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人类动员政策_美国军事论文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人类动员政策_美国军事论文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人力动员政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次论文,美国论文,世界大战论文,动员论文,人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动员了474万军队参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美国动员的人数增加了近四倍, 为1635 万人, 其中军队为1212万人。〔1〕美国组成了庞大的远征军开赴海外作战, 为盟国两次战胜对手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两次人力动员比较成功,各具特色,而后一次人力动员规模更大,也更加完善。通过对这两次人力动员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美国的军事动员体制。

一、美国人力动员的思想基础

美国人力动员的原则是节约和经济。这一思想萌发于殖民地时期。17世纪初,欧洲移民在充满刀光剑影、流血暴力的险恶环境中,为了生存和讨伐印第安人,必须建立一支武装力量。但由于北美各殖民地正处于开发阶段,十分贫困,无力供养一支职业军队。同时,由于英国克伦威尔的军事独裁及驻北美英军的贪污腐败,更使殖民地人民对职业军队产生了厌恶之情,认为常备军不但耗费国家的大量财富,而且还威胁到了民主自由。因此,移民继承了英国民兵的传统,实行了武装人民的民兵制度。各殖民地均立法规定:所有身体健康的成年男子皆需服兵役,均要自备武器,按时接受军事训练。民兵平时生产,遇到紧急情况时就要听从号令出去作战。战斗一结束,便马上返回生产岗位。在边疆地区,甚至妇女儿童也都刀枪不离手。当时人称:“我们既是农民,又是军人,我们的情况很像古罗马人,耕完地就去从军打仗,打完仗再去耕地。”〔2〕殖民地形成了“一个武装的公民阶层”,〔3〕真正成了一个“民兵之国”。久而久之,殖民地人民便把当民兵保卫家园看成是成年男子一项责无旁贷的义务。每个人,无论高低贵贱,皆要履行这种义务(即以后的“普遍服兵役”)。同时,又从这种民兵制中产生了经济国防的原则观念,即以对经济的最小负担来满足对国防的最大需求,力求在个人自由和国家安全之间寻求一种和谐默契的关系。一方面建立一支小的常备军来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安宁;另一方面又尽量使这支军队保持在最低限额。这样既可使民主不受军队的威胁,又不致使国家耗费大量财富于国防事业。

在北美独立战争时期,殖民地人民揭竿而起,主要依靠民兵力量在战争初期给予英军以重创。随着战争的延长,民兵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如:地方主义倾向严重,不愿离开自己的家园去外地作战;相互间缺少协作和支援,训练水平低、纪律差,不能适应正规作战的需要,离队和逃跑现象严重。这使华盛顿大伤脑筋,几次濒临险境。后来他进行改革,创建了一支正规军,以它来团结各地民兵,最后才在盟军支援下打败了英军,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

在美国建国初期,开国元勋们大都看到了险恶的国际环境及美国所面临的各种危险,认识到将来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为了巩固革命成果,使新生的美国长治久安,在国际上立于不败之地,都对国防问题提出了不少有建设性的见解,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杰斐逊、华盛顿和汉密尔顿三个人的思想。

杰斐逊认为:为了防止独裁和暴政的再次出现,应用“公民军队”——“管理有方、纪律严明的民兵”作为国防的基本力量,来取代耗费国家大量钱财的常备军。〔4 〕而华盛顿虽然也赞同把国防的重点放在民兵身上,认为每个公民皆有义务参加民兵,保家卫国,“必须把民兵看成是我们的安全屏障和战时可以依靠的第一支有限力量。”〔5 〕但是华盛顿与杰斐逊不同之处在于:他也重视正规军尤其是海军的作用。他主张以节约经济为原则,在不影响国家经济的前提下,建立一支小规模的“可以扩大的军队”。在这支军队中,军官保留较大比例,以便一旦爆发战争时,便可迅速扩编成一支相当可观的军队〔6〕。 而正规军又要把海军放在优先地位。〔7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的观点与华盛顿基本一致,也主张建立一支“可扩大的正规军”,但这支军队要多些,因华盛顿主张的军队人数太少,不能满足国防和领土扩张的需要。他不赞同杰斐逊和华盛顿的以民兵为国防基础的看法,主张“只有职业军队才可使美国获得军事上的真正安全”。〔8〕民兵只能作为辅助力量。 他还主张从民兵中选拔一批人,组成“辅助部队”,相当于今天的预备役,这批人身体素质好,训练水平较高,纪律较严明,装备好,一有情况优先入伍。

上述三人的思想中,以汉密尔顿的观点较完善,他的这种思想成了日后100多年美国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 在他推动下制定的《联邦宪法》便确立了以正规军为骨干、以民兵为基础的军事体制,综合了三人的观点。但在以后的军事建设中,正规军渐渐取代了民兵地位,成为美国国防的基础,同时“预备役”类型的军队编制也渐渐取代了民兵。美国始终遵循节约经济原则,平时小军队,战时以小军队为核心,扩大为大军队。战争结束又进行复军,恢复小军队。而平民中的“精壮”力量选出后,进行严格军训,作为正规军扩军的“主要源泉”。如:十九纪初期,美军长期只有3000人,第二次美英战争期间,扩至4万人, 还有志愿军和民兵40多万。从1815—1860年, 长期每年保持的常备军人数在3万人以内。仅在美墨战争时扩至6万人(1848年)。 而内战期间双方都把志愿役制改为强迫性的义务兵役制,北方扩军至近100万,南方445万人。而战后军队又恢复到3万人以内〔9〕。美国的这种动员体制,在整个十九世纪运转得较为顺利,但进入二十世纪时却出现了问题。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军事动员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进入了帝国主义时期。美国垄断资产阶级迫切要重新瓜分世界的殖民地,从而加剧了与其它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按利益的不同分化成协约国集团和同盟国集团这两大侵略性军事集团,双方均扩军备战,剑拔弩张,局部冲突不断,新的世界大战即将来临。但是美国的军事实力与作为世界头号经济大国并企图称霸世界的野心却极不相符。其中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军事力量动员方面的问题。

美国正规军人数过少,内战以来长期只保留3万人左右, 根本适应不了对外扩张的需要。美西战争期间,美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征集了20万人,而且这支军队因缺乏训练,仓促上阵,在战斗中暴露了许多问题。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军队的装备日益先进,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动员的军队人数越来越多。如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双方各动员了几十万军队,双方动用了各种先进武器,伤亡达到空前的程度。这场战争给美国军方以强烈震动,军方领导层认识到:美国现有军队不但不是欧洲列强的对手,而且连日本都不如,根本无法参加争夺世界霸权的角逐。

为了解决在现代战争中如何动员和组织大规模的军队这一问题,陆军部长伊莱休·鲁特进行了改革。 他的改革原则是“为了战争”。 〔10〕他强调:为了迎接可能发生的战争,美国应该建立一支强大的、可以扩大的正规军作为有效率的军队编制的基石。1903年他努力促使国会通过了《迪克法》。该法案修订了1792年的《民兵法》,把民兵分成了两个等级:一是“组织起来的民兵”,即国民警卫队,作为军事预备队。二是“预备民兵”。国民警卫队每月由正规军组织进行两次训练,每年与正规军进行联合演习。国民警卫队只能应召作为志愿人员去国外作战,而民兵不能用于国外作战,只能在维护内政及击退外来入侵时才可征召,而且服役期只有9个月。 该法案的意义在于:把国民警卫队提高到军事预备役的地位,为以后的扩军和参战提供了受过训练的人力。

此外,鲁特还十分重视军事教育工作。创办了陆军作战学院、参谋与兵种学院及一些兵种院校,培养各种专业军官。他对在职军官也加强了培训,规定:部队驻地的学校,不论大小与否,均要有一个学校向军队军官讲授规定的文化课程。各驻地学校有义务把有培养前途的学生送到各兵种学校去学习和深造。通过对军官的教育和培训,来培养可扩大军队的骨干,为扩军作准备。

鲁特的改革还解决了部队的统一指挥问题,使美军的指挥体制提高了效率。在他任内,美军常备军人数有所扩大,1904—1908年间始终在7—8万人之间。但如何动员大规模军队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这个问题在他的后任罗纳德·伍德发起的扩军运动中得到解决。

伍德1910—1914年担任美国陆军参谋长。他洞察到美国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敏锐地判断美国在不远的将来必然会面临与欧洲列强的战争,为此他和一个预备役军官辛迪科波发起了一个扩军备战运动,要求美国迅速扩充军备,以便迎接任何战争。在运动中,伍德重新评价了公民武装的作用,认为,未来的战争将是总体战争,需要大规模的军队,而美国又恰恰缺少大规模的正规军。他主张以公民武装来解决这个问题。他先批驳了厄普顿等职业军人对民兵的轻视。他承认使用民兵花费大,也常打败仗,但“民兵的失败不是公民武装所固有的缺点,而是被错误使用的结果。他们无可匹敌的勇气,怎么评价也不过分。”〔11〕美国民兵体制有两大弊端:一是各州拥有对民兵的控制权;二是缺乏军事训练。他认为只要把民兵置于联邦的统一指挥之下,避免州的影响,选拔优秀职业军官对其进行训练,就会成为优秀战士。因此,他建议1.扩大正规军的数量,并将其服役期延长到4年。2.把民兵组成联邦志愿军作为二线后备力量,对18至20岁或20至27岁的全部男性公民实行普遍的义务兵役制。3.培养后备军官队伍,其来源是军校毕业生和对平民的特别军训培养。4.实行征兵制,认为这是大规模战争保证人力来源的必要措施。〔12〕

在伍德等人的推动下,这期间美国进行了一系列军事改革,与人力动员有关的有:一是改组了国民警卫队。1908年国会立法,对迪克法作了修改,取消了原来规定的为联邦服役9个月的期限, 总统有权决定其服役期限。国民警卫队可去海外作战。二是扩大正规军的编制。把正规军编制由团变成师,每师3个旅。这就为日后扩军提供了组织基础。 三是制定扩军计划。1912年伍德提出的方案是:要建立一支能同各强国相抗衡的军队,战时至少要动员46万士兵,4.3 万海岸炮兵(国民警卫队),30万后备部队。为方便扩军,把全国分成16个民兵军区。国会对此方案当时因财政问题没有批准,但在1915—1916年扩军时,采用了该方案的基本原则。三是开展“普拉茨堡运动”。伍德认为:扩军的最大问题是缺少基层尤其是连级军官。为解决这一问题他费尽了心机。于是他发动了“普拉茨堡”运动,即每年夏季组织对大学毕业生及商技人员实行军训。1916年夏天运动达到高潮,培训了一万人,这些人成为扩军的基层军官。四是颁布了1916年《国防法》和《扩军法》。第一次大战的爆发为扩军提供了借口。陆军开始落实伍德的计划,1916年促使国会通过了《国防法》,该法规定:5年内正规军达到20万人,国民警卫队 42.5万。在各大学设立预备军官训练团。国民警卫队和军官预备队只有在战时才可征用。《国防法》还规定了经济动员的措施。《扩军法》则规定将正规军从31个团增至65个团,建立32座军营以训练新军。每座军营容纳4.1万人,其中16座归正规军使用,16座归国民警卫队训练使用。

伍德等人推动下开展的扩军备战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唤起了人民的国防意识,为美国在一战中的大规模扩军奠定了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一开始保持中立,但已为参战作了准备。1917年4月6日,美国正式对德宣战。政府立即从各方面进行了动员。在人力方面,进行了大规模扩军。主要做法是:1.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参战的第二个月,国会便通过了著名的《选择兵役法》,决定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法令规定:年龄在18至45岁之间的美国男性公民,都要应征入伍,否则要受到法律的惩处。对破坏征兵者,判处20年监禁并罚款1万美元。正规军扩至28.6万,国民警卫队增至45万, 国民军(志愿兵)增至50万人。该法律对1863年征兵法进行了修改,取消了替身及交代偿金免服兵役的作法。征兵由宪兵总署执行,各州及地方当局配合。为体现公民人人有应征义务及公平原则,在适征者中通过抽签来决定是否应征。应征者的服役期是整个战争时期。该法实行后,有20万官员配合实行征兵工作,在战时,共有2423万人登记〔13〕,从中选征了近400万人,在短期内组成了美国历史上空前庞大的武装力量。2.其中, 陆军1918年11月为363.4万人,海军60万,海军陆战队10.4万人。 〔14〕

2.颁布《战争风险保险法》。应征入伍者中有许多人担心在战争中负伤致残,会影响今后的生活。为消除应征者的后顾之忧,1917年10月6日国会颁布了该法案,规定:士兵每月的薪金扣15元加上50 元的政府津贴,作为其家属的生活费用;每月发给因服役致残的退伍军人补偿金30元;退伍军人转业时可享受免费医疗及通过职业训练;实行战争风险所领取的款项都不得征税。1918年又对该项法案作了修改,规定:所有应征入伍者都应视为在当时是健康的,所有不能从事原来职业的退伍军人都可以进入职业学校接受职业培训。单身者每月80 美元津贴, 已婚者100美元。该法案使士兵家属有了生活来源, 使伤残及退休士兵有了某种程度的保障,使服役士兵一定程度上免去了后顾之忧,安心服役。该法案为以后的退伍保险制度奠定了基础。

3.实行普遍军训。美国利用征兵制组建了一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公民军队”。但其中大部分人毫无军事常识,而且缺少基层军官。宣战时美军仅有军官9000人,而扩军后军官需要20万人。可扩大军队的核心——受过良好训练的正规军每师仅981人,占全师兵员的6%。〔15〕为解决上述问题,政府加紧对征召的人员实行军训。军官主要从三个来源:一是从平民中直接征召医生和技术人员;二是来自预备役军官训练团;三是开办16个训练营地,对3万名文职人员和8000 名后备队军官实行短期训练,有2.7万人获得军官资格。 后又陆续建立了一些军官训练营,各师也自办军官训练营。当远征军开赴欧洲后,又开办了8 个军官培训学校,培训期3个月。总计战时共8万人经过90天培训,成为中、少尉军官。对仓促征召的士兵,则采取了突击性强化集训,由正规军分到各训练营地当骨干。协约国也派了数百名军官来到美国指导训练。同时,在大中学校,还有成千上万学生接受各种形式的军事教育。在短短的一年里,美国把几百万平民训练成为合格的士兵,其中近200 万人派往欧洲战场,为协约国获胜立下了汗马功劳。

美国在一次大战中,动员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军队,向欧洲派遣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远征军参战。美国还组建了世界第一的海军,空军也崭露头角。这说明,美国的人力动员政策是成功的,行之有效的。但战争也暴露了动员体制的弊端。大战的实践证明:美国以往的军事思想已不能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从前,美国一直认为:未来的战争是短促的。只要保持一支数量有限、训练有素的“可扩大的”军队便可应付突发战争了。世界大战证明:现代战争已不单纯是军队的战争,而是综合国力的总体较量,要动员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资源,全力以赴与敌作战,才能获胜。此外,美国平民的军事常识太少,匆忙征召的大批人员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进行训练,不能马上参战,在战斗中又往往因训练不足而蒙受不必要的伤亡。如赴欧军队抵达欧洲后,经过一年训练才能投入战斗。而且部队以师为基础的编制也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必须建立军和集团军的编制。战后美国又对动员体制进一步进行了改革。

三、军事动员计划的形成

1.颁布新的《国防法》。一战后,美国庞大的军事力量迅速复员,300多万军队半年多便遣返完毕。到1920年,全军仅剩下20万人。 1920—1938年,美国军队一直保持在20万人以内。这一点军队根本无法与列强中的任何一个相抗衡。为保证战时有足够兵员,根据一战的经验和教训,1920年6月4日,国会颁布了由帕尔默起草的新《国防法》。其中有关军事动员方面的内容:美军由正规军、国民警卫队(半职业军人)和有组织的平民预备队三部分组成。以28.8万正规军为骨干,43.5万名国民警卫队为第一联邦后备队。战时国民警卫队直接归联邦政府领导,征集预备役扩军。“有组织的”平民预备队为第二联邦后备队,由参加过一战的退役官兵组成,保留师团框架及其指挥机关。这些框架师将吸收和训练战时的应征者。这样在紧急动员下,60天便可扩军至230万。 预备役军官由大学训练。和平时期正规军军官人数为战前的3倍,为17726人。该法案是对1916年《国防法》的修订,目的是促进正规军和民兵尽量一致,依靠平时的普遍军训来提高平民的军事素质,可以迅速完成一战那样的大规模扩军,迅速投入战斗,争取主动权。

2.扩大军事教育的规模。为了加强对公民的军训,正规军一改关在兵营里与平民社会隔绝的状况,积极参与对平民的军训。美国军方开始执行著名的《公民军训团计划》(CMTC)和《预备役军官训练团计划》(ROTC)。该计划最先是由诺维奇大学创办的。一战前,该大学长期有100 名正规军官对大学生军训, 由军队提供各种军用装备进行军训。 1920年以后,ROTC计划开始扩大,在325 所学校里有正规军官及预备役军官对学生进行军训。正规军官往往被聘为军事科学教授。每年有6000名学生受训后为预备役军官。该计划花费不大,却培养出了一大批合格的、受过高等教育的预备役军官。“公民军训团”主要对平民进行军训,每年夏天都要让平民中的志愿人员到兵营里进行为期4周的军训。 对平民提供军训服务的还有31所特别服务学校。二战前每年美国平均对40万平民军训,培训出预备役军官10万人。〔16〕进入30年代,陆军部还提供了大批军官和一战的旧装备来对国民警卫队进行正规训练,并拿出军事预算的十分之一来维持国民警卫队。国民警卫队一年要进行48天的集训及15天的野战训练。这样,国民警卫队和大批平民的军事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可以很快地转为现役。

在此期间,正规的军事院校也有所发展。1920年创建了陆军航空队战术学校,1928年新建了利文沃斯堡指挥和参谋学院,主要培养师一级和总参谋部的高级军官。在华盛顿设立了陆军作战学院,用于培养中级指挥人才。1924年成立了培养后勤指挥人员的陆军后勤学院。

3.对平民的动员。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全国大批人失业。1933年国会立法,组织大批失业青年去造林和垦荒。军队在7 周之内动员了31万人,住进1315个军营里,由军队统一进行管理。这是美国历史上动员最快的一次。军队为此抽出数以千计的军官进行组织和管理,这也为战时动员积累了经验。

4.军队编制的改革。鉴于一战的教训,军队以师为单位仍不能适应大规模扩军的需要。因此在30年代初, 组建了野战集团军, 全国分为14个集团军管区。集团军只是个空架子,是为以后战争时的大规模扩军作准备的。

二战前美国由于预见到战争的不可避免性,在各方面作了准备,美国的战略思想开始向全方位的“全球战略”转变;美国发展了世界第一的海军,空军也迅速崛起,傲指群雄。美国还为经济动员制定了计划,同时为了将来的大规模军事动员和扩军的需要,制定了《国防法》开展了对平民和预备役的普遍军训;在外交上,巩固了战略后方,争取了新的盟友,这一切都为即将来临的世界大战作了充分准备。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国军事动员

1939年9月,德国进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美国立即宣布全国进入有限紧急状态,决定增加正规军和国民警卫队人员,使之分别达到22.7万和23.5万人。〔17〕但实际扩军人数有限:正规军仅增加1.7万人,国民警卫队增加了3.5万人。国会认为:“这是公众所准备接受而不致引起过分不安的全部数字”。〔18〕

法国沦陷后,罗斯福加快了扩军步伐。1940年8月27日, 国会授权总统征召国民警卫队人员服现役并征召预备役人员,使陆军达到140 万人,即:正规军50万,国民警卫队27万,征召预备役63万人。〔19〕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征召未受过训练的平民服役的立法。9月16日, 又颁布了《选征兵役和训练法》,要求所有21至35岁的男子都要进行登记并接受12个月的军训。每年要从1700万登记者中选出90万人军训。受过军训者在10年内有应征服役的义务。应征入伍的顺序以抽签的方式决定。不得把受训者派到西半球以外的地方服役。从事紧要工作或家事拖累者可以缓服兵役。这部法律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和平时期征兵,这说明了局势的严重性。这一年,正规军的编制也作了改动。师由四团制改为三团制,每团三个营。由于步兵师编制缩小,便可将3 个“四团制”师改为5个“三三制”师,使师更机动灵活。经过1940 年春天的野战训练,陆军开始把所有的师(包括国民警卫队师)全都改为三三制。1940年7 月,组建陆军总司令部,负责军事训练,同时还组建独立的装甲兵部队、防空部队反坦克部队。1940—1941年,所有的军校及新成立的装甲兵学校对国民警卫队和预备役的军官加紧培训工作,使之达到现役军官水平。1940年10月,4个军区承担了对陆军部队的指挥, 后在总司令部的监督下进行军训。军区司令只负责行政和训练服务工作。

进入1941年,陆军仍在紧锣密鼓备战。年初,陆军部又成立了一个候补军官学校,对从正规军中选出的士兵培训,使之能达到初级军官的水平。6月,成立了陆军航空兵,指挥美国的空军部队。7月,又把总司令部改编为可以从事野战指挥的机构。到了珍珠港事件前,美军已扩充至1643,477 人,分成4个军37个师〔20〕,还有海军官兵33.7万〔21〕,还有海军陆战队6.6万人,海岸警卫队2.5万人。〔22〕

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国开始为全球大战作准备。 首先, 要动员1500—1600万人服现役,同时又要为庞大的军火生产提供充足的劳动力。1942年时,美国出现了人力短缺问题,失业人口几乎没有了,劳力在许多地方紧张,可是军事动员人力还未完成。为解决这一捉襟见肘的问题,1942年初,美国政府专门成立了两个机构:一是战时人力委员会,另一个是战时劳工委员会。这两个机构负责协调政府与工业间的关系和政策,制定计划来保证工业有足够劳力。战时人力委员会制定了强制措施,规定:不经美国就业局批准,国防工业工人不能擅离职守。此外,还从失业工人中补充了700万人到工业部门。 为解决军火工业的劳力问题,1943年本想制定了一个《国民服役法》,征召工人到军火工业工作,但遇到工会的反对而未获通过。1944年1月, 总统又继续呼吁制定《国民服役法》,到年底众议院提出了《劳工征集法》草案,但还未经参议院讨论德国便投降了。但这两个人力动员机构仍取得很大成绩,美国共动员了7300万劳动力在各行各业就业,〔23〕许多妇女也穿上了工作服。同时还有500万技术工人缓服兵役。但另一方面也付出了代价, 如农业劳动力减少了500万,不能不影响到农业生产。

在工业人力基本满足的同时,美国尽了最大努力,扩建了它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军队。1941年12月22日,国会通过了新的《选征兵役法》,把几个月前刚刚颁布的法律征兵范围进一步扩大,规定所有18至64岁的男子必须登记,所有20至44岁的男子必须应征入伍(后年龄降至38岁)。但为了保证工业生产,对技术工人规定了“职业缓征条例”。经过兵役登记,有3600万人登记,其中640万人因健康问题免征,有500万技术工人免征〔24〕,应者在1000万人以上。美武装力量在珍珠港事件后迅速增长:1941年,1801101;1942年,3858791人;1943年, 9044745人;1944年,11451719人;1945年,12123455人。〔25〕美国迅速扩建了一支历史上最大的军队,这支军队包括:陆军军官835443 人, 士兵8266373人;海军:军官320293人,士兵2988207人;海军陆战队:军官37067人,士兵474610人。〔26〕海岸警卫队:241902人。〔27 〕其中陆军中包括230万人的陆军航空队,全军女兵33.3万人。〔28〕

美军编制以师为基本单位,其编成:步兵师68个,装甲师16个,空降师5个,海军陆战队师6个。〔29〕根据1943年的改编, 步兵师编为3个团,4个炮兵营及一些辅助部队。每个团3个步兵营和1个炮兵营。 全师总兵力14253人〔30〕。装甲师为3个中型坦克营,3个步兵营和3个装甲炮兵营及一些辅助部队〔31〕空降兵师编为:2个伞兵团,1个滑翔团,1个105榴弹炮营及支援部队,原8500人,后增至12979人。〔32〕

空军这时分属于陆海军,到1945年, 陆军航空队有245 个大队, 72726架飞机,海军有41180架飞机〔33〕人员约230多万。海军230多万。海军到1945年,已拥有各类舰只5万余艘,500万吨级,是世界上最庞大的海军力量。美国军队大批派往海外作战,美国组成了它有史以来最大的远征军。

为使应征入伍者免除就业和医疗等后顾之忧,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43年3月立法, 为有残疾的退伍军人提供特别的教育和训练条件。1944年6月,通过《士兵权利法》(又叫《军队调整法》), 规定所有服役超过90天并光荣退休的士兵, 都可获现金资助,完成中等或大学教育;都可以向退伍军人管理署借贷以购置房屋、农场或作为营业资本。对找不到工作的退伍军人,每周提供20美元的失业补助,为期一年。1944年9月,陆军部宣布了复员方案,规定:参照服役年限、 参战经历、立功多寡,抚养子女数目等因素来评定军人的积分。退伍所必须的最低分为85分。这些措施的实行,大大提高了入伍人员的士气,同时也为以后确立复员退休制度奠定了基础。

美国大规模扩军,大批毫无军事常识的平民一夜之间就穿上了军装。为使他们尽快走上前线陆军对入伍者进行了大规模军训。

1940年刚实行征兵制时,总参谋部计划让新兵受全面的基础训练,逐渐编进越来越大的单位。新兵从排、连、营、团、师和军的战术一步步学起,循环渐进,使军官逐渐取得指挥经验。由于这种过程太慢,几百万新兵象潮水一样涌入军营,便很难这么按部就班的训练了。为此,莱斯利·麦克奈尔将军制定了一个训练计划:在训练过程中,对每一个步骤都进行专业程度测试。强调把基础训练和全面的熟练程度作为专业训练的先决条件并不断进行测验。战斗部队组成后,要进行模拟实战的训练,使士兵尽快熟悉实战经验。这是一种速成式的实战训练目的使入伍者在最短时间里尽快熟习实战经验。士兵入伍后,先从新兵报到站送到新兵培训中心,进行13周的基础训练。基础训练结束后,再进行三阶级训练,即:小部队训练,联合训练(各种武器的协同训练)以及大部队演习。

军事院校对军训也起了重要作用。各兵种学校都办起了速成训练班,重点培训国民警卫队和后备役军官。后来这些兵种学校又办了更高级的军官班,并为即将建的师办一个月的军官特别班。还新建了装甲兵学校、反坦克炮兵学校和高炮学校。通过临阵磨枪,也突击培训了许许多多的平民百姓,使他们雄赳赳地开赴战场。海军培训工作走在前头。海军成立了新兵训练中心,每月有5000人参加。1944年6月, 海军开办了各种学校947所,每天30.3万人听课。还有7个新兵训练中心,经几周学习,成为水手。

五、结语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德日意法西斯轴心集团的投降而告终。全世界人民团结一致、浴身奋战,是战胜法西斯侵略的重要原因。美国在战争中起了巨大作用。美国发挥了自身优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充分动员了全国的人力物力,源源不断地产生了大批飞机、军舰、坦克、大炮……并和世界反法西斯各国结成一战线,在世界正义的配合下,取得了胜利。美国军队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美军共歼德意军队350万人,其中击毙373600人,俘虏8108983人;击毙日军109.3万人,俘虏10万人。〔35〕美军也付出了它历史最大的伤亡代价,美这阵亡253575人,伤651042人,被俘114200人,失踪65834人,共108万人。美国海军损失了: 航空母舰5艘,护航航空母舰6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10艘,驱逐舰71艘。

美国之所以发挥这么大的作用,是与其富有成效的人力动员政策分不开的。经过几十年的思想转变,美国的军事战略已从“大陆战略”转变为“全球战略”。军事体制在几十年历经改革,已较好地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其人力动员政策在半个世纪里同经变革,并经两次世界大战的检验,已逐步完善。美国人力动员政策的特点:就是平时不断扩大正规军的数量,同时加强对平民和预备役的军训,对正规军官的培养,为战时的大规模扩军作准备。战时则最大限度地动员人力资源,组建压倒敌人的优势武装部队。战争一结束,又立刻将军队裁减至平时的规模。美国裁军、扩军及军事建设均以“节约、经济”为指导思想。平时尽量将军费压至最低限度,扩军的基础则是通过普及军训以提高平民的军事素质,而制定社会保障措施,则起到鼓舞士气、使军人无后顾之忧的作用。这些经验已成为历史实践证明是得之有效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也暴露出美国军事结构的许多弊端。这些和以前战争中所所暴露的问题一样,仍是和平时期准备不足。首先是和平时期美国正规军的兵力仍然过小,战前只有18万人,这点军队在世界性战争中太微不足道了。两次大战美国分别动员了400万和1200万军队,由于全民军训还没完全铺开,所以战时仍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进行训练。所以,后勤供应也存在较大问题。这些问题就成为以后美国军事改革的主要内容。

注释:

〔1〕军事科学学院战略部:《战争与战略理论集粹》, 军事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76—9页。

〔2〕丹尼尔·布尔斯廷:《美国人——殖民地的经历》,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中文版,第348页。

〔3〕〔6〕〔8〕R·F·韦格利:《美国陆军的形成》, 纽约1962年英文版,第8、22、22页。

〔4〕刘祚昌:《杰斐逊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年版,第78页。

〔5〕华盛顿·欧文:《华盛顿传》,新华出版社1984 年中文版,第651页。

〔7〕J·富勒:《西洋世界军事史》,(二),军事科学院,1981年中文版,第294页。

〔9〕〔16〕〔25〕美国统计署:《美国统计摘要》, 华盛顿1980年英文版,第737、736、736页。

〔10〕〔23〕〔24〕〔28〕阿伦·米利特等:《美国军事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年中文版,第315、414、413、413页。

〔11〕〔12〕R·F·韦格利:《美国战争方式》,纽约1973年英文版,第210—6、216页。

〔13〕黄绍湘:《美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第441页。

〔14〕德怀特·杜蒙德:《现代美国》,商务印书馆,1984年中文版,第316页。

〔15〕拉尔塞·韦格利:《美国陆军史》,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中文版,第388页。

〔17〕〔30〕〔31〕〔32〕〔34〕M ·马特罗夫:《美国军事史》,华盛顿1969年英文版,第418、461、462、462、465页。

〔18〕〔19〕〔29〕W·米利斯:《武器与人》,纽约1956 年英文版,第274、275、289页。

〔20〕〔21〕〔26〕杜普伊等:《美国军事遗产》,纽约1956年英文版,第569、569、637页。

〔22〕〔27〕〔35〕阿瑟·林克等:《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中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中文版,第189、188、190页。

〔33〕瓦格纳:《美国战斗机史》,三机部628研究所,1975 年中译本,第17页。

标签:;  ;  ;  ;  ;  ;  ;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人类动员政策_美国军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