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石油化工产品竞争力问题研究

吉林省石油化工产品竞争力问题研究

刘志宏[1]2004年在《吉林省石油化工产品竞争力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走向成熟,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出台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优惠政策,吉林省石油化工行业所面临的市场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2003年,吉林省石油化学工业总产值达到410亿元,占吉林省GDP的16.29%,是吉林省支柱产业之一。吉林省有一大批技术实力雄厚的大专院校、研究院所,有吉林油田等充足的原料来源,有11万人职业技能熟练的在职员工,市场经济条件日益成熟等,发展条件可谓得天独厚。市场经济中,竞争的主体是产品竞争,产品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产品竞争力决定了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经典的波特竞争理论指出,竞争市场中有五种竞争力量并存。各种竞争力量最终都体现在产品的竞争力方面。所以说,产品竞争力是各种竞争力的基础与核心,当然,企业环境等因素对产品竞争力的形成会有诸多影响,我们就是要利用这些影响来培育产品竞争力,使产品处于市场竞争的优势地位。产品竞争力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根据企业竞争力的形成过程理论及吉林省石油化工产品现状,作者设计了一个函数,以此描述吉林省石油化工产品竞争力的形成过程。Cp=f(Po,Pr,H,E)表示吉林省石油化工产品竞争力,其中:Po代表政府政策Pr代表产品因素(价格、质量、产量)H人力资源管理E代表企业因素(地理位置、研发能力、总资产及资产管理)该函数表明,对石油化工产品竞争力起主要影响作用的因素有政府政策、产品因素、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因素等。其主要内涵为:政府政策对石油化工产品竞争力起决定作用;产品因素是石油化工产品竞争力的主要表现形式;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是石油化工产品竞争力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企业因素是石油化工产品竞争力的基础。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吉林省石油化工行业的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利润及年人均产值、利润等经济指标在全国均处于较低水平,说明资产运营效率比全国水平低。吉林省石油化工产品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原油加工及深加工能力不足,满足不了化工装置的原料需求,制约着经济总量的提高。吉林省总炼油能力为850万吨/年,有5个炼油厂,但只有吉林石化股份公司是炼化一体化企业,能为化工提供原料的装置能力仅为550万吨/年,应加大其炼油能力。目前吉林石化股份分公司原油二次加工能力为370万吨/年,其中催化裂化装置210万吨/年,蜡油加氢裂化能力60万吨/年,延迟焦化装置能力100万吨/年,应对催化裂化、加氢裂化装置进行进一步优化,提高乙烯、芳烃原料的供给能力,提高吉林石油化工产品的竞争力。2.乙烯装置规模小,不能满足下游装置的原料需求。据业内权威机构评价,当代乙烯装置规模达到60万吨/年以上时才具有竞争力,乙烯装置规模大型化已成为当今石油化工行业的主流趋势。吉林石化股份分公司目前的两套乙烯的装置能力之和为53万吨/年,不能满足下游装置的原料需求,其下一步的丙烯腈扩能改造、高碳醇装置转产,乙烯及丙烯的年需求量均要增加10余万吨,因此对乙烯装置扩能改造,提升其生产规模、技术水平等已势在必行3.合成材料规模小。吉林石化股份分公司的ABS、聚乙烯、乙丙橡胶、丁苯/丁腈橡胶等装置在单套规模和技术装备水平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但是与国内同类企业如上海石油化工、燕山石油化工及境外大企业如台湾奇美公司、美国杜邦公司等相比,明显存在整体装置规模小,产品品种少,产品差异化低,尤其是高附加值及专用化学品少等,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盈利能力,影响企业产品竞争力的提升。4.部分有自有知识产权的产品规模小。如MDI级苯胺,拥有多项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市场稳定,赢利能力强;但与国内大公司相比,存在生产能力小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该产品的竞争力。应利用吉林石化股份分公司有充足的氢气、浓硝酸等原料优势,扩大生产能力,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产品竞争力。以上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规模结构不合理、产品品种分布不合理、研发能力及投入不足、体制问题等。针对吉林省石油化工行业目前形势,作者提出发展吉林省石油化工产业的对策如下:1.改善用人机制,进行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吉林省石油化工行业改制的重中之重。当代成功的企业家都十分重视企业经营中人的因素,认为人才是企业经营获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吉林省石油化工行业在4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培育了大批人才,也向全国各地输送了2万多名各技术岗位的专家,曾经是中国石油化工工业人才的摇篮。目前吉林省正处于大发展时期,应抓住机遇,通过建立人才竞争机制来选拔人才,通过给人才以施展才华的平台、提高人才待遇等方式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建立激励机制来激发其积极性,提高绩效,提高企业运行效率,降低成本,提升吉林省石油化工产品竞争力。2.合理利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优惠政策。国家鼓励炼油化工一体化企业的发展,应加大炼油装置中为化工提供原料的装置能力,提高吨原油的利润率。同时还可以减小大量成品油外运的压力。3.加大研发、技改力度,利用吉林省科研能?

陈月华[2]2006年在《吉林省支柱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认为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使得对外开放愈来愈成为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吉林省的经济发展在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形成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群是吉林省经济振兴的关键,支柱产业作为一定时期内地区产业体系的主体,对吉林省经济起支撑作用。本文选择吉林省支柱产业竞争力进行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实际可操作性。本文首先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产业竞争力的内涵进行了界定;然后根据吉林省经济发展现状,建立了吉林省支柱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评价模型进行实证研究,量化计算出支柱产业竞争力指数,通过分析评价,客观展现了支柱产业的竞争力状况;最后,从产业发展动力、技术创新、产业组织、产业结构、知识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大都侧重于国家或企业的角度。本文从产业的角度,研究分析吉林省支柱产业的竞争力状况,探索如何在过渡期内提高支柱产业的竞争力,以便充分占有国内市场,进而为成功进入国际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本研究旨在为吉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区域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潘宏[3]2016年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外开放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东北老工业基地被誉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奠定了稳固的基础,为国家重要战略物资储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改革开放以后,东北老工业基地经过结构调整和改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在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东北老工业基地制度环境的变化和技术创新的升级没能跟上市场变化的节奏,经济发展速度渐渐慢了下来。与此同时,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发展环境和资源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显现,产业转型升级、供给侧改革迫在眉睫。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新的一轮振兴背景下,东北老工业基地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引领,紧紧把握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机遇期,为经济发展增添新的活力与持久动力。因此,全面而系统地探讨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外开放竞争力的问题,对于促进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开放型经济的基础上对区域对外开放竞争力进行研究,查阅了大量关于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开放竞争力研究所需相关数据及前期研究成果,构建了“区域对外开放竞争力”的理论框架。通过界定区域对外开放竞争力的基本内涵及特征,分析区域对外开放竞争力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结合中国四大版块的地域特点及发展现状,构建区域对外开放竞争力评价指标和体系,分别从区域开放基础竞争力、区域开放贸易竞争力、区域开放投资竞争力、区域开放环境竞争力和区域开放服务竞争力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外开放的现状、成因进行深入探讨。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四大版块区域对外开放竞争力做了准确测度和趋势变化比较,对提高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对外开放竞争力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对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实现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有一定借鉴意义。全文共分为九章。第1章是绪论,阐述了论文研究的意义、研究的方法、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创新点与不足等方面的问题。第2章是文献综述,对有关开放竞争力研究、对外开放及开放型经济相关文献做出总结和归纳。第3章是区域对外开放竞争力的相关理论,分别从区域对外开放竞争力的内涵、基本特征、指标体系和理论模型进行阐述,分析了区域开放基础竞争力、区域开放贸易竞争力、区域开放投资竞争力、区域开放环境竞争力和区域开放服务竞争力的相互关系。第4章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外开放的现状与问题,这部分分析的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开放的基础性问题。包括历史演进、对外开放的现状、对外开放所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第5章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外开放贸易竞争力分析,主要对东北老工业基地贸易规模、贸易依存度、贸易中的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进行评价分析。第6章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外开放投资竞争力分析,主要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引资规模、引资结构、FDI的溢出效应进行分析。第7章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外开放服务与环境竞争力分析,主要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外经济合作、区域开放环境竞争力进行了研究。第8章是中国四大板块的区域对外开放竞争力比较,主要对中国四大板块对外开放竞争力做出总体评价和比较,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提出借鉴其他板块的建议。第9章是增强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外开放竞争力的对策建议。共五个方面: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扩大东北区域开放、进一步提高对外贸易水平、不断提高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水平、增强老工业基地与东北亚地区合作。

白茹[4]2012年在《吉林省中小企业集群竞争力研究》文中认为吉林省在实施振兴老东北工业基地的战略中把中小企业的经济发展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并先后出台了《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和新一轮民营经济腾飞计划,使中小企业实现了较快的发展。但中小企业总量小、缺乏配套性、融资能力差等问题依然突出。因此走集群化发展的道路成为了中小企业做大做强的最佳选择。吉林省在中小企业集群展中起步较晚,虽然已初具规模但是其发展过程中仍在存在着一些问题。研究吉林省中小企业集群竞争力是指导中小企业集群发展从而促进吉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关于中小企业集群竞争力的相关理论,总结出研究中小企业集群的相关方法和影响中小企业集群竞争优势的相关因素。随后通过研究分析国内外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特点,学习借鉴其成功经验。本文细致研究了吉林省中小企业和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现状,运用区位商、中小企业信心指数、创新能力等评析了吉林省中小企业集群的竞争力问题。最后运用SWOT战略研究方法对吉林省中小企业集群竞争力问题进行整体分析并根据研究成果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建议,希望以此提高吉林省中小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

马宇[5]2008年在《吉林省支柱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吉林省的经济发展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来看,对外开放愈来愈成为吉林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而能否形成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群是吉林省经济振兴的关键。因此,对吉林省支柱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实际可操作性。本文以吉林省支柱产业国际竞争力为研究对象,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建立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评价模型对吉林省支柱产业进行了实证研究,量化计算出吉林省支柱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据此对吉林省支柱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分析,将吉林省支柱产业分成二组:具有现实竞争优势的产业和具有潜在竞争优势的产业,客观地展现了吉林省支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状况,深刻分析了吉林省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关于竞争力的研究一直是热点问题,但以往的研究都侧重于从国家或企业的角度考虑问题,本文力图在重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支持背景下,以经济全球化为研究基点,从支柱产业的角度进行研究,以揭示吉林省支柱产业的发展状况,探索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思路和途径,为吉林经济的持续发展服务,为研究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提供借鉴和参考。

张纯荣[6]2008年在《吉林省产业竞争力评价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大背景下,吉林省的经济发展面临着更大的机遇与挑战。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越来越成为吉林省经济推动中的一个焦点问题。对于资源丰富的吉林省而言,工业的发展在时间与资源上有着独特的优势与潜力,产业竞争力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产业竞争力的科学评价,区域产业在国内产业中地位和现状的正确衡量与比较,有利于吉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可为政府相关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据。因此,本文利用相关理论与指标体系对吉林省的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初步的评价和分析。本文首先阐述了产业竞争力的含义及其相关理论,并分析了当代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然后构建了产业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对吉林省的产业竞争力状况进行了评价;最后,通过分析吉林省产业竞争力的现状,提出提升吉林省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周新迁[7]2007年在《中国石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石油是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以石油为基础的石油石化加工服务业形成庞大产业链,对我国工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正处于重化工业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化进程加快,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低端的制造业,石油消耗密度大、对外依存度高,给资源、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面对国内市场开放后愈演愈烈的国际竞争,如何实现我国石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马克思经济理论为指导,分析我国石化产业发展状况,比较我国与国外石化产业的差距,评价我国石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研究我国石化产业面临的问题和障碍,从循环经济视角探求建立中国石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本文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和分析工具,剖析影响我国石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运用循环经济学的有关理论,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构建“生态工业园、企业、产业/社会交叉循环的基地化集约型”发展模式;最后,立足我国石化产业未来发展战略目标的构建,针对影响中国石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提出健全政府宏观监管、优化产业政策、实现资源接替、建立战略储备、强化资源节约、推进科技进步、提高企业组织效率、实行绿色消费等一系列实施中国石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通过上述研究,本文深入分析我国石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研究探讨我国石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解决办法和发展模式,供生产者、消费者、政府监管部门借鉴和参考。

孙洪志[8]2004年在《吉林省煤炭行业制度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其发展的最终结果是衰退,当煤炭行业进入衰退阶段时,往往会引起所在区域经济的剧烈振荡。据此,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煤炭行业转型及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国外对煤炭行业制度创新及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起步较早。并且已经跨越了实证研究的范围,过渡到了实践操作层面。从制度创新的角度看,世界各国的煤炭行业主要从组织层面、发展战略层面、技术层面进行了改革。国内对煤炭行业制度创新及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主要是从叁个方向开展的研究。一是对煤炭产业政策的研究和分析;二是对利益群体的研究和分析;叁是对煤炭行业结构调整的研究和分析。煤炭企业从兴到衰是客观规律,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开采时间长资源枯竭的矿井都将面临转型和制度创新问题。吉林省的煤炭行业整体处于这一衰退阶段。但目前还没有一套符合吉林省煤炭行业特殊性的企业制度创新体系,没有一套对吉林省煤炭企业具有指导意义的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同时,也缺乏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的操作方法和改革思路。本文主要研究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吉林省煤炭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吉林省煤炭行业竞争力分析;吉林省煤炭行业资源配置效率;资源优化;制度创新;发展战略;宏观政策建议等。从吉林省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入手,通过全面分析各种经济指标的变化情况,发现制约吉林省煤炭行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一是历史问题,包括企业债务负担问题、企业办社会问题、就业压力问题劳保问题、资金投入问题等;二是管理问题,包括观念陈旧、管理方法落后、成本缺乏控制、结构性矛盾突出等;叁是人员素质问题;四是竞争能力问题;五是衰老报废矿井问题。这些问题集中反映了吉林省煤炭行业的现状和发展“瓶颈”。表明吉林省煤炭行业已经进入衰退期,煤炭企业缺乏竞争力,同时严重制约了吉林省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的竞争的本质是在复杂的内外环境下,如何确立本企业的竞争优势地位,整个行业的竞争力的强弱取决于构成行业的企业的竞争合力。把吉林省煤炭行业作为一个集合来考虑,可分析其在全国煤炭行业中竞争地位。吉林省煤炭企业提供的煤炭总量远不能满足吉林省对煤炭的需求,由于吉林省煤炭质量和价格不占优势,吉林省煤炭行业在市场交易中处于劣势。为了对煤炭行业的竞争力问题进行研究,可利用AHP与专家评议法建立煤炭企业综合竞争力的评价体系。通过模型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后得出结论,吉林省煤炭行业的竞争力处于弱势地位,与全国的其它煤炭企业相比无论是产品结构,还是产品质量、产品效率都是落后的。煤炭本身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源泉,煤炭资源是稀缺的,具有垄断性。自然资源最优配置的本质要求就是考虑社会经济和资源系统生态环境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资源优化配置从效益角度讲就是使有限的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从资源量角度表述对应着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求效益最大化和总资源成本最小的最优规划问题。为了建立煤炭行业资源配置模型,可从两方面进行考虑:一是利用价格-产量函数得到的收益函数和生产成本函数,建立收益最大化目标函数,使之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获得最优资源配置。二是由于煤炭资源的开采具有投资大,回收时间长,风险高的特征,具有期权性质,可利用二项式期权定价模型可简便有效地确定煤炭资源开采的价值。生产函数可分析评价劳动力、资本和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通过建立吉林省煤炭行业生产函数发现吉林省煤炭行业的产出主要是靠大量的劳动投入来支持产出的。吉林省煤炭行业是典型的粗放型生产方式,资源的配置严重不合理。在投资总额有限的情况下,可通过建立优化投资项目动态0-1整数动态规划模型对的各矿区各项目进行投资规划,以获得在有限投资下的最大投资收益。现代经济发展的史实证明,经济发展的效率不仅取决于技术因素,而且也与制度因素相关联。制度创新涉及到的最敏感的问题是产权结构,经过近20年的改革,我国产权制度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产权结构。无需讳言,在我国的产权制度改革中,国有企业的改革难度最大,对于资源型行业的国有煤炭企业,问题就更为突出。如何探索出一条符合实际、特别是符合国有企业现实状况的多种产权实现形式是制度创新的关键。吉林省煤炭行业企业制度创新存在两方面问题:第一,优质资产数量小,难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第二,公司治理结构存在极大的缺陷,不能对公司经理人员进行有效的约束。解决的对策是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经营方式创新四个方面入手进行吉林省煤炭企业制度创新。可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建立技术创新指标评价模型,对煤炭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及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作为煤炭行业政策执行效果的一个特例,可对小煤窑行为策略进行博弈分析,分析关井压产政策实施的对策。吉林省煤炭行业按“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原则,组建了多种经营公司,通过积极扶持,统一管理,多种经营得到了全方位的发展。但由于国家缺乏资源型企业和城市转型政策,煤炭企业自身缺乏转型经验和人才等原因,煤炭行业难以完成转型任务。因此,吉林省煤炭行业结构调整的基?

张静[9]2007年在《吉林省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基于国际化和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运用比较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吉林省制造业国际化发展进行研究。首先,从历史动态角度探讨英、德、美、日四个发达国家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模式,通过比较四国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异同,为吉林省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接下来分析吉林省制造业国际化发展的外部环境,并进一步实证分析吉林省制造业发展现状,立足吉林省制造业的现实基础,明确吉林省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与世界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差距,找出吉林省制造业发展所具有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具体分析制约吉林省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最后,把吉林省制造业纳入到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的大布局中考虑,准确定位吉林省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方向,提出切实可行的总体发展模式和各产业发展模式,以提升吉林省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邹俊[10]2014年在《中央企业战略重组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国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问题逐渐成为政府、企业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竞争力是关系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那些经营灵活,不断创新,富有竞争力的企业才能长期生存;而那些缺乏活力,反应迟缓,缺乏创新,没有竞争力的企业终将被市场淘汰。当前中央企业是我国国有经济的主体,是国有企业保持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控制力和带动力的中坚力量。在当前全球竞争的背景下,国务院国资委要求中央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国际竞争力。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提升中央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需要采取多种措施,从国际跨国公司发展的经验来看,积极实施战略重组是企业快速成长的有效途径,也是一项重要的企业战略举措。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内外市场存在大量的战略重组的机遇,但也暗藏着风险,如何抓住历史机遇有效提升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大企业集团,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和实践的课题。虽然企业竞争力问题一直以来是理论界和实业界研究和关注的热点,但针对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却较少,尤其深入研究中央企业战略重组与国际竞争力提升关系的就更少。因此,研究中央企业战略重组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也有着重大现实意义。本文在深入研究企业重组和国际竞争力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从多学科、系统性和动态发展等研究角度出发,将产业组织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和博弈论相结合,以中央企业战略重组和国际竞争力提升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次分析了中央企业战略重组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相关理论问题,着重分析了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和作用机理,并选取两家中央企业做深入的案例对比分析,最后进一步分析研究了加快推进中央企业战略重组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和举措。全文除去导论和主要研究结论外,共分为八章。在导论中,首先,阐述本文写作的背景和意义;其次,对中央企业由来及其概念进行界定,进而对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和中央企业战略重组的内涵和概念进行界定和相关说明;再次,对本文研究思路、基本框架和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最后,指出了本文的主要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一章主要是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本章主要对企业重组、国际竞争力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并对近年来有关企业重组和竞争力问题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从而为本文的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和文献基础。第二章主要分析国有企业的性质与功能定位。首先,从产业组织视角对传统的企业性质问题进行深入考察,从产业组织的演化发展角度探讨不同时代产业组织的发展的特点,进而对现代企业性质进行再思考;其次,在对现代企业性质反思的基础上,对国有企业性质从一般性质和特殊性质两方面进行重新认识;最后,对中央企业功能定位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先从宏观的对国有经济定位着手,然后再探讨中央企业的功能定位。第叁章主要回顾和总结了中央企业战略重组的历程。本章对从2003国务院国资委正式成立后中央企业经历的几次特点鲜明的战略重组历程划分为起步阶段(2003—2004年)、发展阶段(2005—2007年)、深化阶段(2008—2010年)和攻坚阶段(2011年至今),并进行归纳总结。第四章主要对中央企业战略重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首先,本章从企业自身、产业组织发展以及国家竞争叁个层面分析了中央企业战略重组的动因问题;其次,对中央企业战略重组的不确定性进行了分析,指出战略重组中存在交易成本、规模经济、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本等方面的不确定性问题;最后,着重分析了中央企业战略重组的规模与垄断边界问题,从市场结构角度分析中央企业的规模边界问题,并指出中央企业战略重组可以在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上实现规模经济,然后从市场势力、是否存在垄断利润和可竞争市场构建叁个角度分析了中央企业战略重组是否会带来垄断问题。第五章主要对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问题进行理论分析。首先,本章分析了中央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快国际化发展的对策;其次,分析了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现状与进一步提升存在的瓶颈;最后,研究构建中央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从资源、能力和创新叁个核心要素出发,以央企资源、跨国经营能力、技术创新以及组织制度创新四个核心指标为中心来构建适合中央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共分为十一个一级指标和四十一个二级指标。第六章主要从交易成本角度考察中央企业战略重组与国际竞争力提升问题。首先,分析零交易成本下的市场模型和企业对重组战略的选择,发现零交易成本下企业重组战略并非是企业的最优选择;其次,分析了在现实世界的正交易成本下的市场模型和企业对重组战略的选择,发现正交易成本下企业若要迅速提升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战略重组就会成为企业的理性选择;再次,着重分析了正交易成本下中央企业战略重组与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互动机理,分析了战略重组对中央企业交易成本的影响,以及战略重组对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作用机理;最后,对中央企业战略重组与国际竞争力提升进行博弈分析,主要进行了中央企业战略重组的选择、市场阻扰、囚徒困境和动态博弈分析。第七章主要是中央企业战略重组与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案例对比分析。本章选取了正反两方面的案例来分析中央企业战略重组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着力点和关键点。一个是中国建材集团大力推进战略重组,通过战略重组获得协同效应,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提升了技术创新能力,优化了公司治理结构,从而使企业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另一个是中国中钢集团公司,战略重组活动中盲目扩张、战略目标短浅,重组后整合乏力导致企业内部管理混乱,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失效,最终不但没有提升公司国际竞争力反而拖累了公司经营业绩,致使企业国际竞争力下降。通过这两个案例对比研究我们发现了很多有益的启示。第八章主要是深入推进中央企业战略重组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对策研究。为了有效推进中央企业战略重组,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的跨国企业,中央企业有许多方面需要配套改革,进行系统的体制和机制创新。本章提出了中央企业战略重组模式创新,公司治理结构完善、跨国经营制度创新、技术创新融合发展以及大力推进中央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对策建议。最后,对论文的全部内容和相关结论作简要总结。

参考文献:

[1]. 吉林省石油化工产品竞争力问题研究[D]. 刘志宏. 吉林大学. 2004

[2]. 吉林省支柱产业竞争力研究[D]. 陈月华. 天津大学. 2006

[3]. 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外开放竞争力研究[D]. 潘宏. 辽宁大学. 2016

[4]. 吉林省中小企业集群竞争力研究[D]. 白茹. 东北师范大学. 2012

[5]. 吉林省支柱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马宇. 吉林大学. 2008

[6]. 吉林省产业竞争力评价与分析[D]. 张纯荣. 长春理工大学. 2008

[7]. 中国石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 周新迁. 福建师范大学. 2007

[8]. 吉林省煤炭行业制度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D]. 孙洪志. 吉林大学. 2004

[9]. 吉林省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模式研究[D]. 张静. 吉林大学. 2007

[10]. 中央企业战略重组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D]. 邹俊. 吉林大学. 2014

标签:;  ;  ;  ;  ;  ;  ;  ;  ;  ;  ;  ;  ;  

吉林省石油化工产品竞争力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