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的意识的辩证属性_理性与感性论文

论人的意识的辩证属性_理性与感性论文

论人类意识的辩证属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属性论文,意识论文,人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它直接由动物心理发展而来,又并非纯粹的生物进化过程;根源于物质,又作为物质的对立面;具有明显的主体性特征,又能以客观物化的形式而存在;包含有感性自发的成份,又受着理性自觉因素的支配。自身存在着多重辩证属性。

一、意识的自然性和社会性

意识的起源具有自然进化和社会运动的客观基础,既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又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人类意识首先是物质世界和生物进化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直接从动物心理发展而来的。在由自然物质到人类意识的漫长转化过程中,意识的产生经历了:从物质的反映特性到生物的反映形式;从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出现这样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依次转化过程,就是人类意识得以产生的自然基础和“史前时代”,随着动物演化阶梯的上升,感觉器官的分化,神经系统和大脑的出现和发展,就为人类意识的形成提供了生物学前提和最切近的物质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史前时代,那么能够思维的人脑的存在就仍然是一个奇迹。”[①]这说明了人类意识的反映能力或反映特性是生物自然进化长期发展的结果,这里并没有任何神秘性。对此,恩格斯还引用科学发展的事实阐述到:“正如母腹内的人的胚胎发展史,仅仅是我们的动物祖先从虫豸开始的几百万年的肉体发展史的一个缩影一样,孩童的精神发展是我们的动物祖先,至少是比较近的动物祖先的智力发展的一个缩影,只是这个缩影更加简略一些罢了。”[②]这就科学地揭示了在人和他的动物祖先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人简略的意识直接由动物心理发展而来,二者具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

当然,人类意识的形成决不是纯粹的生物进化过程,而是同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人类和一般动物不同,他不是简单地适应自然环境,而是通过劳动有意识地改变自然环境,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正是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特征的社会劳动,“在物种关系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③]这种提升表现在于人类在社会性的劳动中不仅改变了自己的生理结构,而且也实现了由动物心理向人的意识质的飞跃。概括地说:首先是劳动,劳动使类人猿转变成人,猿脑变成人脑,产生了人类特有的意识反映能力,“没有一只猿手曾经制造过一把哪怕是最粗笨的石刀,”“人类社会区别于猿群的特征又是什么呢?是劳动。”[④]其次是语言,“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人们协作劳动的需要,已经达到“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⑤]劳动和随着劳动而产生的语言,成为意识产生的“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推动着人脑和感觉器官的形成,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再有是社会生活,生产劳动一开始就是集体的、社会性的活动,在社会组织和社会交往活动中,人们逐步形成了明确的自我意识,能准确地区分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人具有了社会本质。意识到人不仅要顺从自然界的规律,还要服从社会运动的规律,构成了动物所没有的精神需要和精神活动。

总之,生产劳动是意识产生的根本的推动力量,语言是意识产生的关键环节、思维的直接现实,而社会和社会交往活动是语言和意识产生的基本条件。因此,“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⑥]

二、意识的依赖性和相对独立性

意识的本质规定在机能和内容关系上都对物质具有依赖性,同时意识活动本身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意识的本质就是指意识的规定性,辩证唯物主义把意识的本质概括为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观点:从自然本质即意识和它的物质器官的关系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认识论的本质即从意识和客观存在的关系看,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表明了物质对意识具有根源性,而意识对物质则显现出派生性、依赖性。具体地说:首先,意识对物质有着机能上的依赖关系。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自然科学确凿无疑地证明了,没有人脑就没有思维。列宁在同经验批判主义的论战中指出:“心理的东西,意识等等是……叫作人脑的这样一块特别复杂的物质的机能。”[⑦]从这一关系上说,意识是特殊的高级有机物质的存在形式所具有的一个属性,在自然史上,它也是随着这种高级有机物质存在形式的出现而产生的。其次,意识对物质有着内容上的依赖关系。意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人脑的生理基础只具有产生意识的可能性,要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还必须要有反映的对象,要有思维的内容。脱离了客观物质世界,没有客观存在物质及其发出的信息,意识就没有反映的对象和内容,也就不可能形成大脑的思维过程。列宁指出:“不言而喻,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被反映者是不依赖于反映者而存在的。”[⑧]从这一关系上说,意识现象是由客观物质世界引起的,意识的内容和源泉来自客观物质世界。

当然,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并不等同于意识活动本身,意识为物质所决定的同时,又具有自身独特的性质、发展规律和发展进程。首先,意识是主体性的精神活动,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存在方式,这集中地反映在意识的主观性、观念性的本质特性上。意识作为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在其对物质世界的反映过程中,无论是采取感性的形式或是理性的形式,都是人的主观世界所特有的,外部世界本身并没有这些形式。并且对于同一过程、同一对象,不同的主体会有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反映,究其实质,既有客观物质条件的限制,也有立场、观点、方法等主观制约因素。不仅如此,由于意识带有明显的主观形式,具有观念的性质,使意识主体能够在理论上掌握客观实在,可以在思维中构筑观念客体,甚至“虚构”出理想的、幻想的世界。这些都展示了意识表现形式和存在方式的相对独立性。其次,意识有着自身的发展线索,具有相对独立的发生和发展规律,这集中体现在意识发展的历史继承性、非同性和反思性等方面,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建立在客观物质活动的基础上,又同前人的思想成果具有继承关系,因为如此,意识的发展才有其可以追溯的历史线索,“并且在这些世代相继的人们的头脑中经过了自己的独立的发展道路。”[⑨]此外,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还表现为与具体的客观物质活动进程的非同步性。一般说来,思想意识往往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滞后性,但是以预测、假说、规划、推理等方式描述和预见客体运动的思想意识,又可以走在实际的物质活动之前,为实践活动指出方向和目标,具有超前性,从而表明了意识活动及其过程具有某种独立性质。再有,反思性的意识即对意识的意识的发展,是意识领域扩展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众多有关意识活动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意识研究领域自身内部的问题和矛盾。人们不仅关心思想意识是否同实际相符合,也十分注意知识体系内部的自洽性,从而推动人们对已有知识理论体系进行反思性、创造性的研究与再认识,这样必然产生意识自身发展的独特方向和线索。最后,意识对物质的反映是个能动过程,有着相对独立的存在价值和意义。意识对物质的反映,既不是象白板一样静待客观对象的刻划和涂写,也不是象照镜子那样消极被动地接受客观对象的刺激,而是意识主体对客观体经过头脑加工制作而形成的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⑩]“观念的东西”显然不同于外在的物质本身,“改造过的物质”和客观物质原型是有差别的,这说明意识的反映过程是个能动性、创造性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意识不仅能动地反映世界,而且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把精神的力量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物质,这是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的表现。

三、意识的主体性和客体性

意识的对应关系上具有明显的主体性特征,同时意识的活动和存在方式又具有客体性,能够以客观物化的形式而存在。

在意识的活动者和活动对象之间特定关系上,分化出意识的主体和客体。主体是意识活动的承担者,客体是意识活动的指向对象。而人类对世界的主体地位就决定了意识的主体性,具体表现在:首先,意识总是从人类的角度或人化的角度出发而形成的。人类认识自然界,并不是为了描述自然界的机械、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而是为了使自然过程具有“人化”的形式,更加适应人类的需要和发展。“人化的自然界”作为意识的反映对象,同时也是人能动的本质力量的展示、表现和确证。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11)其次,意识总是以主体需要和利益的角度进行优化的。马克思说:“只有当物按人的方式同人发生关系时,我才能在实践上按人的方式同物发生关系”(12)这表明,在意识主体和客体之间存在着改造与被改造、认识与被认识的双重关系。客观事物代表着人的实践需要,能够表现和确证人的本质力量;而人则从自己的实际需要出发,通过发挥自身的本质力量,选择对象进行认识和改造,因此,凡是与主体的需要和利益有关的事件、关系,首先得到意识的注意,并在这一基础上得到深化和优化。最后,意识又总是随着主体的历史发展而不断扩大的。恩格斯曾经指出:人类“把经验的主体从个体扩大到类;每一个体都必须亲自去经验,这不再是必要的了;它的个体的经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由它的历代祖先的经验结果来代替。”(13)这说明意识的发展是意识主体的社会历史性的发展过程,随着意识主体的扩大和发展,每一代主体都继承着整个人类历史和历代祖先的优秀思想成果,积极推动着意识活动本身承前启后地扩展和进步。

当然,意识具有明显的主体性特征,并不排斥意识的客体性。从辩证的观点来看,人类改造世界的对象性客观物质活动过程,同时也是人的意识存在和活动的最基本,最直接的方式。具体说来:首先,渗透在实践活动及其产物中的意识,是意识存在和活动的基本形式。无论是人化的自然界,还是社会中思想的创造物”,它们作为意识的对象,实际上是人类本质力量的自我观照和自我肯定,既确认了自己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又“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表明意识不仅存在于思维着的头脑之中,而且必然要通过主体的实践活动现实地、外在地表现出来,并以客观的物化形式而存在。“人不仅象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14)其次,通过各种物质载体取得“物化”形式的意识,是意识存在和活动的主要形式。人的意识可以通过语言、文字、书籍、音像等形式加以对象化,从而成为同主体相脱离的观念客体。这些观念客体尽管都有自己的“物化”形式,但人们所注重的不是它们的物质形式,而是这些物质形式所体现或携带的精神内容。随着人类意识的发展,各种理论、观念成果的不断沉积,这种观念的客体就形成为一个庞大的知识理论体系,成为人们认识的对象。最后,作为专门机构和学科研究和变革对象的意识,是以相对独立发展的活动系统而存在的。随着社会分工、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社会职能部门和脑力劳动者专门从事烁想理论、新闻传播、文学艺术、科学研究和知识教育等精神文化活动。“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摆脱世界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15)这时,客观存在的精神现象也就成为人们认识的客体,成为意识活动研究领域专门研究和变革的对象,这标志着人类自我意识的空前提高。

四、意识的自发性和自觉性

意识的作用是人类特有的能动性,展示了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意识的活动水平和程度则呈现出自发性和自觉性的矛盾运动。

意识的自发性是一种没有明确自我意识、尚未形成对事物本质和规律认识的精神状态和行为状态。一般说来,人的活动都受意识的支配,都有精神因素在其中发生作用。在人的意识中是以自觉的理性成份为主导,同时也包含有自发的非理性成份。意识的自发性表现在:首先,在人类早期时代,人的意识是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这个开始和这个阶段上的社会生活本身一样,带有同样的动物性质;这是纯粹畜群的意识,这里人和绵羊不同的地方只是在于:他的意识代替了本能,或者说他的本能是被意识到了的本能。”(16)这说明,从意识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来看,人刚刚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时候,人象动物一样服从自然力的支配,完全受着自发性的驱使和摆布,仍然是不自由的。伴随着社会实践的历史发展,人们的自觉性才得以在自发性的基础上萌芽并逐步成长起来。其次,人类意识中包含有自然欲求所形成的情欲等本能自发的主观体验形式。如人都有食欲,人到一定年龄都有性欲,人都有自保求生的欲望,这是人的自然属性的最突出的表现。马克思说:人“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17)一般说来,人的自然欲求以及随之形成的性欲、情绪、情感等等,它们作为人的主观体验形式,在人的意识中属于非理性因素,是一种未被主体自觉意识到的精神活动,具有非自觉性、非控制性、随着性和零散性等特点,与动物心理活动具有某种相通之外,体现出意识活动的自发性因素。最后,人的活动受感性意识的支配,同样也表现着意识的自发性。人对客观事物感受到了,但不一定能理解它,感觉不等于对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单凭感性意识进行的活动,是一种盲目的本能的活动,是一种自发的活动。崇拜这种感性自发性,忽视乃至否认感性直观向理性思维转化的必要性,忽视乃至否认理性思维的指导作用,把人的意识停留在感性阶段,就只能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外部联系,而不能揭示事物的内在矛盾、本质和规律,也就把人的活动降低为动物式的适应环境的本能活动。

当然,在人的意识活动中,没有脱离理性的纯粹感性,没有离开自觉因素的纯粹自发性。意识的自觉性表现为形成明确的自我意识、人的活动受理性思维支配和指导的精神状态和行为状态。具体地说:首先,以思维为特征的主体意识具有自我意识的能力。列宁说:“在人面前是自然现象之网。本能的人,即野蛮人没有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分开来,自觉的人则区分开来了。”(18)列宁把本能的人也叫做野蛮人,就是因为本能的人是还没有完全脱离动物界的人,或者说,是和动物类似地受客观自发性摆布的人。而自觉的人则是以理性思维为特征具有自我意识的人,他不仅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分开来,而且把自身的生命机体和生命活动都变成了思维的对象和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到主体和客体在实践中的相互关系,具有区分自我与非我,主体与客体的自我意识的能力。马克思认为:“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是对象。仅仅由于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19)其次,主体意识对自身的生理需要和心理活动具有自觉调控能力。人和动物都是感性生命体,都有感性自发性。但由于人本质上是理性生物,人的感性是包含理性的感性,因此人的动机和目的固然来源于对客观对象的物质或精神的现实需要,但它们同样受到理性意识的制约和支配。表面看来,人的饮食男女、自保求生这类行为,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有某些类似之处,而在社会现实生活中,人的自然欲求以及随之形成的情欲、情绪、情感等等,是被理性思维控制的、受道德规范约束的,并且其满足方式和程度总要受到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和影响。至于理想、抱负、信念和事业的追求所形成的“理想的意图”,本身就具有自觉目的性,表现着人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它的确立和实现建立在客观物质活动的基础上,又受到主体意识自觉程度的影响和制约。最后,主体意识具有自觉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自觉的能动性,说的是自觉的活动和努力,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20)这种能力在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主要表现为主体的积极性、计划性和创造性。积极性是意识主体对客观事物的各种进取性,主观体验和主观态度。人对客观对象的现实需要,造成了占有这些对象的主观动机和目的,这是激起人积极行动的内在动因,也是积极性得以产生的源泉。由于人们生活需要的多样性,使人有多种多样的积极性,兴趣、情欲、干劲、意志等是人的积极性的基本内容和表现,表现着人的本质力量,同动物消极适应环境形成了本质的区别。计划性是意识主体对客观事物未来发展及自身活动所制定的规划性的观念活动。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21)说明了计划性是超前反映的东西,是观念性的东西。当然,人的计划不单单存在于观念之中,人的计划经过实践转化为客体,这种客休就是计划的现实体现和客观展示。创造性是人的思维和实践中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本质特征。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性的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形象,而且可以运用理性的形式在思维中再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把握事物的现在,而且能够追溯过去、预见未来。更为重要的是意识主体通过实践可以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在自然界打下人类“意志的印记”,这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自觉能动的本质力量。

注释:

[①][②][③][④][⑤](11)(13)[⑥](16)[⑨][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27页,第517页,第458页,第509页,第513页,第511页,第551页,第564—565页,第1卷第35页,第35—36页,第4卷第501页,第2卷第217页。

[⑦][⑧]《列宁选集》第2卷,第232页,第65页。

(12)(14)(17)(19)(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4页注②,第97页,第167页,第96页,第23卷第202页。

(15)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6页。

(18)《列宁全集》第38卷,第90页。

(20)《毛泽东选集》四卷合订本,第455页。

标签:;  ;  ;  ;  ;  ;  ;  ;  ;  

论人的意识的辩证属性_理性与感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