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_知识经济论文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_知识经济论文

推进高科技产业化发展若干问题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科技论文,若干问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关于加快高科技产业化发展的现实意义

1.加快高科技产业化发展,是落实邓小平“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战略思想的需要 邓小平指出:“下一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现在世界的发展,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一日千里,中国不能安于落后,必须一开始就参与到这个领域的发展。”中国之所以要发展高科技,其根本原因在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科学技术还不是直接的生产力,只是潜在的生产力,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转化为现实的产品和产业,才能构成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针对高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邓小平提出了“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要求。由此可见,实现高科技产业化是邓小平发展高科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个十分正确而重要的理论,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无疑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先后实施了“863”高科技发展研究计划、火炬计划和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高科技研究及其产业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高科技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由10年前的不足1%上升到目前的5%左右。但是,由于高科技产业化机制没有建立起来, 因而高科技产业化并不理想,其产业化、市场化、产业国际化的水准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目前的水平。据有关部门调查,近几年来,我国每年有3 万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问世,其中只有20%左右的科技成果得到转化并形成批量生产,仅约有5%的科技成果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 另一项调查表明,截至1996年底,国家“863计划实施10周年, 获得了1389项高科技成果,其中540项已达到当今国际水平,有567项获得了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获奖率达40.8%。应该说,我国在高科技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是令人振奋的,但这些高科技成果得以转化并形成产业的只有5-7%。目前就发达国家而言高科技产业化率已达74-85%的水平。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在过去的10年中,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的高科技产品在制造业中占有的份额翻了一番,出口也翻了一番,双双达到20-25%。1996年10月,经合组织发表了一篇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长篇报告。这篇报告指出,经合组织成员国的主要国家其经济发展越来越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这篇报告的发表,宣告了以高科技产业为第一支柱产业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反观我国的情况,高科技成果不仅转化率很低,发展速度慢,而且就是已经转化成功的高科技产业,其覆盖面也较小,效益并不显著。因此,有必要通过建立和健全高科技产业化转化机制,采取必要政策措施,促进高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转化为高科技产业,从而落实邓小平“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战略思想。

2.加快高科技产业化发展,是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需要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指出,实现未来15年的奋斗目标,关键在于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经济体制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这两个根本性转变,需要一定的载体作为实现形式。我们认为,高科技的产业化发展一方面可以催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创新,另一方面可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首先,就催化经济体制创新来讲,由于高科技产业化成功所孕育的产业扩张性,对于旧的体制有巨大的摧毁作用,因而可以说高科技产业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种催化剂,这在现实中不乏例证。

其次,就经济增长方式来讲,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要求经济增长建立在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础上。高科技产业化有助于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这是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后,会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使活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更多的产品。所以,在现代经济发展中,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及其市场化、产业化、产业国际化的实现,必然会引起产业结构的加剧变化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级化,必然会引起劳动就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呈现相应的变化,即使脑力劳动者在就业人口中的比例不断提高和传统产业的就业人口比例减少的同时,使高科技产业的就业人口比例不断增加,从而使整个生产过程中人的智力因素大大超过人的体力因素的作用,进而带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高科技产业化成了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成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大战略性决定意义的主要力量源泉。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高科技的产业化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加快高科技产业化发展,是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与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需要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以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其经济出现了强劲增长的势头。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尚未完成工业化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是一个极其严峻的挑战。为了迅速完成国家工业化,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推进高科技产业化是其必要步骤。这是因为:

其一,在工业经济时代,高科技产业起着先导作用。高科技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主要是通过提高投入要素的使用效率,推动劳动和资本向生产效率更高的产业部门流动,由此引导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因此,要迅速地走完我国的工业化道路,就必须推进高科技产业化,使高科技产业化成为引导产业结构升级的火车头。

其二,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产业是第一支柱产业。这突出地表现在:(1)高科技产业化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标志, 因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本身是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前提,又是其高度发展的结果;(2)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是推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的主要动力;(3)高科技产业化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的核心;(4 )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决定着知识的生产、传播及应用的能力和效率。知识不断创新与高科技迅速实现产业化,是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正因为高科技产业化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特殊作用,各个国家都制定了雄心勃勃的高科技产业化计划,以便在知识经济时代占据世界经济发展的制控点。也就是说,谁在高科技产业化方面做得出色,未来世界的经济主动权就属于谁。可以断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既为我们提出了挑战,又为我们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因此,抓住机遇,加速高科技产业化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严峻的最有力武器。

4.加快高科技产业化发展,是提高我国的综合竞争力的需要 众所周知,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迅速提高我国的综合竞争力是在这两大主题下的基本国策,而加速高科技产业化可以有效地提高我国的综合竞争力。

第一,高科技产业化可以使一个国家和地区有效地占据市场竞争的“制高点”,赢得产品的市场份额优势。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商品内在的技术含量的多少和技术水平高低的竞争。高科技的开发应用一开始就直接地面向生产、面向市场,其成果市场化、产业化和产业国际化的水准比较高,其周期也较短。在这个过程中,周期越短,高质量的产品越是层出不穷,国际市场上产品的竞争就越激烈。拥有高科技优势的国家和地区,就等于拥有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从而拥有国内经济增长更强劲的外需动力,进而必然推动其经济能以更大的规模、更快的速度、更高的质量增长。

第二,高科技产业化可以为一个国家和地区争夺各种生产要素以及为政治、军事竞争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已日益实现其市场化、产业化和产业国际化的高科技主要有6个产业技术群, 即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海洋技术和空间技术。其中,前三个技术群形成的三大要素(信息、材料和能源),是其他技术与产业的物质基础和知识基础;第四个技术群是前三个技术群的最新成果在生物技术上的应用和开拓形成的一个新兴产业技术群;最后两个技术群则是人类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积极扩展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的新兴产业技术。所有这些技术群的研究和开发,必然使人类前所未有地增强自己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和人类社会生活方式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革。随着世界经济的增长和人口的增加,在社会生产的自然资源受到限制,人均的生产和生活空间日益缩小的情况下,发展高科技是相对节约自然资源,扩大社会再生产,扩大人均生产和生活空间的唯一出路。就世界范围来说,谁拥有高科技的产业优势,谁就拥有更多的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从而可以率先进入其他国家和地区尚未认识、或虽已认识但尚无能力进入的宇宙空间进行社会生产,进而创造新的社会生活空间,进行现代式的开疆拓土,敌雄于世。

5.加速高科技产业化发展,是提高我国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需要 全球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不可避免。这样,中国的市场与国际市场便紧密地连结在一起,因而国际经济的波动也势必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国内经济的波动。因此,在当代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障国内经济安全是非常必要的。1997年以来,亚洲金融市场急剧波动,泰国、马来西亚、韩国、日本等股市和外汇市场价格大幅下跌。这给世界金融市场及外贸进出口带来了不少的损失。作为亚洲大国的中国虽没有直接卷入这场金融危机之中,但间接影响却不可低估。中国没有直接卷入这场金融危机,从短期因素来看,主要是外汇制度,中国的资本市场没有对外开放,但从长期来看,包括资本市场在内的所有市场都得逐步对外开放。倘若我们没有高科技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有效增长的强大基础,下一次世界经济发生波动,以及金融市场的急剧动荡必然会危及我国。从深层次透析,金融市场的波动最根本原因在于经济结构及其经济发展水平本身。据研究,处于世界前沿的高科技产业如微电子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这两个产业技术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并未受到多大影响。所以,增强国民经济抵御危机的有效“抗体”在于高科技产业的突飞猛进。另一方面,自冷战结束后,高科技产业对国家安全具有决定性作用,因为只有建立在高科技产业基础上的国防才是更加坚不可摧的。因此,为了走向世界,为了应付世界金融危机,实现产业与国防安全,“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可谓是未雨绸缪的战略大计。

二、关于高科技产业特征的全面认识

高科技产业是以高科技为依托的现代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高科技产业的基本特点是:源于科技的转化,依赖于风险投资机制与高水平的制造和现代化的管理,以及由此生产的产品具有高附加值、市场竞争力强和发展的高速度的先导性产业。具体说来,高科技产业主要具有以下四大特征。

1.高科技产业是高风险产业 首先,高科技产业的投资风险来源于由产品的创新性而带来的商业风险。高科技成果要转化为一定规模的产业,有赖于资本投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投入都是有风险的,只不过与一般产业相比,高科技产业的投入风险更加突出,以致于成为高科技产业的一大显著特点。比如,高科技产业开发在技术上是成功的,在工艺上是稳定的,但产品投放市场以后,并未被消费者接受,或者在产品投放市场以后有可能又被同类更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所取代。这类商业风险存在于高科技产业开发中,使其不同于一般性的商业风险。因为一般性商业风险主要产生于经营管理决策或商业机会的变化,而高科技产业化中的这种商业风险,则是由开发出来的新产品不为消费者所接受,或者投入市场以后又被其他同类产品所取代。高科技产业开发中的这类特殊的商业风险往往导致其原有投资“血本无归”。而一般性商业风险往往只表现为商业利润的减少,一般不会出现“血本无归”的情况。

其次,高科技产业的投资风险来源于由高度探索性而带来的技术风险。一般说来,高科技产业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探索开发新产品的过程。这种高度探索性使得开发的新产品是否成功具有不确定性。人们常常看到,高科技产业的开发成功率往往是很低的。加之,高科技产品开发技术发展速度非常快,其产品开发的技术生命周期很短,时常出现这样的情形;一项经过潜心研究很久的新技术,转眼间就被更新的技术所取代。

最后,高科技产业的投资风险来源于管理的复杂性而带来的经营管理风险。由于高科技企业中知识密集度很高,而经营又是建立在高新技术基础之上的,这就决定了对高科技企业的管理要比一般企业更为复杂。若不能针对高科技企业的经营管理特点对其加以有效的经营管理,则企业夭折的可能性较大。一般说来,高科技企业管理风险包括资金不足、回收期过长、管理乏力、人才流失、管理转型失败等风险。

据美国的有关资料表明,硅谷新创办的高科技企业20-30%会失败,60-70%只能获得一定程度的成功,只有5 %的高科技企业能获得高额利润。另有资料表明,高科技企业在许多西方国家的失败率高达80%。这些都从实践上佐证了高科技产业的高风险性。

2.高科技产业是高投入的产业 按现代高科技应用和转化规律推算,科研、开发、产业化三个过程的投入比例大约为1∶10∶100。这表明,高科技成果市场化、产业化和产业国际化程度越高,其资本的投入量则越大。

首先,由于高科技本身虽然是无形投入,但这种无形投入的市场价值很高,因为作为知识形态的高科技,其价值并不是由社会平均劳动消耗决定的,而是由市场需求决定的。所以,我们常常看到一项专利的市场价达几十万到上亿元不等。作为高科技企业来讲,这笔无形资产的形成往往是由巨额资本投入和交易成本所集成的。

第二,高科技产品开发需要大量高素质的科技人员,其人力成本与一般企业相比,无疑是十分高昂的。

第三,高科技企业需要建立一个高效率的市场营销体系,与一般企业相比,这方面的费用是要昂贵得多的,特别是为了让消费者了解产品用途及性能等,常常需要花巨额的广告费用。

第四,高科技产业化的风险很大,一个项目常常中途夭折,所花成本一去无归,这无疑加大了高科技企业对资本的需要量。

因此,可以这样认为,高科技产业与一般产业相比,不是说这种产业需要投入的资本更少,相反,高科技产业需要投入的资本绝对量更多。只不过,其全部的资本投入与其全部收益相比,净收益比一般产业更大。可见,高科技产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它的建立和发展需要雄厚的资金作后盾。高科技是否能迅速地与经济相结合,形成现实的生产力,重要的物质前提条件就是资本的投入。

3.高科技产业是高收益的产业 由于高科技产业化所带来的高附加值和高创新性,从事高科技生产经营的高科技企业一旦获得成功,其收益远远高于一般企业。

首先,高科技产业的这种高收益来自于由高风险投资而带来的高风险收益。就通常情况来说,收益率的大小是与投资风险的大小成正比,风险越大,则投资收益越高,反之亦然。如前所述,高科技产业是高风险的产业,回收这种高风险的投资,其收益必定很高。1965年-1985年美国高科技风险投资的回收率为19%,是其他最好投资(股票)的2 倍,是长期债务的5倍。在英国, 启动和早期阶段的高科技风险投资预期回报率是50%,开发阶段超过30%,最成功的投资在5-9年内增值10倍。投资于高科技产业的高投资回报率正是高科技风险投资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其次,高科技产业的高收益来源于由垄断而带来的超额垄断利润。高科技产业化的成功意味着该企业可以享受一段时间的垄断利润,直到其他企业的模仿、再创新之后,才能参与分享前者的利润。

其三,高科技产业的高收益也来源于政府的扶持。因为高科技产业具有高度渗透性,它的发展能够带动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会提高国家的综合竞争力与军事能力,会提高民族素质等等。所以,政府通常会通过政府信贷担保、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途径支持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而政府的这些支持政策无疑会给高科技企业带来一个额外的利润。

此外,高科技产业的高收益还来源于高效率的组织系统。由于高科技企业技术变化快,市场变化快,增长速度快。要在迅速的变更中不断地开发高新技术,在竞争中谋求生存与发展,就必须注意信息的收集、处理和运用,从而必须有比一般企业更高效率的组织系统。高效率的组织系统带来的高水平资本运作,也会获取一个额外的收益。

4.高科技产业是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的产业 产品研制完成到投入市场,再到被市场淘汰而退出市场所经历的时间,称为产品的生命周期。与一般产品相比,高科技产品的生命周期特别短,其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高。

由于高科技产业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而现代科学技术的更新速度日新月异。人们通常以“知识爆炸”来夸张地描述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现代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旧的观点、理论迅速被新的观点、理论所代替,旧的材料、工艺和产品被新的材料、工艺和产品迅速取代。建立在这种以空前变化速度基础上的高科技产品,其更新换代的速度是非常高的。以微电子技术中的微型计算机为例,目前的微机与第一代计算机相比, 它的体积缩小了30 万倍, 而计算速度却提高了10000倍,其更新速度平均是一年一次。

综上所述,高科技产业的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高的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特点,都是与其产业化相联系的概念。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高科技产业是标志着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的知识密集型的先导产业。对高科技企业来讲,研究与开发一个高科技产品需要耗费很高的费用,能否成功,能否占领市场都具有很大的风险性。正是由于高科技产业的上述特点,这决定了高科技首先是一个高风险的产业。但与此同时,高科技产业又是一个高收益的产业。如果企业成功地开发了某项高新技术,并顺利地实现了高新技术的商品化,那么企业就有可能在短时期内获取超额利润。

三、关于推进高科技产业化的制度创新

推进高科技产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然而,考虑到高科技产业对整个社会经济的重大影响,考虑到中国高科技产业所需要的各种条件,考虑到中国高科技产业化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等,需要通过多种制度创新来保障中国高科技顺利实现其产业化的发展。笔者认为,除了应继续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以外,它着重推进以下五个层面的制度创新。

1.教育制度创新 教育制度创新的目的在于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因为,如前所述,高素质的人力资本系统是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关键,而教育状况的好坏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针对我国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应该努力推进以下教育制度创新:

——构建新的教育投入。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过程中,教育投入是前提。而我国教育投入占整个国民收入比例大大低于世界5.7 %的平均水平;我国《教育法》的规定是4%,但实施中都是停滞、 下滑之势;1990年为3.04%,1996年降为2.46%,1997年略升为2.50%;万人中的大学生人数比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等国还低。据统计,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教育经费平均占政府支出的12%。1997年7月, 欧盟委员会发表了《2000年议程》强调要“将知识化放在最优地位”。美国政府更是不惜耗费巨资发展教育。二战以来,美国教育经费平均约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7%左右,1998年财政年度政府预算中,教育和职工培训经费为510亿美元,比1997年财政年度增加20%,到2002 年将增加到600亿美元。1997年,日本政府掀起了“精减机构浪潮”, 对中央政府组织机构精简一半,但却将科技厅升格,成立了“教育与科学技术省”,以提升教育与科技的地位。由此可见,从世界范围内看,重视教育,增加教育投入早已成为兴国大计。为此,我国必须切实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使其制度化,成为硬约束的投入规范。同时,应建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分级投入,社会各届资助投入,学校非义务教育发展积累投入相结合的新的教育投入制度。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自1985年发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来,教育体制已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中国教育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相去甚远,特别是高等教育改革严重滞后,有人把高等院校喻为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最后堡垒,这一点也不过分。现行的高等教育体系很难适应培养面向21世纪、迎接知识经济和推进高科技产业化的人才需要。为此,政府应在制定有关教育体制特别是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方案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其改革的力度。

——优化教育体系。目前,中国教育体系并不完善,存在的弊端是:重视高等教育,忽视基础教育;重视全日制教育,轻视非全日制教育;重视少数“精英”培育,忽视全民素质的提高;重视应试教育,忽视素质的优化;等等。为此,必须优化教育体系,切实把教育目标转移到既重视高等教育,又重视基础教育;既发展全日制教育,又发展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既重视培养“精英”,又把着力点放到提高全民素质上来。

2.人事制度创新 人事制度创新的目的,在于造就一个有利于人才竞争与流动的环境。诚然,通过发展教育,可以提高人的素质,但人才不流动,人与人之间缺乏合理竞争,对于实现高科技产业化仍然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由于高科技企业在将高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的过程中,有时在短期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才,而人才缺乏流动的大环境将不可能在短期为其提供足量的人才。在另一种情况下,由于高的风险使高科技产业化可能失败,大量的人员又需要从高科技企业中释放出来,这同样对人事制度提出了挑战。针对我国用人制度中人才缺乏流动与竞争等方面的弊端,当前应努力深化以下几方面改革:

——彻底改革现行户籍制度。现行户籍制度非常不利于人才流动,一边是大批优秀人才的停滞与沉淀,另一边是若干高科技企业对人才的强烈需求。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现行户籍制度的僵化。改革现行户籍制度,控制城市人口的过度膨胀,但不限制人才进城,从而让优秀人才合理地流动起来。

——改革用人制度。现行用人制度的主要弊端是人的贡献与报酬脱节,专业技术职称一评定终身,这不利于激励人才的创造发明与调动人的积极性。改革用人制度,实现专业技术职称职务评聘分开和动态调整制度,使其贡献与收入分配密切挂钩。

3.企业制度创新 企业制度创新的目的在于,按照“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塑造一批具有市场活力的现代高科技企业。推进高科技产业化的主体是企业,高科技企业与一般企业一样,应具有以下特征:①从事高科技生产与商品经营,以盈利为直接目的;②有充分的生产经营自主权,能独立自主地进行生产经营活动;③实行独立的经济核算,以收抵支,自负盈亏,对自己生产经营后果承担全部经济责任,并享受相应的经济利益;④具有法人资格,有权同其他市场主体签订经济合同,建立各种经济联系,合法的权益受到法律的保护,并依法行使法定的权利和义务。我国目前一些高科技企业特别是国有性质的企业产权还不明晰,经营决策权落实不彻底,经营行为短期化,也就是作为推进高科技产业化的市场主体尚未真正形成。为此,通过现代企业制度创新,塑造一批具有活力的、推进高科技产业化的市场主体至关重要。

——明晰企业资产产权。通过明晰产权,理顺企业的产权关系,确立资产经营中的权、责、利关系,使所有者放心,经营者用心,生产者精心。这是高科技企业推进高科技产业化的产权基础。

——政企职能分开。实行政企分开,一方面要改革政府直接经营企业的状况;一方面要使企业彻底摆脱对行政机构的依赖关系,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的面向市场的经济实体。这是高科技企业推进高科技产业化的运作前提。

——硬化企业的预算改革。硬化企业预算约束,就是要强化高科技企业自身对企业支出的约束作用,使企业真正承担负亏的经济责任。这是高科技企业推进高科技产业化的根本保障。

——完善企业经营制度。通过把企业经营制度由产品经营转向以资本经营为主,同时抓好产品经营,使企业经营以资本增值为最高目标。这是高科技企业推进高科技产业化的效益核心。

4.金融制度创新 金融制度创新的目的在于,造就一个高效的金融体系。高效率的金融体系是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高科技产业化的重要条件。由于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金融体制改革尚未彻底完成,证券市场尚处于发育之中,所以,与高科技产业化相匹配的金融体系及资本运作体系目前尚未形成,这严重地制约了高科技产业化的发展。为此,有必要通过金融制度的进一步创新,以建立一个高效率的金融体系。

——切实理顺银企关系。通过理顺银企关系,强化企业的预算约束,增强银行的融资能力,从而为高科技产业化提供强有力的资本支持。

——完善金融体系。通过改革金融体制,建立一个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在内的银行体系以及利率市场化的金融价格体系,以为高科技产业化提供资本支持与风险成本约束。

——培育和发展证券市场。通过培育和发展证券市场,为高科技企业上市放大其资本运作系统的能量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建立健全风险投资体系。高科技产业投资的高风险,决定了风险投资的必要。目前,风险投资在我国还有待进一步拓展,从而制约了高科技产业化的进程。为此,通过多种形式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在大额资金的稳定来源与完善的退出机制上形成规范,并在政策导向上积极鼓励与扶持风险投资活动,以为高科技产业化营造新的投资机制与氛围。

5.法制制度创新 法律制度创新的目的在于为高科技产业化提供法律保障。其一,高科技企业提供的产品和知识密集型产品具有高附加值,需要强化知识产权的法律保障。其二,高科技产业具有很高的风险,需要从法律制度上切实保障投资者、债权人等主体的经济利益。其三,高科技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强,需要政府扶持其发展,从法律制度上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非常必要。

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与高科技产业化相关的法律制度创新,特别是应进一步加大著作权法、软件保护条例、专利法等法律法规的实施力度,重罚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与经营行为及其责任人、当事人,适时制定并颁发实施《高科技产业法》,以确保高科技产业化的顺利发展,使高科技在产业化的进程中,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标签:;  ;  ;  ;  ;  ;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_知识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