和完善滑坡空间预测和风险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水平,为地质灾害防治与管理决策部门合理确定滑坡危害范围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提出的黄土滑坡滑距预测模型将为兰州地区黄土滑坡灾害的防灾减灾提供必要的科技支撑,对兰州市乃至黄土高原地区的滑坡灾害防治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郭春艳[4](2019)在《太原盆地地下水循环与更新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太原盆地地下水系统复杂,且地下水开发利用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已经深刻地改变了太原盆地地下水的天然赋存环境和循环条件,引起了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水质恶化和地面沉降等一系列水资源-环境问题。开展太原盆地地下水循环与更新性的研究能够为该区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决策提供依据。本研究结合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综合运用地下水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等方法,分析了盆地内孔隙地下水的补给和流动特征等,建立了太原盆地地下水循环的概念模型,评估了地下水的更新性。取得的主要结论包括:(1)联用多种同位素方法计算了盆地地下水年龄,构建了太原盆地地下水年龄框架。盆地边缘地带地下水年龄较轻,盆地中心地带的地下水年龄较老。在太原市与清徐县交界地带以及文水县与汾阳市东部交界地带存在两个年龄高值区,且高值区的分布接近于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中心,一是由于强烈的开采活动作为强大的驱动力,促使地下水向漏斗中心移动,二是由于中深层地下水的开采,引起深层地下水的越流补给,深层含水层中年龄较老的地下水进入漏斗区附近的中深层含水层。(2)识别了盆地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并在典型区域计算了补给比例。太原盆地浅层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和侧向补给,局部地区存在地表水的渗漏补给;中深层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包括山区岩溶水和裂隙水的侧向补给、浅层地下水的越流补给以及深层地下水或基底裂隙水的顶托补给等;深层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山区岩溶水的侧向补给。(3)阐释了盆地地下水的流动特征,并指出各含水层地下水之间存在相互交叉。地下水流场和年龄分布等方面指示的地下水流动特征一致。盆地浅层地下水的流动特征是从盆地四周向盆地中间流动,总体呈现出由北向南的流动特征;中深层地下水的流动受人类活动影响显着,由盆地四周向各漏斗中心流动,已经形成多个地下水分水岭。漏斗区地下水垂向运动明显,中深层地下水接受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的越流补给。(4)分析了盆地地下水更新性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基底形态和沉积特征对断陷盆地地下水循环和更新性的控制作用,评估了地下水更新性。浅层地下水更新速率以小于3.5%a-1为主;中深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的更新速率小于0.1%a-1。地下水更新性整体很差,山前地带的地下水更新性强于中部地区。浅层地下水和中深层地下水可以进行适当的开发利用,深层地下水不宜开发利用。

王艳华[5](2015)在《高速公路对水文生态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速公路作为基础性和服务性的产业,它的建设一方面大大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另一方面以不同的形式对其路域的水文生态因子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高速公路建设影响水文生态,水文生态变化又影响人类生存环境,高速公路建设的问题和水文生态问题密不可分。水文生态作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成为环境领域的热点课题。因此,开展高速公路对水文生态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研究高速公路路域水文生态问题实现其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是一项新的研究课题。本论文研究的水文生态因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动物和植被等,针对高速公路建设可能出现的水文生态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总体来说,论文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系统地阐述了全国高速公路及其建设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国内外水文生态的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趋势,并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将高速公路水文生态系统作为一个研究对象,分析和探讨其水文生态因子在对高速公路建设及运营时期可能出现的水文生态问题。2)对不同水文生态因子采取定性或定量的方法有针对性行进行分析和研究,其中定量研究主要有:高速公路隧道工程的涌水量及水质指标;茅台高速、仁遵高速以及仁赤高速的路面径流;西汉高速6处服务区的污水处理情况;国内14条高速公路沿线土壤中重金属污染情况以及动物致死效应等的研究。3)在深入研究隧道工程对地下水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衬砌厚度及其渗透系数对围岩渗流场的影响,建立了7个不同隧道渗流分析模型,从而得出衬砌渗透系数与涌水量的关系,提出采用衬砌自防水的隧道工程方案。4)通过比选四种不同水文计算方法,综合考虑地方经验、资料的可靠性以及调查洪痕分析等因素,确定采用贵州省交通雨洪法经验公式进行水文计算结果验证,对方案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做进一步论证。5)针对高速公路对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影响,提出了采用沿路收集分段排至雨水处理系统的方案。其工艺流程为:进水→格栅→配水井→沉淀池(或应急池)→人工湿地→蒸发池。该研究成果已在仁赤高速正式投入使用。6)针对高毒烃类危化品的处置问题,本论文通过实验研究,以一种高毒芳烃类有机污染物为研究对象,提出混凝螯合共沉淀的降解方法。该方法工艺简单、成本低、效果好,在废水处理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7)提出出水用于农业回灌或景观环境回用的理念,起到变废为宝的效果,一方面保证饮用水源保护区不受路面径流污染的威胁,填补了饮用水源保护区路面径流处理技术的空白,另一方面经集中排水处理系统处理后的路面径流水可用于农田回灌,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8)对集中排水处理装置进水及出水各指标进行取样监测,其处理率在83.17%以上,出水可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3838-2002)的Ⅰ类标准。这一结果说明集中排水处理装置的处理效果是令人满意的,可为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供决策支持。

冯传煌[6](2014)在《环境演变对甘肃舟曲特大型地质灾害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舟曲县是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频发的地质灾害给当地群众带来巨大的损失。本文选取舟曲县特大型地质灾害区(锁儿头滑坡、泄流坡滑坡、三眼峪沟及罗家峪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多源、多时段遥感影像分析,探讨环境演变对舟曲特大型地质灾害的影响;以锁儿头滑坡为对象,基于多源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析滑坡多年来的动态特征。取得主要成果如下:(1)1971至2008年,锁儿头滑坡与泄流坡滑坡上植被一直不断地减少,锁儿头滑坡上植被年均减少面积约956.3m2,泄流坡滑坡植被的年均减少面积约1874.7m2,2008年后滑坡体上植被逐渐增多。(2)1969至2008年,锁儿头滑坡与泄流坡滑坡体土地利用面积持续增长,锁儿头滑坡土地利用面积的年均增长约2290.5m2,泄流坡滑坡土地利用面积的年均增长约3996.7m2。2008年后土地利用面积逐渐减少。(3)1969至2010年,白龙江河宽逐年增大。1969至2004年,白龙江河道宽度年均增加量约0.5m,2004至2010年,河道宽度年均增加量约1.8m。(4)1971至2004年,三眼峪沟植被面积年均减少量约为11.66万m2,罗家峪沟植被面积年均减少约为4.69万m2;2004至2010年,三眼峪沟植被面积年均减少约为2.74万m2,罗家峪沟植被面积年均减少约为2.49万m2。(5)2010年泥石流发生前,三眼峪沟与罗家峪沟土地利用面积呈逐年增加趋势,之后减少。(6)1971至2010年,锁儿头滑坡中上部年均位移值约3m,中部则最大,约4m,滑坡下部位移速率最小,在1-3m之间,滑体整体近东南向滑动;2010至2013年,滑体中部年均位移最大,年均位移量达近6m,滑体下部与上部近乎相同,年均位移量约1-3m,滑移方向不具有一致性。

严锋[7](2014)在《山区高速公路工程地质选线研究 ——以湖南桑植至张家界高速公路为例》文中认为伴随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与实力的提高,高等级公路建设不断向地质环境复杂的山区大量延伸,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对公路工程建设与运营的影响,有效减少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破坏,加强山区高速公路选线,工程地质条件与环境的分析评价与比选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实际意义。在总结国内外山区公路常见地质灾害、表现形式与形成条件的基础上,对公路沿线可能出现的路基、隧道、桥梁工程地质问题,分析其成因,并根据其病害表现形式、成因机制,提出了山区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查遵循的基本原则与要点。以湖南桑植至张家界拟建高速公路为例,结合工程地质环境稳定性判别方法,对路线拟通过地段的工程地质环境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并遵循道路设计新理念,提出山区高速公路的工程地质选线原则:1)越岭路段地质选线。应先选垭口,次定标高,最后研究两侧的展线,避免将线位选择在区域性大断裂或挤压带通过的地段,应尽可能选择在岩层倾向山体、地质构造不发育、地形坡度较缓、病害较少的区段。2)沿溪路段地质选线。宜选择在地质病害不发育且谷坡平缓的一岸;当有河流阶地可利用时,应尽可能顺阶地布设路线;两岸堆积层发育的路段,路线尽可能选择在地形平缓、堆积层厚度不大,且上方汇水区较小的地段。3)滑坡路段地质选线。线路通过的滑坡地段以力求不恶化滑坡的稳定性为原则,尤其选择有利于滑坡的稳定和路线安全的地段通过。根据路线所在滑坡地段相对位置的高低选择布线位置,即通过滑坡上缘地段时,以挖方路基为宜,以减轻滑体重量;通过下缘地段时,以路堤为宜,以增加其抗滑力。4)崩塌岩堆路段地质选线。如地形条件允许,路线宜在岩堆坡脚外适当距离以路堤通过;如受地形限制,必需通过时,应避免大填大挖,力求不破坏岩堆自身的稳定性,可考虑以低路堤或浅路堑通过。5)泥石流路段地质选线。路线不宜布设在处于发育阶段的泥石流堆积区;当流通区有狭窄稳定的沟床能利用时,可考虑提前抬高线位,设桥跨越;如不具备建桥条件,可考虑以隧道或明洞渡槽方案通过;路线应避免在洪积扇上设置路堑,设置的桥涵不得压缩沟床断面,沟床的纵坡应满足泥石流的排泄要求。6)岩溶区路段地质选线。尽可能避开岩溶强烈发育的地段,将路线布设在溶蚀程度低,岩溶不发育的部位通过;若绕避有困难,尽可能使路线与其正交或斜交,并选择最窄,最易于采取工程措施的部位通过;注意将线路选择在高程高于岩溶水的最高洪水位的洼地和谷地边缘通过。7)采空区路段地质选线。在经专项勘察的基础上,尽可能选择矿层薄、埋深大、倾角缓和垂直于矿层走向等的有利部位,并对采空区进行必要的填灌处理。8)需以桥梁及隧道通过的路段地质选线。需在工程地质稳定性评价安全的基础上,选择工程地质条件好的路段设置构造物。结合以湖南省桑植至张家界拟建高速公路为对象,开展了山区高速公路的地质选线研究实践,并结合工程量、造价、社会长期效益等因素,做了选线方案的综合比较,评选出最佳路线方案。最后对所选路线的工程地质条件,提出安全性评价工程建议。

曾敏[8](2012)在《重庆温泉分布与成因研究》文中提出地热资源是集热、矿、水为一身的综合有用矿产,作为一种新能源,它具有对环境污染小、廉价、易开采、可直接利用和可再生等诸多优点,目前已被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开发和利用。重庆地热资源相当丰富,近年来开发速度极快,远远超过勘查评价和研究程度,在地热资源的分布特征、成因模式、资源量等尚未弄清的情况下,既增大了开发的风险性和盲目性,又增加了科学管理地热田的难度。本论文以重庆温泉为研究对象,在收集整理并综合分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系统的研究了重庆地区温泉资源的分布规律、赋存状态、形成机制、进行地热资源储量计算,为今后该区温泉资源的勘探开发及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论文统计分析了研究区106处温泉资料,包括26个天然温泉和80个人工揭露温泉,总结出温泉的分布受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及地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地质构造对温泉的出露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归纳了温泉出露特征,分析了温泉出露与背斜、断裂与地层岩性的关系。按温泉温度和水化学特征对研究区温泉进行分类,得出重庆温泉主要为中低温温泉,研究区温泉水化学类型有SO4-Ca、HCO3-Ca·Mg、Cl-Na、SO4-Ca·Mg、HCO3-Ca·Na、HCO3-Na、SO4HCO3-Na、SO4·HCO3-Na·Ca、HCO3-Ca、SO4-Na·Ca等十种类型,其中以SO4-Ca型为主,其特点为低矿化度、低氯、中-弱碱性等。研究区地热资源属沉积盆地的一种特殊亚类——盆地隆起型。按温泉出露条件将研究区温泉的成因模式分为三类:河流横切型、断裂型和其他类。分别以统景温泉、石耶温泉、陈家湾温泉为例,系统介绍了三类成因模式地热系统的地热地质背景、热储构造、地热水补径排等特征,并总结了其成因模式。利用热储法对重庆各地热田进行了地热资源量计算,并按照《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中对供水水源地需水量的要求对各地热田资源量进行了评价。

杜锦婷[9](2011)在《茂县大骨节病病区水文地球化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骨节病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地方病,具有很高的致残率,主要侵害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和少年。大骨节病基本病变是关节软骨和骺板软骨的变形、坏死。轻者关节增粗、疼痛,重者身材矮小、关节畸形、终身残疾,丧失劳动能力,对患者的生活造成很大的不便。在大骨节病发病率较高的地区,当地的生产生活会受到很大负面影响,导致当地的经济文化落后,人民的生活水平很难提高。大骨节病的发病机制是中国和国外研究人员的关注重点和研究热点,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主要有四种观点:(1)生物地球化学说;(2)真菌毒素说;(3)有机物中毒说;(4)低硒条件下某病毒病因说。目前,这些致病因素通过动物实验,都找到了相应的证据,但也存在着不足,并不是所有实验都支持这些理论,这些都说明,大骨节病的发病机理还没有完全得到解决。本文在现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以上研究,得到了以下几点结论:(1)大骨节病重病区或患病程度高的村寨主要位于脊状、垄岗状高山草甸或沟谷源头。(2)在病区的山地,重病村落往往分布于高地,低地则多数病情较轻,甚至出现非病村,一般,海拔高气候寒冷的村寨比低海拔区患病程度明显偏高。(3)茂县病区,变质砂板岩出露区患病率高于砂岩、灰岩、花岗岩地区。(4)茂县病区多数村寨饮水以溪沟、河流等地表水为主,少部分村寨以泉、土井方式利用浅层地下水为饮水。(5)非病区沟水、井水的指标(矿化度、总硬度、碱度、K+、Na+、Ca2+、Mg2+、Cl-、SO42-、HCO3-)与病区相差不大,只稍高一点,均比岷江水高;而病区泉水的指标则远高于非病区泉水及岷江水,部分泉水Na+含量稍高。(6)非病区与病区天然水中特殊组分中腐植酸存在显着性的差异;研究区氟化物普遍在较低的水平,病区部分泉水氟化物含量较高。大骨节患病率与腐植酸、F含量进行相关性统计,显示患病率与腐植酸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与F含量有很好的对数关系,且有非常显着的意义。

孔春梅[10](2011)在《离石向斜盆地地下岩溶水库建库条件分析及库区水位预报》文中认为离石向斜盆地岩溶地下水是吕梁市区的重要供水水源,随着近年来吕梁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人口的增加,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规模不断扩大,盆地内出现了水资源量减少、地下水位持续下降、降落漏斗形成等一系列问题。利用盆地有利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开发地下水库,实现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合调蓄和调度,对于保护岩溶地下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保障城市供水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充分收集资料并对研究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水环境状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采用野外水文地质调查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科学划定了离石向斜盆地的边界范围,确定了边界性质及盆地向柳林泉的排泄通道;系统分析了离石向斜盆地的空间展布、地质结构及地层岩性特征;研究了向斜盆地岩溶地下水系统的储存条件、循环条件、水动态特征、水化学特征;研究了寒武系、奥陶系各含水系统内部与降水、地表水、水井开采等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交换和转化关系,深化了对盆地水文地质条件的认识。针对研究区岩溶发育特征及储水构造特点,区内地下水库建库的基本条件,深入探讨向斜盆地兴建地下岩溶水库的可行性和科学性。结果表明:盆地区具有良好的天然储水空间,即其底部为由太古界变质岩组成的相对不透水层,库区四周边界相对封闭,库区内不存在无法控制的深大、导水性断裂构造;寒武系、奥陶系各储水层空间大且厚度相对稳定,地下水库的库容较大,平面面积为521.53km2,调蓄能力强;流域的汇流面积较大,为924.07km2,地下水库含水层的补给能力强,补给途径畅通,供水能力较强;在实施“补源工程”之后,可顺利实现盆地地下水库和三川河支流上游地表水库的有机联合调度;盆地区目前已具备完善的地下水开采系统。因此,在离石向斜盆地区修建地下水库是可行的。根据离石向斜盆地内地质结构、含水层储存条件及运动特征,建立研究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和地下水流数值模拟模型,并根据2008年的水位观测资料,运用Visual MODFLOW对所建模型进行识别、验证。结果表明,建立的模型、边界条件的确定和水文地质参数选取均和实际一致,可用于地下水库水位模拟预测研究。以2008年作为现状年,进行区域水均衡分析,模拟区内水资源补给主要是降雨入渗及河道渗漏,排泄主要为人工开采和向柳林泉的排泄,现状条件下区域含水层储存量变化为正均衡。根据承压含水层水位控制标准,分别确定含水层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并利用模型识别验证后的水文地质参数,分别计算出现状水位和最大水位下的调蓄库容。计算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岩溶水库最大调蓄能力为3569.92万m3,现状水位条件下的调蓄能力为1641.35万m3。最大调蓄库容与现状调蓄库容差为1928.57万m3。因此,在承压含水层中进行水资源调蓄具有重要的意义。用所建立的数值模拟模型,模拟预测了开采量分别为2871万m3/a和2371万m3/a、向柳林泉的排泄量分别为现状年排泄量的75%、50%、25%时,库区岩溶水位的变化。预测结果表明:在开采量为2871万m3/a、排泄量为现状年75%和50%的条件下,含水层储存量变化为负均衡,而排泄量为现状年25%的条件下为正均衡;当开采量压缩至2371万m3/a时,库区含水层储存量的变化均为正均衡,有利于岩溶地下水位的恢复。

二、山西西部地区三迭系裂隙水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西西部地区三迭系裂隙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晋西南某铁路隧道特殊地质对隧道病害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研究现状
        1.2.2 构造应力场研究现状
        1.2.3 隧道渗流场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隧道病害发育特征
    2.1 隧道病害发育历史
        2.1.1 2015年病害调查
        2.1.2 2016年病害调查
        2.1.3 2017年病害调查
    2.2 2018年病害调查
        2.2.1 病害段规模及数量统计
        2.2.2 隧道主要病害类型
    2.3 隧道病害主要发育特征及规律
        2.3.1 历年病害主要类型
        2.3.2 历年病害发展规模
    2.4 隧道病害发展规律及成因初步分析
第3章 隧道工程地质特征
    3.1 气候条件
    3.2 地形地貌
    3.3 地层岩性
    3.4 隧道围岩分布
    3.5 工程地质构造及地震
    3.6 水文地质条件
    3.7 小结
第4章 特殊构造地质对病害的影响
    4.1 区域构造体系
    4.2 构造体系符合关系及成生时期
    4.3 现代构造应力场及作用方式
    4.4 隧址区地质构造
    4.5 隧址区地应力特征
        4.5.1 隧道地应力实测
        4.5.2 隧址区地应力反演
    4.6 隧道区域应力与隧道稳定性
    4.7 小结
第5章 特殊水文地质对病害的影响
    5.1 隧址区水文地质条件
        5.1.1 地质构造与地下水的关系
        5.1.2 地下水类型及含水量
        5.1.3 地层岩性与地下水的关系
        5.1.4 隧址区水化学特征
        5.1.5 隧道沿线地表水情况
    5.2 开挖前渗流场特征
    5.3 开挖后渗流场特征
        5.3.1 渗流场数值模拟
        5.3.2 隧道地下水发育特征
    5.4 病害段地下水相关性分析
    5.5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2)基于遥感的滑坡地质灾害研究 ——以云南鹤庆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1.1 选题背景
        1.1.2 项目依托
    1.2 研究进展与存在问题
        1.2.1 国内外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
        1.2.2 研究区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2 自然和地质环境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特征
        2.1.4 水系
        2.1.5 植被
    2.2 区域地质概况
        2.2.1 地层岩性
        2.2.2 地质构造
    2.3 工程及水文地质条件
        2.3.1 工程地质条件
        2.3.2 水文地质条件
    2.4 人类工程活动类型及特征
    2.5 本章小结
3 滑坡遥感解译及影响因子分析
    3.1 遥感数据源
        3.1.1 传感器、波段介绍与波段组合
    3.2 解译前的准备工作
    3.3 数据处理
        3.3.1 遥感影像预处理
        3.3.2 图像增强处理
    3.4 滑坡地质灾害室内解译
    3.5 滑坡地质灾害影响因子分析
        3.5.1 地形地貌
        3.5.2 地层岩性和断层
        3.5.3 气候水文
        3.5.4 道路交通
        3.5.5 植被
4 滑坡易发性评价
    4.1 评价方法
        4.1.1 Logistic-回归模型
        4.1.2 信息量模型
        4.1.3 层次分析法
    4.2 评价单元
    4.3 滑坡样本取样方法
    4.4 各模型过程和结果
        4.4.1 Logistic回归过程和结果
        4.4.2 信息量法过程和结果
        4.4.3 层次分析法过程和结果
    4.5 滑坡易发性评价结果检验方法
        4.5.1 ROC曲线检验法
        4.5.2 交叉检验法
    4.6 易发性评价结果分析
5 结论与不足
    5.1 结论
    5.2 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基于能量折减的质点运动学黄土滑坡滑距预测研究 ——以兰州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滑坡分类研究概述
        1.2.2 滑坡空间预测概述
        1.2.3 黄土滑坡研究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1.3.4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地质灾害特征
    2.1 研究区基本情况
        2.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1.2 研究区社会经济
    2.2 研究区地质环境
        2.2.1 气象水文
        2.2.2 地形地貌
        2.2.3 地层岩性
        2.2.4 地质构造
        2.2.5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2.2.6 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
        2.2.7 水文地质条件
        2.2.8 人类工程活动
    2.3 研究区地质灾害特征
    2.4 研究区滑坡类型及特征
        2.4.1 兰州地区滑坡类型
        2.4.2 兰州地区重大滑坡灾害
        2.4.3 兰州地区典型滑坡灾害实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能量折减的质点运动学滑坡滑距预测模型
    3.1 滑距预测模型的建立
    3.2 滑距预测公式中各参数的确定
        3.2.1 滑面加速段坡度(θ1)、滑坡体长度(L1)和加速段长度(l1)
        3.2.2 堆积体长度(L2)和长度比(δ)
        3.2.3 滑动摩擦系数(tanφ1、tanφ2)
        3.2.4 能量折减系数(η)
    3.3 区域尺度的基于物理过程的滑坡滑距预测模型
        3.3.1 加速段坡度(θ1)、滑坡体长度(L1)和加速段长度(l1)
        3.3.2 堆积体长度(L2)和长度比(δ)
        3.3.3 滑动摩擦系数(tanφ1、tanφ2)
        3.3.4 能量折减系数(η)
        3.3.5 兰州地区黄土滑坡滑距预测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兰州地区黄土滑坡滑距预测模型实例验证
    4.1 典型黄土滑坡实例预测误差分析
    4.2 典型黄土滑坡实例验证
        4.2.1 滑坡发育特征
        4.2.2 滑坡滑距模拟
        4.2.3 滑坡滑距预测
        4.2.4 滑坡滑距数值分析
    4.3 已有滑距预测模型对比分析
        4.3.1 常用滑坡滑距预测方法
        4.3.2 已有滑距预测模型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滑坡滑距预测模型的工程实例应用
    5.1 典型挖填方工程
        5.1.1 工程区概况
        5.1.2 工程区地质环境
    5.2 场地区不稳定斜坡特征
    5.3 不稳定斜坡滑距预测
        5.3.1 生成不稳定斜坡主剖面
        5.3.2 确定斜坡主剖面特征参数
        5.3.3 确定滑距预测特征参数
        5.3.4 滑坡滑距预测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太原盆地地下水循环与更新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地下水年龄
        1.2.2 地下水循环
        1.2.3 地下水更新性
        1.2.4 以往工作基础
        1.2.5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
        2.1.1 地形与地貌
        2.1.2 气象与水文
        2.1.3 社会经济
    2.2 地质构造与地层结构
        2.2.1 地质构造
        2.2.2 地层结构
    2.3 含水层结构与地下水系统
        2.3.1 含水层结构
        2.3.2 地下水补径排特征
    2.4 地下水开发利用情况
第3章 研究方法与数据获取
    3.1 研究方法
        3.1.1 地下水年龄计算方法
        3.1.2 地下水更新性计算方法
    3.2 数据获取
        3.2.1 地下水水位统测与监测
        3.2.2 地下水水化学样品采集与测试
        3.2.3 地下水同位素样品采集与测试
第4章 盆地水文地球化学和环境同位素特征
    4.1 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4.1.1 地表水水化学特征
        4.1.2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4.2 环境同位素特征
        4.2.1 地表水同位素特征
        4.2.2 地下水同位素特征
    4.3 小结
第5章 盆地地下水年龄分布与规律
    5.1 浅层地下水年龄
        5.1.1 地下水3H年龄
        5.1.2 地下水CFCs年龄
        5.1.3 浅层地下水的年龄结果
    5.2 中深层地下水年龄
        5.2.1 地下水3H年龄
        5.2.2 地下水14C年龄
    5.3 深层地下水年龄
    5.4 典型剖面的地下水年龄分布与特征
    5.5 小结
第6章 盆地地下水循环规律与演化特征
    6.1 地下水循环规律的水动力场研究
        6.1.1 地下水流场总体特征
        6.1.2 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
        6.1.3 地下水水位特征指示的基岩裂隙水的顶托补给
    6.2 地下水循环规律的水化学研究
        6.2.1 岩溶水、裂隙水对孔隙水的补给
        6.2.2 地下水的流动特征
    6.3 地下水循环规律的同位素研究
        6.3.1 地下水的补给特征
        6.3.2 地下水的流动特征
        6.3.3 地下表与地下水的相互转化
    6.4 人类活动对地下水循环的影响
        6.4.1 地下水动力场的变化特征
        6.4.2 地下水水化学的演化特征
    6.5 盆地地下水循环的概念模型
        6.5.1 浅层地下水循环
        6.5.2 中深层地下水循环
        6.5.3 深层地下水循环
        6.5.4 典型剖面地下水循环
    6.6 小结
第7章 盆地地下水更新性评估
    7.1 盆地地下水更新性的影响因素
        7.1.1 地下水补给方面的影响因素
        7.1.2 地下水径流方面的影响因素
        7.1.3 地下水排泄方面的影响因素
    7.2 盆地地下水更新性的定量评估
        7.2.1 地下水年龄对地下水更新性的评估
        7.2.2 地下水补给速率计算
        7.2.3 地下水更新速率计算
    7.3 盆地地下水更新性的综合评估
    7.4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高速公路对水文生态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篇 理论分析——高速公路的水文生态特征及其问题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之处
        1.3.3 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
    第二章 高速公路的水文生态问题
        2.1 地下水问题
        2.1.1 隧道施工
        2.1.3 路堑开挖
        2.1.4 路堤填筑
        2.1.4 桥梁施工
        2.1.5 粉煤灰带来的水文问题
        2.2 地表水问题
        2.2.1 桥梁施工
        2.2.2 隧道施工
        2.2.3 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
        2.2.4 建筑材料与弃渣
        2.2.5 路面径流
        2.2.6 危化品运输泄露
        2.2.7 服务区的生活污水
        2.2.8 融雪剂的水文问题
        2.3 土壤问题
        2.3.1 土壤侵蚀
        2.3.2 重金属污染
        2.4 动物问题
        2.4.1 阻隔作用
        2.4.2 污染问题
        2.4.3 致死效应
        2.5 植物问题
        2.5.1 工程占地
        2.5.2 施工粉尘污染
第二篇 实例研究——以仁赤高速公路为例
    第三章 仁赤高速公路自然地理位置与区域概况
        3.1 自然地理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气象与水文
        3.1.3 生态环境
        3.2 区域地质概况
        3.2.1 地形地貌
        3.2.2 地层岩性
        3.2.3 地质构造
    第四章 仁赤高速公路水资源现状
        4.1 地表水
        4.1.1 河流
        4.1.2 湖库
        4.1.3 井泉
        4.1.4 地表水分析
        4.1.5 现状监测
        4.2 地下水
        4.2.1 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
        4.2.2 地下水类型
    第五章 仁赤高速公路的水文生态问题分析
        5.1 地下水问题分析
        5.1.1 施工期的地下水影响分析
        5.1.2 运营期对地下水的影响分析
        5.2 地表水问题分析
        5.2.1 施工期的地表水影响分析
        5.2.2 运营期对地表水的影响分析
        5.2.3 对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影响分析
        5.3 动物问题分析
        5.3.1 施工期动物的影响分析
        5.3.2 运营期动物的影响分析
        5.4 植物问题分析
        5.4.1 对沿线陆生植物种类的影响分析
        5.4.2 对自然植被生态结构和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5.4.3 对生态公益林的影响分析
        5.4.4 隧道施工对地表植被的影响分析
        5.4.5 工程占地引起的植被生物量损失分析
        5.5 土壤问题分析
    第六章 仁赤高速公路水文生态问题的解决对策
        6.1 施工期的防治对策
        6.1.1 水环境保护
        6.1.2 植被保护的保护措施
        6.1.3 动物保护
        6.2 运营期的防治对策
        6.2.1 水环境保护
        6.2.2 高毒危化品泄露处置技术
        6.2.3 其他水文生态因子的保护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6)环境演变对甘肃舟曲特大型地质灾害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环境演变与地质灾害发育关系研究现状
        1.2.2 基于遥感影像的环境演化和滑坡动态分析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区域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及人类活动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形地貌
        2.1.2 气象水文
        2.1.3 土壤与植被
    2.2 地质环境
        2.2.1 地层岩性
        2.2.2 地质构造与新构造运动
        2.2.4 水文地质条件
        2.2.5 地质灾害及其分布
    2.3 人类工程经济活动
第3章 典型的特大型地质灾害区遥感影像识别特征
    3.1 锁儿头滑坡
        3.1.1 滑坡范围
        3.1.2 滑体岩性
        3.1.3 滑坡形态特征
    3.2 泄流坡滑坡
        3.2.1 滑坡范围
        3.2.2 滑体岩性
        3.2.3 滑坡形态特征
    3.3 三眼峪沟
        3.3.1 基本概况
        3.3.2 泥石流发育特征
    3.4 罗家峪沟
        3.4.1 基本概况
        3.4.2 泥石流发育特征
第4章 特大型地质灾害体的遥感影像识别特征
    4.1 影像类型及其与预处理
    4.2 影像判识标志
        4.2.1 锁儿头滑坡与泄流坡滑坡的影像特征
        4.2.2 三眼峪泥石流沟与罗家峪泥石流沟的影像特征
第5章 基于遥感影像的特大地质灾害区环境因素变化特点
    5.1 环境因子确定
    5.2 环境因子的影像特征
        5.2.1 植被
        5.2.2 土地利用
        5.2.3 河道宽度
    5.3 特大型滑坡上环境因子变化特点
        5.3.1 植被
        5.3.2 土地利用
        5.3.3 河流冲刷
        5.3.4 滑坡活动与环境因子变化关系
    5.4 特大型泥石流沟流域环境因子变化特点
        5.4.1 植被
        5.4.2 土地利用
        5.4.3 泥石流与环境因子变化关系
    5.5 小结
第6章 基于遥感影像和GPS监测的锁儿头滑坡动态分析
    6.1 基于遥感影像对1971至2010年滑坡位移动态分析
        6.1.1 地貌特征点选取
        6.1.2 滑坡40年位移变化分析
    6.2 2010至2013年滑坡位移动态分析
        6.2.1 GPS监测点
        6.2.2 滑坡近3年位移变化分析
    6.3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存在的问题
    7.1 结论
    7.2 存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山区高速公路工程地质选线研究 ——以湖南桑植至张家界高速公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山区高速公路地质研究的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速公路沿线不良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判译
    2.1 滑坡
    2.2 崩塌
    2.3 泥石流
    2.4 岩溶
第三章 山区高速公路的工程地质选线方法
    3.1 概述
    3.2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一般要求
    3.3 路线工程地质选线方法
第四章 湖南省桑植至张家界高速公路地质选线研究
    4.1 项目概况
    4.2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
    4.3 工程地质条件评价与选线方案的综合分析比选
第五章 结论、问题及建议
    5.1 结论
    5.2 存在问题及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重庆温泉分布与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地热研究现状
        1.2.2 地热利用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区域地热地质背景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交通位置及经济状况
        2.1.2 气象水文
        2.1.3 地形地貌
    2.2 地层岩性
    2.3 地质构造
    2.4 地震
    2.5 水文地质条件
        2.5.1 地下水类型
        2.5.2 地下水运动规律
第三章 重庆温泉出露、分布及类型研究
    3.1 重庆温泉出露特征
        3.1.1 温泉出露与背斜的关系
        3.1.2 温泉出露与断裂的关系
        3.1.3 温泉出露与地层岩性的关系
    3.2 重庆温泉分布特征
    3.3 重庆温泉的类型
        3.3.1 温泉的一般分类
        3.3.2 重庆温泉的温度分类
        3.3.3 重庆温泉的水化学特征分类
第四章 重庆温泉成因机制研究
    4.1 温泉形成的一般机理
    4.2 重庆温泉形成条件
        4.2.1 热储构造特征
        4.2.2 地热水热源
        4.2.3 地热水的补、迳、排特征
    4.3 重庆温泉成因类型研究
        4.3.1 河流横切型
        4.3.2 河流横切型温泉实例分析——以统景温泉为例
        4.3.3 断裂型
        4.3.4 断裂型温泉实例分析——以石耶温泉为例
        4.3.5 其他类
        4.3.6 其他型温泉实例分析——以陈家湾温泉为例
第五章 重庆地热资源计算与评价
    5.1 地热资源的计算方法的选取
        5.1.1 热储法
        5.1.2 可利用地热资源量计算方法
        5.1.3 地热水可开采量计算方法
    5.2 地热资源计算参数的确定
        5.2.1 热田范围的圈定
        5.2.2 计算区划分
        5.2.3 热储层过水断面面积(A)和热储长度(d)选取
        5.2.4 热储岩石的孔隙裂隙率
        5.2.5 热储温度
        5.2.6 热储回收率
    5.3 地热资源计算
    5.4 地热资源评价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9)茂县大骨节病病区水文地球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大骨节病病因
        1.2.2 水文地球化学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
第2章 四川茂县及大骨节病概况
    2.1 交通位置及社会经济概况
        2.1.1 交通位置
        2.1.2 社会经济
    2.2 气象水文
        2.2.1 气象
        2.2.2 水文
    2.3 土壤植被
        2.3.1 土壤
        2.3.2 植物
    2.4 茂县大骨节病概况
第3章 茂县地区地质环境背景
    3.1 地层岩性
    3.2 地形地貌
    3.3 地质构造
    3.4 水文地质条件
        3.4.1 地下水类型及分布特征
        3.4.2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3.4.3 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
    3.5 新构造运动
    3.6 地震
第4章 大骨节病与地质环境的相关性分析
    4.1 大骨节病与地形地貌的相关性分析
    4.2 大骨节病与地层岩性的相关性分析
    4.3 大骨节病与地质构造的相关性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大骨节病水文地球化学分析
    5.1 病区水文地球化学环境
    5.2 病区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环境
    5.3 病区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5.3.1 病区主要饮水水源
        5.3.2 水化学特征
    5.4 大骨节病与饮水相关性分析
        5.4.1 常量组分
        5.4.2 特殊组分
结论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10)离石向斜盆地地下岩溶水库建库条件分析及库区水位预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区域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象水文
        2.2.1 气象
        2.2.2 水文
    2.3 地形地貌
        2.3.1 地形
        2.3.2 地貌
    2.4 社会经济概况
第三章 离石向斜盆地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3.1 地质条件
        3.1.1 地层岩性
        3.1.2 地质构造
    3.2 水文地质条件
        3.2.1 碳酸盐岩类岩溶裂隙水含水岩组
        3.2.2 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含水岩组
        3.2.3 松散岩类孔隙水含水岩组
        3.2.4 变质岩(含岩浆岩)类裂隙水含水岩组
    3.3 岩溶地下水动态特征
    3.4 水化学特征
        3.4.1 水化学一般特征
        3.4.2 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
第四章 离石向斜盆地地下岩溶水库蓄水构造条件分析
    4.1 修建地下水库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4.2 地下水库的调节原理与功能
        4.2.1 地下水库的调节原理
        4.2.2 地下水库的功能
        4.2.3 地下水库的优势
    4.3 离石向斜盆地建库条件分析
        4.3.1 边界封闭性条件
        4.3.2 储存条件
        4.3.3 补给条件
        4.3.4 地下水开采条件
第五章 岩溶地下水系统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5.1 模拟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5.1.1 水文地质条件概化
        5.1.2 数学模型的建立
    5.2 求解原理与方法
        5.2.1 原理
        5.2.2 数学模型的求解
    5.3 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5.3.1 计算区剖分
        5.3.2 定解条件的确定
        5.3.3 地下水系统均衡要素的确定
        5.3.4 模型的运行
    5.4 模型的识别与验证
        5.4.1 模型的识别
        5.4.2 模型的验证
    5.5 区域水均衡分析
第六章 库区水资源量估算及地下水位的模拟预测
    6.1 地下水库库容估算
        6.1.1 地下水库容的概念
        6.1.2 承压含水层水位埋深控制标准及水位的确定
        6.1.3 地下水库调蓄库容计算
    6.2 库区岩溶地下水位的模拟预测
        6.2.1 地下水开采方案的确定
        6.2.2 预测结果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情况

四、山西西部地区三迭系裂隙水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晋西南某铁路隧道特殊地质对隧道病害的影响研究[D]. 刘捷.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2]基于遥感的滑坡地质灾害研究 ——以云南鹤庆地区为例[D]. 崔成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3]基于能量折减的质点运动学黄土滑坡滑距预测研究 ——以兰州地区为例[D]. 宿星. 兰州大学, 2020(01)
  • [4]太原盆地地下水循环与更新性研究[D]. 郭春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5]高速公路对水文生态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D]. 王艳华. 长安大学, 2015(02)
  • [6]环境演变对甘肃舟曲特大型地质灾害的影响研究[D]. 冯传煌.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4)
  • [7]山区高速公路工程地质选线研究 ——以湖南桑植至张家界高速公路为例[D]. 严锋. 长安大学, 2014(04)
  • [8]重庆温泉分布与成因研究[D]. 曾敏. 成都理工大学, 2012(04)
  • [9]茂县大骨节病病区水文地球化学研究[D]. 杜锦婷. 成都理工大学, 2011(05)
  • [10]离石向斜盆地地下岩溶水库建库条件分析及库区水位预报[D]. 孔春梅. 太原理工大学, 2011(08)

标签:;  ;  ;  ;  ;  

晋西三叠纪裂隙水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