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整合下古诗文课堂教学氛围营造的几点做法论文_黄艳珍

基于课程整合下古诗文课堂教学氛围营造的几点做法论文_黄艳珍

【内容摘要】古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不同学段的古诗文教学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对古诗的积累量也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可长期以来,我们似乎在走“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悟情感,齐背诵”的模式化道路,古诗课课堂缺乏活力。如何才能上好古诗课,激发学生的学古诗的兴趣,让学生爱上古诗呢?我尝试着从营造古诗教学氛围上下手:①媒体为介,渲染气氛;②语言为本,垫定基调;③语言为本,垫定基调。

【关键词】古诗文? 教学氛围?

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艺术奇葩,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古诗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也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不同学段的古诗教学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对古诗文的积累量也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可长期以来,对于古诗教学,真的是“想说爱你不容易”。我们似乎在走“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悟情感,齐背诵。”的模式化道路。一堂课下来,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常常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学生学得索然无味,在诗外徘徊。这样学生没有从古诗教学中体悟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更没有感受到古诗中蕴藏着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何才能上好古诗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古诗呢?我们不妨从营造古诗文教学氛围上下手。只有这样,才能放飞学生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情感,领悟诗人的情思。那营造这样的氛围有哪些途径呢?

一、媒体为介,渲染气氛

古诗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古诗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意蕴,对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起到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画面。古诗文描写的时代背景,离学生现在的生活太远,如果只是文字,让学生一遍遍地读、感悟,学生一是会觉得枯燥,二来还是很难进入意境,加以体会。但如果能适时地出现与诗中意境相符的画面,就可以一下子缩短学生的时空距离,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如窦老师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一共出现了六个画面,就是这六个画面,把学生带进了这恬淡、闲适的村居生活和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其乐融融。其次是音乐。诗与曲,自古以来就是相互依存的姊妹艺术。诗歌充盈着音乐的旋律和美感,再辅以合适的音乐作背景,更能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同时优美的歌曲也能创造特定的情境,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为学生体会古诗的情感创造条件。孙双金老师在上《思乡组诗》时,以《月之故乡》作为贯穿全课的背景音乐,营造了绵绵的思乡氛围,很快地把学生带入了诗歌的意境中。有位老师在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以《寞》作背景音乐,学生在音乐的烘托下,动情诵读,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里的乡愁表达得淋漓尽致。另外,用学生熟悉的旋律为诗歌谱曲,也是调动兴趣的好办法。当然,要注意所选旋律与古诗意境的和谐。如在教学中我尝试用《春天在哪里》的旋律配《春晓》让学生吟唱,学生唱得兴味盎然。有了这样的氛围,学生自然是想读、能悟、愿说。

二、语言为本,垫定基调

古诗文教学跟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教师的语言风格应该是不同的。古诗教学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学素养、人文底蕴,要求我们老师能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点燃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也就要求我们应当用更诗意抒情的语言或华丽壮美的词汇来描绘美景或阐述诗意,这样就给整堂课的教学就垫定了一个基调。全国首届中华经典诗文大赛特等奖获得者万小兵老师在教学《泊船瓜洲》时,就用深情的开篇导语,把学生带进诗境,奠定了全课的感情基调:“乡愁,是游子心中永久的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愁;‘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类’是范仲淹的乡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崔颢的乡愁……那么诗人王安石的乡愁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泊船瓜洲》,一起感受他的乡愁。”再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边塞诗时,这样带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师出示了几张边塞的图片,同时合着凄凉的音乐介绍:远古的边塞,人烟稀少,这里有荒凉的大漠,这里有冷峻的雪山,这里有残破的孤城,更有四起的硝烟和血腥的屠杀……如今,我们还能看到远古边塞留下来的残垣断壁,土墙碎瓦。许多诗人就以边塞风光或边塞战事为题材,创作了许多边塞诗。

我们还可以适当地在评价或环节连接的时候,使用一些通俗易懂、耳熟能详的文言文字词句。这对整堂课的教学氛围也能起到协调作用,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语文素养也很有帮助。让我们来看看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教学《两小儿辩日》中出现的一些语言。“此言错也。”“非然也。”“夫子循循善诱也!”“王老师也不能决也!”简单的几个文言词,使整堂课的古文味十足,学生也是乐在其中,仿佛回到了古代的学堂,正津津有味地听着先生讲课。

三、拓展为径,加深修养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为加大经典诗词的阅读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原有教材基础上适当补充扩展是十分必要的。恰到好处的拓展延伸能使学生“乐学”、“活学”,使我们的课堂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和生命的活力。如果我们的古诗教学能让学生整堂课都徜徉于华夏古文化的伊甸园里,享受着古文化的大餐,那他们的文化修养一定能不断提升。一篇带多篇或多句,是古诗词作为拓展延伸的共同做法。有的是同一主题,不同诗人的对比(如《送别组诗》);有的是同一诗人,不同风格的对比(如《认识李白》);有的是同一词牌,不同作者的对比(如不同作者的《长相思》),有的则是由一篇带出了相互联系的多句。这样教材的优化组合可以收到相互引证,相得益彰的效果。许多特级教师都深深地明白,自己要教给学生的绝不仅仅是一首诗或词。我们一起来看窦桂梅老师在执教《清平乐·村居》时的两个教学片段: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清平乐·村居》,注意看老师写“村”,再结合刚才理解的“居”,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眼前有一幅田园生活的场景,有小河、村庄,人们在田间劳动。

师:对呀,这还让我们想起了清代高鼎的《村居》(学生齐声背诵: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再如:

师:(播放溪水声)你听到了什么?

生纷纷回答:溪潺潺地流向远方。小溪欢快地流淌着。还应当有小桥流水人家……

师:好一个“小桥流水人家。”看,这就是小溪,把这些散图完整地连接了起来,面对这样的画面,你又想到了什么?

生:你看他们一家人都在小溪边,他们家整个被小溪包围了。

师:不是包围,是“绿水人家绕。”这里的诗句中用了三处“溪”,古人用字忌重复,可这里多次用,你怎么看?

生:我认为诗人是故意这么写的,都围绕溪来写,想突出一个山清水秀的村居。

师:“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溪用得好啊。有了这溪,就像一条线,把这茅檐、荷塘、豆田串在了这村居中,平添了村居特有的灵性。

学生们在窦老师的引领下,感悟着充满生命活力的语言文字,想象着那美丽静谧的田园风光,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文学气氛。学生不光学了这首,还学了另外一首;不光积累了这几句,还知道了其它的几句,这样的古诗教学才是灵动、扎实、有效的。

教无止境,古诗教学是一门高深的艺术,需要我们老师不断去摸索,去实践。但不管我们采取的是什么教学方法,只要我们时刻牢记我们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多读古诗文,激发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我们就一定能让学生真正爱上古诗文,爱上古诗文课。

【参考文献】

[1]汪潮.教学新理念[M].浙江: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

[2]袁金华.课堂教学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3]许汉.古诗词鉴赏和古诗词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07(9).

论文作者:黄艳珍

论文发表刊物:《成长读本》2017年1月总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

标签:;  ;  ;  ;  ;  ;  ;  ;  

基于课程整合下古诗文课堂教学氛围营造的几点做法论文_黄艳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