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部心脏反射区在冠心病检测中的临床意义论文_张淑菊1,马立佳2

(1宁夏银川国龙医院心内科 宁夏银川 750000)

(2宁夏银川灵武市人民医院内科 宁夏银川 750400)

【摘要】目的:探讨足部心脏反射区在冠心病检测中的意义。方法:对78例冠心病患者及62例非冠心病患者,进行足部心脏反射区压痛检查,并对各组病人组病人进行同样足部心脏反射区压痛检查,并压痛轻重不同,分为0~Ⅲ°,Ⅱ°以上为阳性。结果:78例冠心病患者,足部心脏反射区压痛阳性率为71.8%,明显高于非心脏病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组及冠心病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0.05及0.05),结论:足部心脏反射区对冠心病诊断有一定价值。

【关键词】足部心脏反射区;冠心病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0-0098-02

我们在用足诊治病过程中发现,足部反射区与内脏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仅对相关内脏疾病的治疗有良好效果,而且对疾病的诊治亦有一定帮助。我科从2009年开始对78例临床确诊的冠心病患者的足部心脏反射区进行了研究,发现足部心脏反射区在冠心病诊治上有一定价值,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本组病例均选自我科2008年至2010年收治的住院病人,根据疾病不同分为两组。冠心病组:78例,男,62例,女,26例;年龄46~74岁,平均年龄57.6岁;临床诊断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1],其中急性心肌梗死15例,陈旧性心肌梗死10例,心绞痛53例。对照组:62例均系同期住院病人,根据疾病不同,分为无心脏病组、扩张性心脏病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组及肺源性心脏病组。无心脏病组:22例,男14例,女8例,平均年龄58.4岁;检查无心脏病证据;扩张性心脏病组:14例,男9例,女5例,平均年龄51.3岁;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组:16例,男7例,女9例,平均年龄47.3岁;肺源性心脏病组:10例,男8例,女2例,平均年龄62岁。以上疾病均符合有关疾病诊断标准[1]。

1.2 检查方法

足部心脏反射区位于左足底四五跖骨间,检查者位于患者前方,以右手拇指尖对准该反射区进行垂直按压(拇指着力点偏离指甲尖端2~3mm处),并在不同方向上进行缓慢移动按压,注意观察反射区压痛情况。

1.3 结果判断

足部心脏反射区按压痛轻重不同,将其分为四度。0°:用较重压力按压局部无压痛;I°:用轻于0°的压力(即比在正常人体穴位上按压引起针感大的力量)按压反射区局部有压痛;Ⅱ°:用中等度压力按压(即在正常人体穴位上按压能起到针感的力量)局部有压痛;Ⅲ°轻压反射区即有明显压痛。0°至I°为阴性,Ⅱ°以上为阳性。

2.结果

冠心病组及对照组足部心脏反射区检查结果见附表。

由表可见,冠心病组足部心脏反射区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除扩张性心脏病组外),差异非常显著(P分别<0.01、0.05和0.05)

3.讨论

生物全息医学认为,任何人体某一局部都完整地排列着全身相应组织的反应点,是全身各脏器的缩影,足部也是如此,当双足并拢在一起时,人体脏器的足部对应区就像从后上方向下看到的一个屈腿盘坐并向前俯伏投影的人形,当机体脏器发生病变时,通过神经反射及血液循环的影响,相应的反射区会发生或轻或重的压痛现象,心脏反射区的压痛常能反映心脏病变的情况[2]。本文78例冠心病患者足部心脏反射区压痛阳性率为71.8%,明显高于非心脏病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组及肺源性心脏病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0.05和0.05),提示冠心病发病与足部心脏反射区有密切关系,故可作为冠心病诊断的一种辅助手段。临床研究认为,同一脏器的不同疾病均可在该脏器的反射区上反映出来,只能提供该脏器有病的信息,但不能提供患的是什么病,即所谓“辨证不辨病”,本文资料显示冠心病组,心脏反射区压痛阳性率明显高于肺源性心脏病组及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组(P<0.05),说明足部心脏反射区对冠心病诊断有一定特异性,其原因可能与冠心病发病机制不同有关。

足诊诊断冠心病,我们还处于初步尝试阶段,病例数少,没有进行大范围的人群调查,在冠心病诊断上没有“金指标”,作为诊断依据,反射区对于压痛程度的判断没有一个客观的诊断标准。这些都使足部心脏反射区对冠心病诊断受到一定限制,均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谢毅,胡品津.《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七版第51次印刷.

[2]罗玲玲,贺海明,尹晓雯,马东华.足部反射区健康法对改善心身疾病症状及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A].2000足部反射区健康法全国研讨会会议交流文集[C],2000年.

论文作者:张淑菊1,马立佳2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2

标签:;  ;  ;  ;  ;  ;  ;  ;  

足部心脏反射区在冠心病检测中的临床意义论文_张淑菊1,马立佳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