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施素质教育论文,环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民族素质,造就面向21世纪的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要环节;也是教育界和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关注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在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学说,对我国教育理论的构建和教育实践的探索,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在人类社会即将跨入21世纪的新的历史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也赋予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更深刻、更全面的新的内涵。当代教育教学的改革,不仅重视人的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而且日益重视人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即重视人的素质的培养和全面发展。教育与现实社会和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造就具有新的时代特质的人,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新的特征。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1〕。当代教育的四大支柱,体现了受教育者与现实社会的辩证关系,体现了社会实践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实践也证明,人的培养、人的发展、人的素质的提高都离不开社会实践,离不开现实生活。脱离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脱离生产劳动,必然导致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使教育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不能很好地适应民族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的人的需要。因此,在新的形势下,用新的视角和新的方法,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命题进行再思考,不仅是克服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一
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肯定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命题,把生产劳动与教育的结合,从而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作为“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与“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2〕。理解马克思上述命题及其相关论述,除了对其时代背景、立足点等方面进行必要的分析外,笔者以为,从以下三个方面考察马克思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命题的着眼点,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在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发展到机器大工业时代,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代替了手工工场之后,机器作为科学技术的物化形式,使得工厂工人不可能象手工工场的工人那样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掌握物化在机器上的生产原理和工艺,客观上需要在生产过程之外的专门场所——学校学习机器大工业的生产原理和技能。社会对日常生活和生产科技知识的新的要求,对学校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但与此同时,随着机器的使用,给工人阶级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大批儿童、妇女到工厂去做工,童工制度给正在成长中的少年儿童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由于过度的劳动,根本没有发展智力的时间”〔3〕。马克思、恩格斯正是着眼于工人阶级的彻底解放的历史高度,着眼于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代表工人阶级为争取儿童受教育的权利而斗争,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命题,也只有“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能获得工人阶级的彻底解放;而“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其次,以资本剥削雇佣劳动、榨取剩余价值为基本特征的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就是榨取剩余价值,追求高额利润,资本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唯一目的和决定性动机,是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4〕。资本家根本无视劳动者个人身心的发展。马克思从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着眼于最终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来估量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伟大意义,指出“现代工业吸引男女儿童和青少年参加伟大的社会生产事业,是一种进步的、健康的合乎规律的趋势”〔5〕。从而揭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必然趋势,以及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法、途径和深远意义。“在按照各种年龄严格调节劳动时间并采取其它保护儿童的预防措施条件下,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履行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6〕。
再次,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组成部分。准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命题,还有赖于对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学说的全面理解,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共产主义必将最终代替资本主义。在生产资料全社会共同占有,根据社会需要有计划地组织整个生产,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按需分配,消灭了货币关系,消灭了阶级对立、阶级差别以及国家的专政职能的未来社会里,没有全面发展的有高度觉悟的高素质的人,是难以想像的。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规律的同时,着眼于未来社会,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正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的精髓所在。
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方面,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道路,有经验,也有教训。从总体上来说,成绩是主要的,但也存在大起大落、忽左忽右的问题,失误不少,教训也是深刻的。50年代末、60年代初,生搬硬套苏联的教育模式,片面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教育,封闭式的课堂教育束缚了人们的手脚,往往用义务劳动、公益活动等简单的体力劳动代替专业课内容与科技性、工艺性劳作的自然结合,使教育与生产劳动在一定程度上脱节。60年代中后期直到70年代末,又过分强调教育为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服务、把劳动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以劳代教,以劳代学,更有甚者,把劳动作为改造知识分子和惩罚学生的手段,失去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本来意义。80年代以来,纠正文革期间的极端错误,恢复了文化考试和重点中学等教育制度,国家的正常教育秩序得到恢复,教育质量迅速提高,但与此同时,矫枉过正的现象也日渐突出,学校过分强调升学率,应试教育导致教育脱离实际,脱离生产劳动;学生劳动观念淡薄,轻视工农,鄙视劳动。缺乏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高分低能,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较差,毕业后有相当一部分不受社会欢迎。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根本上说,有以下两个方面不容忽视:一是在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立足点上,对中国国情的特殊性认识不够,以致对教育的指导上,要么照搬苏俄,要么言必谈日本成功的秘密武器或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而对于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不发达;人口众多,资源缺乏;国民素质低,文盲半文盲比例高的现状却认识不足。特别对我国传统教育观念、人才观念的影响认识不足。早在两千多年前,儒家文化的鼻祖孔子就强调脱离实际的“修身”和自我完善,鄙视劳动,轻视社会实践和实际生活。“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目的观,以试取仕,以分数论成败的人才观,根深蒂固,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上学的价值取向。在升学的压力下,把学生束缚在书本知识的狭小天地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使得教育严重脱离实际,脱离生产劳动。二是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着眼点上,往往过分强调教育的“服务”功能,忽视教育在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过程中的多种功能。教育教学内容过于庞杂,太多太深,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在生产劳动中获得技能技巧,以智育代替其他几育,代替实践教学和多种形式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沉重的课业负担和频繁的考试,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不仅严重地挫伤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好奇心、求知欲,而且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发育和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造成大量的学生“分数提高”而体质和道德水准下降的严重局面。这就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学说的轨道。
三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如何培养面向21世纪,在未来世界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高素质的现代化建设人才,从整体上提高国民素质,是当代教育的重大历史使命。在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特别是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当中存在的应试教育现象,使得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节、与实际生活相脱节的状况愈益严重,制约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素质的提高。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不仅是时代对教育的呼唤,也赋予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新的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形势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上,现代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不仅改变着劳动对象和生产条件,而且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现实社会条件下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结合,更不同于马克思所处时代的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坚持使受教育者亲身参加一定时间的生产劳动,体验劳动的意义及其内涵,并通过实际劳动和操作,掌握一些基本的生产技能技巧,了解社会,发展体能。但更为重要的是让受教育者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加生产劳动、公益劳动和自我服务,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劳动成果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树立劳动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劳动技能,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改造世界的创造能力。
二是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法上,开设必要的劳动和劳动技能课程,是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主渠道〔7〕。与勤工俭学、公益劳动、家务劳动、活动课和兴趣小组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渠道相比,劳动和劳动技能学科的教学,有着完整的目标体系和分阶段、分层次要求;在劳动时间上也有计划和保证,并用课程和教学大纲的形式,提出了必修和选修的不同要求,克服过去那种在劳动教育上时多时少的随意性,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目标及内容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取得合法地位,并逐步走上正规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道路。
三是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形式上,学生以劳动实践为主,不但要在学校的操作室里上课,而且更应到工厂、公司,到农村、牧区,到广阔的社会实践中去开门办学。人的素质的形成和提高,不可能仅靠书本知识和说教去实现,而只能通过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才能逐步形成。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8〕只有生产劳动的实践,才是人的身心素质结构不断分化和发展的真正动力。处在身心发展尚不健全的青少年时期,不同的年龄阶段应有不同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和形式,以适应每个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四是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要求上,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现代人,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根本要求和目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特征是实现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协调与结合。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主要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1)必须经受过多方面的教育与训练,能够熟练掌握和通晓最主要生产部门或自己从事的生产部门的生产工艺原理。(2)必须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尤其具备操作、使用常用工具的技能技巧。(3)必须具有较广博的学识和较精深的专业知识、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变化的需要和产业结构变化的需要,适应工作岗位变换的需要。中小学的劳动课程,就是使学生手脑并用,促使其体能、智能和技能协调发展,培养其自主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注释:
〔1〕周南照:《教育质量研究与实验通讯》,1997年第1期,第4页。
〔2〕陈桂生:《教育原理》第316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3月。
〔3〕《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第230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
〔4〕转引自何伟主编:《1994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课复习指南》第122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
〔5〕转引自陈桂生:《教育原理》第318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3月。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24页,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
〔7〕崔相录:《素质教育——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第282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
〔8〕《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82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